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内弟殷仲容齊名。
父惟貞,少孤,育于舅仲容氏,蒙教筆法。
是仲容乃昭甫之妻弟也,而雲内弟,則妻弟之稱内弟,自唐已然。
○親家翁《辍耕錄》雲:男女姻家相呼曰親家翁,此三字見《唐書。
蕭傳》。
嘗因宴,太宗語群臣曰:“自知一座最貴者,先把酒。
”群臣相顧未言,引手取杯。
帝問:“何說?”曰:“臣是梁朝兒,隋室皇後弟,唐朝天子親家翁。
”又唐明皇女新昌公主下嫁蕭嵩子衡,嵩妻入谒,帝呼為親家母是也。
然《隋書》:炀帝令宇文述之子士及尚公主,呼述為親家翁。
述治李渾獄成,帝曰:“吾宗社幾覆,賴親家翁而獲全。
”則隋時已有此稱。
又《後漢書。
禮儀志》:上陵之儀,百官四姓親家婦女鹹列。
注:凡與先後有瓜葛者曰親家。
是親家二字,本起于漢也。
《五代史》:李愚代馮道為相,而惡道,每指其所失謂劉句曰:“此公親家翁所為。
”蓋句乃道之親家也。
《蘇氏閑談錄》:馮道與趙鳳同在中書,鳳女适道仲子,以飲食不中,為道妻譴罵。
鳳令婢訴道,凡數百言,道不答。
及去,但雲:“傳語親家翁,今日好雪。
”此亦親家翁之見于記載者。
呂藍衍《言鲭》謂:親家翁,親字讀作去聲,自五代時已然。
然亦不始于五代,盧綸作《王驸馬花燭》詩雲:“人主人臣是親家”,則唐已作去聲矣。
○郎君大相公吳鬥南雲:漢制,二千石以上得任其子為郎,故謂人之子弟為郎。
又其時稱相國為相君,尚書令、中書令為令君,使者曰使君,太守曰府君,故謂郎亦曰郎君雲雲。
是郎君之稱,其原皆出漢任子也。
漢以後,則凡身事其父者,皆呼其子為郎君,而郎君遂為貴介及裙屐少年之美稱。
至唐又為極尊貴之稱,并有加之帝王大臣者。
《後漢書。
西南夷傳》:越太守張翁卒,安帝以其有遺愛,乃拜其子湍為太守。
夷人歡欣奉迎,曰:“郎君儀貌,類我府君。
”《魏書》:甄琛好奕棋,通夜不止,令奴秉燭,或時睡,辄加杖。
奴曰:“郎君辭父母仕宦京師,若為讀書執燭,不敢辭罪;乃以圍棋日夜不息,豈向京之意,而賜加杖罰,不亦非理!”《南史》:齊晉安王子懋為明帝所害,子昭基以二寸絹為書,參問消息。
故吏僧慧見之,曰:“此郎君書也!”一恸而卒。
張沖為梁武帝所圍,臨沒,囑其子元嗣固守。
及力屈将降,故吏房長瑜曰:“前使君忠貫日月,郎君但當端坐畫一,以荷析薪。
”唐明皇欲立忠王為太子,而李林甫勸立壽王。
上猶豫不決,忽忽不樂。
高力士請其故,上曰:“汝揣我何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耶?但推長而立之,複誰敢争?”史思明嘗為裴寬裨将,後據東都,訪得其子,呼為郎君。
後唐莊宗為晉王時,令其子繼岌為張承業舞。
承業以帶馬為贈,曰:“郎君纏頭,皆出承業俸祿。
”梁敬翔謂末帝曰:“臣事先帝三十馀年,今雖為相,實朱氏老奴耳,事陛下如郎君。
”徐溫徙治升州,使養子知浩為潤州團練使。
知诰不樂,宋齊邱曰:“三郎驕縱(溫親子知訓也,留揚州輔政),敗在旦夕。
