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東林學案一

關燈
心耳。

    未見有為禍福而求諸吾聖人者也。

    佛氏何嘗邀之使來?吾聖人何嘗拒之使去?佛氏何嘗專言禍福?吾聖人何嘗諱言禍福?就中體勘,其間必有一段真精神,迥然不同處。

    ”季時曰:“此特愚夫愚婦之所為耳,有識者必不然。

    ”曰:“感至於愚夫愚婦,而後其為感也真;應至於愚夫愚婦,而後其為應也真。

    真之為言也,純乎天而人不與焉者也。

    研究到此,一絲莫遁矣。

    ”  知謂識其事之當然,覺謂悟其理之所以然。

    朱子生平極不喜人說個悟字,蓋有懲於禅門耳。

    到這?,又未嘗諱言悟也。

      心活物也,而道心人心辨焉。

    道心有主,人心無主。

    有主而活,其活也天下之至神也;無主而活,其活也天下之至險也。

     或問:“魯齋、草廬之出仕何如?”曰:“在魯齋則可,在草廬則不可。

    ”曰:“得非以魯齋生於其地,而草廬故國人嘗舉進士欤?”曰:“固是。

    亦尚有說。

    考魯齋臨終謂其子曰:‘我生平為虛名所累,不能辭官,死後慎勿請谥,但書許某之墓四字,令子孫識其處足矣。

    ’此分明表所仕之非得已,又分明認所仕為非,媿恨之意,溢于言表,絕不一毫文飾也。

    乃草廬居之不疑,以為固然矣。

    故魯齋所自以為不可者,乃吾之所謂可;而草廬所自以為可者,乃吾之所謂不可。

    自其心論之也。

    ” 唐仁卿痛疾心學之說,予曰:“墨子言仁而賊仁,仁無罪也;楊子言義而賊義,義無罪也;世儒言心而賊心,心無罪也。

    ”仁卿曰:“楊、墨之於仁義,隻在迹上模拟,其得其失,人皆見之。

    而今一切托之于心,無形無影,何處究诘?二者之流害孰大孰小,吾安得不惡言心乎?”予曰:“隻提出性字作主,這心便有管束。

    孔子自言從心所欲不踰矩,矩即性也。

    ”季時曰:“性字大,矩字嚴,尤見聖人用意之密。

    ”仁卿曰:“然。

    ” 佛法至釋迦一變,蓋迦葉以上有人倫,釋迦無人倫矣。

    至達磨再變,釋迦之教圓,達磨之教主頓矣。

    至五宗三變,黃梅以前猶有含蓄,以後機鋒百出,傾囊倒箧,不留一錢看矣。

    此雲門所以無可奈何,而有“一拳打殺,喂卻狗子”之說也。

    或曰:“何為爾爾,由他們畢竟呈出個伎倆來,便不免落窠臼,任是千般播弄,會須有盡。

    ” 孔、孟之言,看生死甚輕。

    以生死為輕,則情累不幹,為能全其所以生,所以死。

    以生死為重,則惟規規焉軀殼之知,生為徒生,死為徒死。

    佛氏之謂生死事大,正不知其所以大也。

     人身之生死,有形者也;人心之生死,無形者也。

    衆人見有形之生死,不見無形之生死,故常以有形者為主;聖賢見無形之生死,不見有形之生死,故常以無形者為主。

     迩來講《識仁說》者,多失其意。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此全提也。

    今也於渾然與物同體,則悉意舉揚,於義禮智信皆仁也,則草草放過。

    議得仁體,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此全提也。

    今也於不須防檢,不須窮索,則悉意舉揚,於誠敬存之,則草草放過。

    若是者非半提而何?既於義禮智信放過,即所謂渾然與物同體者,亦隻窺見儱統意思而已。

    既於誠敬存之放過,即所謂不須防檢窮索者,亦隻窺見脫灑意思而已。

    是并其半而失之也。

     康齋《日錄》有曰:“君子常常喫虧,方做得。

    ”覽之惕然有省,於是思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喫虧而已矣;顔子之道,不校而已矣,不校之道,喫虧而已矣;孟子之道,自反而已矣,自反之道,喫虧而已矣。

