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遘為王铎所取士,及與铎同為相,常奏帝曰:“臣乃铎門生。
”此座主門生之見于史冊者也。
門生谒座師、房師,将出,師送至二門外,不出大門。
及門生為主考、同考官,例須親率所取士谒己座師、房師,此亦有故事。
《五代史》:裴以文學在朝久,宰相馬嗣孫、桑維翰皆禮部所放進士也。
後馬知貢舉,引新進士詣。
喜作詩曰:“門生門下見門生。
”世傳以為榮。
維翰為相,嘗過,不迎不送。
或問之,曰:“我見桑公于中書,庶僚也;公見我于私第,門生也,何迎送之有?”此門生見座主故事也。
《唐書》:楊嗣複知貢舉,其父于陵自洛入朝,嗣複率門生出迎,置酒第中。
于陵坐堂上,嗣複與諸門生坐兩序。
而于陵前為考功時所取李師稷,時為浙東觀察使,适亦在焉。
人謂楊氏“上下門生”,世以為美。
此又門生見座主父之故事也。
(座主亦稱主文,《通鑒》王铎乃韋保衡及第時主文是也。
按古時惟成進士時座師稱座主。
張籍《寄蘇州白使君》詩“登第早年同座主”是也。
查初白詩,以鄉舉主考亦稱座主,恐無所本。
) 按《通考》:宋太祖建隆三年,诏及第人不得拜知舉官及稱為恩門、師門并自稱門生。
(先是唐會昌三年,中書奏及第進士不得呼有司為座主。
後唐長興六年,中書又奏及第人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及自稱門生。
)本朝初年,因禦史楊雍建言,亦嘗有禁。
故今中式士見主司,但用姓名書帖,不稱門生。
此又近時科場故事也。
(《明史》:霍韬舉進士,出毛澄門下,素執弟子禮。
及議大禮不合,遂不以澄為座主。
及韬總裁己醜會試,亦遂不以唐順之等為門生。
)○同年同年之稱起于唐。
按《唐書。
許孟容傳》:京兆尹元義方劾宰相李绛與孟季(孟容弟)同舉進士,為同年才數月辄徙宮。
帝以問绛,绛曰:“進士、明經,歲大抵百人,吏部得官,歲至千人。
私謂同年,本非親與舊也。
”然則是時吏部同歲選官者亦号同年。
《通鑒》:令孤楚與皇甫同年進士,故引楚為相。
後憲宗崩,穆宗欲誅,楚與宰相蕭亻免皆同年進士,力救之,乃貶崖州司戶。
是李绛雖曰“同年非親與舊”,而其時同年之分誼己親。
按《後漢書。
李固傳》有同歲生得罪于梁冀。
陳壽《魏志》雲:魏武與韓遂父同歲孝廉,故臨陣時與遂交語移時。
同歲即同年也,則是時同歲舉孝廉者已有分誼,此又後世同年之風之所始也。
近世又有序先後同年者。
《文昌雜錄》太子太師張升,大中祥符八年乙卯登科,至熙甯九年丙辰薨,先一年為乙卯,及見登科新進士。
此先後同年之所由也。
餘庚午鄉舉,宛平黃叔琳開府,系前庚午舉人,曾為先後同年之會,大學士史鐵崖并及見先後進士同年,真為盛事。
○填榜今科場拆卷填榜,先從第六名起,蓋是古制。
《唐摭言》記杜黃門知貢舉,第三場諸生五百馀人鹹在,未有填榜人。
舉子尹樞請任之,因令卷簾,授以紙筆,每劄一人,則抗聲唱名,無不念其公。
唯空其元未填,樞清曰:“狀元非老夫不可。
”公笑諾之,因令親筆自劄之。
是唐時填榜已空狀頭也。
然填榜何患無人,乃令舉子自書?恐唐制亦未必如此,《摭言》所雲,未可信也。
