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二川,流凱于三峽,倒戈于棧道,功孰逾焉。
漢室之安可倚牖而待也,王其圖之。
” ○問疾 蜀王得征君而喜,聞有疾,忽焉而蹙,乃以單車造其門。
征君知蜀王至,掩帷而卧,命李玄候于階。
蜀王見李玄而問曰:“征君不能出與。
”曰:“不能。
”曰:“寡人入以見,可乎?”曰:“既卧矣。
俟寤然後請入。
”曰:“征君得無<疒┆>乎?”曰:“<疒┆>不為疾也。
”曰:“然則何為?” 曰:“玄聞之,天以薄蝕為疾,地以崩溢為疾,天子以幽厲為疾,王侯以驕泰為疾,士以貧蹇為疾,大夫以酷佞為疾,庶人以饑寒為疾。
今征君之疾,蹇也。
國不舉賢,使士有蹇疾,羁于道路。
軒冕者多豺狼之群,膏梁者多犬豕之輩,由此觀之,士安得而無疾也。
夫疾以薄蝕崩溢;故天地以聖人為醫;疾以幽厲驕泰,故天子王侯以賢士為醫;疾以貧蹇,故士以夢此為醫;疾以酷佞,故大夫以明主為醫;疾以饑寒,故庶人以循吏為醫,然則征君之疾,藥石有所不制,鬼神有所不虐,寒暑有所不侵,微于色而不見其槁,動于聲而不見其戚,歌于鼓琴而不見其樂,歎于臨川而不見其憂,此征君之所以為疾也。
” 蜀王頓足而嗟曰:“寡人處西海之僻壤,奚敢當征君乎得子足以安矣。
”曰:“得臣,蜀可以霸;得征君,蜀可以王。
漢室其隆乎。
王若欲安蜀,則賢有司職也,奚必得臣哉。
” 蜀王慚,顧謂左右曰:“寡人得征君,若桓公得夷吾也。
寡人得仲默,若桓公得甯戚也。
周末而齊霸,其二子之功乎。
” ○尊王 蜀王問興國之策,李玄曰:“昔我光武皇帝之中造也,以天下封諸侯,功臣皆固守藩鎮之地,而甯社稷。
是故其功臣之先戮力草莽之際,驅馳險阻以立百戰之功,而定大業。
子孫嗣武,世守丕基,進可以輔漢,退可以全國,何謀而不成,何功而不立哉。
迩來國步多艱,内變陳而外釁作,謀将戮而谏臣刑,左道倡而王政熄,百姓離散有思亂之心。
此誠明侯效忠輸髀之秋也。
今天下同姓之諸侯,皆欲抗憤以報漢室,修會盟之典,征君是賓,此其志不末矣。
明侯此時不以誕告諸侯,靖甯國步,以為功首,至于肝腦塗函谷,麋鹿栖銅駝,乘輿蒙沙,而中原流于左衽,然後圖之,是猶火既及薪,而後覓井以救,不亦鈍乎。
臣不敢以詭術說明侯也,亦以漢室無必亡之勢,而明侯有可為之資耳。
昔者西京亂于王莽,當是時,非特諸侯弱也,雖異姓之功臣亦莫有效忠而輸悃者,豈背漢哉,由高帝以殺戮為武,而不留功臣于子孫,故王莽之亂不待雲擾而新室立矣,此皆養亂之禍也。
使當時有藩封之臣皆韓彭之後,必能感激功臣之心以忠于社稷,則西京至于今而延也。
我光武皇帝以寬仁易殺戮,故二十八将皆裂土而封,世守而不替者,亦憤西京之覆轍,劇新室之禍鑒,是以全功臣之名,與諸侯并翊皇漢而永業也。
今漢室紛紛,權臣荷鼎,威炙蒼生。
王察而好戮,使谏臣結舌而不敢言,危亡之禍固已形矣。
而功臣之救不至,抑何與。
明侯自以為宗室之疏而土壤之僻,無效于漢室也,獨不念先皇之恩乎今主上之遇明侯未疏也,宗室之諸侯王莫加焉。
巴蜀之地,以秦楚為羽翼,而棧道達于中原,未僻也,諸侯之土壤莫加焉乎,困富貴之樂而忘社稷計耶。
”蜀王曰“善”。
洎曰:“蜀侯以興國之策問李玄,而玄之對無一言及于所問者。
其經綸天下之志,又隐然于事辭之外。
故全篇要意大抵述西京之故事,反複論之,而引諷當時,以尊漢室,□諸侯為要,又假功臣以激發當時之諸侯。
此《外史》傳心之法也,唐之藩鎮其未識此義者乎?” ○自強 蜀王以太牢飨征君。
征君問曰:“巴蜀之國接壤于關中者也,而民不知戰;巴蜀之民齊風于中原者也,而國不知禮,豈有司之過與抑賢侯之不遑于斯也?”蜀王避席而對曰:“夫爵,寡人受之;邑,有司載之,不敢董也。
”征君曰:“然夫有司,所以導禮而教戰也。
今之為有司者,論酷不廉而急于名,故不能導民以禮。
循苟簡而樂安佚,故不能教民以戰。
夫今之成都,古之蠶叢也,賢侯以成都為幕、山川之固雄于秦晉,而守無民之爵,禮也。
然有司不能靖其土壤,訓其民人,以弱西藩之勢,賢侯坐而不告,何為其然也。
”蜀王不能對。
征君曰:“今王室弱矣,王室弱則藩鎮亦弱,因其弱而強者謂之勇毅之傑,因其強而弱者謂之柔恭之臣。
弱而不強非毅也,強而不弱非恭也。
今王室既弱,諸侯又守之以恭,而待其敝,民何賴焉臣聞之,牛牧于農而役于農,故效并耕之勞;馬畜于人