    ” 朱子之釋格物,其義甚精,語物則本諸“帝降之衷,民秉之彜”,夫子之所謂“性與天道”,子思之所謂“天命”,孟子之所謂“仁義”,程子之所謂“天然自有之中”,張子之所謂“萬物一原”。

    語格則約之以四言:“或考之事為之着,或察之念慮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講論之際。

    ”蓋謂“内外精粗,無非是物,不容妄有揀擇于其間”。

    又謂“人之入門,各各不同,須如此收得盡耳。

    ”議者獨執“一草一木,亦不可不理會”兩言,病其支離,則過矣。

     惟危惟微,惟精惟一,是從念慮事為上格;無稽之言勿聽,勿詢之謀勿庸,是就文字講論上格。

    即聖人亦不能外是四者。

    朱子所雲,固徹上徹下語也。

     不學不慮所謂性也,說者以為由孩提之不學而能,便可到聖人之不勉而中,由孩提之不慮而知,便可到聖人之不思而得。

    此猶就聖人孩提分上說。

    若就性上看聖人之不勉而中,恰到得孩提之不學而能,聖人之不思而得,恰到得孩提之不慮而知耳。

    雖然猶二之也。

    原本隻是一個,沒些子界限,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耳目口鼻四肢,人見以為落在形骸,塊然而不神。

