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稱萬歲。
田單僞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
紀信诳楚曰:“食盡漢王降。
”楚軍皆呼萬歲。
項羽歸太公、呂後于漢,漢軍皆呼萬歲。
陸賈奏《新語》,左右皆稱善呼萬歲。
武帝登嵩高,空中聞呼萬歲者三。
《後漢書》:任光守信都,光武自薊還,不知所向,或傳信都獨為漢守,乃赴之。
光等方懼不能守,光武至,吏民大喜,皆呼萬歲。
《馮異傳》:時軍乏食,趙臣将兵來助,并送缣谷,軍中皆呼萬歲。
《田鲂傳》:光武以賊延褒等付鲂誅之,鲂赦之,皆稱萬歲。
《馬援傳》:援封侯,掾史皆稱萬歲。
《耿恭傳》:恭為匈奴所圍,絕水鑿井,拜,新泉湧出,衆皆稱萬歲。
匈奴又益兵圍恭,軍吏範羌自敦煌率兵迎恭,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匈奴大至,及見羌,皆呼萬歲。
《李固傳》:固蒙赦出獄,京師市裡皆稱萬歲。
《董卓傳》:卓既誅,内外士卒皆稱萬歲。
《吳志》:甘甯入魏營,斬數十級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
《魏志》:馬超攻冀城,刺史韋康遣閻溫出城告急,為超所得,遣至城下,使告東方無救。
溫大呼曰:“大将軍不過三日至矣!”城中皆泣,呼萬歲。
《晉書》:張祚淫虐,張琚殺之,國人皆呼萬歲。
《宋書》:蒼梧王淫虐,為楊玉夫等所弑,殿中皆稱萬歲。
《南史》:臧質引軍至盱眙,太守沈璞納之,質見城中豐實,衆皆稱萬歲。
《隋書》:王世充與李密戰,預索一貌類密者,戰酣,時使牽過陣前,曰:“已得李密矣!”士卒皆呼萬歲。
《唐書》:郭子儀執酒與回纥誓曰:“大唐天子萬歲!回纥可汗萬歲!兩國将相亦萬歲!”《通鑒》:唐末王緒誅殺将校,人人自危,王潮伏壯士擒之,軍士皆呼萬歲。
此皆上下慶賀之通稱也。
又《漢書。
翟方進傳》:李尋以星變責方進,而雲萬歲之斯期近,慎朝暮。
師古注:萬歲之期,指方進之死也。
則并有以稱臣下之死期者。
《後漢書》有廣宗殇王名萬歲。
《北史》後周時有李遠,字萬歲。
隋時有史萬歲。
《唐書》顔真卿守平原時,有将刁萬歲。
可見此字上下可以通稱,若專屬至尊之稱,敦敢以之為字名者,然專以此為至尊之稱,亦有所自。
《漢書。
宣帝紀》:單于來朝,蠻夷君長王侯數萬人夾道,上登渭橋,鹹稱萬歲。
似已屬君上之稱。
《後漢書。
韓棱傳》:窦憲破匈奴還,尚書以下欲拜之,稱萬歲。
棱正色曰:“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則漢時已屬至尊之專稱矣。
《後漢書。
禮儀志》:策拜太子禮畢,三公上殿賀壽,稱萬歲。
又正月朔朝賀,皆稱萬歲。
則并著為朝儀。
孫盛《獻帝起居注》:董卓廢帝,立陳留王,宣诏訖,莫有應者。
尚書丁公曰:“大臣既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
”《晉書》:桓玄篡位,登郊壇告天,而儀注不備,忘稱萬歲。
《宋書》:晉安王子勳僭位于尋陽,行禮日,群臣忘稱萬歲。
