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獨不見蛛,之結網于屋梁之隅,中坐而待食,自以為安,及棟梁朽而懷榱傾,蛛乎雖欲寄一絲以聊适,不可獲矣,當今之世何異斯夫。
” 洎曰:“讀此,可與論《易》理,且文思不羁。
” ○峄山 峄山崩,魯王問征君曰:“天禍敝邑,峄山崩焉,此何象也。
”征君對曰:“昔者秦始皇東遊鄒峄,刻石頌功,意者,天惡其侈乎?”魯王曰:“自秦以來,幾數百載,何及于寡人之身,峄山始崩寡人唯是請罪于天皇,以求附庸,除颛臾之垣而栖也。
” 征君對曰:“昔者伯禽之為魯公也,有民辟于莘,魯公不能理,周公聞之而憂,以書誡魯公曰:‘我先王之末造也,有狄之難,去邑岐,履涉艱阻。
及我文考宣揚令德,以受休命,作邑西土,猶共侯職。
汝伯考嗣休,奄有天下,恢祖宗之烈,耿光被于民神,實汝文考伯考之績也。
鎬人曰:予輔之,自汝封于魯邑,予夙夜憂懼,汝亦無怠厥德,以忝我先王及汝文祖伯考。
汝叔父在郜,其封不遐,汝亦式之,以毋贻叔父戚。
洛邑既營,遂荒鎬豐,予又受汝伯考之命,至于今不複,以汝有髦志,委汝以魯之社稷,以改其故舊人民,汝其念前言。
今莘土之人不靖,舍其桑業,弛其禮讓,流言于國,無乃故舊,不親大臣,不以求備于一人,以緻是咎。
予日念茲,若隕深淵,汝惟克勤毋怠,以鎮綏莘土之人,予言不再。
’魯公因是以修其禮讓,裕其桑業。
故舊益親,大臣益遇,薄刑而弛禁,信民而文俗,行之三年,而魯國化。
山不崩坼,水不濫溢。
若此者,以國之政魯公出之,國之民魯公治之,國之官魯公用之。
以魯公之賢,當周室之盛,而委國之責不辭,魯焉得而不治哉!若今之諸侯,有祿而無壤,有壤而無民。
政有司出也,民有司治也,臣天皇之命也,三者王不得而權之,是諸侯寄于國也,非寄于諸侯者也。
寄于國,則魯之安危,王無與焉。
間者峄山之崩,豈王之有戾政于國,而欲任其責與此臣之所未喻也。
夫古者諸侯有罪,則削其壤地,以暴過于鄰國,民亦怼之。
今王畏漢室之必削,而求附庸之壤,苟與之以颛臾,亦漢室之自削耳,何足為賢王辱。
無壤而求削,無民而惡辱,臣以為賢王之計過矣。
漢室昏亂,山崩川竭之災,無諸侯之國無之,豈惟一魯國之峄山乎。
王若請罪而求削,不可以示諸侯,王其圖之。
” 魯王曰:“嗟乎!寡人小心是以請耳。
” 洎曰:“此篇有周公誡伯禽書,與經之《訓》、《诰》何異然乃不見于《尚書》,豈秦火之失與若失于秦火,則《外史》又何自而述也竊為後學拟之。
○君賜 魯王以鹿羹饋征君,征君謂使者曰:“憲有疾,不能陳謝,亦不敢嘗。
”使者曰:“君有羹惠于子,豈辭一謝乎。
”征君曰:“子知羹之為重,而惡知有重于羹者哉。
夫鹿羹雖美,固獸也,魯王烹而薦之以鼎,非士不饋,饋士而使士不及嘗,奔走詣庭而謝,何王之待士不如待一獸乎!”使者出。
明日,使孔紹祖謝魯王。
