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山清話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裕陵嘗因便殿與二三大臣論事,已而言曰:嘗思唐明皇晚年侈心一搖,其為禍有不勝言者,本朝無前代離宮别館,遊豫奢侈非特不為,亦不暇為也,蓋北有狂虜,西有黠羌,朝廷汲汲然左枝右梧,未嘗一日不念之。
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矣,比之漢唐最為強盛。
大臣皆言:陛下聖慮及此,二虜不足撲滅矣。
上曰:安有撲滅之理,但用此以為外懼則可。
溫公無子又無姬侍,裴夫人既亡,公常忽忽,不樂時至獨樂園,于讀書堂危坐終日,常作小詩,隸書梁間雲:暫來還似客,歸去不成家。
其回人簡有雲:草妨步則之,木礙冠則芟之,其他任其自然,相與同生天地間,亦各欲遂其生耳。
可見公存心也。
石曼卿一日在李驸馬家,見楊大年寫絕句詩一首雲:折戟沈沙鐵未消,自将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後書義山二字。
曼卿笑雲:昆裡沒這般文章。
塗去義山字,書其榜曰牧之。
蓋兩家集中皆載此詩也,此詩佳甚,但頗費解說。
熙甯四年,呂誨表乞緻仕,有曰:臣本無宿疾,偶值醫者用術乖方,不知脈候有虛實,陰陽有逆順,診察有标本,治療有後先,妄投湯劑,率任情意,差之指下,禍延四肢,浸成風痹,遂難行步,非徒憚跖之苦,又将虞心腹之變,勢已及此,為之柰何。
雖然一身之微固未足恤,其如九族之托良以為憂,是思逃祿以偷生,不俟引年而還政。
於戲,獻可之論可謂至矣。
周種言,垂簾時,一日早朝,執政因理會事,太皇太後命一黃門于内中取案上文字來,黃門倉卒取至,誤觸上幞頭墜地,時上未着巾也,但見新剃頭撮數小角兒,黃門者震懼,幾不能立,旁有黃門取幞頭以進,上凝然端坐,亦不怒亦不問。
既退,押班具其事取旨,上曰:隻是錯。
太後命押班隻是就本班量行遣。
又言,一日輔臣簾前論事甚久,上忽顧一小黃門,附耳與語,小黃門者既去,頃之複來,亦附耳而奏,上忽矍然而興。
俄聞禦屏後小鑼钹之聲交作,須臾即止,上複出,一黃門抱上禦椅子,再端拱而坐,直待奏事畢乃退,太皇亦顧上笑。
章子厚為侍從時,遇其生朝會客,其門人林特者亦鄉人也,以詩為壽,子厚晚于座上取詩以示客,且指其頌德處雲:隻是海行言語,道人須道,著乃為工。
門人者頗不平之,忽曰:昔人有令畫工傳神,以其不似命别為之,既而又以不似,凡三四易。
畫工怒曰,若畫得似後,是甚模樣。
滿坐哄然。
章子厚,人言初生時父母欲不舉,已納水盆中,為人救止。
其後朝士頗聞其事,蘇子瞻嘗與子厚詩有“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雲鄉”之語,子厚謂其譏己也,頗不樂。
熙甯中,有薦華山陳戬者,博學知治亂大體,三十年不出戶庭,鄰人有不識者,雲是希夷宗人。
既對便坐,上先覽其所進時議,甚喜之,至是命坐賜茶,戬乃趑趄皇恐,謝不敢者再三,雲上有鸱尾,乞陛下暫令除去,上使之退,左右皆掩笑,上亦不怒,對輔臣亦未嘗言及。
一日,忽有旨賜束帛,令還山。
太祖嘗有言不用南人為相,實錄國史皆載,陶《開基萬年錄》、《開寶史譜》言之甚詳,皆言太祖親寫“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堂上。
或雲自王文穆大拜後,吏輩故壞壁,因移石于他處,後浸不知所在。