    今曰“性也,有命焉”。

    是推到人生以上不容說處,以見性之來脈,極其玄遠,如此不得丢卻源頭,認形骸為塊然之物也。

    仁義禮智天道,人見以為來自於穆,窈然而不測。

    今曰“命也,有性焉”。

    是直反到愚夫愚婦,可與知與能處,以見命之落脈,極其切近,如此不得丢卻見在,認於穆為窈然之物也。

     《書》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直是八字。

    打開《太極圖說》,言“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人心道心”,又不是截然兩物也。

    《孟子》之論性命,備發其旨。

    “性也,有命焉”,蓋就人心拈出道心,以為舍無極沒處尋二五也;“命也,有性焉”,蓋就道心攝入人心,以為舍二五沒處讨無極也。

    所謂妙合而凝,蓋如此。

     道者,綱常倫理是也。

    所謂天叙有典,天秩有禮,根乎人心之自然,而不容或已者也。

    有如佛氏之說行,則凡忠臣孝子,皆為報夙生之恩而來,凡亂臣賊子,皆為報夙生之怨而來。

    反諸人心之自然,而不容或已處,吾見了不相幹也。

    於是綱常倫理,且茫焉無所系屬,而道窮矣。

    法者,黜陟予奪是也。

    所謂天命有德,天讨有罪,發乎人心之當然,而不容或爽者也。

    有如佛氏之說行,則凡君子而被戮辱,皆其自作之孽,而戮辱之者,非為傷善;凡小人而被顯榮,皆其自贻之體,而顯榮之者,非為庇惡。

    揆諸人心之當然,而不容或爽處吾見了不相蒙也。

    於是黜陟予奪,且貿然無所憑依,而法窮矣。

     周子主靜,蓋從無極來,是究竟事。

    程子喜人靜坐,則初下手事也。

    然而靜坐最難,心有所在則滞,無所在則浮。

    李延平所謂看喜怒哀樂未發氣象,正當有在無在之間,就?得個入處,循循不已。

    久之氣漸平,心漸定,獨居如是,遇事如是,接人如是,即喜怒哀樂紛然突交於前,亦複如是,總總一箇未發氣象,渾無内外寂感之别,下手便是究竟處矣。

     程叔子曰:“聖人本天,釋氏本心。

    ”季時為添一語:“衆人本形。

    ” 史際明曰:“宋之道學,在節義之中;今之道學,在節義之外。

    ”予曰:“宋之道學,在功名富貴之外;今之道學,在功名富貴之中。

    在節義之外,則其據彌巧;在功名富貴之中,則其就彌下。

    無惑乎學之為世诟也。

    ” 或問佛氏大意,曰:“三藏十二部,五千四百八十卷,一言以蔽之曰:‘無善無惡。

    ’試閱七佛偈,便自可見。

    ”曰:“永嘉《證道歌》謂:‘棄有而着無,如舍溺而投火。

    ’恐佛氏未必以無為宗也。

    ”曰:“此隻就‘無善無惡’四字翻弄到底,非有别義也。

    棄有,以有為惡也;着無,以無為惡也。

    是猶有善有惡也。

    無亦不着,有亦不棄,則無善無惡矣。

    自此以往,節節推去,掃之又掃,直掃得沒些子剩,都是這箇意思。

    ” 有駁良知之說者,曰:“分别為知,良知亦是分别。

    ”餘曰:“分别非知,能分别者知也。

    認分别為知,何啻千裡!”曰:“知是心之發竅處,此竅一發,作善由之,作不善由之,如何靠得他作主?”餘曰:“知善知惡是曰良知,假令善惡雜出,分别何在?”曰:“所求者既是靈明,能求者複是何物?如以靈明求靈明,是二之也。

    ”餘曰:“即本體為工夫,何能非所?即工夫為本體,何所非能?果若雲雲,孔子之言操心也,孰為操之?孟子之言存心也,孰為存之?俱不可得而解矣。

    ”曰:“《傳習錄》中一段雲:‘蘇秦、張儀,也窺見良知妙用,但用之於不善耳。

    ’陽明言良知即天理,若二子窺見妙用,一切邪思枉念都無栖泊處。

    如之何用之於不善乎?揆諸知善知惡之說,亦自不免矛盾也。

    ”餘曰:“陽明看得良知無善無惡,故如此說,良知何病?如此說良知,未能無病。

    陽明應自有見,恨無從就正耳。

    ”(按秦、儀一段,系記者之誤,故劉先生将此删去。

    ) 問:“孟子道性善,更不說性如何樣善,隻道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

    可見性中原無處着個善,即今反觀,善在何處?”曰:“我且問即今反觀,性在何處?”曰:“處處是性,從何拈出?”曰:“如此我且不問性在何處,但問性與善是一是二?”曰:“是一非二。

