道山清話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議于上前,維曰:“今有時禁中宣長老說法,猶升高踞坐,吾儒講聖人大中至正之道,乃獨不得坐耶?”分攵曰:“彼髡徒何知,自是朝廷不約束耳,維讀聖人書,乃亦欲如彼髡無君臣上下乎?安石非為道,為己重耳。
”于是安石之請不行。
至元初,程頤複請坐講,太皇曰:“皇帝幼沖,豈可先教改動前人制度。
”有旨令不得行。
今皇帝即位之明年,範純仁卒,其遺表有曰: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便民,達孝道于精微,摅仁心于廣遠,深絕朋黨之論,詳察正邪之歸,搜抉幽隐以盡才人,屏斥奇巧以厚風俗,愛惜生靈而毋輕議邊事,包容狂直而毋易逐言官。
若宣仁之誣謗未明,緻保佑之憂勤不顯,皆權臣務快其私忿,非泰陵實謂之當然,以至未究流人之往愆,悉以聖恩而特叙。
尚使存沒,猶玷瑕疵,又複不解疆場之嚴幾,空帑藏之積,有城不守,得地難耕。
凡此數端,願留聖聽。
此李之儀端叔之文也。
上令大書此表留禁中,章由是再貶雷州司戶,端叔後坐黨籍,終身廢棄。
黃庭堅宜州之貶也,坐為《承天寺藏記》。
張舜民彬州之貶也,坐進《兵論》。
世言“白骨似山沙似雪”之詩,此特一事耳。
《兵論》近于不遜矣。
舜民嘗因登對雲:臣頃赴潭州任,因子細奏陳神宗感疾之因。
哲宗至于失聲而哭。
元符二年十二月一日,水開五丈河,數處波浪湧起,亦有聲如潮水,高丈餘,數日而止。
富丞相一日于墳寺剃度一僧,貢父聞之,笑曰:彥國壞了幾個才度得一個。
人問之,曰:彥國每與僧對語,往往獎予過當,其人恃此傲慢反以緻禍者,分攵目擊數人矣,豈非壞了乎?皆大笑,然亦莫不以其言為當。
趙悅道罷政閑居,每見僧至,接之甚有禮。
一日,一士人以書贽見公,讀之終卷,正色謂士人曰:朝廷有學校有科舉,何不勉以卒業,卻與閑退之人說他朝廷利害。
士人皇恐而退。
後再往,門下人不為通,士人謂阍者曰:參政便直得如此敬重和尚。
阍者曰:尋常來相見者,僧亦隻是平平人,但相公道隻是重他袈裟。
士人者笑曰:我這領白衤闌直是不直錢财。
阍者曰:也半看佛面。
士人曰:便那辍不得些,少來看孔夫子面。
人傳以為笑。
元五年,先公為契丹賀正使,虜主問:範純仁今在朝否?先公曰:純仁去年六月以觀文殿學士知穎昌府。
又問:何故教出外?先公雲:純仁病足不能拜,暫令補外養病爾。
又問:呂公著如何外補?先公雲:公著去年卒于位,初不曾外補。
乃咨嗟曰:朝廷想見阙人。
先公曰:見不住召用舊人。
先是,虜主聞先公言純仁以足疾外補,乃回顧近立之人微笑。
先公既北歸,不敢以是載于語錄,嘗因便殿奏陳,上微語曰:因通書說與純仁。
著未幾,先公捐舍。
八年,純仁再入相,上首以此告之,且曰曾令李某通書說,純仁曰不曾得書。
頃時,都下有一賣藥老翁,自言少時嘗為尚書省中門子,門旁有土地廟,相傳為大将軍廟,靈應如響,廟有斷碑,題額篆漢大将軍王公之碑,龛在壁間,堂後官香燭牲酒無虛日,亦沾及阍者,每有一除拜,必先示朕兆。
一夜,聞群鬼聚語,或哭或笑,或曰:他運既當限隻得此來,怎奈何朝廷去裡。
一曰:社稷如此,又待如何。
其一曰:改東作西,幾時定疊。
至曉方不聞,聲不數日果有拜相者。
元五年,文太師自平章軍國重事緻政而去。
初,潞公再入,劉摯于簾前言王同老所入劄子皆文彥博教之,乞行下史官改正。
宣仁曰:此大不然也,吾于此事熟知之矣。
