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穰雜錄摘抄
關燈
小
中
大
之也。
向使蹇、夏諸公,皆如此持正,其勢未必盡疏之,則君德可修,天下可平矣。
初文廟命學士解缙評大臣十人何如,缙每用八字斷之,首許黃福,自餘互有得失,人以為确論,且載缙傳。
文貞于本朝為巨擘,側于宋之公卿,終有愧焉。
試以一二較之,王文正以張師德兩造其門,惡其奔競,終身不用;文貞不以造門者舉之,甚至入舉所知,自以為不知而沮之,宜恬退自守者,不出其門也。
文彥博以唐介攻己被谪,再三申救,後卒舉用;文貞以攻己者為輕薄生事,必欲黜之,禁锢終身也。
與二公所行,何相遠哉? 胡順庵急流中勇退,非有高尚志,實不欲居等輩下耳。
觀其在鄉,猶倚當道友聲勢自尊,宦其地者避之不較。
其于詩文,有作即刊況,又未至好處,以此傳世,果何益哉?适自暴其淺深而已。
文廟過江時,胡廣、金幼孜、黃淮、胡俨、解缙、楊士奇、周是修輩俱在朝,惟是修具衣冠,詣應天府學,拜宣聖遺像畢,自為贊,系于衣帶,自缢于東庑下,可謂從容就死者矣。
諸公初亦有約同死,已而俱負約,真有愧于死者!後缙為志,士奇為傳,且謂其子曰:“當時吾亦同死,誰與爾父作傳?”識者笑之。
諸公不死建文之難,與唐之王珪、魏征無異。
後雖有功,何足贖哉!缙才獨高,使遇唐太宗,其所論谏,豈下于魏征?若留于仁宣時,事業必有可觀者。
士奇輩遠不及也。
士奇晚年泥愛其子,莫知其惡最為敗德事。
若藩臬郡邑、或出巡者,見其暴橫,以實來告,士奇反疑之,必以子書曰,某人說汝如此,果然,即改之。
子稷得書,反毀其人曰,某人在此如此行事,男以鄉裡故,撓其所行,以此誣之。
士奇自後不信言子之惡者。
有阿附譽子之善者,即以為實然而喜之。
由是,子之惡不複聞矣。
及被害者連奏其不善之狀,朝廷猶不忍加之罪,付其狀于士奇,乃曰左右之人非良,助之為不善也。
而有奏其人命已數十,惡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法司。
時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尤慰安之,恐緻憂。
後歲餘,士奇終,始論其子于法,斬之。
鄉人預為祭文,數其惡流,天下傳誦。
高廟亦難受谏。
翰林編修張姓者,能直言,至不能容,黜為山西蒲州學正。
例慶賀撰表,高廟閱之,識其名,見其表詞有曰:“天下有道”,又曰:“萬壽無疆。
”發怒曰:“此老還謗我!”以“疆”、“道”二字疑之。
即差人逮來,引見曰:“送法司問汝,更何說?”張曰:“臣有一言就畢就死。
陛下有旨,表文不許肚撰,務出經典。
臣謂天下有道,乃先聖孔子之格言。
臣謂萬壽無疆,乃《詩經》臣子祝君之至情。
今謂臣诽謗,不過如此。
”聞其說,良久曰:“此老還嘴強!”放去,竟不問。
左右相謂曰:“數年已來,才見容此一人而已。
” 文廟過江之日,初即位,欲诏示天下,問姚廣孝舉代草者,曰必須方孝孺。
召之數次,不來。
以勢逼之,不得已,孝孺持斬衰而行見。
文廟即命草诏,乃舉聲大哭曰:“将何為辭?”敕左右禁其哭,授以筆,即投之地曰:“有死而已,诏不可草。