《魏書》:道武帝登極,臨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玺绶,百官鹹稱萬歲。
北齊武成帝過東郡,孟業為郡守,率人吏俱唱萬歲,導引需而行。
又南安王思好反,诏發兵拒之,軍士皆曰:“南安王來,我輩惟當唱萬歲奉迎耳。
”《唐書》:昭宗東遷,民夾道呼萬歲。
上泣謂曰:“勿呼萬歲,朕不複為汝主矣!”《五代史》:朱友弑逆,均王友貞谕将士讨逆之意,軍士皆呼萬歲,奉王為主。
晉王存勖稱帝,諸臣皆不欲,蘇循自梁來降,即舞蹈萬歲。
石敬瑭為節度使,軍中有擁之呼萬歲者,敬瑭斬之乃止。
後漢隐帝被害,迎武甯節度使ど入即位,在道仗衛皆如王者,左右呼萬歲,郭威兵至澶州,将士呼噪,以為天子,呼萬歲。
《宋史》:太祖陳橋兵變,歸京師,範質、王溥同往見。
質初不拜,溥先拜,質不得已從之,且稱萬歲。
《張遜傳》:寇準與溫仲舒并辔,有狂民迎馬首呼萬歲,為遜所奉。
《曹利用傳》:從子被酒,衣黃衣,令人呼萬歲,杖死。
《金史》:章宗禁優人不得以前代帝王為戲及稱萬歲。
此又皆以萬歲專稱主上者。
蓋古人飲酒必上壽稱慶曰萬歲,其始上下通用為慶賀之詞,猶俗所雲萬福、萬幸之類耳。
因殿陛之間用之,後乃遂為至尊之專稱。
而民間口語相沿未改,故唐末猶有以為慶賀者,久之,遂莫敢用也。
(莊綽《雞肋編》:廣南歲除爆竹,軍民環聚大呼萬歲,尤屬可屬可駭。
是宋時久已為君上之稱,故以此為可駭。
)邵二泉《學史》謂:自嵩呼聞于漢,而萬歲雲者遂為祝君之詞,一人之外,其誰敢幹之哉!此二泉亦不知萬歲二字,曆漢、唐尚為通稱也。
按《續文獻通考》元時朝儀猶有舞蹈呼萬歲之制。
《明史》:萬安于憲宗禦殿時,諸臣奏事未畢,安遽顧首呼萬歲欲出,諸臣不得已皆退。
中官戲朝士曰:“若輩嘗言不召見,及見,止知呼萬歲耳。
”是前朝臣子見君猶有呼萬歲之禮。
今宮廷尚有萬歲之稱,而朝賀則無舞蹈三呼,蓋至敬無文,不事虛禮也。
○露布《三國志。
王肅傳》注引《世語》:馬超反,劫賈洪作露布,鐘繇識其文,曰:“此賈洪作也。
”《文章緣起》引此為露布之始。
然露布之名,漢已有之,但非專用于軍旅耳。
《漢書》:何武為刺史,劾奏屬吏,必先露章。
《漢官儀》:凡制書皆彌封,惟赦贖令司徒印露布州郡。
《後漢書。
禮儀志》:大喪則諸侯王遣大夫奉吊,驿馬露布。
又漢桓帝時地震,李雲露布上書,移副三府。
亦謂之露版。
《魏武奏事》雲:有警急辄露闆插羽。
《文心雕龍》曰:露布者,露版不封,布諸視聽也。
自賈洪作此讨曹操,後遂專用于軍事。
如《世說》:桓溫北征,令袁宏倚馬作露布,手不停筆,俄成七紙是也。
然既為征讨時所用,則猶是檄文之類,非專用以奏捷者。
故《文心雕龍》又雲:露布者,天子親戎則稱恭行天罰,諸侯禦師則稱肅将王誅,是本以聲罪緻讨也。
至元魏則以之奏捷,而更有書帛于竿之例。
按《隋禮儀志》及《通典》記元魏攻戰克捷,欲天下聞知,乃書帛建于漆竿上。
《北史》:魏高祖南伐,長史韓顯宗斬齊将,高祖曰:“何為不作露布?”對曰:“擒斬不多,若複高曳長缣,虛張功捷,其罪彌甚。
臣所以斂毫卷帛,解上而已。
”齊神武芒山之捷,命杜弼為露布,即書絹,曾不起草。
此其證也。
故《封氏聞見記》雲: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不封檢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也。