潤州去廣陵一水耳,此天授也。
”又吳王之弟曆陽公,以國政盡歸徐氏,心不平,念周本乃吳之勳舊,遂往投之。
本将出見,其子宏祚固谏,本怒曰:“我家郎君來,何為不使我見!”此皆身事其父,而呼幼主之稱也。
周瑜稱周郎,何晏稱粉郎、何郎,潘嶽稱潘郎、檀郎,江學攵稱江郎,謝道韫稱其夫王凝之為王郎,王僧辯稱鮑泉為玉郎,隋滕王瓒尚周武帝妹順陽公主,美姿容,時人稱曰楊三郎,此皆少年之美稱。
六朝以來,王公之子弟皆稱之。
《晉書。
桓玄傳》:元興中有童謠雲:“長幹巷,巷長幹,今年殺郎君,後年斬諸桓。
”已而會稽王之世子元顯果為玄所害是也。
至唐而郎之稱益尊。
張易之兄弟舉朝稱為五郎、六郎。
安祿山呼李林甫為十郎。
劉駱谷自京來,安祿山必問“十郎何言”。
宦官李輔國用事,宦者不敢呼其官,皆謂之五郎。
甚至裴坦之子勳呼其父為十一郎,何後呼玄宗為三郎,韋堅唱《得寶歌》,亦有“三郎當殿坐”之語,優人黃幡綽對玄宗并稱“三郎郎當”,代宗罷李輔國中書令,輔國憤之,謝曰:“老奴事郎君不了。
”而郎之稱直加于帝王矣。
至如李義山見棄于令孤楚,而有詩曰:“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得再窺。
”(楚乃令孤相國之子也。
)朱滔遣人說田悅曰:“日者八郎有急,滔與趙王來救,今願八郎治兵,與滔共取大梁。
”王武俊亦稱田悅為八郎。
朱全忠取河中,王珂面縛出降,全忠止之曰:“太師舅之恩何敢忘(謂珂之父王重榮也),若郎君如此,使仆何以見舅于地下?”此又皆貴人子弟之通稱也。
又唐人稱新進士亦曰郎君。
《摭言》:薛逢晚年厄于宦途,嘗策羸赴朝,值新進士榜下綴行而去,前導人謂逢曰“回避新郎君”是也。
又後唐莊宗既被害,弟存霸逃投李彥超。
軍士欲殺之,彥超曰:“六相公來,當奏取進止。
”又明宗子從榮年少驕狠,或勸之曰:“河南相公有老成之風,相公宜自策勵,勿令聲聞出河南之下。
”河南謂其弟從厚也。
璐王從珂拒命,闵帝使安彥威、張虔钊等讨之。
從珂在城上自訴:“從先帝百戰得天下,今何罪而受誅?”聞者哀之。
楊思權因大呼曰:“大相公吾主也!”遂率諸兵降從珂。
此又稱幼主為相公之見于書傳者也。
蓋時俗之美稱,雖其始本不甚尊,往往漸加之于極貴。
及相呼既久,則又為通稱。
如宋時猶稱宰相為相公,今則下賤者亦稱相公矣。
○哥哥字,《廣韻》雲:今呼為兄。
《韻會》亦雲:今人以配姊字,為兄弟之稱。
是哥之為兄,其來久矣。
然《舊唐書。
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氣惟有太平。
”四哥謂睿宗也(玄宗父)。
又玄宗子《棣王琰傳》:惟三哥辨其無罪。
三哥謂玄宗也,是以哥呼其父矣。
顧甯人以為君父之尊,而呼之曰哥,名之不正,莫此為甚。
然古人稱哥原有數種。
《漢武故事》:西王母授武帝五嶽真形圖,帝拜受畢,王母命侍者四非答哥哥。
此以之稱帝王者也。
唐玄宗與甯王憲書稱大哥,及同玉真公主過大哥園池。
