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穰雜錄摘抄

關燈
需乃聚人得其數,各帶器物,分量尺數,争效其力,三日遂畢。

    守往視之,大驚,以為有神助。

    洎守霸,見其民遊食者多,每裡置一簿,列其戶,每戶各報男女、大小、口數,泒其合種粟、麥、桑、棗,紡績之具,雞豚之數,遍曉示之。

    暇則下鄉至其戶,簿驗之,缺者罰之。

    于是,民皆勤力,無由偷惰。

    不二年,俱有恒産,生理日滋。

    蓋以生道使人,其易如此。

    後以觐禮至京,遂受旌異之典。

    尋畿内蝗作,捕之有法,吏部侍郎魏公,巡至其郡,異之,下其法于諸郡,人皆便之。

    有牧馬者擾其民,需笞之。

    領牧者谮于宦官王振,捕之下獄,捶楚幾至于死,竟谪戍邊城。

    人鹹惜之,而莫能救也。

     兵部尚書邝埜,初任陝西臬司副使,有聲。

    其父家教至嚴。

    嘗以俸易一紅褐寄之。

    父大怒曰:“此子不才如此!汝掌一方刑名,不能洗冤澤物以安其民,乃索此不義之物污我。

    ”即封還,以書責之。

    埜欲見其父不可得,以父為教職居閑,因秋闱聘典文衡者,謀于僚友,往請其父,父大怒曰:“此子無知!汝居憲司,吾為考官,何以防範?且将遺诮于人矣!”又以書罵之。

    埜一念之孝,為此舉不恤其他,迎書跪誦,泣受其教而已。

    後為府尹,益勵其操,聲價愈高。

    召為兵部侍郎,端謹小心,行事缜密,沒于土木。

    士林惜之,清議無所貶雲。

    予榜狀元曹鼎,為人疏通俊爽。

    初為校官,不樂,願得繁劇一職,改泰和典史。

    益進學不倦,複修舉子業,遂登進士弟,西楊先生嘉其志,薦入經筵,複人閣與政,士林榮之。

    自東楊沒後,議大事多決于鼐,明敏之才,頗相類焉。

    雖王振恣橫,亦曲加禮敬,沒于土木之難。

     劉子欽,江西人,為舉子業最工。

    由省元至會元,将殿試。

    解缙在翰林,會間稱之曰:“狀元屬子矣!”子欽自負,略不遜避。

    缙少之。

    密以題意示曾棨。

    明日廷對,啟策最詳,殆及萬言,遂為狀元。

    刊十人之後,方及子欽,壓其負也。

    後子欽終于教職,名位竟不顯雲。

     曹端為教職,留心窮理之學。

    在霍庠,造就士子,務躬行實踐,弟子出門者,亦循循雅饬,遵其教,不忍違。

    後調蒲庠,霍庠士子争之不釋,竟終于霍一郡人罷市巷哭,童子亦悲泣。

    座下足著兩磚處皆穿,靜專之功多。

    方嶽重職,不敢以屬禮待,至其郡,必敬谒之。

    凡考校諸庠生,必請端主其去取,事畢而還。

    父好善信佛,泊聞端言聖賢之道,即從之。

    于是,作《夜行燭》一書,與父誦之。

    所著《四書說詳》、《大極圖解》、詩文數十卷,傳于世。

     襄城伯李隆,豐資凝重,器宇宏遠,守南京數十年,鎮之以靜,最識大體,富貴尊嚴拟于王者,雅重斯文,接儒者之禮尤恭。

    以此上下官僚,無不敬畏。

    若祭酒陳敬宗先生造宅,務款留之,不醉無歸。

    士林嘉之,仰慕風采。

    三楊學士極重愛之。

    正統中,以得人心見疑,召來京師,始近聲妓為自安計,數年終于第。

    自後代者,數易其人,終莫能繼。

     都禦史軒輗,天性廉介。

    初為進士,往淮上催糧。

    時冬寒,舟行忽落水,即救出,衣盡濕,得一綿被裹之,不能出,有司急為制衣一襲,卻之不用,隻待舊衣之乾。

    後為禦史,獨振冰蘖之聲。

    用當道者,薦為浙江按察使。

    前使林實在任,富貴拟于王者,服食器用極其精巧。

