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君入秦三日不得谒,誅左右之蔽者五人,令國中弦歌以逆征君。
秦王侍于宮門,軍武執戟,庶人執旗,車馬輻辏。
觀者慰曰:“今日得見征君也。
”征君至秦宮,秦王欲爵之,授以冠舄。
征君辭曰:“不可受也。
夫先王之爵祿,自畿甸而頒于侯國,太宰掌之,天子不得而私其臣,諸侯不得而私其士。
故诏爵以德,诏祿以功,皆天子之明制也。
至于衰世,庸王廢滅先王之法,爵祿無紀,軌物不經。
挾權據寵之家,珠玉以為淵,丹青以為谷,羅绮絲竹之樂交陳于前,亘以長夜。
若此者豈皆君之賜乎。
賣寵幸于士庶,措威福于人主,無德者爵,無功者祿,百姓怨困于下,而國病矣。
人主疑而不能悟,愍也;悟而不能振,弱也。
主弱則臣強,強則侵,侵則毒。
臣毒于内,則諸侯毒于外。
其始強也,亦以爵祿而私士,遂至浸溢而不可救。
故勢合則戰,勢分則盟;力合則戰,力分則盟;謀合則戰,謀分則盟。
此七雄之所以相持其勝也。
而況當是時以爵祿役天下之士者,皆有國之諸侯,其權可得而爵,其地可得而役,其民可得而兵,其士可得而臣也。
然帝秦而為民,魯仲連猶恥之。
是士非不欲臣于諸侯也,無道之國安得而臣哉。
今諸侯有位而無國,其勢又難矣。
無國是無民也,而遽爵其士,士必蒙戮,況諸侯乎。
夫漢室雖弱,未有周赧之窮,宜以扶漢室為名而謀其國,則諸侯之業光矣。
賢王封千乘之爵,而有萬乘之勢。
士之日夜望秦而驅馳者,亦欲以漢室之故而陳于王也。
若賢王有其國,而國之人民土壤皆奉職于王,則士亦不必至矣。
士至而爵之,亦不辭也,賢王惟無國,故不可爵一士而使之謀秦。
何則漢室之君臣,猶議禮于庭,而攬天下之地圖,頒諸侯之爵祿,建榮号于海内,行賞罰于郡縣,而一統之形未剪也,賢王欲謀秦而扶漢室,豈必爵一士乎故曰:得民之心者不以威武,得士之心者不以爵祿,得諸侯之心者不以山川,亦自得其心而已矣。
臣之入秦也,月始受魄。
而臣之見王也,月已幾望。
賢王以為左右之蔽而誅之,求士誠急矣。
奈漢室之典刑何也,誅一人猶不可,況其餘者耶。
夫蔽士不可以為律也,蔽而誅之,使有讒于王者則如之何不達于王而殺其士,于秦國之境者又如之何賢王誅左右以蔽戾,榮臣以爵祿,賞臣以冠舄,皆非典也,臣故不受。
夫死五人而得一士,賢王何利焉,是以一誅賞而動漢室也。
且以迫秦後不可以為盟主。
王其圖之。
” 秦王怃然曰:“然則,寡人為之奈何?”對曰:“雖然,猶可為也。
今秦之有司,天子之臣也,王宜以為情告于天子之有司。
聲以私進美女之律,蓋其罪與蔽均也。
令有司亦以其情達于天子,則王之慮必釋,而親親之恩堅矣。
”嬖入史綱曰:“何必然則君之計宜以誅左右之威而收秦民,乘士之歸秦而速伯功,倚秦國四塞之險而會諸侯,當漢室累卵之危而布文德,此一時之顯名盛舉也。
五伯之功皆謀于速而鑽于機,故名顯而功集。
今天下初啟難也,以誅賞之小瑕而詭掩曲飾以求媚于時,臣恐天下事謝矣,何以達聖哲之權,昭鴻駿之業。
竊為君不取也。
”秦王笑曰:“何言之易,何言之易。
寡人方與征君遊禮樂中,惡及茲也!” 是歲,少微見于秦。
○盟會 韓臣将尋盟,秦王問于征君曰:“韓将與寡人盟,何謂也?”征君對曰:“夫諸侯親睦,以甯其社稷,以懷其人民,使軍旅之士不相加也,于是乎有盟之禮。
夫盟,信之輿也,諸侯盟會以示好,宴享以示睦,故諸侯貴盟而賤役。
大國盟而不役小國,役而不盟弗信,則盟必潰。
弗盟則無以彰信也,盟以彰信,故潰盟者春秋惡之;求盟而不直者,春秋恥之。
夫求盟者信詐之機也,是故諸侯未盟而戰,将以養其戰也。
既戰而盟,将以防其救也。
故怠則乘之,釁則動之,窺怠而乘,是吾以盟怠也;觀釁而動,是否以盟釁也。
以盟怠者,敵必乘之;以盟釁者,敵必動之。
故曰:“信詐之機也,必欲盟,故樹之以信;必欲潰盟,故寓之以詐。
盟而守信者,若葵丘之會是也;盟而守詐者,若河陽之會是已。