”文廟大怒,以淩遲之刑刑之,遂夷其族。
孝孺受業于宋景濂,其文章滂沛,議論波瀾,類東坡之才,而忠義之氣凜然不可犯,景濂不能及也。
麓川初叛時,沐晟尚在。
若彼時,隻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撫安之,未必不從。
遂輕動舉兵,又不委晟而另遣将,以緻王師失利。
适王振操柄之初,乃逞其忿,閣下議謂遠夷不足較,且為耕守計,振不從,且與兵部尚書王骥謀,骥阿其意。
舉兵,以骥督軍,起東南兵十五萬,給饷者倍之,窮其巢穴,而寇首思人發不可得,焚寨而還,殺無辜十數萬且以為功,骥封靖遠伯,以次升者萬餘。
未幾,寇勢複盛,骥再往,起兵如前,東南搔擾軍民罷弊殆不可言,複窮其所,寇首亦不可得而還。
又有功升秩半前。
然麓川不如中國一大縣,縱得其地與人,有何利益?而連歲興兵,軍需所費萬萬不可計,而升秩之俸又萬萬不可計,皆出于民,以所得較所失,誠不忍言。
兵連禍結,緻有今日。
人以骥為功之首,不知為罪之魁也! 予在驗封日,南陽郡守陳正倫考績來,見西老道及予名。
西老欲一見陳公,約予偕造,予終不從,自思此一見無他,即是求知。
既而,以事相關入閣,問知其名,因話良久。
未幾,孔目以祭人之文呈,見予名,歎曰:“我不識此人!”冀予一見,竟不往。
與王文正惡人造門者,不同也。
予在學讀聖賢書,知佛老為異端。
同類有挂其像者,即斥其非,以為名公钜儒決不如此!後居驗封,造冢宰宅,見正寝東嚴整一室,疑必家廟,問之,則曰:“佛堂也。
”不覺駭歎。
又以為文章名世者,必不爾。
既而,見石首先生庭中高懸一幅,視之,乃觀音像也。
不覺失笑。
嗚呼!人其人,火其書,果誰望邪? 平江伯陳豫,以白金、采币之類,求西楊為其父作墓志,西楊卻之,不許。
固請,辭益堅,不得。
乃減金币三分之一,求于東楊,即納而為之,稱許過實。
或見西楊曰:“以平江之父,先生不為志,何也?”曰:“汝安得知?彼曾祖,吾為墓碑,雖未識其人,以子封爵,非積德之厚不能緻。
吾按狀而發揚之,必有實也。
彼祖,吾複為之,以委督漕運而有行實,功績可紀,所以發揚之。
若佐,無可述者,苟稱之過實,非所以取信于後世也。
吾何以金帛為哉?”予因思,唐之張說愛姚崇之玩物而得之,盛為稱許之辭于碑,蓋有愧于西楊者也。
東楊天資明敏,有果斷之才。
中官有事來閣下議,必問曰:“東楊先生在否?”知不在即回。
凡議事,未嘗不遜西楊,或執古以斷不可行。
已而,卒于東楊,灼然可行而無礙也。
每秋,敕文武大臣赴内台,審廉重獄,自英國公而下,俱遜避,俟二楊先生決之。
西楊訊之,未嘗決,至不可了。
東楊一問即決,庶幾子路片言折獄之才,衆皆歎服。
文廟英武,群臣奏對少能稱旨。
惟愛東楊先生之才,自編修同解缙、胡廣等入閣議國政,未嘗一日離左右,凡大事密計,必參與焉。
或與大臣謀事未決,文廟不樂,甚至發怒,東楊一至,辄霁,威事亦随決。
有濟人利物之仁,而不忍卻人之饋。
人以為愛錢。
文廟亦知之,每遂其所欲。
蓋用人之仁,去其貪也。
或鄉人來饋者,必訪詢貧富何如,若知其貧,亦不卻其饋,但以别物與所饋相稱酬之;若富者,以十分為率,亦答其一、二。
或坐法乞救,或在卑求薦,必留意焉,報者相繼而不厭也。
