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賜車蓋特高一丈。
宣帝時,蔡義給事将軍幕府,家貧,常步行,門下客共為買犢車。
可見西漢有官皆乘車,或貧不能具馬,則以牛駕車。
陰就以人辇,為井丹所叱,則東漢亦皆乘車也。
魏、晉以來,乘車而改用犢。
《世說》:石崇、王恺并遊,日晚,争入洛陽。
崇牛數十步後迅若飛禽,恺牛絕走不能及。
又《太平廣記》:王異懼妻妒,私置衆妾于别館。
妻曹氏偵知,率婢仆二十馀人,持刀欲出。
導遽命駕,親以麈尾柄助禦者打牛,乃得先去。
《宋書》:何偃乘在前,劉在後。
謂偃曰:“君辔何疾?”偃曰:“牛駿馭精故耳。
”朱修之拜戶部尚書,牛奔,墜車折腳,乃辭尚書。
《南齊書》:陳顯達諸子并精車牛,當世快牛陳世子青、王三郎烏、呂文顯折角、江瞿昙白鼻,而皆集陳舍。
《南史》:商悝于張侯橋浦中得金佛像,載之長幹巷,牛不肯進。
乃令牛人任牛所之,牛竟至阿育王寺。
梁武當齊明帝世,避猜忌,常乘折角小牛車。
劉之遴夢當為折臂太守,後牛奔堕車,傷右手,遂典郡。
顔延之常乘羸牛車,路逢其子竣鹵簿,即屏住道側以愧之。
《北史。
晁崇傳》:道武克姚平時,牛大疫,道武所乘車巨,數百,亦同日斃。
彭城王勰遇禍時,被召入東掖門,牛不肯進,乃去牛而人挽以入。
明山賓家常乏用,因貨所乘車牛,既售,仍告以牛漏蹄。
《北齊書》:中尉出清道,王公皆遙住車,去牛轭頓地,俟其過。
《隋書》:牛弘弟弼醉,射殺弘駕車牛。
弘還宅,其妻迎謂曰:“叔射殺牛。
”弘無所怪,但雲作脯。
是六朝時,上自天子,下至士大夫,皆乘牛車。
所謂短轅犢車、長柄麈尾,亦一時風尚使然也。
然其時南朝亦間有乘肩輿者。
《晉書》:陶淵明令一門生兩兒舁輿。
《宋書》:武帝與範泰登彭城,泰有足疾,特命乘輿。
檀道濟伐魏歸,兵少敵衆,乃令軍士悉甲,身自乘輿,徐出外圍。
《南史》:桂陽王休範反,乘肩輿至壘南。
江夏王寶元反,乘八岡輿,手執绛麾幡,随崔慧景至都。
王敬則起兵,至武進陵口恸哭,乘肩輿而前。
垣崇祖守壽春,魏人攻之。
崇祖肩輿登城,手決堰水,魏人溺死無算。
梁天監中,益州民焦僧護作亂,蕭淵藻年未弱冠,自乘肩輿,巡行賊壘,擊平之。
又韋體素弱,未嘗乘馬,每戰常乘闆輿,督勵将士,勇氣無敵。
是皆六朝已乘肩輿之證。
蓋轎本南俗,浸尋而及于王公士大夫,或私用之,尚未著為定令耳。
唐都長安,承北朝之制,百官皆乘馬。
《唐書》:劉知幾議釋奠儀曰:“古大夫以上皆乘車,以馬為服。
魏、晉後以牛駕車,江左尚書郎辄乘馬,則禦史劾之。
顔延年罷官,乘馬出入,世稱放誕。
此乘馬宜從亵服之明證。
今陵廟巡谒,王公冊命,士庶迎娶,則盛服官履乘辂車。
他事無車,故貴賤通乘馬。
比者法當駕所臨,侍臣皆馬上朝服,非惟不師于古,亦是取驚流俗。
”是唐初官僚皆乘馬。
李靖與侯君集同還省,君集馬過門數步乃覺,靖知其有異慮。