仁宗時乞立英宗為嗣者文太師也,後策立英宗者韓相公也,功不相掩,不須改史。
宣仁既退,歎曰:劉左丞幸是好人,何故如此?摯既相,故潞公力求退,麻既入,禦批紙背有雲:音聲不遐,尚有就問之禮,幾杖以俟,伫陪親祀之朝,勿以進退之殊雲雲。
後學士院入此五句下添“而廢謀猷之告”。
潞公年九十二,至紹聖五年卒。
公逮事四朝,七換節钺,為侍中、司空、司徒、太保、太尉,知永興、大名、秦州者再,兩以太師緻仕,五判河南,出将入相者五十餘年,可謂功德兼美,既而黨論興,無所不有矣。
莘老入相不及一年而罷,坐父死不葬,後莘老作家廟記自辯,劉器之為其集之序。
建中靖國辛巳,都下有一僧行誦《法華經》,晝夜不停聲,雖大雨雪亦然,行步極緩,問之不應,招之不來,有人随其後行,亦無止宿處,每誦數十句即長歎一聲曰:怎奈何無人知者。
元丁卯十一月雪中,予過範堯夫于西府,先有五客在坐,予既見,因衆人論說民間利害,公甚喜。
書室中無火,坐久寒甚,公命溫酒來,公與坐客各舉兩大白,公曰:說得通透後,令人心神融暢。
或問範景仁何以不信佛,景仁曰:爾必待我合掌膜拜,然後為信耶? 司馬君實嘗言,呂晦叔之信佛近夫佞,歐陽永叔之不信近夫躁,皆不須如此,信與不信才有形迹便不是。
裕陵嘗問溫公:外議說陳升之如何?溫公曰:二相皆閩人,二執政皆楚人,風俗如何得近厚?又問:王安石如何?溫公曰:天資僻執,好勝不曉事,其拗強似德州,其心術似福州。
上首肯微笑。
又嘗稱呂惠卿美才,溫公曰:惠卿過于安石,使江充、李訓無才,何以動人主。
司馬君實與呂吉甫在講筵,因論變法事至于上前紛孥,上曰:相與講是非,何至乃爾?既罷講,君實氣兒愈溫粹,而吉甫怒氣拂膺,移時尚不能言。
人言一個陝西人,一個福建子,怎生厮合得着? 趙先生,蔡州人,後往來無定,蘇子由諸公極愛重之。
嘗言人将發不惟門戶有旺,相視仆史輩亦可知,洛中士大夫家仆史往往皆官樣。
吾嘗觀主人将興,其仆史輩必氣宇軒昂,仍忠勤不為過;主人将替,仆史輩縱不偷錢,便一身疙痨。
周世宗與本朝藝祖方潛龍時,識者識其門下人皆是節度使。
趙先生能使人夢寐中随其往,以觀地獄寶靈。
長老不信,欲往觀之,先生與之對趺坐,命長老合眼正念,人視之二人皆已熟睡,鼻息如雷,俄頃,而覺長老者流汗被體,視先生合掌作戰悸之狀,人問之,皆不答,但亟遣人往州橋問銀鋪李員外如何,既而,人回曰:今早殂矣。
明日,長老遂退院而去。
京師慈雲有昙玉講師者,有道行,每為人誦《梵綱經》及講說因緣,都人甚信重之,病家往往延緻。
一日與趙先生同在王聖美家,其僧方講說,趙謂僧曰:立爾後者何人?僧回顧,愕然者久之。
自是僧彌更修謹,除齋粥外粒米勺水不入口,人有招緻,聞命即往,一錢亦不受。
熙甯壬子九月,華山阜頭嶺崩,聲震數十裡,西嶽祠門戶皆震動,鐘鼓成聲,陷千餘家,有大石自立,高四丈,周百八十尺。
今宣德門即正陽門,自明道元年十二月改此名,今得七十年,民間但呼正陽門也。
明肅既上賓,時遺诰以太妃楊氏為皇太後,軍國大事内中商量。
閣門促百官班賀皇後,時蔡齊為中丞,厲聲叱曰:誰命汝來,不得追班。
閣門吏皇懼而退。
既而執政入奏:今皇帝二十四歲,何必更煩太後垂簾,豈有女後相繼之理。
議未定,禦史龐籍奏言:适已将垂簾儀焚了矣,敢有異議,請取旨斬于庭。
左右震栗,後自屏後曰:此間無固必于是,删去遺诰中内中與皇太後商量一節。
當時倉卒中,實自蔡齊先發之。
劉貢父言,每見介甫道《字說》,便待打诨。