又李肇《國史外》:李程試《日五色賦》,既出,見楊于陵。
于陵見其破題雲“德動天鑒,祥開日華”,謂程曰:“君今須狀元。
”翼日無名,于陵大不平,另以故冊寫其文見主司。
主司歎賞不已,曰:“場中有此,當處以狀元。
”于陵乃曰:“此李程作也!”亟命取程卷對之,一字不差,遂擢為狀元。
是唐時主司未放榜可以見客,然未放榜何以知其無名耶?豈穆宗以後,原有先送取中試卷姓名于中書複閱而後放榜之例,所謂翼日無名者,或即送中書未放榜之先耶?然既送中書閱定,又豈能填榜時忽改一狀元?是皆不可信者也。
○寄籍《摭言》記白香山守杭州,江東進士多奔杭取解。
時張祜負時名,以首冠為己任。
既而徐凝至,香山請誦所為詩,祜曰:“某《甘露寺》詩:日月光先見,江山勢盡來。
”凝誦《匡廬瀑布》詩:“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祜愕然,凝遂舉首。
蘇叔黨本東坡子,蜀人也,而在杭州發解。
然則唐、宋時解送舉子,不必皆本籍人也。
或解送雖不必本籍,而其人之籍貫亦不必改從取解之地耳。
按《閑居詩話》雲:福州人周總,天禧二年值诏下,赴鄉薦不及,有故人為父三代名諱亦從之,果為谯郡守,往投之。
而國家申嚴條約,不許寄籍,遂以其郡周吉這預薦。
其父聞之,寄詩曰:“文章不及林洪範,德行全虧李坦然。
若拜他人為父母,直須焚卻蓼莪篇。
”總遂郁郁以卒。
是宋時籍貫之制本嚴。
洪容齋《随筆》雲:偶得延平元年孫僅榜一小錄,一榜共五十人,自第一至十四人皆貫開封府,唯第九名劉烨為河南人,其下又二十五人皆貫開封,謂不應都人士中選若是之多,疑皆外方人寄籍,以為進取之便耳。
此蓋因籍貫嚴而皆寄籍京尹也。
又《元史。
胡長孺傳》:長孺本永康人,宋鹹淳中從外舅徐道隆入蜀,铨試第一。
則宋鄉試又有不拘本籍者,蓋仍用本籍鄉貫而就試于他府耳。
月魯不花本蒙古遜都思氏,随其父任就試江浙,鄉闱中右榜第一。
則元制蒙古人亦可就試各省矣。
今江南人多有寄籍順天,屢禁不止,蓋時際升平,士皆自奮于功名之路,固非條教所能盡絕也。
○關節關節二字,起于唐,然不盡指科場言也。
《杜陽雜編》:元載嬖其妾薛瑤瑛,瑤瑛之父曰宗本,兄曰從義,母曰趙娟。
娟與中書主吏卓倩等廣購賄賂,号為關節。
是凡營私信息皆号關節矣。
(宋包拯知開封府,京師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亦不專指科場。
)李肇《國史補》叙進士科雲:造請權要,謂之關節。
牛轲《牛羊日曆》雲:輕薄奔走,揚鞭馳骛,以關節緊慢為甲乙。
楊汝士、錢徽知貢舉,段文昌言于上曰:“今歲禮部殊不公,所取士皆以關節得之。
”乃命複試。
李景讓最孝友,其弟屬其請托主司,景讓曰:“朝廷取士,自有公道,豈可效人求關節乎?”《摭言》:高锴第一榜裴思謙,以仇士良關節來取狀頭,锴廷斥之。
又廣明亂後,郡國不複以貢士為意,惟江西鐘傳急于薦才,四方舉子有以公卿關節不遠千裡求首薦者。
此皆指科場之關節。
蓋關節之雲,謂竿牍請囑如過關之用符節耳。
(按唐時又有通榜之例,洪容齋謂唐不糊名,有交朋之厚者為之薦達,謂之通榜,故其取士畏于譏議,多公而審。