魯王曰:“子之師奚不悅寡人也寡人饋以鹿羹之鼎,受而不報,又辱其使,是以寡人之饋為非禮也。
”孔紹祖對曰:“臣之師也有疾,适過鼎饋之榮,憂欣交洽,敢不拜嘉,特以疾,故令臣代詣于賢王之庭而陳謝焉。
王毋以為簡也。
” 魯王解容而道曰:“叔度無深恙乎?”對曰:“<枭臭>王之羹,疾瘳其十之五;嘗王之羹,疾瘳其十之九,其一未瘳,是以不克履也。
” 魯王喜曰:“鼎之馨香足以瘳疾與?”對曰:“豈惟瘳疾哉。
臣聞之,天子諸侯以士為鼎,以仁義為羹,其馨香足以薦之上帝,達之祖考,蒸之社稷,布之民人。
夫鼎之有英也,猶士之有仁義也。
鼎之馨香則王知之,何仁義之為美不如羹乎是羹也,惟王與臣之師嘗之矣,魯國之民不聞其美也。
若仁義之美,烹一心而暢百順,調太和而育庶物,若睹淵泉之洋沛,而渴者不及飲;觀五谷之豐茂,面饑者不及爨也。
賢王何不徹其鼎,而舉其士,舍其袱味,而陶仁義之羹乎。
” 魯王歎曰:“吾聞聖人之後,必有賢者繼焉,其子之謂矣。
” ○出處 魯王田于谷成。
征君謂大夫韓韬曰:“魯王二田矣,甫其歸乎?”韓韬對曰:“子之遊,豈為一魯王哉。
是以二田棄諸侯之望也,子其矶矣。
” 征君曰:“今諸侯好田,其不為魯王者亦寡矣。
蓋歸乎哉吾有先人冢廬鄰于勢族,将以我侵乎有桑田十畝,災不時,酣政不息,将以我傷乎衡室其幽,蘭蕙扶疏,蔭庭之臯雜桂與槐,蔚然而林,将以我伐乎風雅典谟,左右陳之,以琴以瑟,左右張之,将以我毀乎南望中山,實馳所心,盍歸來乎!” 曰:“噫,子何戚之孔也且子何莫為仲尼之遊乎
” 洎曰:“讀此,可與論《易》理,且文思不羁。
” ○峄山 峄山崩,魯王問征君曰:“天禍敝邑,峄山崩焉,此何象也。
”征君對曰:“昔者秦始皇東遊鄒峄,刻石頌功,意者,天惡其侈乎?”魯王曰:“自秦以來,幾數百載,何及于寡人之身,峄山始崩寡人唯是請罪于天皇,以求附庸,除颛臾之垣而栖也。
” 征君對曰:“昔者伯禽之為魯公也,有民辟于莘,魯公不能理,周公聞之而憂,以書誡魯公曰:‘我先王之末造也,有狄之難,去邑岐,履涉艱阻。
及我文考宣揚令德,以受休命,作邑西土,猶共侯職。
汝伯考嗣休,奄有天下,恢祖宗之烈,耿光被于民神,實汝文考伯考之績也。
鎬人曰:予輔之,自汝封于魯邑,予夙夜憂懼,汝亦無怠厥德,以忝我先王及汝文祖伯考。
汝叔父在郜,其封不遐,汝亦式之,以毋贻叔父戚。
洛邑既營,遂荒鎬豐,予又受汝伯考之命,至于今不複,以汝有髦志,委汝以魯之社稷,以改其故舊人民,汝其念前言。
今莘土之人不靖,舍其桑業,弛其禮讓,流言于國,無乃故舊,不親大臣,不以求備于一人,以緻是咎。
予日念茲,若隕深淵,汝惟克勤毋怠,以鎮綏莘土之人,予言不再。
’魯公因是以修其禮讓,裕其桑業。
故舊益親,大臣益遇,薄刑而弛禁,信民而文俗,行之三年,而魯國化。
山不崩坼,水不濫溢。
若此者,以國之政魯公出之,國之民魯公治之,國之官魯公用之。