    ”曰:“如此卻說恁着不着?” 羅近溪以顔山農為聖人,楊複所以羅近溪為聖人,李卓吾以何心隐為聖人。

      何心隐輩,坐在利欲膠漆盆中,所以能鼓動人者,緣他一種聰明,亦自有不可到處。

    耿司農擇家僮四人,每人授二百金,令其生殖,内一人從心隐問計,心隐授以六字曰:“一分買,一分賣。

    ”又益以四字曰:“頓買零賣。

    ”其人用之起家,至數萬。

    試思兩言,至平至易,至巧妙,以此處天下事,可迎刃而解。

    假令其心術正,固是有用才也。

      喫緊隻在識性,識得時,不思不勉是率性,思勉是修道;識不得時,不思不勉是忘,思勉是助。

    總與自性無幹。

     謂之善,定是不思不勉;謂之不思不勉,尚未必便是善。

      伍容菴曰:“心既無善,知安得良?”其言自相悖。

     朱子雲:“佛學至禅學大壞。

    ”隻此一語,五宗俱應下拜。

     (羲謂至棒喝而禅學又大壞。

    ) 餘弱冠時好言禅,久之,意頗厭而不言,又久之,恥而不言,至於今,乃畏而不言。

    羅近溪於此最深,及見其子讀《大慧語錄》,辄呵之。

    即管東溟亦曰:“吾與子弟并未曾與語及此。

    ”吾儒以理為性,釋氏以覺為性。

    語理則無不同,自人而禽獸,而草木,而瓦石,一也。

    雖欲二之,而不可得也。

    語覺則有不同矣。

    是故瓦石未嘗無覺,然而定異乎草木之覺,草木未嘗無覺,然而定異乎禽獸之覺,禽獸未嘗無覺,然而定異乎人之覺,雖欲一之,而不可得也。

    今将以無不同者為性乎?以有不同者為性乎? 史際明曰:“天下有君子有小人,君子在位,其不能容小人,宜也。

    至於并常人而亦不能容焉,彼且退而附於小人,而君子窮矣。

    小人在位,其不能容君子,宜也。

    至於并常人而不能容焉,彼且進而附於君子,而小人窮矣。

    ”(羲謂:常人附於君子,亦君子之窮也。

    常人未必真能為君子,則小人并疑君子之為常人,而得以藉口矣。

    此東林君子,往往為依附者所累也。

    ) 玉池問:“念菴先生謂:‘知善知惡之知,随發随泯,當於其未發求之。

    ’何如?”曰:“陽明之於良知,有專言之者,無知無不知是也。

    有偏言之者,知善知惡是也。

    陽明生平之所最喫緊隻是良知二字,安得遺未發而言?隻緣就《大學》提宗,并舉心意知物,自不得不以心為本體。

    既以心為本體,自不得不以無善無惡屬心。

    既以無善無惡屬心,自不得不以知善知惡屬良知。

    參互觀之,原自明白。

    念菴恐人執用而忘體,因特為拈出未發。

    近日王塘南先生又恐人離用而求體,因曰:‘知善知惡,乃徹上徹下語,不須頭上安頭。

    ’此於良知并有發明,而於陽明全提之指,似均之契悟未盡也。

    ” 近世喜言無善無惡,就而即其旨,則曰:“所謂無善,非真無善也,隻是不着于善耳。

    ”予竊以為經言無方無體,是恐着了方體也;言無聲無臭,是恐着了聲臭也;言不識不知,是恐着了識知也。

    何者?吾之心,原自超出方體聲臭識知之外也。

    至於善,即是心之本色,說恁着不着?如明是目之本色,還說得個不着于明否?聰是耳之本色,還說得個不着于聰否?又如孝子,還可說莫着于孝否?如忠臣,還可說莫着于忠否?昔陽明遭甯藩之變,日夕念其親不置,門人問曰:“得無着相?”陽明曰:“此相如何不着?”斯言足以破之矣。

     管東溟曰:“凡說之不正,而久流於世者,必其投小人之私心,而又可以附於君子之大道者也。

    ”愚竊謂無善無惡四字當之。

    何者?見以為心之本體,原是無善無惡也,合下便成一個空。

    見以為無善無惡,隻是心之不着于有也,究竟且成一個混。

    空則一切解脫,無複挂礙,高明者入而悅之,於是将有如所雲:以仁義為桎梏,以禮法為土苴,以日用為緣塵,以操持為把捉,以随事省察為逐境,以訟悔遷改為輪迥,以下學上達為落階級,以砥節砺行,獨立不懼,為意氣用事者矣。

    混則一切含糊,無複揀擇,圓融者便而趨之,於是将有如所雲:以任情為率性,以随俗襲非為中庸,以閹然媚世為萬物一體,以枉尋直尺為舍其身濟天下,以委曲遷就為無可無不可,以猖狂無忌為不好名,以臨難苟安為聖人無死地,以頑鈍無恥為不動心者矣。

    由前之說,何善非惡?由後之說,何惡非善?是故欲就而诘之,彼其所占之地步甚高,上之可以附君子之大道,欲置而不問。

    彼其所握之機緘甚活,下之可以投小人之私心,即孔、孟複作,亦奈之何哉!  問:“本朝之學,惟白沙、陽明為透悟,陽明不及見白沙,而與其高弟張東所、湛甘泉相往複,白沙靜中養出端倪,陽明居夷處困,悟出良知,良知似即端倪,何以他日又闢其勿忘勿助?”曰:“陽明目空千古,直是不數白沙,故生平并無一語及之。

    至勿忘勿助之闢,乃是平地生波。

    白沙曷嘗丢卻有事,隻言勿忘勿助?非惟白沙,從來亦無此等呆議論也。

    ”  語本體,隻是性善二字;語工夫,隻是小心二字。

     商語  丁長孺曰:“聖賢無讨便宜的學問,學者就跳不出安飽二字。

    猶妄意插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