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而乘于人,故收并戰之績。
諸侯爵祿于國而不能捍于國,何欤今天下諸侯之富者莫如賢侯,積粟成林,委珠成洲,有數百萬之餘業。
若養兵而待戰,民而待勞,可以供十年之費。
則江南之賦不盡斂,百姓之脂不盡剝,山澤之利不盡出也。
且以茂賢侯之功而長享其爵祿,不亦善乎哉。
易曰:利用為大作。
願賢侯作之無怠焉。
” 蜀王曰:“先生其社稷之士乎寡人将傾心以事,而幸教之。
蜀之民唯先生所用,蜀之士唯先生所舉,寡人遠讒以安賢士,無使為諸侯笑。
是先生與寡人百執事鹹有錫也。
” 是歲,天皇使郎中令采丹青于蜀。
○平刑 蜀王問征君曰:“今廷尉平乎?”征君對曰:“夫平刑者,必先平其心,是以刑清而人說。
今之為廷尉者,刑不當其罪,罰不當其過,以貨為權衡而折刑于民,民以輕過而受重刑,微罪而得厚罰。
故笞者多桎梏,不赦者多無刑禁弛,而暴者多縱逸。
囹圄成市,強弱相欺。
暇則群淫戲以為樂,谳則垢衣穢面而乞憐,累之以日月,淪之以年歲,而終莫之平也。
自廷尉不平,而郡縣之有司皆效其刑罰,亦以貨為權衡,是故刑之不平以貪緻也。
貪則餒而讠皮,廉則剛而直,故貪者若明,廉者若愚,此刑之所緣而疑晰也。
是故郡縣之失刑于民者,其起于廷尉之不平乎雖然,廷尉之不平,亦視乎國之誅賞黜陟焉爾矣。
今無罪者誅,無功者賞,無過者黜,有過者陟。
由此觀之,廷尉安得而平哉龔勝曰:‘人主正而廷尉平,廷尉平而郡縣理,郡縣理而萬民治,刑措之風其庶矣乎。
’” 蜀王曰“善”。
洎曰:“此《外史?刑法志》也。
○黜陟 蜀王問征君曰:“今有司寡廉而多貪,将誅之乎,抑黜之乎?” 征君對曰:“黜而不誅,則貪者希進而忘其恥;誅而不黜,則貪者希退而忘其忠。
既黜而賞非以勸廉也,既陟而誅非以勸能也,宜黜者黜,宜陟者陟,宜賞者賞,宜誅者誅,然後貪鄙化而廉能勸。
典刑明于上,政教暢于下,則黎民又安而優于唯正之供。
故農者樂為農,工者樂為工,商賈者樂為商賈。
無流徙之患,無鬻貸之憂,無怨ゥ之悖,而信讓行焉。
夫君者,大臣之表也。
故明主有擊壤之歌,則大臣有與人之誦,上有畫一之諺,則下有五之謠,此表樹而影必從者也。
楚人有言曰:大臣無貂裘則有司寒,大臣無甘馔則有司瘠,大臣無私門則有司廉。
今之大臣,好畫一之諺,而惡聞楚人之言,憲也其惑乎!” 蜀王曰:“功臣與大臣異與?”曰:“内則大臣,外則功臣。
大臣在内猶在外也,功臣在外猶在内也。
近君則榮,近民則泰,其勢均也。
雖諸侯亦然。
王請無泰可乎?”蜀王有恧色。
征君出謂魯狷曰:“蜀王耄而富,弛而亢,民其玩矣哉。
” 洎曰:“此《外史?百官志》也。
○請金 蜀民赴幕請金,蜀王發五十萬镒,蜀民請倍。
蜀王命左右告曰:“勿以為貸,爾衆其克勤于利,越蜀之境若博而狎以播吾财者,刑罰之,爾衆毋惰哉。
