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豢畜其驺虞。
若此者果何術以制哉?” 晉王曰:“狐也養禍于苑,藏富于穴,何忍肆也,欲亟制之,子其問諸虞人。
” 洎曰:“第三難語意較顯。
” ○四難 “今有探不死之藥者,五遊方嶽,十涉濱洲,窮合靈之壑,掘産秀之兵,披羽服而履赤,譚真訣而煉丹砂。
或呼吸而漱精,或偃仰而餐霞,自以為安期、羨門之倫,松子、王喬之屬。
天子不能爵,諸侯不能祿,寝迹于草野,寄傲于流俗,與浮圖并軌,老子同谷,趨而事之者,若攀軒轅之逸駕,徼彭聃之遐福也,其名孰美焉。
然周穆馳而犬戎叛,秦始遊而二世亡,此二主者,甯無利于民,而憂身之不壽于羲黃,甯無利于子孫,而恥國之不延于陶唐。
卒有替羲黃之憂,後陶唐之恥。
意者,力之不逮乎,或虛詞詭術無征于世,無禅于身國乎何嗜之而不疲也。
” 晉王曰:“夫周之鑒,秦所觀也,而始皇不寤;秦之鑒,漢所觀也,而武王又不寤。
是以海内淫于方術,而棄力穑者三十餘年。
然則玄奚益于國哉!” 洎曰:“第四難意顯而辭激。
是時,桓帝好浮圖、老子之學,故此篇專諷漢室,而實欲感悟晉王。
” ○五難 “今有酒徒十人,群居而飲。
有客請曰:‘今日之宴,毋隐厥技以為劇,可乎?’其一人進曰:‘吾善于箫。
’有二人曰:‘吾善于歌。
’又有二人曰:‘吾善于舞。
’二人善于奕,二人善于壺。
’客曰:‘若之藝鹹聽于酒。
’謂箫者曰:‘吾忽焉舉觞,而箫不應者罰忽焉投觞,而箫不節者,罰。
’頃之,箫者醉而不能罰矣。
又謂歌者曰:‘吾忽焉舉觞,而歌不應者罰忽焉投觞,而歌不節者,罰。
’頃之,歌者又醉而不能罰矣。
至于舞者亦然,奕者壺者亦然。
客笑而喜曰:‘吾一觞而困九人,其亦善罰矣乎,何取于藝也。
’九人曰:‘何子之能忽于罰而不能忽于賞也,無亦罰吾以酒,而罰子以名乎。
夫酒,可以罰可以賞,是酒不為厲也,人猶惡醉而辱之。
今有司罰人以錢谷,刑人以刀鋸,是猶箫既罰而斷其指,歌不賞而鉗其唇,不亦甚乎。
若是而訟于諸侯,以昭漢室之典刑則何如?” 晉王斂容而長歎曰:“嗟乎!豈惟敝國為然,若不出敝邑之境,亦無待寡人治之。
寡人欲告于天皇。
則畿内之有司亦是罰也,布于同列則鄰國之有司亦是罰也。
寡人耄矣,先生其輔寡人之子,以興漢室,無為社稷憂。
” 是歲,有蝮蛇數千自參井而出,墜于潞城。
黃巾破南郡,殺方伯及令。
洎曰:“第五難發論甚怪。
” ○修德 征君遊于呂梁,左權從之。
征君喟然曰:“壯哉!大禹之治也。
治于唐,崩于春秋,壞禹之功亦晉邑之戾也。
今晉無大釁,諸侯不役。
然而有晉之憂者,其漢室乎夫諸侯之傳國也,山不崩,水不涸,是謂載德之國;山不再崩,水不再涸,是謂修德之國;水涸山崩而繼焉,是謂載厲之國;山始崩,水始涸,是謂替德之國,此山川之征也。
晉王明惠而愛士,可以興業,然短于籌略,拙于弘毅,故天下之士不能盡心于晉,吾又後矣,雖然,吾豈求辱于晉王乎。
夫晉,天下之強國也。
以晉王之明而國尚儉,無鄭之寵族,故士亦樂為之用也。
苟晉王不于此時奮劍于叢台之上,以謀晉,則雖有恒山大河之阻,井陉雁門之固,亦烏足以強罷敝之晉哉。
夫明而不能籌者,難以料遠;惠而不能毅者,難以舉大,是吾所以憂晉王也。