漢室之安可倚牖而待也,王其圖之。
” ○問疾 蜀王得征君而喜,聞有疾,忽焉而蹙,乃以單車造其門。
征君知蜀王至,掩帷而卧,命李玄候于階。
蜀王見李玄而問曰:“征君不能出與。
”曰:“不能。
”曰:“寡人入以見,可乎?”曰:“既卧矣。
俟寤然後請入。
”曰:“征君得無<疒┆>乎?”曰:“<疒┆>不為疾也。
”曰:“然則何為?” 曰:“玄聞之,天以薄蝕為疾,地以崩溢為疾,天子以幽厲為疾,王侯以驕泰為疾,士以貧蹇為疾,大夫以酷佞為疾,庶人以饑寒為疾。
今征君之疾,蹇也。
國不舉賢,使士有蹇疾,羁于道路。
軒冕者多豺狼之群,膏梁者多犬豕之輩,由此觀之,士安得而無疾也。
夫疾以薄蝕崩溢;故天地以聖人為醫;疾以幽厲驕泰,故天子王侯以賢士為醫;疾以貧蹇,故士以夢此為醫;疾以酷佞,故大夫以明主為醫;疾以饑寒,故庶人以循吏為醫,然則征君之疾,藥石有所不制,鬼神有所不虐,寒暑有所不侵,微于色而不見其槁,動于聲而不見其戚,歌于鼓琴而不見其樂,歎于臨川而不見其憂,此征君之所以為疾也。
” 蜀王頓足而嗟曰:“寡人處西海之僻壤,奚敢當征君乎得子足以安矣。
”曰:“得臣,蜀可以霸;得征君,蜀可以王。
漢室其隆乎。
王若欲安蜀,則賢有司職也,奚必得臣哉。
” 蜀王慚,顧謂左右曰:“寡人得征君,若桓公得夷吾也。
寡人得仲默,若桓公得甯戚也。
周末而齊霸,其二子之功乎。
” ○尊王 蜀王問興國之策,李玄曰:“昔我光武皇帝之中造也,以天下封諸侯,功臣皆固守藩鎮之地,而甯社稷。
是故其功臣之先戮力草莽之際,驅馳險阻以立百戰之功,而定大業。
子孫嗣武,世守丕基,進可以輔漢,退可以全國,何謀而不成,何功而不立哉。
迩來國步多艱,内變陳而外釁作,謀将戮而谏臣刑,左道倡而王政熄,百姓離散有思亂之心。
此誠明侯效忠輸髀之秋也。
今天下同姓之諸侯,皆欲抗憤以報漢室,修會盟之典,征君是賓,此其志不末矣。
明侯此時不以誕告諸侯,靖甯國步,以為功首,至于肝腦塗函谷,麋鹿栖銅駝,乘輿蒙沙,而中原流于左衽,然後圖之,是猶火既及薪,而後覓井以救,不亦鈍乎。
臣不敢以詭術說明侯也,亦以漢室無必亡之勢,而明侯有可為之資耳。
昔者西京亂于王莽,當是時,非特諸侯弱也,雖異姓之功臣亦莫有效忠而輸悃者,豈背漢哉,由高帝以殺戮為武,而不留功臣于子孫,故王莽之亂不待雲擾而新室立矣,此皆養亂之禍也。
使當時有藩封之臣皆韓彭之後,必能感激功臣之心以忠于社稷,則西京至于今而延也。
我光武皇帝以寬仁易殺戮,故二十八将皆裂土而封,世守而不替者,亦憤西京之覆轍,劇新室之禍鑒,是以全功臣之名,與諸侯并翊皇漢而永業也。
今漢室紛紛,權臣荷鼎,威炙蒼生。
王察而好戮,使谏臣結舌而不敢言,危亡之禍固已形矣。
而功臣之救不至,抑何與。
明侯自以為宗室之疏而土壤之僻,無效于漢室也,獨不念先皇之恩乎今主上之遇明侯未疏也,宗室之諸侯王莫加焉。
巴蜀之地,以秦楚為羽翼,而棧道達于中原,未僻也,諸侯之土壤莫加焉乎,困富貴之樂而忘社稷計耶。
”蜀王曰“善”。
洎曰:“蜀侯以興國之策問李玄,而玄之對無一言及于所問者。
其經綸天下之志,又隐然于事辭之外。
故全篇要意大抵述西京之故事,反複論之,而引諷當時,以尊漢室,□諸侯為要,又假功臣以激發當時之諸侯。
此《外史》傳心之法也,唐之藩鎮其未識此義者乎?” ○自強 蜀王以太牢飨征君。
征君問曰:“巴蜀之國接壤于關中者也,而民不知戰;巴蜀之民齊風于中原者也,而國不知禮,豈有司之過與抑賢侯之不遑于斯也?”蜀王避席而對曰:“夫爵,寡人受之;邑,有司載之,不敢董也。
”征君曰:“然夫有司,所以導禮而教戰也。
今之為有司者,論酷不廉而急于名,故不能導民以禮。
循苟簡而樂安佚,故不能教民以戰。
夫今之成都,古之蠶叢也,賢侯以成都為幕、山川之固雄于秦晉,而守無民之爵,禮也。
然有司不能靖其土壤,訓其民人,以弱西藩之勢,賢侯坐而不告,何為其然也。
”蜀王不能對。
征君曰:“今王室弱矣,王室弱則藩鎮亦弱,因其弱而強者謂之勇毅之傑,因其強而弱者謂之柔恭之臣。
弱而不強非毅也,強而不弱非恭也。
今王室既弱,諸侯又守之以恭,而待其敝,民何賴焉臣聞之,牛牧于農而役于農,故效并耕之勞;馬畜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