自五府、六部、都察院,無不畏其威,聽其說,使百職不能持正,亦由于此。
大抵居仕途者,安能一向遂意。
蓋天有乘除之數,默行乎其間,早年得意,晚必坎轲,少年蹇滞,老必通顯;或首尾多難,而中則安樂。
若東楊,自入仕即得君,無日不在寵榮之中者四十餘年,曆事四朝,曾無數日之恙,生榮死哀,始終全美,不可以常數論也。
或者間氣所生,而禀得完厚如此。
其輔理之功,在文、仁、宣時,亦尋常;在正統數年,天下休息,頗有力焉。
至于格君心之非,引之當道,則概乎未有聞也。
宣廟時,二楊用事,思天下之士不由己進退,敕方面、風憲、郡守,今在京三晶以上官舉保且薄。
吏部尚書郭琎,不學無術,但以老成至此。
尋敕今後禦史、知縣,許在京五品以上官舉保。
由是,天下要職,吏部不得除。
已而,奔競之風大作。
以贓露者,甚衆。
尋有以弊言者,遂罷禦史、知縣舉保之例,郡守以上仍舊出于二楊之門,皆由其操去取之權也。
西楊雖偏而無私,尤持公論。
當時,天下方面頗亦得人。
正統六、七年以後,張太後崩,三楊相繼而亡,進退天下人才之權,遂移于中官王振,邪正倒植矣。
陳敬宗由翰林拜南京祭酒,美須髯,容儀端整,步履有定則,望之者起敬。
嘗會食諸生,稍有失儀者,即待罪,不輕容也。
或有所禀,嚴于對君之禮。
然待諸生少恩,病者必以為詐,務出而驗之。
因而,亡者亦不恤也。
以故,諸生一登仕途,必遠之。
遇諸途,若不識也。
徒怅恨而莫能自省。
對客善飲。
襄城伯重斯文,或盛設延賓,既罷,必留敬宗再飲,至酩酊猶自俨然,若未嘗飲者,人皆服其量。
何文淵守溫州時,廉靜寡欲,一郡大治。
當時,浙東守稱為第一。
既而,召為刑部侍郎,民有饋金者,卻之,好事者為之立卻金館。
在刑部,雖有深刻意,以尚書主之,弗克遂,人亦未之知也。
後以故乞病歸。
正統十四年,朝廷多事,士大夫交章乞起之。
召為吏部侍郎,遂進尚書、太子太保。
其于擢用人才之際,詭谲之迹始露,而居言路者不能容矣。
雖百計固位,奈何攻之者衆,目為奸邪,暴其情狀,終于斥去,不能留矣。
向使病去不出,作郡清名必然傳後,不失為廉謹之人。
今也,雖得高爵而喪其美,何足羨哉?予在铨司時,或所見不當者,必面執之不行,以此見忌。
洎予遷兵部,若屬任其所行,莫敢誰何,竟至颠踣而後已。
工部尚書吳中,奏對聲音宏亮,豐資笃厚,望之者,知是享爵祿之器。
貪财钜萬,嬖妾數十人。
厥妻嚴正,中憚之,不敢犯。
宣廟知之,嘗宴臣僚,命伶人作懼内戲以笑之,中雖愧而不能免也。
一日,關诰迎于家,其妻拜畢,呼子弟曰:“将吳中一軸诰來,宣之我聽。
”問左右曰:“此诰詞是主上自言欤?是翰林代草欤?”曰:“亦翰林代草也。
”乃歎曰:“翰林先生果不虛妄!”且吳中一篇诰文,正說他平生為人何嘗有“清廉”二字,中聞之雖恚,強為笑容而已。
吏部侍郎洪玙,接人疏慢,好褒貶人,以才學自負,大言不慚,自矜其高。
初為主事,督陝西邊稅而回,見西楊學士,大言其設施之法,西楊不考其實,異之,薦為侍講,與經筵。
洎吏部侍郎缺,力薦玙。
衆知不可,莫敢抗。
既入吏部,驕矜愈甚,士林鹹惡之。
以西楊在,不敢攻。
及西楊沒,遂郁郁得病而卒。
士之行已,當自卓立,不可倚恃他人之勢。
一旦失其所倚,遂至如此,可為戒也。
戶部尚書金濂,初為禦史,有聲。