武元衡為相,遇盜被刺,馬歸,始知之。
裴度馬上被斫,氈帽厚,得不死,猶斷鞅而去。
程大昌《演繁露》亦記唐時朝官出使,皆乘驿馬,間有乘擔子者,夫皆自雇。
是皆乘馬不乘轎之明證。
然亦已有乘肩輿者。
馬懷素、褚無量侍講讀于禁中,許肩輿至内館。
苗晉卿年老,許肩輿至中書。
此皆特典。
其後張弘靖鎮幽州,用人輿出入。
楊複恭乘肩輿至太極殿。
又《文昌雜錄》:令狐薦裴坦知制诏,非裴休意也,坦入時見休愧謝,休曰:“令狐丞相之舉,休何力。
”乃顧左右肩輿而出。
《北夢瑣言》:杜審權出領江西,乘肩輿出都,門生餞别于灞橋。
《五代史》:後唐莊宗将稱帝,張承業自太原肩輿至魏極谏。
又莊宗以盧程為相,拜命之日,乘肩輿導從喧呼。
莊宗聞之,以問左右,對曰:“此宰相擔子入門。
”《宋史》:李為周太祖相,以病乞緻仕,周祖不許,賜白藤肩輿,召至便殿勉谕。
然則宰相及大臣乘肩輿,蓋自唐初有特恩賜者,其後自相沿仿,漸以成習,沿至五代,遂為常制也。
宋初百官亦乘馬,王旦有控馬卒,年滿辭去。
公問以控馬幾年,曰:“五年。
”公曰:“吾不省有汝。
”既去,又呼問曰:“汝乃某人乎?”蓋逐日控馬,但見其背,未見其面,至是因其去而見其背,方省也。
劉貢父初入館,乘一骒馬。
或規之,劉欲以青布作小系之尾後,曰:“吾俸入儉薄,因就廉值取此馬以代步,不意諸君督過之深,姑為此以掩言者之口耳。
”王荊公在金陵,嘗乘驢。
或有進肩輿者,公怒曰:“奈何以人代畜!”是可見北宋時有百官乘馬之制。
《建炎朝野記》雲:東都舊制,耆德大臣或宗室尊行者,特恩許乘肩輿。
高宗至磁州,宗澤以所乘轎進,黑漆紫褥,上卻之。
以舊制在京百官不用肩輿,所以避至尊。
高宗是時未即位,故卻不禦也。
(按宗澤有所乘轎,豈是時外任官已有乘轎之制欤?)建炎元年,上駐跸維揚,以磚滑,許乘轎。
《呈史》謂唐宰相皆乘馬,五代始用擔子。
本朝惟文潞公年高,以太師平章軍國,司馬溫公以病不能乘騎,乃許乘擔子。
《雲麓漫抄》亦雲:故事,百官入朝并乘馬。
政和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以雪滑,暫許乘車轎,不得入宮門,候路通,仍依常制。
高宗南渡後方乘轎,遂相沿不改。
是近代乘轎,實始于宋南渡也。
筌翁《貴耳集》雲:自渡江以前,無今之{喬},隻是乘馬。
洪容齋記紹興三十年為參詳官,各乘馬赴貢院。
至淳熙十四年司貢舉,則乘轎者十人而九矣。
蓋南方本少馬,且磚石地,不便乘騎,而又無朝廷明禁,遂不覺日趨于安逸耳。
朱國祯雲:明初三品以上乘轎,四品以下乘馬,在外自大使以下皆乘馬,武官勳戚亦如之。
惟年老公侯及拜三公者賜轎,然後得乘。
嘉、隆以來,南京無大小皆乘輿,惟有兩人四人之分。
而北京亦用肩輿出入,即兵馬指揮亦然。
在外惟典史乘馬,恐不久亦當變矣。
《明史。
霍韬傳》:南京給事中曾鈞,騎馬不避尚書劉龍、潘珍轎。
龍、鈞互讦奏,霍韬因劾鈞,且請禁小臣乘轎。