以魯公之賢,當周室之盛,而委國之責不辭,魯焉得而不治哉!若今之諸侯,有祿而無壤,有壤而無民。
政有司出也,民有司治也,臣天皇之命也,三者王不得而權之,是諸侯寄于國也,非寄于諸侯者也。
寄于國,則魯之安危,王無與焉。
間者峄山之崩,豈王之有戾政于國,而欲任其責與此臣之所未喻也。
夫古者諸侯有罪,則削其壤地,以暴過于鄰國,民亦怼之。
今王畏漢室之必削,而求附庸之壤,苟與之以颛臾,亦漢室之自削耳,何足為賢王辱。
無壤而求削,無民而惡辱,臣以為賢王之計過矣。
漢室昏亂,山崩川竭之災,無諸侯之國無之,豈惟一魯國之峄山乎。
王若請罪而求削,不可以示諸侯,王其圖之。
” 魯王曰:“嗟乎!寡人小心是以請耳。
” 洎曰:“此篇有周公誡伯禽書,與經之《訓》、《诰》何異然乃不見于《尚書》,豈秦火之失與若失于秦火,則《外史》又何自而述也竊為後學拟之。
○君賜 魯王以鹿羹饋征君,征君謂使者曰:“憲有疾,不能陳謝,亦不敢嘗。
”使者曰:“君有羹惠于子,豈辭一謝乎。
”征君曰:“子知羹之為重,而惡知有重于羹者哉。
夫鹿羹雖美,固獸也,魯王烹而薦之以鼎,非士不饋,饋士而使士不及嘗,奔走詣庭而謝,何王之待士不如待一獸乎!”使者出。
明日,使孔紹祖謝魯王。
魯王曰:“子之師奚不悅寡人也寡人饋以鹿羹之鼎,受而不報,又辱其使,是以寡人之饋為非禮也。
”孔紹祖對曰:“臣之師也有疾,适過鼎饋之榮,憂欣交洽,敢不拜嘉,特以疾,故令臣代詣于賢王之庭而陳謝焉。
王毋以為簡也。
” 魯王解容而道曰:“叔度無深恙乎?”對曰:“<枭臭>王之羹,疾瘳其十之五;嘗王之羹,疾瘳其十之九,其一未瘳,是以不克履也。
” 魯王喜曰:“鼎之馨香足以瘳疾與?”對曰:“豈惟瘳疾哉。
臣聞之,天子諸侯以士為鼎,以仁義為羹,其馨香足以薦之上帝,達之祖考,蒸之社稷,布之民人。
夫鼎之有英也,猶士之有仁義也。
鼎之馨香則王知之,何仁義之為美不如羹乎是羹也,惟王與臣之師嘗之矣,魯國之民不聞其美也。
若仁義之美,烹一心而暢百順,調太和而育庶物,若睹淵泉之洋沛,而渴者不及飲;觀五谷之豐茂,面饑者不及爨也。
賢王何不徹其鼎,而舉其士,舍其袱味,而陶仁義之羹乎。
” 魯王歎曰:“吾聞聖人之後,必有賢者繼焉,其子之謂矣。
” ○出處 魯王田于谷成。
征君謂大夫韓韬曰:“魯王二田矣,甫其歸乎?”韓韬對曰:“子之遊,豈為一魯王哉。
是以二田棄諸侯之望也,子其矶矣。
” 征君曰:“今諸侯好田,其不為魯王者亦寡矣。
蓋歸乎哉吾有先人冢廬鄰于勢族,将以我侵乎有桑田十畝,災不時,酣政不息,将以我傷乎衡室其幽,蘭蕙扶疏,蔭庭之臯雜桂與槐,蔚然而林,将以我伐乎風雅典谟,左右陳之,以琴以瑟,左右張之,将以我毀乎南望中山,實馳所心,盍歸來乎!” 曰:“噫,子何戚之孔也且子何莫為仲尼之遊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