此稱其兄者也。
晉王存勖呼張承業為七哥,又三司使孔謙兄事伶人景進,呼為八哥,此亦稱兄長者也。
王荊公與其子雩評論天下人物,屈指謂曰:“大哥自是一個。
”(大哥即謂。
)趙善湘臨殁,顧其長子嶷曰:“汝官不過監司太守。
”語次子範曰:“汝開阃恐無結果,三哥甚有福,但不可作宰相耳。
”(三哥謂第三子葵。
)此父之稱其子者也。
蓋古人又以哥為郎君之稱,雖宮闱之間亦然。
晉王存勖命其子繼岌為張承業起舞,指錢積謂承業曰:“和哥乏錢,宜與一積。
”周太祖子青哥、意哥,皆為漢所誅,周世宗長子曰宜哥。
俱見《五代史》。
歐陽公名其子曰僧哥,見《稗史》。
陸放翁之伯小名馬哥,見《老學庵筆記》。
又《韓魏公君臣相遇傳》:英宗即位,光獻太後心不悅,一日謂韓琦曰:“昨夢這孩兒坐慶甯宮,大哥乘龍上天去。
”大哥謂英宗子神宗也。
又顯仁太後自金将歸,欽宗卧其車前曰:“傳語九哥,吾南歸但為太乙宮使足矣,他無所望于九哥也。
”九哥謂高宗,則兄之稱其弟也。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高宗已命高士亻尚柔福帝姬,及顯仁太後歸,謂高宗曰:“哥被番人笑,說錯買了顔巷帝姬。
”呼高宗為哥,則母之稱其子也。
又高宗禅位後,遊大滌山,有陸凝之獻詩。
高宗曰:“布衣入翰林可也,歸當語大哥行之。
”大哥謂孝宗也,則亦父之稱其子也。
又前明泰昌升遐,閣臣劉一景等請熹宗既出,李選侍猶呼“哥兒卻還”者三。
可見宮庭中呼太子諸王皆曰哥,乃親貴之稱,想唐時已如此。
然則顧甯人之議,毋亦狃于吳中習俗,而不知哥字之本有是異稱也。
父惟貞,少孤,育于舅仲容氏,蒙教筆法。
是仲容乃昭甫之妻弟也,而雲内弟,則妻弟之稱内弟,自唐已然。
○親家翁《辍耕錄》雲:男女姻家相呼曰親家翁,此三字見《唐書。
蕭傳》。
嘗因宴,太宗語群臣曰:“自知一座最貴者,先把酒。
”群臣相顧未言,引手取杯。
帝問:“何說?”曰:“臣是梁朝兒,隋室皇後弟,唐朝天子親家翁。
”又唐明皇女新昌公主下嫁蕭嵩子衡,嵩妻入谒,帝呼為親家母是也。
然《隋書》:炀帝令宇文述之子士及尚公主,呼述為親家翁。
述治李渾獄成,帝曰:“吾宗社幾覆,賴親家翁而獲全。
”則隋時已有此稱。
又《後漢書。
禮儀志》:上陵之儀,百官四姓親家婦女鹹列。
注:凡與先後有瓜葛者曰親家。
是親家二字,本起于漢也。
《五代史》:李愚代馮道為相,而惡道,每指其所失謂劉句曰:“此公親家翁所為。
”蓋句乃道之親家也。
《蘇氏閑談錄》:馮道與趙鳳同在中書,鳳女适道仲子,以飲食不中,為道妻譴罵。
鳳令婢訴道,凡數百言,道不答。
及去,但雲:“傳語親家翁,今日好雪。
”此亦親家翁之見于記載者。
呂藍衍《言鲭》謂:親家翁,親字讀作去聲,自五代時已然。
然亦不始于五代,盧綸作《王驸馬花燭》詩雲:“人主人臣是親家”,則唐已作去聲矣。
○郎君大相公吳鬥南雲:漢制,二千石以上得任其子為郎,故謂人之子弟為郎。
又其時稱相國為相君,尚書令、中書令為令君,使者曰使君,太守曰府君,故謂郎亦曰郎君雲雲。