吾嘗五難晉王,晉王五對而無沮,以此而籌,則晉必為盟主,而王室亦有利焉。
利王室而主盟七國之諸侯,其晉文之業乎是載德之國由今而始,由晉而興。
東制齊魯,西威秦蜀,南服三楚,中綏韓魏,諸侯其誰不盟是吾之所以望晉王也。
” 左權問曰:“黃巾之亂,孰能制之?”曰:“古之得天下而帝者,其謀于草莽之初,猶盜也。
及其得一郡,拔一邑,傾一城,秋毫無所攘,美女無所淫,從善而納策,順如崩石,疾如厥流,然後知其為帝王之器也。
今黃巾之衆淫毒海内,殘虐生民,天下共逐之,此特犬彘之雄耳,孰不能制哉!權也,有烏獲、田詹之勇,是三軍之任也;有孫武穰苴之略,是三軍之帥也。
必五倍之敵而後禦之,若黃巾者,敢當于子乎!”曰:“陸續何如?”曰:“續也,使遊于孔氏之門,其闵子骞之俦乎。
吾使之仕,則黃巾之亂,吾知免夫。
” ○董卓 董卓謀篡,晉人告王曰:“漢室将授于董氏矣,為之奈何?”晉王聞之懼,謂征君曰:“董卓造亂,将傾我王室,驽其大臣,芥其百姓,襁其天子。
意者,董氏之亂其浮于黃巾乎?”對曰:“黨锢之去國,臣已知漢室之無臣矣,董氏之亂不亦宜乎?”曰:“王允執政,安謂無臣。
”曰:“允也,名起于布衣,而業堕于鐘鼎,是以執政而無權。
苟容于朝,與群小浮沉。
其子賣爵于市,日累千金,是允也積毀于家,養禍于國,而民失望焉。
故董氏乘而竊之,謀篡漢室,允為丕戾,其何能輔相耶若黨锢而死,奈漢室何?” 晉王出涕曰:“嗟乎!以亂臣一人,天皇不能讨,大臣不能,寡人亦何有于敝邑,将赴王室而抱祭器,藏于原陵,是寡人之願也。
天王室,則天皇讨之,天假敝邑,則寡人讨之,是讨亂在天也。
寡人敢不勤于王室。
”曰:“漢祚若替,則諸侯不能
若此者果何術以制哉?” 晉王曰:“狐也養禍于苑,藏富于穴,何忍肆也,欲亟制之,子其問諸虞人。
” 洎曰:“第三難語意較顯。
” ○四難 “今有探不死之藥者,五遊方嶽,十涉濱洲,窮合靈之壑,掘産秀之兵,披羽服而履赤,譚真訣而煉丹砂。
或呼吸而漱精,或偃仰而餐霞,自以為安期、羨門之倫,松子、王喬之屬。
天子不能爵,諸侯不能祿,寝迹于草野,寄傲于流俗,與浮圖并軌,老子同谷,趨而事之者,若攀軒轅之逸駕,徼彭聃之遐福也,其名孰美焉。
然周穆馳而犬戎叛,秦始遊而二世亡,此二主者,甯無利于民,而憂身之不壽于羲黃,甯無利于子孫,而恥國之不延于陶唐。
卒有替羲黃之憂,後陶唐之恥。
意者,力之不逮乎,或虛詞詭術無征于世,無禅于身國乎何嗜之而不疲也。
” 晉王曰:“夫周之鑒,秦所觀也,而始皇不寤;秦之鑒,漢所觀也,而武王又不寤。
是以海内淫于方術,而棄力穑者三十餘年。
然則玄奚益于國哉!” 洎曰:“第四難意顯而辭激。
是時,桓帝好浮圖、老子之學,故此篇專諷漢室,而實欲感悟晉王。
” ○五難 “今有酒徒十人,群居而飲。
有客請曰:‘今日之宴,毋隐厥技以為劇,可乎?’其一人進曰:‘吾善于箫。
’有二人曰:‘吾善于歌。
’又有二人曰:‘吾善于舞。
’二人善于奕,二人善于壺。
’客曰:‘若之藝鹹聽于酒。
’謂箫者曰:‘吾忽焉舉觞,而箫不應者罰忽焉投觞,而箫不節者,罰。
’頃之,箫者醉而不能罰矣。
又謂歌者曰:‘吾忽焉舉觞,而歌不應者罰忽焉投觞,而歌不節者,罰。
’頃之,歌者又醉而不能罰矣。
至于舞者亦然,奕者壺者亦然。
客笑而喜曰:‘吾一觞而困九人,其亦善罰矣乎,何取于藝也。