廷議如韬奏,而南京給事禦史乘轎自如。
又嘉靖中,郭宗臯為巡按行部,乘馬不禦肩輿。
以不禦肩輿即為美談,至入之本傳,則其時皆禦肩輿可知。
王新城《池北偶談》雲:今江甯、開封各官皆用暧轎施帷,餘省各官不施帷,蓋猶有古褰帷之意雲。
○養濟院、育嬰堂、義冢地顧甯人謂漏澤園之設,起于蔡京,不可以人而廢法。
按《宋史。
徽宗紀》:崇甯元年置安濟坊,養民之貧病者,仍令諸郡縣給養。
二年,又置漏澤園。
《夷堅志》亦雲:崇甯間,設孤老院以養孤老,安濟坊以養病人,漏澤園以瘗死者。
《通鑒》亦謂:崇甯間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朝廷課以為殿最。
諺曰:“不養健兒,卻養乞兒。
不管活人,隻管死屍。
”計其時,正京當國,是以顧甯人謂起于京。
然《管子。
入國篇》:凡國都有掌孤,凡孤幼不能自生者屬之。
其親戚故人養一孤者,一子無征、養二孤者,二子無征。
有痼疾不能自存者,官收而衣食之。
是恤孤養疾,本屬古制。
《南齊書》:文惠太子與竟陵王子良俱好釋氏,立六疾館以養窮人。
《梁書》:普通三年。
诏置孤獨園,以恤老幼。
《後魏書》:宣武诏太常立一館,使京畿内處疾病者鹹令居處,便醫治之。
《舊唐書。
武宗紀》:廢天下僧寺,尋以悲田養病坊,以僧尼還俗,無人主持,恐殘疾無以自給,乃命兩京量給寺田,諸州或七頃,或十頃,擇本處耆老勾當(蓋唐時養病坊屬寺僧經營)。
是恤孤養疾,六朝及唐已著為令甲而《宋史》蘇轼知杭州,裒羨缗二千、黃金五十兩,作病坊以處病者。
常知廣德軍,亦置慈幼局。
則宋亦已有之,在蔡京之前。
其漏澤園之設,《月令》已有掩骼埋。
《後漢書。
桓帝紀》:诏京師死者相枕,若無親屬者,可于官Й地葬之,表識姓名,為設祠祭。
則後漢亦早有此制。
而宋初又已著令:貧無葬地者,許以官地安葬。
見于範同奏疏。
天禧中,于京城外四禅院買地,瘗無主骸骨,每具官給六百文,幼者半之。
見《韓魏公君臣相遇傳》。
又《宋仁宗紀》:嘉七年,诏開封府市地于四郊,給錢瘗貧民之不能葬者。
《神宗紀》:元豐二年,诏給地葬畿内寄之喪無所歸者,官瘗之。
韓魏公鎮并州日,亦官錢市田數頃,給民安葬。
是義冢之法,蔡京前已有之,亦不自京始也。
蓋京特踵其法,遍行州郡以沽譽,并入之課程耳。
葉石林守許昌日,有押運使宋升,以營造西内需用灰布,竭牛羊骨不足,至取漏澤園人骨屑灰用之。
其時正京在朝,若果力行善政,則權相方設園瘗骨,臣下敢即取骨作灰乎?甯人亦未知深考,而謂善政之始于京,不免為京所欺也。
宋淳七年,創慈幼局,乳遺棄小兒。
民間有願收養者,官為倩貧婦就局乳視,官給錢米。
此又後世育嬰堂之始。
《香祖筆記》:杭州養濟院,祀嚴嵩為土地神。
說者謂嵩籍沒後,寄食于養濟院而死,故祀之于院。
按《清波雜志》:蔡京死于潭州,數日不得殓,以青布裹屍,藁葬漏澤園。
然則京亦可祀于漏澤園為土地神也欤?