自永樂以來,巡曆廣東者,
向使蹇、夏諸公,皆如此持正,其勢未必盡疏之,則君德可修,天下可平矣。
初文廟命學士解缙評大臣十人何如,缙每用八字斷之,首許黃福,自餘互有得失,人以為确論,且載缙傳。
文貞于本朝為巨擘,側于宋之公卿,終有愧焉。
試以一二較之,王文正以張師德兩造其門,惡其奔競,終身不用;文貞不以造門者舉之,甚至入舉所知,自以為不知而沮之,宜恬退自守者,不出其門也。
文彥博以唐介攻己被谪,再三申救,後卒舉用;文貞以攻己者為輕薄生事,必欲黜之,禁锢終身也。
與二公所行,何相遠哉? 胡順庵急流中勇退,非有高尚志,實不欲居等輩下耳。
觀其在鄉,猶倚當道友聲勢自尊,宦其地者避之不較。
其于詩文,有作即刊況,又未至好處,以此傳世,果何益哉?适自暴其淺深而已。
文廟過江時,胡廣、金幼孜、黃淮、胡俨、解缙、楊士奇、周是修輩俱在朝,惟是修具衣冠,詣應天府學,拜宣聖遺像畢,自為贊,系于衣帶,自缢于東庑下,可謂從容就死者矣。
諸公初亦有約同死,已而俱負約,真有愧于死者!後缙為志,士奇為傳,且謂其子曰:“當時吾亦同死,誰與爾父作傳?”識者笑之。
諸公不死建文之難,與唐之王珪、魏征無異。
後雖有功,何足贖哉!缙才獨高,使遇唐太宗,其所論谏,豈下于魏征?若留于仁宣時,事業必有可觀者。
士奇輩遠不及也。
士奇晚年泥愛其子,莫知其惡最為敗德事。
若藩臬郡邑、或出巡者,見其暴橫,以實來告,士奇反疑之,必以子書曰,某人說汝如此,果然,即改之。
子稷得書,反毀其人曰,某人在此如此行事,男以鄉裡故,撓其所行,以此誣之。
士奇自後不信言子之惡者。
有阿附譽子之善者,即以為實然而喜之。
由是,子之惡不複聞矣。
及被害者連奏其不善之狀,朝廷猶不忍加之罪,付其狀于士奇,乃曰左右之人非良,助之為不善也。
而有奏其人命已數十,惡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法司。
時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尤慰安之,恐緻憂。
後歲餘,士奇終,始論其子于法,斬之。
鄉人預為祭文,數其惡流,天下傳誦。
高廟亦難受谏。
翰林編修張姓者,能直言,至不能容,黜為山西蒲州學正。
例慶賀撰表,高廟閱之,識其名,見其表詞有曰:“天下有道”,又曰:“萬壽無疆。
”發怒曰:“此老還謗我!”以“疆”、“道”二字疑之。
即差人逮來,引見曰:“送法司問汝,更何說?”張曰:“臣有一言就畢就死。
陛下有旨,表文不許肚撰,務出經典。
臣謂天下有道,乃先聖孔子之格言。
臣謂萬壽無疆,乃《詩經》臣子祝君之至情。
今謂臣诽謗,不過如此。
”聞其說,良久曰:“此老還嘴強!”放去,竟不問。
左右相謂曰:“數年已來,才見容此一人而已。
” 文廟過江之日,初即位,欲诏示天下,問姚廣孝舉代草者,曰必須方孝孺。
召之數次,不來。
以勢逼之,不得已,孝孺持斬衰而行見。
文廟即命草诏,乃舉聲大哭曰:“将何為辭?”敕左右禁其哭,授以筆,即投之地曰:“有死而已,诏不可草。
”文廟大怒,以淩遲之刑刑之,遂夷其族。
孝孺受業于宋景濂,其文章滂沛,議論波瀾,類東坡之才,而忠義之氣凜然不可犯,景濂不能及也。
