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忠謀。
故曰一激之怒炎于火,三寸之舌芒于劍,是以身危而功不成,夫焉利于諸侯哉。
”魯王曰:“寡人得征君,果利于魯乎?”曰:“征君,師也,臣不敢譽。
”曰:“荀爽何如?”曰:“爽臣之甥也,使之輔賢王,可以膺一面之寄,盜賊不敢栖蒙山而窺魯,王其聘之。
”魯王歎曰:“舉不諱親,忠也;不譽其師,敦也。
子之器足以輔寡人矣。
” 是歲,魯王田于曹南,獲驅以歸。
○玉論 魯王愛玉,有楚人持玉鼎以進,曰:“此荊山之美玉也,君能愛乎?” 魯王笑曰:“寡人聞荊山之玉,卞和得之而獻楚王,其後也,秦人複得之,奚其為荊山乎夫地不再産,胡能複得耶!” 楚人曰:“夫荊山之所生者,非特和氏之一璧也,君何以荊山為無玉乎荊玉之鼎,楚産也,而君疑之。
若夫出于魯,昔有倚頓,得之以為凫杯,其妾視之,誤毀諸地,是魯無倚頓之杯久矣。
有人持璞以進,君亦以為魯無璧,可乎夫地之所産不盡出,王之所藏不盡用也。
豈惟荊魯之玉為然哉,若魯國賢士之薮也。
今君以為地不再産,則展禽之後魯無孔子,孔子之後魯無顔淵,顔淵之後魯無闵損,闵損之後魯無子羽,子羽之後魯無秦非,秦非之後魯無曾點,曾點之後魯無子思,子思之後魯無孟轲,孟轲之後魯無叔孫通、戚麟、高堂生、孔安國、韋賢、疏廣、匡衡、曹褒之屬矣。
是今之生于魯國者,皆魯之沙也;遊于魯國者,皆荊山之石也,奚玉之為。
臣請完鼎而返楚,無使魯庭有刖足之刑,而荊山有泣王之士也。
” 魯王慚,乃命左右以千金價之。
左右曰:“昔者燕昭王以千金緻士,今君以千金緻玉,臣恐天下懷寶之士皆倚昭王之台而笑矣。
緻玉而笑士,國何利焉。
”王不聽。
洎曰:“此等文章全是《戰國策》,其一篇主意又絕類李斯《上秦皇書》。
更出一機局,便覺文氣奇逸。
但内有展禽之後一段文字,頗類滑稽體。
學古者當自識之。
” ○重賢 魯王得楚人之玉,謂張裘曰:“昔卞和獻玉于楚王,楚王卻又刖其足以示衆。
夫卻玉不明也,刖士不仁也。
今寡人好玉,楚人以荊山之玉進,寡人賞以千金,是卞和不幸而遇楚王也。
由此觀之,寡人其優乎!” 張裘對曰:“王不如也。
”魯王曰:“何為不如。
”曰:“臣以為楚王之明也,故不如。
夫得玉不足以強國,王知之乎知強國者不以玉,則楚王之卻不可謂不明也;刖士而絕佞人,不可謂不仁也。
當是時,使和氏進一荊山之士于楚王,則亦不待三獻而三卻也,況刖之乎。
今魯國之士,袍器而進于王,非特楚人之玉也,而王不賞之,獨何與王自以為遇玉之禮過于楚王,待楚人之禮過于和氏,而不知王之戮于天下士也,有甚于刖足,士之抱器而歎,亦有甚于和氏者乎!何王之明于玉而喑于士也故曰:臣以為王不如也。
” 魯王勃然變色而言曰:“子何以寡人讪也寡人好士,築五丈之台而延賓客。
叔度不至,寡人聘之;叔度至,寡人飨之,何謂不遇哉!”曰:“王之遇叔度,特楚人之遇耳。
遇楚人,而猶寵其玉,今遇叔度,而不能寵其道,可謂遇乎哉臣竊謂賢王不取也。
” 魯王曰:“子不誨,寡人終沒沒矣。
”遂以楚玉賜之。
○論《易》 征君将見魯王,驟雨至,居而讀《易》,周岑、左權、朱儒、孔紹祖侍坐。
朱俊曰:“俊聞之,古之豪傑不以章句而媚時,故有志者往往得奮其策而樹功于天下,刊名于竹帛,此豪傑之所為也。
夫子賓于魯,魯王師之,出不為甯戚之窮,進不為馮ん之乞,動不為子方之驕,語不為韓非之激;溫裕足以率其人民,忠恕足以達其政事,貞亮足以光其社稷,而修多難之朝,遭忄昏蝕之世,此誠豪傑得志之秋也。
今夫子疏疏然,開而若拙,默而若愚,終日端居而讀《周易》,不亦鈍乎!” 征君曰:“汝惡知哉。
昔者吳起以兵機見魏文侯,得顯其身,而卒以自斃。
商鞅以刑名說秦孝公,秦國治強,封商于之地,秦是以有窺周室之心。
蘇秦以縱術說六國諸侯,得相其身,然二子卒蹈車裂之禍,民無思焉。
至于韓非、李斯、劉淮南之徒,皆明智而通達,博文而延譽,然猶不免于顯戮,此由昧《易》之道也。
故知《易》者,善為巧拙愚智之間,随時而動,緣機而流,宜柔宜剛,宜弛宜張,宜行宜藏,宜圓宜方,此之謂知《易》。
故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 朱俊出,周岑、左權、孔紹祖疑而問曰:“子之論《易》,予小子不識所謂也。
敢問今何時哉曰“蠱”。
曰:“今漢室雖亂,其子孫猶蕃于有商,皆據必争之國,守膏腴之壤,相與而輔佐之猶可濟也。
何謂蠱哉?”曰:“是則然矣,汝