既而,王安石、章相繼用事,為人竊去如前兩書,今館中有其名而亡其書也,頃時尚見其他小說,往往互見,今皆為人節略去,人少有知者,知亦不敢言矣。
予一日道過毗陵,舍于張郎中巷,見張之第宅雄偉,園亭台榭之勝,古木參天,因愛而訪之。
問其世家,則知國初時有張亻必者,随李煜入朝,太宗時亻必在史館,家常多食客。
一日,上問:卿何賓客之多,每日聚說何事?亻必曰:臣之親舊多客都下,貧乏絕糧,臣累輕而俸有餘,故常過臣,飯止菜羹而已,臣愧菲薄而彼更以為羹美,故其來也,不得而拒之。
一日,上遣快行家一人,伺其食時直入其家,亻必方對客飯,于是即其座上取一客之食以進,果止粝飯菜羹,仍皆粗紋陶器,上喜其不隐,時号菜羹張家。
亻必三子,益之、溫之、查之,皆嘗為郎官,至今彼人呼其所居曰張郎中巷。
唐子方為人剛直,既參大政,與介甫議事每不協。
嘗與介甫議殺人傷者許首服,以律案問免死,争于裕陵之前,介甫強辯,上主其議,子方不勝憤懑,對上前謂介甫曰:“安石行乖學僻,其實不曉事,今與之造化之柄,其誤天下蒼生必矣。
”上以其先朝遺直,驟加登用,亦不之罪。
既而,子方疽背而死,方其病革,車駕幸其第以臨問之,子方已昏,不知人,忽聞上至,開目而言曰:“願陛下早覺悟,可惜祖宗社稷教安石壞卻。
”上首肯之,問其家事,無一言。
及薨,又幸其第,見其畫像不類,命取禁中舊藏本以賜其家,上有昭陵禦題“直哉若人,為國砥柱”八字,印以禦寶,下有昭陵禦押字,予嘗親得見焉。
其家傳有雲,子方一日見介甫誦華嚴經,因勸介甫不若早休官去,介甫問之,子方曰:“公之為官止是作業,更做執政數年,和佛也費力。
”介甫不答。
一日,子方在朝假,介甫乃以子方之言白于上,将以危之,上大笑而止。
紹聖改元,九月,禁中為宣仁作小祥道場,宣隆報長老升座,上設禦幄于旁以聽。
其僧祝曰:伏願皇帝陛下愛國如身,視民如子,每念太皇之保佑,常如先帝之憂勤,庶尹百僚謹守漢家之法度,四方萬裡永為趙氏之封疆。
既而,有僧問話雲:太皇今居何處?答雲:身居佛法龍天上,心在兒孫社稷中。
當時傳播,人莫不稱歎。
于戲,太皇之聖,華夷稱為女堯舜,方其垂簾,每有号令,天下人謂之快活條貫。
元癸酉九月一日初夜,開寶寺塔表裡通明徹旦,禁中夜遣中使赍降禦香,寺門已閉,既開,寺僧皆不知也,寺中望之無所見,去寺漸明。
後二日,宣仁上仙。
嘗聞祖父言,每歲三月二十八日,四方之人集于泰山東嶽祠下,謂之朝拜。
嘉八年,祖父适以是日至祠下,言其日風寒已如深冬時,至明日,地皆結冰,寒甚,幾欲裂面堕指,人皆閉戶,道無行迹。
日欲入,忽聞傳呼之聲自南而北,儀衛雄甚,近道人家有自戶牖潛窺者,見馬高數尺,甲士皆不類常人,傘扇車乘皆如今乘輿行幸,望廟門而入,廟之重門皆洞開,異香載路,有丈夫绛袍幞頭坐黃屋之下,亦微聞警跸之聲,亦有言去朝真君回來,又有雲真君已歸,皆相顧合掌,中夜方不聞。
人語又明日,天氣複溫,皆揮扇而行。
後數日,方聞昭陵其日升遐。
昭陵上賓前一月,每夜太廟中有哭聲,不敢奏,一日太宗神禦前香案自壞。
杜少陵《宿龍門詩》有雲:天阙象緯逼。
王介甫改阙為閱,黃魯直對衆極言其是,貢父聞之曰:直是怕他。
劉貢父嘗言,人之戲劇極有可人處。
楊大年與梁周翰、朱昂同在禁掖,大年年未三十,而二公皆高年矣,大年但呼朱翁梁翁,每以言侵侮之。
一日,梁戲謂大年曰:這老亦待留以與君也。
朱于後亟搖手曰:不要與。
衆皆笑其捷,雖一時戲言,而大年不五十而卒。
今上初登極,群臣班列在庭,忽一朝士大叫數聲仆地不知,人扶未出殿門氣已絕。