張文潛言,嘗問張安道雲:司馬君實直言王介甫不曉事是如何?安道雲:賢隻消去看《字說》。
文潛雲:《字說》也隻是二三分不合人意思處。
安道雲:若然,則足下亦有七八分不解事矣。
文潛大笑。
大參陳彭年以博學強記受知,定陵凡有問,無不知者,其在北門因便殿賜坐,對甚從容,上因問:墨智、墨允是何人?彭年曰:伯夷叔齊也。
上問:見何書?曰:春秋少陽。
即令秘閣取此書,既至,彭年令于第幾闆尋檢,果得之,上極喜,自是注意,未幾執政。
程頤一日在講筵,曰:聞有旨召江西僧元某,不知何為。
泰陵曰:聞其有禅學,故召來欲一見之。
頤曰:臣所講者,君臣父子仁義道德性命之說盡在此矣,不省陛下以何為禅也。
上不語,頤又曰:陛下深居九重之中,元某之名如何得達。
上複不語,既罷講,頤即移書兩省,谏坡謂:豈可坐視而不救?不惟負兩宮之委任,抑且負先帝之厚恩。
于是頤稱病在假,太皇夜遣使至頤家密傳旨,雲皇帝既服不是,說書且看先朝面,明日早參。
既朝參,又明日當講,既講畢,欲退,一中官附耳密奏數語,上曰:風露早寒,可共飲蘇合酒一杯。
酒未至,上曰:前日召江西僧,何益于治道?已令更不施行。
頤曰:入主好佛,未有不為國家之害,陛下知之,社稷幸甚。
越數日,又因講次,頤複奏陳曰:梁武帝英偉之姿,化家為國,史稱其生知淳孝笃學勤政誠有之,終其身無他過,止緣好佛一事,家破國亡,身自餒死,子孫皆為侯景殺戮俱盡,可不深戒?上曰:前日江西召禅僧,已曾說與卿,更不施行。
頤曰:願陛下取《梁武帝紀》一看,不然臣當摭其要而上之。
上曰:想是如此,卿必不妄言。
近侍一從官,其父本胥也,屢典大藩府,其治刻木輩極嚴,少有過舉即黥配,親舊有勉之者,則曰:吾豈不知,但吾為民父母之官,豈可見病民者,坐視而不治也。
其為郡所至有聲,其父年九十二方卒,官封至宣奉大夫。
張先,京師人,有文章,尤長于詩詞。
其詩有“浮萍斷處見山影,小
”于是安石之請不行。
至元初,程頤複請坐講,太皇曰:“皇帝幼沖,豈可先教改動前人制度。
”有旨令不得行。
今皇帝即位之明年,範純仁卒,其遺表有曰: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便民,達孝道于精微,摅仁心于廣遠,深絕朋黨之論,詳察正邪之歸,搜抉幽隐以盡才人,屏斥奇巧以厚風俗,愛惜生靈而毋輕議邊事,包容狂直而毋易逐言官。
若宣仁之誣謗未明,緻保佑之憂勤不顯,皆權臣務快其私忿,非泰陵實謂之當然,以至未究流人之往愆,悉以聖恩而特叙。
尚使存沒,猶玷瑕疵,又複不解疆場之嚴幾,空帑藏之積,有城不守,得地難耕。
凡此數端,願留聖聽。
此李之儀端叔之文也。
上令大書此表留禁中,章由是再貶雷州司戶,端叔後坐黨籍,終身廢棄。
黃庭堅宜州之貶也,坐為《承天寺藏記》。
張舜民彬州之貶也,坐進《兵論》。
世言“白骨似山沙似雪”之詩,此特一事耳。
《兵論》近于不遜矣。
舜民嘗因登對雲:臣頃赴潭州任,因子細奏陳神宗感疾之因。
哲宗至于失聲而哭。
元符二年十二月一日,水開五丈河,數處波浪湧起,亦有聲如潮水,高丈餘,數日而止。
富丞相一日于墳寺剃度一僧,貢父聞之,笑曰:彥國壞了幾個才度得一個。
人問之,曰:彥國每與僧對語,往往獎予過當,其人恃此傲慢反以緻禍者,分攵目擊數人矣,豈非壞了乎?皆大笑,然亦莫不以其言為當。
趙悅道罷政閑居,每見僧至,接之甚有禮。
一日,一士人以書贽見公,讀之終卷,正色謂士人曰:朝廷有學校有科舉,何不勉以卒業,卻與閑退之人說他朝廷利害。
士人皇恐而退。