亦或有脅于權
”此座主門生之見于史冊者也。
門生谒座師、房師,将出,師送至二門外,不出大門。
及門生為主考、同考官,例須親率所取士谒己座師、房師,此亦有故事。
《五代史》:裴以文學在朝久,宰相馬嗣孫、桑維翰皆禮部所放進士也。
後馬知貢舉,引新進士詣。
喜作詩曰:“門生門下見門生。
”世傳以為榮。
維翰為相,嘗過,不迎不送。
或問之,曰:“我見桑公于中書,庶僚也;公見我于私第,門生也,何迎送之有?”此門生見座主故事也。
《唐書》:楊嗣複知貢舉,其父于陵自洛入朝,嗣複率門生出迎,置酒第中。
于陵坐堂上,嗣複與諸門生坐兩序。
而于陵前為考功時所取李師稷,時為浙東觀察使,适亦在焉。
人謂楊氏“上下門生”,世以為美。
此又門生見座主父之故事也。
(座主亦稱主文,《通鑒》王铎乃韋保衡及第時主文是也。
按古時惟成進士時座師稱座主。
張籍《寄蘇州白使君》詩“登第早年同座主”是也。
查初白詩,以鄉舉主考亦稱座主,恐無所本。
) 按《通考》:宋太祖建隆三年,诏及第人不得拜知舉官及稱為恩門、師門并自稱門生。
(先是唐會昌三年,中書奏及第進士不得呼有司為座主。
後唐長興六年,中書又奏及第人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及自稱門生。
)本朝初年,因禦史楊雍建言,亦嘗有禁。
故今中式士見主司,但用姓名書帖,不稱門生。
此又近時科場故事也。
(《明史》:霍韬舉進士,出毛澄門下,素執弟子禮。
及議大禮不合,遂不以澄為座主。
及韬總裁己醜會試,亦遂不以唐順之等為門生。
)○同年同年之稱起于唐。
按《唐書。
許孟容傳》:京兆尹元義方劾宰相李绛與孟季(孟容弟)同舉進士,為同年才數月辄徙宮。
帝以問绛,绛曰:“進士、明經,歲大抵百人,吏部得官,歲至千人。
私謂同年,本非親與舊也。
”然則是時吏部同歲選官者亦号同年。
《通鑒》:令孤楚與皇甫同年進士,故引楚為相。
後憲宗崩,穆宗欲誅,楚與宰相蕭亻免皆同年進士,力救之,乃貶崖州司戶。
是李绛雖曰“同年非親與舊”,而其時同年之分誼己親。
按《後漢書。
李固傳》有同歲生得罪于梁冀。
陳壽《魏志》雲:魏武與韓遂父同歲孝廉,故臨陣時與遂交語移時。
同歲即同年也,則是時同歲舉孝廉者已有分誼,此又後世同年之風之所始也。
近世又有序先後同年者。
《文昌雜錄》太子太師張升,大中祥符八年乙卯登科,至熙甯九年丙辰薨,先一年為乙卯,及見登科新進士。
此先後同年之所由也。
餘庚午鄉舉,宛平黃叔琳開府,系前庚午舉人,曾為先後同年之會,大學士史鐵崖并及見先後進士同年,真為盛事。
○填榜今科場拆卷填榜,先從第六名起,蓋是古制。
《唐摭言》記杜黃門知貢舉,第三場諸生五百馀人鹹在,未有填榜人。
舉子尹樞請任之,因令卷簾,授以紙筆,每劄一人,則抗聲唱名,無不念其公。
唯空其元未填,樞清曰:“狀元非老夫不可。
”公笑諾之,因令親筆自劄之。
是唐時填榜已空狀頭也。
然填榜何患無人,乃令舉子自書?恐唐制亦未必如此,《摭言》所雲,未可信也。
又李肇《國史外》:李程試《日五色賦》,既出,見楊于陵。
于陵見其破題雲“德動天鑒,祥開日華”,謂程曰:“君今須狀元。