夫天子與諸侯不言盟而河陽之會,則晉文之守詐于諸侯以侵周室。
孔子曰:‘晉文公谲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谲。
’此之謂也。
今王欲為葵丘之會而樹信于天下,則韓之首盟不可辭也。
受韓之盟,則諸侯皆響應而盟秦,齊桓之盛複轉于今矣。
不然,則諸侯背秦之心猶韓之盟于秦之心也。
韓之土壤,秦不能過;韓之山川,秦不能過;韓之謀士,秦不能過;韓之人民,秦不能過;韓之精兵,秦不能過;韓之車馬器械,秦不能過。
夫以不能過之韓,而求盟于秦,固天以葵丘之烈賜賢王也。
王其盟之。
” 秦王悅,遂與韓人盟于錫谷。
○琴論 征君燕居,中夜鼓琴而歌《豳風》,秦王使左右伺之,通于館人。
館人覺,私告于從者曰:“子之師也,鼓琴詠歌其聲铿铿,然是歌也果無心乎!”從者對曰:“夫心以生聲,聲以成歌,歌以惕志。
若夫子之歌也,何謂無心。
”館人曰:“然則所謂歌者,何詩也?”對曰:“《豳風》。
”曰:“奚取《豳風》也!”曰:“《豳風》,王化之紀也。
夫子思周室之隆治而詠歌焉。
秦其望矣。
”曰:“無刺乎?”曰:“鼓琴而音婉以和,歌《豳風》而聲雍以舒,又何刺焉?”館人謂秦王之左右曰:“先生無勞,竊也請複于君,可乎?” 左右返。
征君理琴顧從者而言曰:“吾鼓琴至《豳風》之亂,琴不起,必有疑者感之,其秦王乎?”從者對曰:“館人哉!”征君曰:“館人何為而疑也?”對曰:“館人聞夫子鼓琴而歌,卒爾問曰:‘铿铿者歌其有心乎’弟子應之以心。
又問曰:‘何國之風?’弟子告之以豳。
又問曰:‘有刺乎’弟子告之曰:美。
是以知館人之疑也。
”征君曰:“甫有心而鼓琴,君無心而疑琴,琴亦應吾以疑滞。
吾以情何感而至此哉。
嗟乎,夫人寄于幻化,有有心者,有無心者,有有心而無心者,有無心而有心者。
無其所無而未嘗無,有其所有而未嘗有,無亦疑也,有亦疑也。
疑則機也,機則感于機而應于機,機之流于物也。
無一無萬,無巨無杪,無遠無近,無陰無陽,
秦王侍于宮門,軍武執戟,庶人執旗,車馬輻辏。
觀者慰曰:“今日得見征君也。
”征君至秦宮,秦王欲爵之,授以冠舄。
征君辭曰:“不可受也。
夫先王之爵祿,自畿甸而頒于侯國,太宰掌之,天子不得而私其臣,諸侯不得而私其士。
故诏爵以德,诏祿以功,皆天子之明制也。
至于衰世,庸王廢滅先王之法,爵祿無紀,軌物不經。
挾權據寵之家,珠玉以為淵,丹青以為谷,羅绮絲竹之樂交陳于前,亘以長夜。
若此者豈皆君之賜乎。
賣寵幸于士庶,措威福于人主,無德者爵,無功者祿,百姓怨困于下,而國病矣。
人主疑而不能悟,愍也;悟而不能振,弱也。
主弱則臣強,強則侵,侵則毒。
臣毒于内,則諸侯毒于外。
其始強也,亦以爵祿而私士,遂至浸溢而不可救。
故勢合則戰,勢分則盟;力合則戰,力分則盟;謀合則戰,謀分則盟。
此七雄之所以相持其勝也。
而況當是時以爵祿役天下之士者,皆有國之諸侯,其權可得而爵,其地可得而役,其民可得而兵,其士可得而臣也。
然帝秦而為民,魯仲連猶恥之。
是士非不欲臣于諸侯也,無道之國安得而臣哉。
今諸侯有位而無國,其勢又難矣。
無國是無民也,而遽爵其士,士必蒙戮,況諸侯乎。
夫漢室雖弱,未有周赧之窮,宜以扶漢室為名而謀其國,則諸侯之業光矣。
賢王封千乘之爵,而有萬乘之勢。
士之日夜望秦而驅馳者,亦欲以漢室之故而陳于王也。
若賢王有其國,而國之人民土壤皆奉職于王,則士亦不必至矣。
士至而爵之,亦不辭也,賢王惟無國,故不可爵一士而使之謀秦。
何則漢室之君臣,猶議禮于庭,而攬天下之地圖,頒諸侯之爵祿,建榮号于海内,行賞罰于郡縣,而一統之形未剪也,賢王欲謀秦而扶漢室,豈必爵一士乎故曰:得民之心者不以威武,得士之心者不以爵祿,得諸侯之心者不以山川,亦自得其心而已矣。
臣之入秦也,月始受魄。
而臣之見王也,月已幾望。
賢王以為左右之蔽而誅之,求士誠急矣。
奈漢室之典刑何也,誅一人猶不可,況其餘者耶。