是郎君之稱,其原皆出漢任子也。
漢以後,則凡身事其父者,皆呼其子為郎君,而郎君遂為貴介及裙屐少年之美稱。
至唐又為極尊貴之稱,并有加之帝王大臣者。
《後漢書。
西南夷傳》:越太守張翁卒,安帝以其有遺愛,乃拜其子湍為太守。
夷人歡欣奉迎,曰:“郎君儀貌,類我府君。
”《魏書》:甄琛好奕棋,通夜不止,令奴秉燭,或時睡,辄加杖。
奴曰:“郎君辭父母仕宦京師,若為讀書執燭,不敢辭罪;乃以圍棋日夜不息,豈向京之意,而賜加杖罰,不亦非理!”《南史》:齊晉安王子懋為明帝所害,子昭基以二寸絹為書,參問消息。
故吏僧慧見之,曰:“此郎君書也!”一恸而卒。
張沖為梁武帝所圍,臨沒,囑其子元嗣固守。
及力屈将降,故吏房長瑜曰:“前使君忠貫日月,郎君但當端坐畫一,以荷析薪。
”唐明皇欲立忠王為太子,而李林甫勸立壽王。
上猶豫不決,忽忽不樂。
高力士請其故,上曰:“汝揣我何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耶?但推長而立之,複誰敢争?”史思明嘗為裴寬裨将,後據東都,訪得其子,呼為郎君。
後唐莊宗為晉王時,令其子繼岌為張承業舞。
承業以帶馬為贈,曰:“郎君纏頭,皆出承業俸祿。
”梁敬翔謂末帝曰:“臣事先帝三十馀年,今雖為相,實朱氏老奴耳,事陛下如郎君。
”徐溫徙治升州,使養子知浩為潤州團練使。
知诰不樂,宋齊邱曰:“三郎驕縱(溫親子知訓也,留揚州輔政),敗在旦夕。
潤州去廣陵一水耳,此天授也。
”又吳王之弟曆陽公,以國政盡歸徐氏,心不平,念周本乃吳之勳舊,遂往投之。
本将出見,其子宏祚固谏,本怒曰:“我家郎君來,何為不使我見!”此皆身事其父,而呼幼主之稱也。
周瑜稱周郎,何晏稱粉郎、何郎,潘嶽稱潘郎、檀郎,江學攵稱江郎,謝道韫稱其夫王凝之為王郎,王僧辯稱鮑泉為玉郎,隋滕王瓒尚周武帝妹順陽公主,美姿容,時人稱曰楊三郎,此皆少年之美稱。
六朝以來,王公之子弟皆稱之。
《晉書。
桓玄傳》:元興中有童謠雲:“長幹巷,巷長幹,今年殺郎君,後年斬諸桓。
”已而會稽王之世子元顯果為玄所害是也。
至唐而郎之稱益尊。
張易之兄弟舉朝稱為五郎、六郎。
安祿山呼李林甫為十郎。
劉駱谷自京來,安祿山必問“十郎何言”。
宦官李輔國用事,宦者不敢呼其官,皆謂之五郎。
甚至裴坦之子勳呼其父為十一郎,何後呼玄宗為三郎,韋堅唱《得寶歌》,亦有“三郎當殿坐”之語,優人黃幡綽對玄宗并稱“三郎郎當”,代宗罷李輔國中書令,輔國憤之,謝曰:“老奴事郎君不了。
”而郎之稱直加于帝王矣。
至如李義山見棄于令孤楚,而有詩曰:“郎君官貴施行馬,東閣無因得再窺。
”(楚乃令孤相國之子也。
)朱滔遣人說田悅曰:“日者八郎有急,滔與趙王來救,今願八郎治兵,與滔共取大梁。
”王武俊亦稱田悅為八郎。
朱全忠取河中,王珂面縛出降,全忠止之曰:“太師舅之恩何敢忘(謂珂之父王重榮也),若郎君如此,使仆何以見舅于地下?”此又皆貴人子弟之通稱也。
又唐人稱新進士亦曰郎君。