後再往,門下人不為通,士人謂阍者曰:參政便直得如此敬重和尚。
阍者曰:尋常來相見者,僧亦隻是平平人,但相公道隻是重他袈裟。
士人者笑曰:我這領白衤闌直是不直錢财。
阍者曰:也半看佛面。
士人曰:便那辍不得些,少來看孔夫子面。
人傳以為笑。
元五年,先公為契丹賀正使,虜主問:範純仁今在朝否?先公曰:純仁去年六月以觀文殿學士知穎昌府。
又問:何故教出外?先公雲:純仁病足不能拜,暫令補外養病爾。
又問:呂公著如何外補?先公雲:公著去年卒于位,初不曾外補。
乃咨嗟曰:朝廷想見阙人。
先公曰:見不住召用舊人。
先是,虜主聞先公言純仁以足疾外補,乃回顧近立之人微笑。
先公既北歸,不敢以是載于語錄,嘗因便殿奏陳,上微語曰:因通書說與純仁。
著未幾,先公捐舍。
八年,純仁再入相,上首以此告之,且曰曾令李某通書說,純仁曰不曾得書。
頃時,都下有一賣藥老翁,自言少時嘗為尚書省中門子,門旁有土地廟,相傳為大将軍廟,靈應如響,廟有斷碑,題額篆漢大将軍王公之碑,龛在壁間,堂後官香燭牲酒無虛日,亦沾及阍者,每有一除拜,必先示朕兆。
一夜,聞群鬼聚語,或哭或笑,或曰:他運既當限隻得此來,怎奈何朝廷去裡。
一曰:社稷如此,又待如何。
其一曰:改東作西,幾時定疊。
至曉方不聞,聲不數日果有拜相者。
元五年,文太師自平章軍國重事緻政而去。
初,潞公再入,劉摯于簾前言王同老所入劄子皆文彥博教之,乞行下史官改正。
宣仁曰:此大不然也,吾于此事熟知之矣。
仁宗時乞立英宗為嗣者文太師也,後策立英宗者韓相公也,功不相掩,不須改史。
宣仁既退,歎曰:劉左丞幸是好人,何故如此?摯既相,故潞公力求退,麻既入,禦批紙背有雲:音聲不遐,尚有就問之禮,幾杖以俟,伫陪親祀之朝,勿以進退之殊雲雲。
後學士院入此五句下添“而廢謀猷之告”。
潞公年九十二,至紹聖五年卒。
公逮事四朝,七換節钺,為侍中、司空、司徒、太保、太尉,知永興、大名、秦州者再,兩以太師緻仕,五判河南,出将入相者五十餘年,可謂功德兼美,既而黨論興,無所不有矣。
莘老入相不及一年而罷,坐父死不葬,後莘老作家廟記自辯,劉器之為其集之序。
建中靖國辛巳,都下有一僧行誦《法華經》,晝夜不停聲,雖大雨雪亦然,行步極緩,問之不應,招之不來,有人随其後行,亦無止宿處,每誦數十句即長歎一聲曰:怎奈何無人知者。
元丁卯十一月雪中,予過範堯夫于西府,先有五客在坐,予既見,因衆人論說民間利害,公甚喜。
書室中無火,坐久寒甚,公命溫酒來,公與坐客各舉兩大白,公曰:說得通透後,令人心神融暢。
或問範景仁何以不信佛,景仁曰:爾必待我合掌膜拜,然後為信耶? 司馬君實嘗言,呂晦叔之信佛近夫佞,歐陽永叔之不信近夫躁,皆不須如此,信與不信才有形迹便不是。
裕陵嘗問溫公:外議說陳升之如何?溫公曰:二相皆閩人,二執政皆楚人,風俗如何得近厚?又問:王安石如何?溫公曰:天資僻執,好勝不曉事,其拗強似德州,其心術似福州。
上首肯微笑。
又嘗稱呂惠卿美才,溫公曰:惠卿過于安石,使江充、李訓無才,何以動人主。
司馬君實與呂吉甫在講筵,因論變法事至于上前紛孥,上曰:相與講是非,何至乃爾?既罷講,君實氣兒愈溫粹,而吉甫怒氣拂膺,移時尚不能言。
人言一個陝西人,一個福建子,怎生厮合得着? 趙先生,蔡州人,後往來無定,蘇子由諸公極愛重之。
嘗言人将發不惟門戶有旺,相視仆史輩亦可知,洛中士大夫家仆史往往皆官樣。
吾嘗觀主人将興,其仆史輩必氣宇軒昂,仍忠勤不為過;主人将替,仆史輩縱不偷錢,便一身疙痨。