予頃時于陝府道間,舍于逆旅,因步行田間,有村學究教授二三小兒,閑與之語,言皆無倫次。
忽見案間有小兒書卷,其背乃蔡襄寫《洛神賦》,已截為兩段,其一塗污已不可識,問其何所自得,曰吾家敗籠中物也,問更有别紙可見否,乃從壁間書夾中取二三十紙,大半是襄書簡,亦有李西台川箋所寫詩數紙,因以随行白紙百餘幅易之,欣然見授。
問其家世,曰吾家祖亦嘗為大官,吾父罷官歸死于此,吾時年幼,養于近村學究家,今從而李姓,然吾祖官稱姓名皆不可得而知。
頃時如此紙甚多,皆與小兒作書卷及糊窗用了。
會日已暮,乃歸旅舍,明日天未明即登途,不及再往,至今為恨也。
先公嘗言,頃見李公擇雲,曾于高郵道上,時正午暑,見臨清流有竹籬苑屋,望之極雅潔,前有修竹長松。
二道士臨流奕棋于松陰間,其一疏髯秀目,其一美少年,肌體如玉,見公擇來皆欣然然與之語。
則凡俗鄙俚,入其茅屋下,往往堆積稿稭罂ю之類,觀其寝處穢污如仆厮。
然忽問予能飲否,予曰粗能之,其少年道士徐起取酒,既而酒如米泔且将臭敗,于樹間摘小毛桃子數枚置案上,予疑其仙也,乃危坐斂衽,滿引不敢辭。
其盛酒物乃一大盆,飲于破陶器中,徐顧予仆曰:此人亦得。
乃與之酒一陶器。
二道士先醉,長嘯而入,予愈疑焉。
既别數裡許,詢道旁人家,曰:二人者,裡胥之子也。
在城中出家,今其父死,歸謀還俗而分其家财耳。
慶曆中,胡瑗以白衣召對,侍迩英講易,讀“乾元亨利貞”,不避上禦名,上與左右皆失色,瑷曰:臨文不諱。
後瑗因言孟子民無“恒”産讀為“常”,上微笑曰:又卻避此一字。
蓋自唐穆宗已改“常”字,積久而讀熟,雖曰尊經,然坐斥君父之名亦未為允。
上嘗诏其修國史,瑗乃避其祖諱不拜。
舊制講讀官坐而講讀,别置書策于禦案上。
仁宗時,一日,講讀官已班立,俟上出,久之,忽有内侍官自禦屏後出,大聲曰:“有聖旨,今後講筵官起立,禦案前講讀。
”自是遂為定制。
至神宗朝,王安石為侍讀,以言道之所存,請複賜坐,有旨下禮官議,韓維以謂當賜坐,劉分攵以謂不可,紛争不已,
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矣,比之漢唐最為強盛。
大臣皆言:陛下聖慮及此,二虜不足撲滅矣。
上曰:安有撲滅之理,但用此以為外懼則可。
溫公無子又無姬侍,裴夫人既亡,公常忽忽,不樂時至獨樂園,于讀書堂危坐終日,常作小詩,隸書梁間雲:暫來還似客,歸去不成家。
其回人簡有雲:草妨步則之,木礙冠則芟之,其他任其自然,相與同生天地間,亦各欲遂其生耳。
可見公存心也。
石曼卿一日在李驸馬家,見楊大年寫絕句詩一首雲:折戟沈沙鐵未消,自将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後書義山二字。
曼卿笑雲:昆裡沒這般文章。
塗去義山字,書其榜曰牧之。
蓋兩家集中皆載此詩也,此詩佳甚,但頗費解說。
熙甯四年,呂誨表乞緻仕,有曰:臣本無宿疾,偶值醫者用術乖方,不知脈候有虛實,陰陽有逆順,診察有标本,治療有後先,妄投湯劑,率任情意,差之指下,禍延四肢,浸成風痹,遂難行步,非徒憚跖之苦,又将虞心腹之變,勢已及此,為之柰何。
雖然一身之微固未足恤,其如九族之托良以為憂,是思逃祿以偷生,不俟引年而還政。
於戲,獻可之論可謂至矣。
周種言,垂簾時,一日早朝,執政因理會事,太皇太後命一黃門于内中取案上文字來,黃門倉卒取至,誤觸上幞頭墜地,時上未着巾也,但見新剃頭撮數小角兒,黃門者震懼,幾不能立,旁有黃門取幞頭以進,上凝然端坐,亦不怒亦不問。
既退,押班具其事取旨,上曰:隻是錯。
太後命押班隻是就本班量行遣。
