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關燈
反笑其不知故事。

    而歐公亦遂記之,以著緘之陋,豈歐公亦不知元魏故事耶?《初學記》引《春秋佐助期》曰:武露布,文露沉。

    宋均謂:甘露見其國,布散者人尚武,若文采者,則甘露沉重。

    此露布字又别有義。

     ○衙門衙門本牙門之訛。

    《周禮》謂之旌門。

    鄭氏“司常”注所雲,巡狩兵車之會,皆建太常是也。

    其旗兩邊刻缯如牙狀,故亦曰牙旗。

    後因因謂營門曰牙門。

    《後漢書。

    袁紹傳》:拔其牙門。

    牙門之名始此。

    《封氏聞見記》雲:軍中聽令,必至牙門之下,與府廷無異。

    近俗尚武,故稱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

    然則初第稱之于軍旅,後漸移于朝署耳。

    然移于朝署亦第作牙,而無所謂衙者。

    衙字《春秋》有彭衙,《楚詞》有飛廉之衙衙。

    《說文》及《集韻》皆音作語,無所謂牙音者。

    鄭康成注《儀禮》“綏澤”雲:取其香且衙濕。

    《群經音辨》曰:衙音迓。

    于是始有迓音,然猶未作平聲也。

    及如淳注《漢書》“衙縣”音衙為牙,于是始有牙之音。

    如淳系魏時人,則讀衙為牙,當起于魏、晉,而訛牙門為衙門,亦即始于是時耳。

    袁文謂許慎《說文》衙字無牙音,而陸德明于《左傳》“彭衙”下不音某字者,蓋德明唐人,見當時已呼為牙音,而《說文》又無此音,故不敢音,以此知衙之音牙,出于唐人雲雲,是尚未考如淳《漢書注》也。

    《南史》:侯景将帥謀臣朝,必集行列門外,以次引進,謂之衙門。

    則六朝時又久已訛牙門為衙門。

    故李濟翁《資暇錄》謂:武職押衙,本押牙旗者。

    《通鑒》從其說,而以唐制正衙奏事改為正牙奏事。

    《舊唐書》凡正衙及衙門俱作衙字,《新唐書》俱改作牙字,蓋皆推本言之也。

    然牙、衙之相混固已久矣。

    (唐制:天子禦宣政殿,謂之正衙;禦紫宸殿,謂之内衙。

    宋太宗時,張洎謂朝廷或修複正衙,當下兩制,預加考訂。

    則宋時朝廷猶稱衙。

    見《梁溪漫志》。

    )吳鬥南又謂:漢制有金吾、木吾,所以參衛于朝署之前者。

    吾本讀作牙,後世衙門之訛,當自吾字始。

    此亦一說。

    《封氏聞見錄》亦曰:困以公門外刻木為牙,立于門外,故稱牙門,後牙訛為衙也。

     ○幕府《漢書。

    李廣傳》:“莫府省文書”,晉灼曰:莫,大也。

    衛青征匈奴,絕大莫,帝就拜大将軍于莫中府,故曰莫府。

    莫府之名始于此也。

    師古曰:此說非。

    莫府者,以軍幕為義,古字通用耳。

    軍旅無常居,故以帳幕言之。

    廉頗、李牧市租皆入幕府,非因衛青始有其号也。

    然則幕府始于戰國時也。

    但古所謂幕府,指将帥在外之營帳而言,而官吏牙署未有稱幕府者。

    《後漢書。

    班固傳》: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骠騎将軍輔政,開東閣,固奏記于王曰:“今幕府新開,廣延英俊。