麓川初叛時,沐晟尚在。
若彼時,隻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撫安之,未必不從。
遂輕動舉兵,又不委晟而另遣将,以緻王師失利。
适王振操柄之初,乃逞其忿,閣下議謂遠夷不足較,且為耕守計,振不從,且與兵部尚書王骥謀,骥阿其意。
舉兵,以骥督軍,起東南兵十五萬,給饷者倍之,窮其巢穴,而寇首思人發不可得,焚寨而還,殺無辜十數萬且以為功,骥封靖遠伯,以次升者萬餘。
未幾,寇勢複盛,骥再往,起兵如前,東南搔擾軍民罷弊殆不可言,複窮其所,寇首亦不可得而還。
又有功升秩半前。
然麓川不如中國一大縣,縱得其地與人,有何利益?而連歲興兵,軍需所費萬萬不可計,而升秩之俸又萬萬不可計,皆出于民,以所得較所失,誠不忍言。
兵連禍結,緻有今日。
人以骥為功之首,不知為罪之魁也! 予在驗封日,南陽郡守陳正倫考績來,見西老道及予名。
西老欲一見陳公,約予偕造,予終不從,自思此一見無他,即是求知。
既而,以事相關入閣,問知其名,因話良久。
未幾,孔目以祭人之文呈,見予名,歎曰:“我不識此人!”冀予一見,竟不往。
與王文正惡人造門者,不同也。
予在學讀聖賢書,知佛老為異端。
同類有挂其像者,即斥其非,以為名公钜儒決不如此!後居驗封,造冢宰宅,見正寝東嚴整一室,疑必家廟,問之,則曰:“佛堂也。
”不覺駭歎。
又以為文章名世者,必不爾。
既而,見石首先生庭中高懸一幅,視之,乃觀音像也。
不覺失笑。
嗚呼!人其人,火其書,果誰望邪? 平江伯陳豫,以白金、采币之類,求西楊為其父作墓志,西楊卻之,不許。
固請,辭益堅,不得。
乃減金币三分之一,求于東楊,即納而為之,稱許過實。
或見西楊曰:“以平江之父,先生不為志,何也?”曰:“汝安得知?彼曾祖,吾為墓碑,雖未識其人,以子封爵,非積德之厚不能緻。
吾按狀而發揚之,必有實也。
彼祖,吾複為之,以委督漕運而有行實,功績可紀,所以發揚之。
若佐,無可述者,苟稱之過實,非所以取信于後世也。
吾何以金帛為哉?”予因思,唐之張說愛姚崇之玩物而得之,盛為稱許之辭于碑,蓋有愧于西楊者也。
東楊天資明敏,有果斷之才。
中官有事來閣下議,必問曰:“東楊先生在否?”知不在即回。
凡議事,未嘗不遜西楊,或執古以斷不可行。
已而,卒于東楊,灼然可行而無礙也。
每秋,敕文武大臣赴内台,審廉重獄,自英國公而下,俱遜避,俟二楊先生決之。
西楊訊之,未嘗決,至不可了。
東楊一問即決,庶幾子路片言折獄之才,衆皆歎服。
文廟英武,群臣奏對少能稱旨。
惟愛東楊先生之才,自編修同解缙、胡廣等入閣議國政,未嘗一日離左右,凡大事密計,必參與焉。
或與大臣謀事未決,文廟不樂,甚至發怒,東楊一至,辄霁,威事亦随決。
有濟人利物之仁,而不忍卻人之饋。
人以為愛錢。
文廟亦知之,每遂其所欲。
蓋用人之仁,去其貪也。
或鄉人來饋者,必訪詢貧富何如,若知其貧,亦不卻其饋,但以别物與所饋相稱酬之;若富者,以十分為率,亦答其一、二。
或坐法乞救,或在卑求薦,必留意焉,報者相繼而不厭也。
自五府、六部、都察院,無不畏其威,聽其說,使百職不能持正,亦由于此。
大抵居仕途者,安能一向遂意。