’九人曰:‘何子之能忽于罰而不能忽于賞也,無亦罰吾以酒,而罰子以名乎。
夫酒,可以罰可以賞,是酒不為厲也,人猶惡醉而辱之。
今有司罰人以錢谷,刑人以刀鋸,是猶箫既罰而斷其指,歌不賞而鉗其唇,不亦甚乎。
若是而訟于諸侯,以昭漢室之典刑則何如?” 晉王斂容而長歎曰:“嗟乎!豈惟敝國為然,若不出敝邑之境,亦無待寡人治之。
寡人欲告于天皇。
則畿内之有司亦是罰也,布于同列則鄰國之有司亦是罰也。
寡人耄矣,先生其輔寡人之子,以興漢室,無為社稷憂。
” 是歲,有蝮蛇數千自參井而出,墜于潞城。
黃巾破南郡,殺方伯及令。
洎曰:“第五難發論甚怪。
” ○修德 征君遊于呂梁,左權從之。
征君喟然曰:“壯哉!大禹之治也。
治于唐,崩于春秋,壞禹之功亦晉邑之戾也。
今晉無大釁,諸侯不役。
然而有晉之憂者,其漢室乎夫諸侯之傳國也,山不崩,水不涸,是謂載德之國;山不再崩,水不再涸,是謂修德之國;水涸山崩而繼焉,是謂載厲之國;山始崩,水始涸,是謂替德之國,此山川之征也。
晉王明惠而愛士,可以興業,然短于籌略,拙于弘毅,故天下之士不能盡心于晉,吾又後矣,雖然,吾豈求辱于晉王乎。
夫晉,天下之強國也。
以晉王之明而國尚儉,無鄭之寵族,故士亦樂為之用也。
苟晉王不于此時奮劍于叢台之上,以謀晉,則雖有恒山大河之阻,井陉雁門之固,亦烏足以強罷敝之晉哉。
夫明而不能籌者,難以料遠;惠而不能毅者,難以舉大,是吾所以憂晉王也。
吾嘗五難晉王,晉王五對而無沮,以此而籌,則晉必為盟主,而王室亦有利焉。
利王室而主盟七國之諸侯,其晉文之業乎是載德之國由今而始,由晉而興。
東制齊魯,西威秦蜀,南服三楚,中綏韓魏,諸侯其誰不盟是吾之所以望晉王也。
” 左權問曰:“黃巾之亂,孰能制之?”曰:“古之得天下而帝者,其謀于草莽之初,猶盜也。
及其得一郡,拔一邑,傾一城,秋毫無所攘,美女無所淫,從善而納策,順如崩石,疾如厥流,然後知其為帝王之器也。
今黃巾之衆淫毒海内,殘虐生民,天下共逐之,此特犬彘之雄耳,孰不能制哉!權也,有烏獲、田詹之勇,是三軍之任也;有孫武穰苴之略,是三軍之帥也。
必五倍之敵而後禦之,若黃巾者,敢當于子乎!”曰:“陸續何如?”曰:“續也,使遊于孔氏之門,其闵子骞之俦乎。
吾使之仕,則黃巾之亂,吾知免夫。
” ○董卓 董卓謀篡,晉人告王曰:“漢室将授于董氏矣,為之奈何?”晉王聞之懼,謂征君曰:“董卓造亂,将傾我王室,驽其大臣,芥其百姓,襁其天子。
意者,董氏之亂其浮于黃巾乎?”對曰:“黨锢之去國,臣已知漢室之無臣矣,董氏之亂不亦宜乎?”曰:“王允執政,安謂無臣。
”曰:“允也,名起于布衣,而業堕于鐘鼎,是以執政而無權。
苟容于朝,與群小浮沉。
其子賣爵于市,日累千金,是允也積毀于家,養禍于國,而民失望焉。
故董氏乘而竊之,謀篡漢室,允為丕戾,其何能輔相耶若黨锢而死,奈漢室何?” 晉王出涕曰:“嗟乎!以亂臣一人,天皇不能讨,大臣不能,寡人亦何有于敝邑,将赴王室而抱祭器,藏于原陵,是寡人之願也。
天王室,則天皇讨之,天假敝邑,則寡人讨之,是讨亂在天也。
寡人敢不勤于王室。
”曰:“漢祚若替,則諸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