”翼日無名,于陵大不平,另以故冊寫其文見主司。
主司歎賞不已,曰:“場中有此,當處以狀元。
”于陵乃曰:“此李程作也!”亟命取程卷對之,一字不差,遂擢為狀元。
是唐時主司未放榜可以見客,然未放榜何以知其無名耶?豈穆宗以後,原有先送取中試卷姓名于中書複閱而後放榜之例,所謂翼日無名者,或即送中書未放榜之先耶?然既送中書閱定,又豈能填榜時忽改一狀元?是皆不可信者也。
○寄籍《摭言》記白香山守杭州,江東進士多奔杭取解。
時張祜負時名,以首冠為己任。
既而徐凝至,香山請誦所為詩,祜曰:“某《甘露寺》詩:日月光先見,江山勢盡來。
”凝誦《匡廬瀑布》詩:“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祜愕然,凝遂舉首。
蘇叔黨本東坡子,蜀人也,而在杭州發解。
然則唐、宋時解送舉子,不必皆本籍人也。
或解送雖不必本籍,而其人之籍貫亦不必改從取解之地耳。
按《閑居詩話》雲:福州人周總,天禧二年值诏下,赴鄉薦不及,有故人為父三代名諱亦從之,果為谯郡守,往投之。
而國家申嚴條約,不許寄籍,遂以其郡周吉這預薦。
其父聞之,寄詩曰:“文章不及林洪範,德行全虧李坦然。
若拜他人為父母,直須焚卻蓼莪篇。
”總遂郁郁以卒。
是宋時籍貫之制本嚴。
洪容齋《随筆》雲:偶得延平元年孫僅榜一小錄,一榜共五十人,自第一至十四人皆貫開封府,唯第九名劉烨為河南人,其下又二十五人皆貫開封,謂不應都人士中選若是之多,疑皆外方人寄籍,以為進取之便耳。
此蓋因籍貫嚴而皆寄籍京尹也。
又《元史。
胡長孺傳》:長孺本永康人,宋鹹淳中從外舅徐道隆入蜀,铨試第一。
則宋鄉試又有不拘本籍者,蓋仍用本籍鄉貫而就試于他府耳。
月魯不花本蒙古遜都思氏,随其父任就試江浙,鄉闱中右榜第一。
則元制蒙古人亦可就試各省矣。
今江南人多有寄籍順天,屢禁不止,蓋時際升平,士皆自奮于功名之路,固非條教所能盡絕也。
○關節關節二字,起于唐,然不盡指科場言也。
《杜陽雜編》:元載嬖其妾薛瑤瑛,瑤瑛之父曰宗本,兄曰從義,母曰趙娟。
娟與中書主吏卓倩等廣購賄賂,号為關節。
是凡營私信息皆号關節矣。
(宋包拯知開封府,京師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亦不專指科場。
)李肇《國史補》叙進士科雲:造請權要,謂之關節。
牛轲《牛羊日曆》雲:輕薄奔走,揚鞭馳骛,以關節緊慢為甲乙。
楊汝士、錢徽知貢舉,段文昌言于上曰:“今歲禮部殊不公,所取士皆以關節得之。
”乃命複試。
李景讓最孝友,其弟屬其請托主司,景讓曰:“朝廷取士,自有公道,豈可效人求關節乎?”《摭言》:高锴第一榜裴思謙,以仇士良關節來取狀頭,锴廷斥之。
又廣明亂後,郡國不複以貢士為意,惟江西鐘傳急于薦才,四方舉子有以公卿關節不遠千裡求首薦者。
此皆指科場之關節。
蓋關節之雲,謂竿牍請囑如過關之用符節耳。
(按唐時又有通榜之例,洪容齋謂唐不糊名,有交朋之厚者為之薦達,謂之通榜,故其取士畏于譏議,多公而審。
亦或有脅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