夫蔽士不可以為律也,蔽而誅之,使有讒于王者則如之何不達于王而殺其士,于秦國之境者又如之何賢王誅左右以蔽戾,榮臣以爵祿,賞臣以冠舄,皆非典也,臣故不受。
夫死五人而得一士,賢王何利焉,是以一誅賞而動漢室也。
且以迫秦後不可以為盟主。
王其圖之。
” 秦王怃然曰:“然則,寡人為之奈何?”對曰:“雖然,猶可為也。
今秦之有司,天子之臣也,王宜以為情告于天子之有司。
聲以私進美女之律,蓋其罪與蔽均也。
令有司亦以其情達于天子,則王之慮必釋,而親親之恩堅矣。
”嬖入史綱曰:“何必然則君之計宜以誅左右之威而收秦民,乘士之歸秦而速伯功,倚秦國四塞之險而會諸侯,當漢室累卵之危而布文德,此一時之顯名盛舉也。
五伯之功皆謀于速而鑽于機,故名顯而功集。
今天下初啟難也,以誅賞之小瑕而詭掩曲飾以求媚于時,臣恐天下事謝矣,何以達聖哲之權,昭鴻駿之業。
竊為君不取也。
”秦王笑曰:“何言之易,何言之易。
寡人方與征君遊禮樂中,惡及茲也!” 是歲,少微見于秦。
○盟會 韓臣将尋盟,秦王問于征君曰:“韓将與寡人盟,何謂也?”征君對曰:“夫諸侯親睦,以甯其社稷,以懷其人民,使軍旅之士不相加也,于是乎有盟之禮。
夫盟,信之輿也,諸侯盟會以示好,宴享以示睦,故諸侯貴盟而賤役。
大國盟而不役小國,役而不盟弗信,則盟必潰。
弗盟則無以彰信也,盟以彰信,故潰盟者春秋惡之;求盟而不直者,春秋恥之。
夫求盟者信詐之機也,是故諸侯未盟而戰,将以養其戰也。
既戰而盟,将以防其救也。
故怠則乘之,釁則動之,窺怠而乘,是吾以盟怠也;觀釁而動,是否以盟釁也。
以盟怠者,敵必乘之;以盟釁者,敵必動之。
故曰:“信詐之機也,必欲盟,故樹之以信;必欲潰盟,故寓之以詐。
盟而守信者,若葵丘之會是也;盟而守詐者,若河陽之會是已。
夫天子與諸侯不言盟而河陽之會,則晉文之守詐于諸侯以侵周室。
孔子曰:‘晉文公谲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谲。
’此之謂也。
今王欲為葵丘之會而樹信于天下,則韓之首盟不可辭也。
受韓之盟,則諸侯皆響應而盟秦,齊桓之盛複轉于今矣。
不然,則諸侯背秦之心猶韓之盟于秦之心也。
韓之土壤,秦不能過;韓之山川,秦不能過;韓之謀士,秦不能過;韓之人民,秦不能過;韓之精兵,秦不能過;韓之車馬器械,秦不能過。
夫以不能過之韓,而求盟于秦,固天以葵丘之烈賜賢王也。
王其盟之。
” 秦王悅,遂與韓人盟于錫谷。
○琴論 征君燕居,中夜鼓琴而歌《豳風》,秦王使左右伺之,通于館人。
館人覺,私告于從者曰:“子之師也,鼓琴詠歌其聲铿铿,然是歌也果無心乎!”從者對曰:“夫心以生聲,聲以成歌,歌以惕志。
若夫子之歌也,何謂無心。
”館人曰:“然則所謂歌者,何詩也?”對曰:“《豳風》。
”曰:“奚取《豳風》也!”曰:“《豳風》,王化之紀也。
夫子思周室之隆治而詠歌焉。
秦其望矣。
”曰:“無刺乎?”曰:“鼓琴而音婉以和,歌《豳風》而聲雍以舒,又何刺焉?”館人謂秦王之左右曰:“先生無勞,竊也請複于君,可乎?” 左右返。
征君理琴顧從者而言曰:“吾鼓琴至《豳風》之亂,琴不起,必有疑者感之,其秦王乎?”從者對曰:“館人哉!”征君曰:“館人何為而疑也?”對曰:“館人聞夫子鼓琴而歌,卒爾問曰:‘铿铿者歌其有心乎’弟子應之以心。
又問曰:‘何國之風?’弟子告之以豳。
又問曰:‘有刺乎’弟子告之曰:美。
是以知館人之疑也。
”征君曰:“甫有心而鼓琴,君無心而疑琴,琴亦應吾以疑滞。
吾以情何感而至此哉。
嗟乎,夫人寄于幻化,有有心者,有無心者,有有心而無心者,有無心而有心者。
無其所無而未嘗無,有其所有而未嘗有,無亦疑也,有亦疑也。
疑則機也,機則感于機而應于機,機之流于物也。
無一無萬,無巨無杪,無遠無近,無陰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