蓋天有乘除之數,默行乎其間,早年得意,晚必坎轲,少年蹇滞,老必通顯;或首尾多難,而中則安樂。
若東楊,自入仕即得君,無日不在寵榮之中者四十餘年,曆事四朝,曾無數日之恙,生榮死哀,始終全美,不可以常數論也。
或者間氣所生,而禀得完厚如此。
其輔理之功,在文、仁、宣時,亦尋常;在正統數年,天下休息,頗有力焉。
至于格君心之非,引之當道,則概乎未有聞也。
宣廟時,二楊用事,思天下之士不由己進退,敕方面、風憲、郡守,今在京三晶以上官舉保且薄。
吏部尚書郭琎,不學無術,但以老成至此。
尋敕今後禦史、知縣,許在京五品以上官舉保。
由是,天下要職,吏部不得除。
已而,奔競之風大作。
以贓露者,甚衆。
尋有以弊言者,遂罷禦史、知縣舉保之例,郡守以上仍舊出于二楊之門,皆由其操去取之權也。
西楊雖偏而無私,尤持公論。
當時,天下方面頗亦得人。
正統六、七年以後,張太後崩,三楊相繼而亡,進退天下人才之權,遂移于中官王振,邪正倒植矣。
陳敬宗由翰林拜南京祭酒,美須髯,容儀端整,步履有定則,望之者起敬。
嘗會食諸生,稍有失儀者,即待罪,不輕容也。
或有所禀,嚴于對君之禮。
然待諸生少恩,病者必以為詐,務出而驗之。
因而,亡者亦不恤也。
以故,諸生一登仕途,必遠之。
遇諸途,若不識也。
徒怅恨而莫能自省。
對客善飲。
襄城伯重斯文,或盛設延賓,既罷,必留敬宗再飲,至酩酊猶自俨然,若未嘗飲者,人皆服其量。
何文淵守溫州時,廉靜寡欲,一郡大治。
當時,浙東守稱為第一。
既而,召為刑部侍郎,民有饋金者,卻之,好事者為之立卻金館。
在刑部,雖有深刻意,以尚書主之,弗克遂,人亦未之知也。
後以故乞病歸。
正統十四年,朝廷多事,士大夫交章乞起之。
召為吏部侍郎,遂進尚書、太子太保。
其于擢用人才之際,詭谲之迹始露,而居言路者不能容矣。
雖百計固位,奈何攻之者衆,目為奸邪,暴其情狀,終于斥去,不能留矣。
向使病去不出,作郡清名必然傳後,不失為廉謹之人。
今也,雖得高爵而喪其美,何足羨哉?予在铨司時,或所見不當者,必面執之不行,以此見忌。
洎予遷兵部,若屬任其所行,莫敢誰何,竟至颠踣而後已。
工部尚書吳中,奏對聲音宏亮,豐資笃厚,望之者,知是享爵祿之器。
貪财钜萬,嬖妾數十人。
厥妻嚴正,中憚之,不敢犯。
宣廟知之,嘗宴臣僚,命伶人作懼内戲以笑之,中雖愧而不能免也。
一日,關诰迎于家,其妻拜畢,呼子弟曰:“将吳中一軸诰來,宣之我聽。
”問左右曰:“此诰詞是主上自言欤?是翰林代草欤?”曰:“亦翰林代草也。
”乃歎曰:“翰林先生果不虛妄!”且吳中一篇诰文,正說他平生為人何嘗有“清廉”二字,中聞之雖恚,強為笑容而已。
吏部侍郎洪玙,接人疏慢,好褒貶人,以才學自負,大言不慚,自矜其高。
初為主事,督陝西邊稅而回,見西楊學士,大言其設施之法,西楊不考其實,異之,薦為侍講,與經筵。
洎吏部侍郎缺,力薦玙。
衆知不可,莫敢抗。
既入吏部,驕矜愈甚,士林鹹惡之。
以西楊在,不敢攻。
及西楊沒,遂郁郁得病而卒。
士之行已,當自卓立,不可倚恃他人之勢。
一旦失其所倚,遂至如此,可為戒也。
戶部尚書金濂,初為禦史,有聲。
自永樂以來,巡曆廣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