乃《五代史》後唐莊宗擒劉守光,命王緘草露布,緘書于布,令人曳之,論者
田單僞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
紀信诳楚曰:“食盡漢王降。
”楚軍皆呼萬歲。
項羽歸太公、呂後于漢,漢軍皆呼萬歲。
陸賈奏《新語》,左右皆稱善呼萬歲。
武帝登嵩高,空中聞呼萬歲者三。
《後漢書》:任光守信都,光武自薊還,不知所向,或傳信都獨為漢守,乃赴之。
光等方懼不能守,光武至,吏民大喜,皆呼萬歲。
《馮異傳》:時軍乏食,趙臣将兵來助,并送缣谷,軍中皆呼萬歲。
《田鲂傳》:光武以賊延褒等付鲂誅之,鲂赦之,皆稱萬歲。
《馬援傳》:援封侯,掾史皆稱萬歲。
《耿恭傳》:恭為匈奴所圍,絕水鑿井,拜,新泉湧出,衆皆稱萬歲。
匈奴又益兵圍恭,軍吏範羌自敦煌率兵迎恭,城中夜聞兵馬聲,以為匈奴大至,及見羌,皆呼萬歲。
《李固傳》:固蒙赦出獄,京師市裡皆稱萬歲。
《董卓傳》:卓既誅,内外士卒皆稱萬歲。
《吳志》:甘甯入魏營,斬數十級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
《魏志》:馬超攻冀城,刺史韋康遣閻溫出城告急,為超所得,遣至城下,使告東方無救。
溫大呼曰:“大将軍不過三日至矣!”城中皆泣,呼萬歲。
《晉書》:張祚淫虐,張琚殺之,國人皆呼萬歲。
《宋書》:蒼梧王淫虐,為楊玉夫等所弑,殿中皆稱萬歲。
《南史》:臧質引軍至盱眙,太守沈璞納之,質見城中豐實,衆皆稱萬歲。
《隋書》:王世充與李密戰,預索一貌類密者,戰酣,時使牽過陣前,曰:“已得李密矣!”士卒皆呼萬歲。
《唐書》:郭子儀執酒與回纥誓曰:“大唐天子萬歲!回纥可汗萬歲!兩國将相亦萬歲!”《通鑒》:唐末王緒誅殺将校,人人自危,王潮伏壯士擒之,軍士皆呼萬歲。
此皆上下慶賀之通稱也。
又《漢書。
翟方進傳》:李尋以星變責方進,而雲萬歲之斯期近,慎朝暮。
師古注:萬歲之期,指方進之死也。
則并有以稱臣下之死期者。
《後漢書》有廣宗殇王名萬歲。
《北史》後周時有李遠,字萬歲。
隋時有史萬歲。
《唐書》顔真卿守平原時,有将刁萬歲。
可見此字上下可以通稱,若專屬至尊之稱,敦敢以之為字名者,然專以此為至尊之稱,亦有所自。
《漢書。
宣帝紀》:單于來朝,蠻夷君長王侯數萬人夾道,上登渭橋,鹹稱萬歲。
似已屬君上之稱。
《後漢書。
韓棱傳》:窦憲破匈奴還,尚書以下欲拜之,稱萬歲。
棱正色曰:“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則漢時已屬至尊之專稱矣。
《後漢書。
禮儀志》:策拜太子禮畢,三公上殿賀壽,稱萬歲。
又正月朔朝賀,皆稱萬歲。
則并著為朝儀。
孫盛《獻帝起居注》:董卓廢帝,立陳留王,宣诏訖,莫有應者。
尚書丁公曰:“大臣既為社稷計,誠合天人,請稱萬歲。
”《晉書》:桓玄篡位,登郊壇告天,而儀注不備,忘稱萬歲。
《宋書》:晉安王子勳僭位于尋陽,行禮日,群臣忘稱萬歲。
《魏書》:道武帝登極,臨天文殿,太尉、司徒進玺绶,百官鹹稱萬歲。
北齊武成帝過東郡,孟業為郡守,率人吏俱唱萬歲,導引需而行。
又南安王思好反,诏發兵拒之,軍士皆曰:“南安王來,我輩惟當唱萬歲奉迎耳。