    洎輗在任,一切供給皆罷之,俸資之外一毫不取,自著一青布袍,無間于四時,破則補之,蔬菜不厭,午則燒餅一枚而已。

    與僚屬約,三日各以廪米時值,買肉一斤,口數多者亦如此,皆不能堪。

    有減回故鄉者,或故舊幹經會晤者,留供一飯,至厚者殺一雞,僚屬見之驚異,此舉不易得也。

    自餘盤肉一味而已。

    忽聞親喪,明日就行,雖僚屬尚有未知者。

    及奪情複任,頗以廉自負。

    又嗜酒,或公筵、或僚友相燕樂,必至醉,弄酒詈人。

    士林以此少之。

    及居台憲,總理南京糧儲,清操愈堅。

    張都憲設席會諸僚,獨不赴。

    既而,以桌食饋之,亦不納。

    人皆以為僻。

    蓋古者狷介之流,雖或過中,有激貪風。

    嗟夫!今之仕途中,若此,真鳥中之孤鳳也! 處士吳夢,字與弼,撫州人,司業溥之子。

    讀書窮理,累辟不就。

    不教人舉業,弟子從遊者,講道而已。

    父在京時,命還鄉,畢姻而來。

    及至,親迎後,不行合卺之禮,另舟赴京,拜父母畢,始入室。

    祭酒胡俨,父執也。

    自京還家,夢往谒之。

    至大門,四拜而退。

    明日又造其宅,方請見曰:“昨日已行拜禮,今惟長揖。

    ”問其故,曰:“先生,父執也。

    若面拜,恐勞尊。

    ”凡行類此。

    有來從學者,不納贽見之禮。

    或極其誠敬,姑收之不動,後或有過,即以所收者還之。

    辭而不教,非其力不食,一介不以取于人。

    或親農事,弟子亦随而助其力,多不能堪。

    躬行實踐,鄉人化之。

    往時,閩中盜起,四方搖動,聞撫之貧者,亦欲乘機劫富家。

    夢早覺之,既曉其富家曰:“宜散積糧。

    ”于是,皆從之,一方遂安。

    能自重,不妄交人,師道尊嚴。

    好書,字奇古,自成一家。

    不立文字,暇則詠物适興,胸襟高邁。

    凡經史子籍、天文、兵法、陰陽、醫蔔、無不曉悉。

    楊溥先生深重之。

    兩薦不起,嘗曰:“宦官、釋氏不除,而欲天下治,難矣。

    必除之,吾可出。

    ”人皆笑其迂。

    曾見《詠桃》—詩雲:“靈台清曉玉無瑕,獨立東風玩物華。

    春趣夜來深幾許?小桃又放兩三花。

    ”有吾與點也氣象。

    方嶽名公皆重其為人,分巡至,多造其宅。

     運使韓偉,溫州人,魁梧端重,為禦史有聲,獲妖盜有功,酬以男婦數口。

    出巡河南,鎮靜有體,一方仰賴,阖省上下,鹹謂前出巡者十數輩,或過于刻,或猛而嚴,或貪而懦,或矜而眩,或佻而輕,或奸而谲,或愚而暗,未有如偉者。

    自後繼者十數輩,亦莫能及。

    後遷運使于河東,清操甚著,多所建明。

    創立學宮,得師儒,擇其屬戶子弟之秀者,教之,繼登科第,人材遂興。

    天性至孝,以母垂白在堂,屢乞緻仕,兼以軟疾,兩足不能行,朝廷亦不釋,終于任所。

    士林惜其位不滿德雲。

     予往蜀中考官,恒以此心對天地、鬼神,平心應物,以鑒自比而物形莫遁,妍醜自分,必詢訪于前,方能如此。

    自謂黜退者庶幾不枉。

    或其過惡未甚,但量輕重示責懲戒,俾之改過自新。

    中間或有黜未盡者,自分甯失于寬,況世無全才,有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者。

    奈何小人猶有不足者,妄加是非。

    大抵去人之爵,不能無怨,故也。

    以此觀之,當權無謗者,甚難!雖曰所行無愧于心,而情不能無愠也。

    第以于彼,秋毫無犯,不但蜀中士民知之,其山川鬼神莫不鑒臨,向使稍涉于私,何以自解?及觀冥行妄作之人,飽載而還者,反無是非之惱。