”蜀民皆唯唯而去。
左右問曰:“向也,發庫禀以赈蜀民,君皆倍之,今何以無倍。
”蜀王笑曰:“邑有賢者,吾方式之,不敢以争于民,故赈而不倍,所以修吾譽也。
”左右曰:“君所謂賢者,其征君乎夫征君,叔度一羁士耳,其寓蜀也亦欲乞饋于幕,與蜀民群也,豈足為賢者與?”蜀王曰:“不然。
吾聞士非孝廉不征,非賢良不舉,其高蹈而不為臣者,夫是之謂征君。
今天下公侯者什伯,而征君者奇,不亦尊乎懷王室而激諸侯,不亦賢乎。
故賢者有無爵而爵,無祿而祿,不恃軒冕而貴,不待鐘鼎而富,不以國存而安,不以國亡而危,其征君之謂乎吾幕無士,一獲而<是帚>諸侯師,惜乎吾耄矣。
吾将讓爵于征君,以利巴蜀,王室亦賴焉。
吾雖不恭,亦世載厥譽,知吾之能侯而好賢也。
征君避爵而往,吾又有令名于時。
今将季世也,王室嘗混時無靖甯,則諸侯猶不忍侵蜀,是吾一舉而安,全蜀之民不亦可乎。
” 左右曰:“臣蜀之鄙人,不識征君之賢若是。
雖然,為諸侯師,其志必氵孛君,安得而淹之。
宜厚為之禮以謝征君,天下高君之義者亦多矣,豈必讓爵乎夫棄先皇之澤,以替其業,不可謂仁;以爵而縻賢,不可謂義;悖明典以自殖,不可謂恭。
征君誠賢者,則君之所舉渎矣。
賓賢以幹名,臣竊惑焉。
” ○辭爵 蜀王薨,蜀人迎征君于幕。
征君避青城,左權曰:“子以萬言說諸侯,孰若享益州之富哉今蜀之父老,皆杖策而迎,民心歸矣。
子固辭之,智者不為也。
” 征君曰:“
諸侯爵祿于國而不能捍于國,何欤今天下諸侯之富者莫如賢侯,積粟成林,委珠成洲,有數百萬之餘業。
若養兵而待戰,民而待勞,可以供十年之費。
則江南之賦不盡斂,百姓之脂不盡剝,山澤之利不盡出也。
且以茂賢侯之功而長享其爵祿,不亦善乎哉。
易曰:利用為大作。
願賢侯作之無怠焉。
” 蜀王曰:“先生其社稷之士乎寡人将傾心以事,而幸教之。
蜀之民唯先生所用,蜀之士唯先生所舉,寡人遠讒以安賢士,無使為諸侯笑。
是先生與寡人百執事鹹有錫也。
” 是歲,天皇使郎中令采丹青于蜀。
○平刑 蜀王問征君曰:“今廷尉平乎?”征君對曰:“夫平刑者,必先平其心,是以刑清而人說。
今之為廷尉者,刑不當其罪,罰不當其過,以貨為權衡而折刑于民,民以輕過而受重刑,微罪而得厚罰。
故笞者多桎梏,不赦者多無刑禁弛,而暴者多縱逸。
囹圄成市,強弱相欺。
暇則群淫戲以為樂,谳則垢衣穢面而乞憐,累之以日月,淪之以年歲,而終莫之平也。
自廷尉不平,而郡縣之有司皆效其刑罰,亦以貨為權衡,是故刑之不平以貪緻也。
貪則餒而讠皮,廉則剛而直,故貪者若明,廉者若愚,此刑之所緣而疑晰也。
是故郡縣之失刑于民者,其起于廷尉之不平乎雖然,廷尉之不平,亦視乎國之誅賞黜陟焉爾矣。
今無罪者誅,無功者賞,無過者黜,有過者陟。
由此觀之,廷尉安得而平哉龔勝曰:‘人主正而廷尉平,廷尉平而郡縣理,郡縣理而萬民治,刑措之風其庶矣乎。