    ”後世稱衙署為幕府始此。

    蓋固本以東平有骠騎之号,故以幕府稱之,而其實非帥将在外之營帳,故後人遂相沿為牙署之稱也。

     ○視草翰林草制書辄曰視草。

    《明史。

    陳仁錫傳》:魏忠賢進爵上公,仁錫當視草,持不可,曰:“世自有視草者。

    ”是竟以代言為視草,其實非也。

    《漢書。

    淮南王安傳》:安善為文詞,武帝每為報書,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

    視草二字始見此,言作書已就,令相如等複視草稿,始遣去,非令相如等作書也。

    溫革《隐窟雜志》引光武诏鄧禹曰:“司徒,堯也;赤眉,桀也。

    ”謂此等語必非臣下代言所敢出。

    《南史》:魏孝文帝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自太和十年已後,诏策皆帝文也。

    則古帝王固嘗多自作诏令。

    《新唐書。

    上官儀傳》:太宗每屬文,遣儀視稿。

    《張說傳》:玄宗好文詞,有所為,必使視草。

    《徐楚璧傳》:開元時為集賢院學士,帝屬文,多令視草。

    此皆視草故事,非以代言為視草也。

    (《舊唐書。

    百官志》:翰林供奉,或宸翰所揮,亦資其檢讨,謂之視草。

    此尤明證。

    ) ○禽獸草木互名《爾雅》: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

    然獸亦有名禽者。

    《易》:王用三驅,失前禽。

    孔穎達雲:驅者亦曰禽。

    《白虎通》亦謂:禽者,鳥獸總名也。

    曹植詩:左挽因右射,一縱兩禽連。

    王充《論衡》有雲:子之禽鼠,醜之禽牛。

    東坡《卻鼠刀銘》:夫貓鸷禽,晝巡夜視。

    皆以獸為禽。

    故吳師道答吳草廬,亦謂禽即獸,而引《禮記》“猩猩能言,不離禽獸”證之也。

    惟禽而名獸,則不多見。

    《尚書》百獸率舞,焦謂非專指走獸也,因推論雲:《後漢書。

    華陀傳》有五禽之術,曰虎,曰熊,曰鹿,曰猿,曰鳥,是獸可名禽也。

    《考工記》:天下大獸五:脂者,裸者,膏者,羽者,鱗者。

    是禽可名獸也,然則兩足者亦得謂之獸矣。

    至鄭康成《周禮注》:凡鳥獸未孕曰禽。

    此别是一義。

    又飛曰雌雄,走曰牝牡,亦有可通用者。

    《詩》: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左傳》:獲其雄狐。

    《焦氏易林》:雄犬夜鳴。

    《木蘭詩》:雄免腳撲朔,雌免眼迷離。

    此以走而稱雄雌者也。

    《書》:牝雞司晨。

    《山海經》:帶山有鳥,名曰奇餘,自為牝牡。

    是以飛而稱牝牡者也。

    又鄭瑗《井觀瑣言》謂五行有木而無草,則草亦可謂之木。

    《洪範》言庶草蕃庑而不及木,則木亦可謂之草。

    又《爾雅。

    釋草篇》筍,竹萌。

    《山海經》:其草多族,厥族多{眉}。

    皆以竹為草類,是竹本亦謂之草也。

     ○素王《莊子。

    天道篇》:虛靜恬淡,以之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史記》:伊尹見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注雲:素王者,太素之王,其道質素也。

    是尚未以專屬孔子。

    蓋古來原有此語,謂聖人之窮而在下者耳。

    《家語》:齊太史子輿見孔子,退謂南宮敬叔曰:“天将欲與素王之乎?”此孔子稱素王之始。

    王充《論衡。

    超奇篇》雲:孔子之《春秋》,素王之業也;諸子之傳書,素相之事也。

    諸子謂陽成子作《樂經》,揚子雲作《太玄經》也。

    又《定賢篇》雲:孔子素王之業在《春秋》,桓君山素丞相之迹在《新論》。

    則又有素相、素丞相之稱。

    杜預《左傳序》謂:孔子修《春秋》,立素王,左丘明為素臣。

     ○吳會施宿《會稽郡志》曰:《三國志》吳郡、會稽為吳、會二郡,前輩讀為都會之會,恐非。

    顧甯人則據《後漢書》以駁之,謂東漢順帝永建四年,始分會稽郡之地為吳郡,而《史記》、《漢書。

    吳王濞傳》已有“吳會輕悍”之語。

    (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