    又不知其何如也? 定西侯蔣貴,起自行伍一卒之微,以功曆升至此。

    其為将也,能與士卒同甘苦,凡出境搗賊巢穴,衣糧器械,不役一人,親帶而行,與兵士無異。

    及臨戰陣,必當先直沖,敵皆披靡,子弟及士卒如蟻追随,以死向敵,用是往往取勝。

    其勝也,未嘗不親手擊殺數十人。

    所恨者,不識字耳。

    以此短于謀略,必得軍師而後成功。

    然天性樸實,能忘己之勢,聽人指揮,略不較也,不止于為勇将而已。

    威振邊夷,西羌、北虜莫不畏仰,而麓川之績亦偉。

    參之名将,抑其次也! 戶部主事王良,機謀過人,有禦衆之才。

    文廟知名,委督口外糧饷,威聲大振,凡軍衛、有司無不畏服。

    一出境,邊衛自指揮以下,數百裡來迎,為前驅負弩。

    邊将亦敬憚之。

    英國公莫有抗禮者,出師在邊,亦屈勢相接。

    後雖有尚書侍郎,繼理其事者,名位徒高,人不如此畏服也。

    後與主事劉良構怨相訟,卒白其枉。

    惜乎位止于斯,以老疾緻仕。

    蓋奇特豪邁之士雲。

     昌平侯楊洪,起行伍,生長在邊,有機變,用詭道,累立邊功,曆升将帥。

    能用奇兵,如遇胡虜兵,必搗其虛,或出其不意,善于劫營,胡人畏之,呼為楊王。

    然自宣、德以來,胡人與中國和好,每歲進馬貨賣,薄來厚往,未嘗大舉入寇,或有擾邊者,不過朵顔之類,或獵或掠,多不過百餘騎,少或十數騎而已。

    洪以此得立邊功,大抵用谲道取之。

    洎正統十四年,虜酋也先大舉入寇,洪在宣府驚惶無措,閉門不出。

    若土木之圍,洪能以後沖之,必無是敗。

    及胡人得上皇,至城下,呼之亦不出救,視君父之難,略不為急,所存可知矣。

    後至京師。

    适虜勢猖獗之際,人心驚疑,念以邊之舊将,遂進侯爵用之,終不能挫賊鋒,尋以疾卒。

    然在邊校之諸将,紀律頗嚴,士卒用命,為一時之巨擘焉。

     戶部尚書王佐,山東人,儀表凝重,器宇深厚。

    初為給事中,奏對宏亮。

    擢戶部侍郎,得大臣體,立心忠恕,有愛民之意。

    士林重之。

    與人相接,開心見誠,坦然無疑,光明正大。

    雖政務叢集,未嘗廢學,恒以不若人為恥。

    書義有不通者,必請教于閣下。

    先生後卒于土木之難。

    蓋有笃實君子之風,人鹹惜之。

     戶部侍郎焦宏初父,為萍鄉丞,嘗以出身不出科目為恨。

    一日,與僚友宴樂,邑之宦遊歸老者亦在,論及出身高下,其父大慚而歸,謂其子宏輩曰:“汝兄弟當努力務學,求科目出身,為汝父争氣。

    ”宏以此奮發,遂登進士,鄉人榮之。

    宏為禦史,出色,見重于閣老,薦副臬司,尋遷方伯,江西人畏而愛之。

    及在戶部,聲名益著,為人爽恺、變通、和氣,溢于接談之際,尤笃厚于鄉人寬,亦繼為禦史。

    宏子鈍,又中進士,任兵部主事。

    論吾郡今世門地閥閱,無出其右也。

     吏部郎中常中孚,出身甚微。

    初為巡檢,得異術,能煮白金,凡寶玉之器有損者,能補之如舊。

    宣廟知之,召見,試其術,果然,乃授是職。

    每用其術,必引入宮内為之,雖中官至狎者,亦不得造其處,賞赉頗多,已而罷之。

     宣廟初,思用舊人,召蹇義等數人寵待之,皆依違承順之不暇。

    惟戶部尚書黃福,持正不阿,命觀戲,曰:“臣性不好戲。

    ”命圍棋,曰:“臣不會着棋。

    ”問何以不會,曰:“臣幼時父師嚴,隻教讀書,不學無益之事,所以不會。

    ”上意不樂,居數日,敕黃福年老,不煩以政,轉任南京戶部,優閑之,實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