周世宗與本朝藝祖方潛龍時,識者識其門下人皆是節度使。
趙先生能使人夢寐中随其往,以觀地獄寶靈。
長老不信,欲往觀之,先生與之對趺坐,命長老合眼正念,人視之二人皆已熟睡,鼻息如雷,俄頃,而覺長老者流汗被體,視先生合掌作戰悸之狀,人問之,皆不答,但亟遣人往州橋問銀鋪李員外如何,既而,人回曰:今早殂矣。
明日,長老遂退院而去。
京師慈雲有昙玉講師者,有道行,每為人誦《梵綱經》及講說因緣,都人甚信重之,病家往往延緻。
一日與趙先生同在王聖美家,其僧方講說,趙謂僧曰:立爾後者何人?僧回顧,愕然者久之。
自是僧彌更修謹,除齋粥外粒米勺水不入口,人有招緻,聞命即往,一錢亦不受。
熙甯壬子九月,華山阜頭嶺崩,聲震數十裡,西嶽祠門戶皆震動,鐘鼓成聲,陷千餘家,有大石自立,高四丈,周百八十尺。
今宣德門即正陽門,自明道元年十二月改此名,今得七十年,民間但呼正陽門也。
明肅既上賓,時遺诰以太妃楊氏為皇太後,軍國大事内中商量。
閣門促百官班賀皇後,時蔡齊為中丞,厲聲叱曰:誰命汝來,不得追班。
閣門吏皇懼而退。
既而執政入奏:今皇帝二十四歲,何必更煩太後垂簾,豈有女後相繼之理。
議未定,禦史龐籍奏言:适已将垂簾儀焚了矣,敢有異議,請取旨斬于庭。
左右震栗,後自屏後曰:此間無固必于是,删去遺诰中内中與皇太後商量一節。
當時倉卒中,實自蔡齊先發之。
劉貢父言,每見介甫道《字說》,便待打诨。
張文潛言,嘗問張安道雲:司馬君實直言王介甫不曉事是如何?安道雲:賢隻消去看《字說》。
文潛雲:《字說》也隻是二三分不合人意思處。
安道雲:若然,則足下亦有七八分不解事矣。
文潛大笑。
大參陳彭年以博學強記受知,定陵凡有問,無不知者,其在北門因便殿賜坐,對甚從容,上因問:墨智、墨允是何人?彭年曰:伯夷叔齊也。
上問:見何書?曰:春秋少陽。
即令秘閣取此書,既至,彭年令于第幾闆尋檢,果得之,上極喜,自是注意,未幾執政。
程頤一日在講筵,曰:聞有旨召江西僧元某,不知何為。
泰陵曰:聞其有禅學,故召來欲一見之。
頤曰:臣所講者,君臣父子仁義道德性命之說盡在此矣,不省陛下以何為禅也。
上不語,頤又曰:陛下深居九重之中,元某之名如何得達。
上複不語,既罷講,頤即移書兩省,谏坡謂:豈可坐視而不救?不惟負兩宮之委任,抑且負先帝之厚恩。
于是頤稱病在假,太皇夜遣使至頤家密傳旨,雲皇帝既服不是,說書且看先朝面,明日早參。
既朝參,又明日當講,既講畢,欲退,一中官附耳密奏數語,上曰:風露早寒,可共飲蘇合酒一杯。
酒未至,上曰:前日召江西僧,何益于治道?已令更不施行。
頤曰:入主好佛,未有不為國家之害,陛下知之,社稷幸甚。
越數日,又因講次,頤複奏陳曰:梁武帝英偉之姿,化家為國,史稱其生知淳孝笃學勤政誠有之,終其身無他過,止緣好佛一事,家破國亡,身自餒死,子孫皆為侯景殺戮俱盡,可不深戒?上曰:前日江西召禅僧,已曾說與卿,更不施行。
頤曰:願陛下取《梁武帝紀》一看,不然臣當摭其要而上之。
上曰:想是如此,卿必不妄言。
近侍一從官,其父本胥也,屢典大藩府,其治刻木輩極嚴,少有過舉即黥配,親舊有勉之者,則曰:吾豈不知,但吾為民父母之官,豈可見病民者,坐視而不治也。
其為郡所至有聲,其父年九十二方卒,官封至宣奉大夫。
張先,京師人,有文章,尤長于詩詞。
其詩有“浮萍斷處見山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