宣帝時,蔡義給事将軍幕府,家貧,常步行,門下客共為買犢車。
可見西漢有官皆乘車,或貧不能具馬,則以牛駕車。
陰就以人辇,為井丹所叱,則東漢亦皆乘車也。
魏、晉以來,乘車而改用犢。
《世說》:石崇、王恺并遊,日晚,争入洛陽。
崇牛數十步後迅若飛禽,恺牛絕走不能及。
又《太平廣記》:王異懼妻妒,私置衆妾于别館。
妻曹氏偵知,率婢仆二十馀人,持刀欲出。
導遽命駕,親以麈尾柄助禦者打牛,乃得先去。
《宋書》:何偃乘在前,劉在後。
謂偃曰:“君辔何疾?”偃曰:“牛駿馭精故耳。
”朱修之拜戶部尚書,牛奔,墜車折腳,乃辭尚書。
《南齊書》:陳顯達諸子并精車牛,當世快牛陳世子青、王三郎烏、呂文顯折角、江瞿昙白鼻,而皆集陳舍。
《南史》:商悝于張侯橋浦中得金佛像,載之長幹巷,牛不肯進。
乃令牛人任牛所之,牛竟至阿育王寺。
梁武當齊明帝世,避猜忌,常乘折角小牛車。
劉之遴夢當為折臂太守,後牛奔堕車,傷右手,遂典郡。
顔延之常乘羸牛車,路逢其子竣鹵簿,即屏住道側以愧之。
《北史。
晁崇傳》:道武克姚平時,牛大疫,道武所乘車巨,數百,亦同日斃。
彭城王勰遇禍時,被召入東掖門,牛不肯進,乃去牛而人挽以入。
明山賓家常乏用,因貨所乘車牛,既售,仍告以牛漏蹄。
《北齊書》:中尉出清道,王公皆遙住車,去牛轭頓地,俟其過。
《隋書》:牛弘弟弼醉,射殺弘駕車牛。
弘還宅,其妻迎謂曰:“叔射殺牛。
”弘無所怪,但雲作脯。
是六朝時,上自天子,下至士大夫,皆乘牛車。
所謂短轅犢車、長柄麈尾,亦一時風尚使然也。
然其時南朝亦間有乘肩輿者。
《晉書》:陶淵明令一門生兩兒舁輿。
《宋書》:武帝與範泰登彭城,泰有足疾,特命乘輿。
檀道濟伐魏歸,兵少敵衆,乃令軍士悉甲,身自乘輿,徐出外圍。
《南史》:桂陽王休範反,乘肩輿至壘南。
江夏王寶元反,乘八岡輿,手執绛麾幡,随崔慧景至都。
王敬則起兵,至武進陵口恸哭,乘肩輿而前。
垣崇祖守壽春,魏人攻之。
崇祖肩輿登城,手決堰水,魏人溺死無算。
梁天監中,益州民焦僧護作亂,蕭淵藻年未弱冠,自乘肩輿,巡行賊壘,擊平之。
又韋體素弱,未嘗乘馬,每戰常乘闆輿,督勵将士,勇氣無敵。
是皆六朝已乘肩輿之證。
蓋轎本南俗,浸尋而及于王公士大夫,或私用之,尚未著為定令耳。
唐都長安,承北朝之制,百官皆乘馬。
《唐書》:劉知幾議釋奠儀曰:“古大夫以上皆乘車,以馬為服。
魏、晉後以牛駕車,江左尚書郎辄乘馬,則禦史劾之。
顔延年罷官,乘馬出入,世稱放誕。
此乘馬宜從亵服之明證。
今陵廟巡谒,王公冊命,士庶迎娶,則盛服官履乘辂車。
他事無車,故貴賤通乘馬。
比者法當駕所臨,侍臣皆馬上朝服,非惟不師于古,亦是取驚流俗。
”是唐初官僚皆乘馬。
李靖與侯君集同還省,君集馬過門數步乃覺,靖知其有異慮。
武元衡為相,遇盜被刺,馬歸,始知之。
裴度馬上被斫,氈帽厚,得不死,猶斷鞅而去。
程大昌《演繁露》亦記唐時朝官出使,皆乘驿馬,間有乘擔子者,夫皆自雇。