’” 蜀王曰“善”。
洎曰:“此《外史?刑法志》也。
○黜陟 蜀王問征君曰:“今有司寡廉而多貪,将誅之乎,抑黜之乎?” 征君對曰:“黜而不誅,則貪者希進而忘其恥;誅而不黜,則貪者希退而忘其忠。
既黜而賞非以勸廉也,既陟而誅非以勸能也,宜黜者黜,宜陟者陟,宜賞者賞,宜誅者誅,然後貪鄙化而廉能勸。
典刑明于上,政教暢于下,則黎民又安而優于唯正之供。
故農者樂為農,工者樂為工,商賈者樂為商賈。
無流徙之患,無鬻貸之憂,無怨ゥ之悖,而信讓行焉。
夫君者,大臣之表也。
故明主有擊壤之歌,則大臣有與人之誦,上有畫一之諺,則下有五之謠,此表樹而影必從者也。
楚人有言曰:大臣無貂裘則有司寒,大臣無甘馔則有司瘠,大臣無私門則有司廉。
今之大臣,好畫一之諺,而惡聞楚人之言,憲也其惑乎!” 蜀王曰:“功臣與大臣異與?”曰:“内則大臣,外則功臣。
大臣在内猶在外也,功臣在外猶在内也。
近君則榮,近民則泰,其勢均也。
雖諸侯亦然。
王請無泰可乎?”蜀王有恧色。
征君出謂魯狷曰:“蜀王耄而富,弛而亢,民其玩矣哉。
” 洎曰:“此《外史?百官志》也。
○請金 蜀民赴幕請金,蜀王發五十萬镒,蜀民請倍。
蜀王命左右告曰:“勿以為貸,爾衆其克勤于利,越蜀之境若博而狎以播吾财者,刑罰之,爾衆毋惰哉。
”蜀民皆唯唯而去。
左右問曰:“向也,發庫禀以赈蜀民,君皆倍之,今何以無倍。
”蜀王笑曰:“邑有賢者,吾方式之,不敢以争于民,故赈而不倍,所以修吾譽也。
”左右曰:“君所謂賢者,其征君乎夫征君,叔度一羁士耳,其寓蜀也亦欲乞饋于幕,與蜀民群也,豈足為賢者與?”蜀王曰:“不然。
吾聞士非孝廉不征,非賢良不舉,其高蹈而不為臣者,夫是之謂征君。
今天下公侯者什伯,而征君者奇,不亦尊乎懷王室而激諸侯,不亦賢乎。
故賢者有無爵而爵,無祿而祿,不恃軒冕而貴,不待鐘鼎而富,不以國存而安,不以國亡而危,其征君之謂乎吾幕無士,一獲而<是帚>諸侯師,惜乎吾耄矣。
吾将讓爵于征君,以利巴蜀,王室亦賴焉。
吾雖不恭,亦世載厥譽,知吾之能侯而好賢也。
征君避爵而往,吾又有令名于時。
今将季世也,王室嘗混時無靖甯,則諸侯猶不忍侵蜀,是吾一舉而安,全蜀之民不亦可乎。
” 左右曰:“臣蜀之鄙人,不識征君之賢若是。
雖然,為諸侯師,其志必氵孛君,安得而淹之。
宜厚為之禮以謝征君,天下高君之義者亦多矣,豈必讓爵乎夫棄先皇之澤,以替其業,不可謂仁;以爵而縻賢,不可謂義;悖明典以自殖,不可謂恭。
征君誠賢者,則君之所舉渎矣。
賓賢以幹名,臣竊惑焉。
” ○辭爵 蜀王薨,蜀人迎征君于幕。
征君避青城,左權曰:“子以萬言說諸侯,孰若享益州之富哉今蜀之父老,皆杖策而迎,民心歸矣。
子固辭之,智者不為也。
” 征君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