”《唐書》:昭宗東遷,民夾道呼萬歲。
上泣謂曰:“勿呼萬歲,朕不複為汝主矣!”《五代史》:朱友弑逆,均王友貞谕将士讨逆之意,軍士皆呼萬歲,奉王為主。
晉王存勖稱帝,諸臣皆不欲,蘇循自梁來降,即舞蹈萬歲。
石敬瑭為節度使,軍中有擁之呼萬歲者,敬瑭斬之乃止。
後漢隐帝被害,迎武甯節度使ど入即位,在道仗衛皆如王者,左右呼萬歲,郭威兵至澶州,将士呼噪,以為天子,呼萬歲。
《宋史》:太祖陳橋兵變,歸京師,範質、王溥同往見。
質初不拜,溥先拜,質不得已從之,且稱萬歲。
《張遜傳》:寇準與溫仲舒并辔,有狂民迎馬首呼萬歲,為遜所奉。
《曹利用傳》:從子被酒,衣黃衣,令人呼萬歲,杖死。
《金史》:章宗禁優人不得以前代帝王為戲及稱萬歲。
此又皆以萬歲專稱主上者。
蓋古人飲酒必上壽稱慶曰萬歲,其始上下通用為慶賀之詞,猶俗所雲萬福、萬幸之類耳。
因殿陛之間用之,後乃遂為至尊之專稱。
而民間口語相沿未改,故唐末猶有以為慶賀者,久之,遂莫敢用也。
(莊綽《雞肋編》:廣南歲除爆竹,軍民環聚大呼萬歲,尤屬可屬可駭。
是宋時久已為君上之稱,故以此為可駭。
)邵二泉《學史》謂:自嵩呼聞于漢,而萬歲雲者遂為祝君之詞,一人之外,其誰敢幹之哉!此二泉亦不知萬歲二字,曆漢、唐尚為通稱也。
按《續文獻通考》元時朝儀猶有舞蹈呼萬歲之制。
《明史》:萬安于憲宗禦殿時,諸臣奏事未畢,安遽顧首呼萬歲欲出,諸臣不得已皆退。
中官戲朝士曰:“若輩嘗言不召見,及見,止知呼萬歲耳。
”是前朝臣子見君猶有呼萬歲之禮。
今宮廷尚有萬歲之稱,而朝賀則無舞蹈三呼,蓋至敬無文,不事虛禮也。
○露布《三國志。
王肅傳》注引《世語》:馬超反,劫賈洪作露布,鐘繇識其文,曰:“此賈洪作也。
”《文章緣起》引此為露布之始。
然露布之名,漢已有之,但非專用于軍旅耳。
《漢書》:何武為刺史,劾奏屬吏,必先露章。
《漢官儀》:凡制書皆彌封,惟赦贖令司徒印露布州郡。
《後漢書。
禮儀志》:大喪則諸侯王遣大夫奉吊,驿馬露布。
又漢桓帝時地震,李雲露布上書,移副三府。
亦謂之露版。
《魏武奏事》雲:有警急辄露闆插羽。
《文心雕龍》曰:露布者,露版不封,布諸視聽也。
自賈洪作此讨曹操,後遂專用于軍事。
如《世說》:桓溫北征,令袁宏倚馬作露布,手不停筆,俄成七紙是也。
然既為征讨時所用,則猶是檄文之類,非專用以奏捷者。
故《文心雕龍》又雲:露布者,天子親戎則稱恭行天罰,諸侯禦師則稱肅将王誅,是本以聲罪緻讨也。
至元魏則以之奏捷,而更有書帛于竿之例。
按《隋禮儀志》及《通典》記元魏攻戰克捷,欲天下聞知,乃書帛建于漆竿上。
《北史》:魏高祖南伐,長史韓顯宗斬齊将,高祖曰:“何為不作露布?”對曰:“擒斬不多,若複高曳長缣,虛張功捷,其罪彌甚。
臣所以斂毫卷帛,解上而已。
”齊神武芒山之捷,命杜弼為露布,即書絹,曾不起草。
此其證也。
故《封氏聞見記》雲: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不封檢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也。
乃《五代史》後唐莊宗擒劉守光,命王緘草露布,緘書于布,令人曳之,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