是皆乘馬不乘轎之明證。
然亦已有乘肩輿者。
馬懷素、褚無量侍講讀于禁中,許肩輿至内館。
苗晉卿年老,許肩輿至中書。
此皆特典。
其後張弘靖鎮幽州,用人輿出入。
楊複恭乘肩輿至太極殿。
又《文昌雜錄》:令狐薦裴坦知制诏,非裴休意也,坦入時見休愧謝,休曰:“令狐丞相之舉,休何力。
”乃顧左右肩輿而出。
《北夢瑣言》:杜審權出領江西,乘肩輿出都,門生餞别于灞橋。
《五代史》:後唐莊宗将稱帝,張承業自太原肩輿至魏極谏。
又莊宗以盧程為相,拜命之日,乘肩輿導從喧呼。
莊宗聞之,以問左右,對曰:“此宰相擔子入門。
”《宋史》:李為周太祖相,以病乞緻仕,周祖不許,賜白藤肩輿,召至便殿勉谕。
然則宰相及大臣乘肩輿,蓋自唐初有特恩賜者,其後自相沿仿,漸以成習,沿至五代,遂為常制也。
宋初百官亦乘馬,王旦有控馬卒,年滿辭去。
公問以控馬幾年,曰:“五年。
”公曰:“吾不省有汝。
”既去,又呼問曰:“汝乃某人乎?”蓋逐日控馬,但見其背,未見其面,至是因其去而見其背,方省也。
劉貢父初入館,乘一骒馬。
或規之,劉欲以青布作小系之尾後,曰:“吾俸入儉薄,因就廉值取此馬以代步,不意諸君督過之深,姑為此以掩言者之口耳。
”王荊公在金陵,嘗乘驢。
或有進肩輿者,公怒曰:“奈何以人代畜!”是可見北宋時有百官乘馬之制。
《建炎朝野記》雲:東都舊制,耆德大臣或宗室尊行者,特恩許乘肩輿。
高宗至磁州,宗澤以所乘轎進,黑漆紫褥,上卻之。
以舊制在京百官不用肩輿,所以避至尊。
高宗是時未即位,故卻不禦也。
(按宗澤有所乘轎,豈是時外任官已有乘轎之制欤?)建炎元年,上駐跸維揚,以磚滑,許乘轎。
《呈史》謂唐宰相皆乘馬,五代始用擔子。
本朝惟文潞公年高,以太師平章軍國,司馬溫公以病不能乘騎,乃許乘擔子。
《雲麓漫抄》亦雲:故事,百官入朝并乘馬。
政和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以雪滑,暫許乘車轎,不得入宮門,候路通,仍依常制。
高宗南渡後方乘轎,遂相沿不改。
是近代乘轎,實始于宋南渡也。
筌翁《貴耳集》雲:自渡江以前,無今之{喬},隻是乘馬。
洪容齋記紹興三十年為參詳官,各乘馬赴貢院。
至淳熙十四年司貢舉,則乘轎者十人而九矣。
蓋南方本少馬,且磚石地,不便乘騎,而又無朝廷明禁,遂不覺日趨于安逸耳。
朱國祯雲:明初三品以上乘轎,四品以下乘馬,在外自大使以下皆乘馬,武官勳戚亦如之。
惟年老公侯及拜三公者賜轎,然後得乘。
嘉、隆以來,南京無大小皆乘輿,惟有兩人四人之分。
而北京亦用肩輿出入,即兵馬指揮亦然。
在外惟典史乘馬,恐不久亦當變矣。
《明史。
霍韬傳》:南京給事中曾鈞,騎馬不避尚書劉龍、潘珍轎。
龍、鈞互讦奏,霍韬因劾鈞,且請禁小臣乘轎。
廷議如韬奏,而南京給事禦史乘轎自如。
又嘉靖中,郭宗臯為巡按行部,乘馬不禦肩輿。