又言,一日輔臣簾前論事甚久,上忽顧一小黃門,附耳與語,小黃門者既去,頃之複來,亦附耳而奏,上忽矍然而興。
俄聞禦屏後小鑼钹之聲交作,須臾即止,上複出,一黃門抱上禦椅子,再端拱而坐,直待奏事畢乃退,太皇亦顧上笑。
章子厚為侍從時,遇其生朝會客,其門人林特者亦鄉人也,以詩為壽,子厚晚于座上取詩以示客,且指其頌德處雲:隻是海行言語,道人須道,著乃為工。
門人者頗不平之,忽曰:昔人有令畫工傳神,以其不似命别為之,既而又以不似,凡三四易。
畫工怒曰,若畫得似後,是甚模樣。
滿坐哄然。
章子厚,人言初生時父母欲不舉,已納水盆中,為人救止。
其後朝士頗聞其事,蘇子瞻嘗與子厚詩有“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猶愛水雲鄉”之語,子厚謂其譏己也,頗不樂。
熙甯中,有薦華山陳戬者,博學知治亂大體,三十年不出戶庭,鄰人有不識者,雲是希夷宗人。
既對便坐,上先覽其所進時議,甚喜之,至是命坐賜茶,戬乃趑趄皇恐,謝不敢者再三,雲上有鸱尾,乞陛下暫令除去,上使之退,左右皆掩笑,上亦不怒,對輔臣亦未嘗言及。
一日,忽有旨賜束帛,令還山。
太祖嘗有言不用南人為相,實錄國史皆載,陶《開基萬年錄》、《開寶史譜》言之甚詳,皆言太祖親寫“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堂上。
或雲自王文穆大拜後,吏輩故壞壁,因移石于他處,後浸不知所在。
既而,王安石、章相繼用事,為人竊去如前兩書,今館中有其名而亡其書也,頃時尚見其他小說,往往互見,今皆為人節略去,人少有知者,知亦不敢言矣。
予一日道過毗陵,舍于張郎中巷,見張之第宅雄偉,園亭台榭之勝,古木參天,因愛而訪之。
問其世家,則知國初時有張亻必者,随李煜入朝,太宗時亻必在史館,家常多食客。
一日,上問:卿何賓客之多,每日聚說何事?亻必曰:臣之親舊多客都下,貧乏絕糧,臣累輕而俸有餘,故常過臣,飯止菜羹而已,臣愧菲薄而彼更以為羹美,故其來也,不得而拒之。
一日,上遣快行家一人,伺其食時直入其家,亻必方對客飯,于是即其座上取一客之食以進,果止粝飯菜羹,仍皆粗紋陶器,上喜其不隐,時号菜羹張家。
亻必三子,益之、溫之、查之,皆嘗為郎官,至今彼人呼其所居曰張郎中巷。
唐子方為人剛直,既參大政,與介甫議事每不協。
嘗與介甫議殺人傷者許首服,以律案問免死,争于裕陵之前,介甫強辯,上主其議,子方不勝憤懑,對上前謂介甫曰:“安石行乖學僻,其實不曉事,今與之造化之柄,其誤天下蒼生必矣。
”上以其先朝遺直,驟加登用,亦不之罪。
既而,子方疽背而死,方其病革,車駕幸其第以臨問之,子方已昏,不知人,忽聞上至,開目而言曰:“願陛下早覺悟,可惜祖宗社稷教安石壞卻。
”上首肯之,問其家事,無一言。
及薨,又幸其第,見其畫像不類,命取禁中舊藏本以賜其家,上有昭陵禦題“直哉若人,為國砥柱”八字,印以禦寶,下有昭陵禦押字,予嘗親得見焉。
其家傳有雲,子方一日見介甫誦華嚴經,因勸介甫不若早休官去,介甫問之,子方曰:“公之為官止是作業,更做執政數年,和佛也費力。
”介甫不答。
一日,子方在朝假,介甫乃以子方之言白于上,将以危之,上大笑而止。
紹聖改元,九月,禁中為宣仁作小祥道場,宣隆報長老升座,上設禦幄于旁以聽。
其僧祝曰:伏願皇帝陛下愛國如身,視民如子,每念太皇之保佑,常如先帝之憂勤,庶尹百僚謹守漢家之法度,四方萬裡永為趙氏之封疆。
既而,有僧問話雲:太皇今居何處?答雲:身居佛法龍天上,心在兒孫社稷中。