故曰一激之怒炎于火,三寸之舌芒于劍,是以身危而功不成,夫焉利于諸侯哉。
”魯王曰:“寡人得征君,果利于魯乎?”曰:“征君,師也,臣不敢譽。
”曰:“荀爽何如?”曰:“爽臣之甥也,使之輔賢王,可以膺一面之寄,盜賊不敢栖蒙山而窺魯,王其聘之。
”魯王歎曰:“舉不諱親,忠也;不譽其師,敦也。
子之器足以輔寡人矣。
” 是歲,魯王田于曹南,獲驅以歸。
○玉論 魯王愛玉,有楚人持玉鼎以進,曰:“此荊山之美玉也,君能愛乎?” 魯王笑曰:“寡人聞荊山之玉,卞和得之而獻楚王,其後也,秦人複得之,奚其為荊山乎夫地不再産,胡能複得耶!” 楚人曰:“夫荊山之所生者,非特和氏之一璧也,君何以荊山為無玉乎荊玉之鼎,楚産也,而君疑之。
若夫出于魯,昔有倚頓,得之以為凫杯,其妾視之,誤毀諸地,是魯無倚頓之杯久矣。
有人持璞以進,君亦以為魯無璧,可乎夫地之所産不盡出,王之所藏不盡用也。
豈惟荊魯之玉為然哉,若魯國賢士之薮也。
今君以為地不再産,則展禽之後魯無孔子,孔子之後魯無顔淵,顔淵之後魯無闵損,闵損之後魯無子羽,子羽之後魯無秦非,秦非之後魯無曾點,曾點之後魯無子思,子思之後魯無孟轲,孟轲之後魯無叔孫通、戚麟、高堂生、孔安國、韋賢、疏廣、匡衡、曹褒之屬矣。
是今之生于魯國者,皆魯之沙也;遊于魯國者,皆荊山之石也,奚玉之為。
臣請完鼎而返楚,無使魯庭有刖足之刑,而荊山有泣王之士也。
” 魯王慚,乃命左右以千金價之。
左右曰:“昔者燕昭王以千金緻士,今君以千金緻玉,臣恐天下懷寶之士皆倚昭王之台而笑矣。
緻玉而笑士,國何利焉。
”王不聽。
洎曰:“此等文章全是《戰國策》,其一篇主意又絕類李斯《上秦皇書》。
更出一機局,便覺文氣奇逸。
但内有展禽之後一段文字,頗類滑稽體。
學古者當自識之。
” ○重賢 魯王得楚人之玉,謂張裘曰:“昔卞和獻玉于楚王,楚王卻又刖其足以示衆。
夫卻玉不明也,刖士不仁也。
今寡人好玉,楚人以荊山之玉進,寡人賞以千金,是卞和不幸而遇楚王也。
由此觀之,寡人其優乎!” 張裘對曰:“王不如也。
”魯王曰:“何為不如。
”曰:“臣以為楚王之明也,故不如。
夫得玉不足以強國,王知之乎知強國者不以玉,則楚王之卻不可謂不明也;刖士而絕佞人,不可謂不仁也。
當是時,使和氏進一荊山之士于楚王,則亦不待三獻而三卻也,況刖之乎。
今魯國之士,袍器而進于王,非特楚人之玉也,而王不賞之,獨何與王自以為遇玉之禮過于楚王,待楚人之禮過于和氏,而不知王之戮于天下士也,有甚于刖足,士之抱器而歎,亦有甚于和氏者乎!何王之明于玉而喑于士也故曰:臣以為王不如也。
” 魯王勃然變色而言曰:“子何以寡人讪也寡人好士,築五丈之台而延賓客。
叔度不至,寡人聘之;叔度至,寡人飨之,何謂不遇哉!”曰:“王之遇叔度,特楚人之遇耳。
遇楚人,而猶寵其玉,今遇叔度,而不能寵其道,可謂遇乎哉臣竊謂賢王不取也。
” 魯王曰:“子不誨,寡人終沒沒矣。
”遂以楚玉賜之。
○論《易》 征君将見魯王,驟雨至,居而讀《易》,周岑、左權、朱儒、孔紹祖侍坐。
朱俊曰:“俊聞之,古之豪傑不以章句而媚時,故有志者往往得奮其策而樹功于天下,刊名于竹帛,此豪傑之所為也。
夫子賓于魯,魯王師之,出不為甯戚之窮,進不為馮ん之乞,動不為子方之驕,語不為韓非之激;溫裕足以率其人民,忠恕足以達其政事,貞亮足以光其社稷,而修多難之朝,遭忄昏蝕之世,此誠豪傑得志之秋也。
今夫子疏疏然,開而若拙,默而若愚,終日端居而讀《周易》,不亦鈍乎!” 征君曰:“汝惡知哉。
昔者吳起以兵機見魏文侯,得顯其身,而卒以自斃。
商鞅以刑名說秦孝公,秦國治強,封商于之地,秦是以有窺周室之心。
蘇秦以縱術說六國諸侯,得相其身,然二子卒蹈車裂之禍,民無思焉。
至于韓非、李斯、劉淮南之徒,皆明智而通達,博文而延譽,然猶不免于顯戮,此由昧《易》之道也。
故知《易》者,善為巧拙愚智之間,随時而動,緣機而流,宜柔宜剛,宜弛宜張,宜行宜藏,宜圓宜方,此之謂知《易》。
故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 朱俊出,周岑、左權、孔紹祖疑而問曰:“子之論《易》,予小子不識所謂也。
敢問今何時哉曰“蠱”。
曰:“今漢室雖亂,其子孫猶蕃于有商,皆據必争之國,守膏腴之壤,相與而輔佐之猶可濟也。
何謂蠱哉?”曰:“是則然矣,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