《摭言》:薛逢晚年厄于宦途,嘗策羸赴朝,值新進士榜下綴行而去,前導人謂逢曰“回避新郎君”是也。
又後唐莊宗既被害,弟存霸逃投李彥超。
軍士欲殺之,彥超曰:“六相公來,當奏取進止。
”又明宗子從榮年少驕狠,或勸之曰:“河南相公有老成之風,相公宜自策勵,勿令聲聞出河南之下。
”河南謂其弟從厚也。
璐王從珂拒命,闵帝使安彥威、張虔钊等讨之。
從珂在城上自訴:“從先帝百戰得天下,今何罪而受誅?”聞者哀之。
楊思權因大呼曰:“大相公吾主也!”遂率諸兵降從珂。
此又稱幼主為相公之見于書傳者也。
蓋時俗之美稱,雖其始本不甚尊,往往漸加之于極貴。
及相呼既久,則又為通稱。
如宋時猶稱宰相為相公,今則下賤者亦稱相公矣。
○哥哥字,《廣韻》雲:今呼為兄。
《韻會》亦雲:今人以配姊字,為兄弟之稱。
是哥之為兄,其來久矣。
然《舊唐書。
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氣惟有太平。
”四哥謂睿宗也(玄宗父)。
又玄宗子《棣王琰傳》:惟三哥辨其無罪。
三哥謂玄宗也,是以哥呼其父矣。
顧甯人以為君父之尊,而呼之曰哥,名之不正,莫此為甚。
然古人稱哥原有數種。
《漢武故事》:西王母授武帝五嶽真形圖,帝拜受畢,王母命侍者四非答哥哥。
此以之稱帝王者也。
唐玄宗與甯王憲書稱大哥,及同玉真公主過大哥園池。
此稱其兄者也。
晉王存勖呼張承業為七哥,又三司使孔謙兄事伶人景進,呼為八哥,此亦稱兄長者也。
王荊公與其子雩評論天下人物,屈指謂曰:“大哥自是一個。
”(大哥即謂。
)趙善湘臨殁,顧其長子嶷曰:“汝官不過監司太守。
”語次子範曰:“汝開阃恐無結果,三哥甚有福,但不可作宰相耳。
”(三哥謂第三子葵。
)此父之稱其子者也。
蓋古人又以哥為郎君之稱,雖宮闱之間亦然。
晉王存勖命其子繼岌為張承業起舞,指錢積謂承業曰:“和哥乏錢,宜與一積。
”周太祖子青哥、意哥,皆為漢所誅,周世宗長子曰宜哥。
俱見《五代史》。
歐陽公名其子曰僧哥,見《稗史》。
陸放翁之伯小名馬哥,見《老學庵筆記》。
又《韓魏公君臣相遇傳》:英宗即位,光獻太後心不悅,一日謂韓琦曰:“昨夢這孩兒坐慶甯宮,大哥乘龍上天去。
”大哥謂英宗子神宗也。
又顯仁太後自金将歸,欽宗卧其車前曰:“傳語九哥,吾南歸但為太乙宮使足矣,他無所望于九哥也。
”九哥謂高宗,則兄之稱其弟也。
葉紹翁《四朝聞見錄》:高宗已命高士亻尚柔福帝姬,及顯仁太後歸,謂高宗曰:“哥被番人笑,說錯買了顔巷帝姬。
”呼高宗為哥,則母之稱其子也。
又高宗禅位後,遊大滌山,有陸凝之獻詩。
高宗曰:“布衣入翰林可也,歸當語大哥行之。
”大哥謂孝宗也,則亦父之稱其子也。
又前明泰昌升遐,閣臣劉一景等請熹宗既出,李選侍猶呼“哥兒卻還”者三。
可見宮庭中呼太子諸王皆曰哥,乃親貴之稱,想唐時已如此。
然則顧甯人之議,毋亦狃于吳中習俗,而不知哥字之本有是異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