以不禦肩輿即為美談,至入之本傳,則其時皆禦肩輿可知。
王新城《池北偶談》雲:今江甯、開封各官皆用暧轎施帷,餘省各官不施帷,蓋猶有古褰帷之意雲。
○養濟院、育嬰堂、義冢地顧甯人謂漏澤園之設,起于蔡京,不可以人而廢法。
按《宋史。
徽宗紀》:崇甯元年置安濟坊,養民之貧病者,仍令諸郡縣給養。
二年,又置漏澤園。
《夷堅志》亦雲:崇甯間,設孤老院以養孤老,安濟坊以養病人,漏澤園以瘗死者。
《通鑒》亦謂:崇甯間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朝廷課以為殿最。
諺曰:“不養健兒,卻養乞兒。
不管活人,隻管死屍。
”計其時,正京當國,是以顧甯人謂起于京。
然《管子。
入國篇》:凡國都有掌孤,凡孤幼不能自生者屬之。
其親戚故人養一孤者,一子無征、養二孤者,二子無征。
有痼疾不能自存者,官收而衣食之。
是恤孤養疾,本屬古制。
《南齊書》:文惠太子與竟陵王子良俱好釋氏,立六疾館以養窮人。
《梁書》:普通三年。
诏置孤獨園,以恤老幼。
《後魏書》:宣武诏太常立一館,使京畿内處疾病者鹹令居處,便醫治之。
《舊唐書。
武宗紀》:廢天下僧寺,尋以悲田養病坊,以僧尼還俗,無人主持,恐殘疾無以自給,乃命兩京量給寺田,諸州或七頃,或十頃,擇本處耆老勾當(蓋唐時養病坊屬寺僧經營)。
是恤孤養疾,六朝及唐已著為令甲而《宋史》蘇轼知杭州,裒羨缗二千、黃金五十兩,作病坊以處病者。
常知廣德軍,亦置慈幼局。
則宋亦已有之,在蔡京之前。
其漏澤園之設,《月令》已有掩骼埋。
《後漢書。
桓帝紀》:诏京師死者相枕,若無親屬者,可于官Й地葬之,表識姓名,為設祠祭。
則後漢亦早有此制。
而宋初又已著令:貧無葬地者,許以官地安葬。
見于範同奏疏。
天禧中,于京城外四禅院買地,瘗無主骸骨,每具官給六百文,幼者半之。
見《韓魏公君臣相遇傳》。
又《宋仁宗紀》:嘉七年,诏開封府市地于四郊,給錢瘗貧民之不能葬者。
《神宗紀》:元豐二年,诏給地葬畿内寄之喪無所歸者,官瘗之。
韓魏公鎮并州日,亦官錢市田數頃,給民安葬。
是義冢之法,蔡京前已有之,亦不自京始也。
蓋京特踵其法,遍行州郡以沽譽,并入之課程耳。
葉石林守許昌日,有押運使宋升,以營造西内需用灰布,竭牛羊骨不足,至取漏澤園人骨屑灰用之。
其時正京在朝,若果力行善政,則權相方設園瘗骨,臣下敢即取骨作灰乎?甯人亦未知深考,而謂善政之始于京,不免為京所欺也。
宋淳七年,創慈幼局,乳遺棄小兒。
民間有願收養者,官為倩貧婦就局乳視,官給錢米。
此又後世育嬰堂之始。
《香祖筆記》:杭州養濟院,祀嚴嵩為土地神。
說者謂嵩籍沒後,寄食于養濟院而死,故祀之于院。
按《清波雜志》:蔡京死于潭州,數日不得殓,以青布裹屍,藁葬漏澤園。
然則京亦可祀于漏澤園為土地神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