當時傳播,人莫不稱歎。
于戲,太皇之聖,華夷稱為女堯舜,方其垂簾,每有号令,天下人謂之快活條貫。
元癸酉九月一日初夜,開寶寺塔表裡通明徹旦,禁中夜遣中使赍降禦香,寺門已閉,既開,寺僧皆不知也,寺中望之無所見,去寺漸明。
後二日,宣仁上仙。
嘗聞祖父言,每歲三月二十八日,四方之人集于泰山東嶽祠下,謂之朝拜。
嘉八年,祖父适以是日至祠下,言其日風寒已如深冬時,至明日,地皆結冰,寒甚,幾欲裂面堕指,人皆閉戶,道無行迹。
日欲入,忽聞傳呼之聲自南而北,儀衛雄甚,近道人家有自戶牖潛窺者,見馬高數尺,甲士皆不類常人,傘扇車乘皆如今乘輿行幸,望廟門而入,廟之重門皆洞開,異香載路,有丈夫绛袍幞頭坐黃屋之下,亦微聞警跸之聲,亦有言去朝真君回來,又有雲真君已歸,皆相顧合掌,中夜方不聞。
人語又明日,天氣複溫,皆揮扇而行。
後數日,方聞昭陵其日升遐。
昭陵上賓前一月,每夜太廟中有哭聲,不敢奏,一日太宗神禦前香案自壞。
杜少陵《宿龍門詩》有雲:天阙象緯逼。
王介甫改阙為閱,黃魯直對衆極言其是,貢父聞之曰:直是怕他。
劉貢父嘗言,人之戲劇極有可人處。
楊大年與梁周翰、朱昂同在禁掖,大年年未三十,而二公皆高年矣,大年但呼朱翁梁翁,每以言侵侮之。
一日,梁戲謂大年曰:這老亦待留以與君也。
朱于後亟搖手曰:不要與。
衆皆笑其捷,雖一時戲言,而大年不五十而卒。
今上初登極,群臣班列在庭,忽一朝士大叫數聲仆地不知,人扶未出殿門氣已絕。
予頃時于陝府道間,舍于逆旅,因步行田間,有村學究教授二三小兒,閑與之語,言皆無倫次。
忽見案間有小兒書卷,其背乃蔡襄寫《洛神賦》,已截為兩段,其一塗污已不可識,問其何所自得,曰吾家敗籠中物也,問更有别紙可見否,乃從壁間書夾中取二三十紙,大半是襄書簡,亦有李西台川箋所寫詩數紙,因以随行白紙百餘幅易之,欣然見授。
問其家世,曰吾家祖亦嘗為大官,吾父罷官歸死于此,吾時年幼,養于近村學究家,今從而李姓,然吾祖官稱姓名皆不可得而知。
頃時如此紙甚多,皆與小兒作書卷及糊窗用了。
會日已暮,乃歸旅舍,明日天未明即登途,不及再往,至今為恨也。
先公嘗言,頃見李公擇雲,曾于高郵道上,時正午暑,見臨清流有竹籬苑屋,望之極雅潔,前有修竹長松。
二道士臨流奕棋于松陰間,其一疏髯秀目,其一美少年,肌體如玉,見公擇來皆欣然然與之語。
則凡俗鄙俚,入其茅屋下,往往堆積稿稭罂ю之類,觀其寝處穢污如仆厮。
然忽問予能飲否,予曰粗能之,其少年道士徐起取酒,既而酒如米泔且将臭敗,于樹間摘小毛桃子數枚置案上,予疑其仙也,乃危坐斂衽,滿引不敢辭。
其盛酒物乃一大盆,飲于破陶器中,徐顧予仆曰:此人亦得。
乃與之酒一陶器。
二道士先醉,長嘯而入,予愈疑焉。
既别數裡許,詢道旁人家,曰:二人者,裡胥之子也。
在城中出家,今其父死,歸謀還俗而分其家财耳。
慶曆中,胡瑗以白衣召對,侍迩英講易,讀“乾元亨利貞”,不避上禦名,上與左右皆失色,瑷曰:臨文不諱。
後瑗因言孟子民無“恒”産讀為“常”,上微笑曰:又卻避此一字。
蓋自唐穆宗已改“常”字,積久而讀熟,雖曰尊經,然坐斥君父之名亦未為允。
上嘗诏其修國史,瑗乃避其祖諱不拜。
舊制講讀官坐而講讀,别置書策于禦案上。
仁宗時,一日,講讀官已班立,俟上出,久之,忽有内侍官自禦屏後出,大聲曰:“有聖旨,今後講筵官起立,禦案前講讀。
”自是遂為定制。
至神宗朝,王安石為侍讀,以言道之所存,請複賜坐,有旨下禮官議,韓維以謂當賜坐,劉分攵以謂不可,紛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