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白不分。
《新書》既列義府于《奸臣傳》,而湛另附《李多祚傳》後。
《舊書》以狄仁傑、王方慶、姚同傳。
仁傑、方慶皆忠于唐,合傳固宜;不過醇謹,始終為武後信任,何得并書?楊再思最谄武後,《舊書》乃與朱敬則等正人同傳,《新書》則改狄仁傑、朱敬則、郝處俊等同傳,而楊再思與窦懷貞、祝欽明等附武、韋者同傳。
豆盧欽望,《舊書》亦與李敬則同傳,《新書》以其依阿取容,改與蘇味道同傳。
《舊書》張說、郭元振同傳,《新書》以說與蘇同傳,以當日燕、許并稱故也。
陳希列舊附《張說傳》後,以說子均、俱降賊,希烈亦降賊,故連類書之。
然此等奸徒與燕公名臣同傳,可乎?《新書》則以其附李林甫,乃與林甫同入《奸臣傳》。
《舊書》張、王琚、王毛仲與李林甫、楊國忠同傳。
按等三人皆盡心于玄宗危難時者,何至與林甫等奸權同傳?《新書》改與劉幽求、陳元禮等同傳。
王钅共本王方慶之孫,若依《新書》之孫附其祖後之例,則應附于方慶傳後。
《新書》以其侮權緻敗,另與楊慎矜等同傳,則又各以類相從,且钅共與慎矜事多相涉也。
吉顼《舊書》在《酷吏傳》,《新書》以其能定來俊臣之死,及奏稱皇太子為元帥應募者日數千人,又說張易之勸後召廬陵王,故改入列傳,與魏玄同等同卷。
孔穎達、顔師古、啖助、馬懷素,皆有功經史,《舊書》在列傳,《新書》改入“儒學”。
李淳風精于術數,《新書》改入“方伎”。
劉太真、邵說、于劭、崔元翰、于公異、李益、李賀等,皆以詞藻稱,别無事迹可紀,《新書》改入“文藝”。
符令奇為田悅将,密谕其子歸朝,而身自被害,臨死罵悅不絕口,此忠節最著者,《舊書》僅附其子傳後,《新書》改入“忠節”。
蜀人朱桃椎隐居不仕、浮沈玩世,《舊書》附見《高士廉傳》,《新書》則另入“隐逸”。
仆固懷恩、梁崇義、李懷光等,顯為叛逆,朱玫、王行瑜,擅立襄王カ,《舊書》俱在列傳,《新書》俱改入《叛臣傳》。
李绮,《舊書》附《李國貞傳》後,《新書》以其叛逆,亦改入《叛臣傳》。
《舊書》姚令言、張光景、源休、喬琳、蔣鎮、洪經綸、彭偃七人皆入列傳。
按此七人皆臣于朱Г者,Г以反逆,既傳于末卷,此等從逆之徒反入列傳,可乎?《新書》盡削之,而附于《Г傳》後。
此皆《新書》之改正舊失,斟酌盡善,更無可議者。
又有《舊書》有傳而《新書》删之者。
樂彥玮、趙仁本、趙德興、張光輔、劉從一、顧況、張敬則等,本無事實可紀也。
祖考孫事具《樂志》中;傅仁均事具《曆法》中,故亦不立傳也。
有《舊書》無傳而《新書》增之者。
如姜寶誼為劉武周所執,逃歸,又從裴寂讨宋金剛,被執不屈死。
此豈得無傳?《舊書》乃不立,《新書》增之。
昭宗母王氏,雖聽出甚微,然帝母也,豈得無傳?《新書》增之,并記其弟瑰除黔南節度,為楊複恭沈于桔柏江之事。
蕭穎士一代文儒,海内稱蕭夫子,外夷亦願請蕭夫子為師,《舊書》乃無傳,僅于《韋述傳》後附數語,《新書》增入《文藝傳》。
嗣襄王カ為朱玫所立,僭僞凡九月,始伏誅,此豈得不記載?乃《舊書》無傳。
《新書》則附于嗣襄王亻黃之後,此尤子京亦之考訂精博,固未可輕議也。
○《新唐書》編訂之失《新唐書》編訂亦有可議者。
立《宗室世系表》,李唐一代支屬,固屬燦然,然列傳中既有《諸王傳》,則其子孫已附于其祖之後,雖無表亦自可稽。
至《宰相世系表》,其一門數相,如蕭氏、崔氏等,為之疏其支派,尚屬有說,其一姓僅一相,而必為之詳叙家世,不幾于代作族譜乎?若欲以見譜學之博,則又非可僅譜宰相而已,此歐公好博之過也。
子京又别立“蕃将”及“宗室、宰相”二卷,亦屬無謂。
既立“蕃将”一門,則不論時代,凡蕃将皆入卷内,如尚可孤乃代宗、德宗時人,而與太宗、高宗時蕃将同卷,轉使觀者時代易淆。
其宗室、宰相亦可各附其祖之後,否則于其祖傳内書明某另有傳,而以其人别傳于各朝宰相内,自覺明晰,今乃并為一卷,果何所取義耶?又“卓行”一門尤屬蛇足。
陽城為谏議,裂麻一事,足為名臣,則入于列傳可矣。
司空圖生逢末造,隐居卻聘,列之“隐逸”可矣。
《舊書》以城入“隐逸”,圖入“文苑”,固非,《新書》别以“卓行”處之,亦甚無謂也。
馬三寶,《舊書》在《柴紹傳》末,《新書》改傳裴寂等功臣傳内。
然三寶本紹家奴,自應附《紹傳》為是。
苑君璋,《舊書》在群雄内,附于《劉武周傳》後,《新書》以其降唐,改入列傳,與羅藝等同卷,是矣。
然高開道亦嘗降唐,封北平郡王,《新書》又列之群雄内,何也?或以其既降又叛故耶?然羅藝降唐後仍以反誅,《新書》又編入列傳,亦不畫一。
賀知章以詩名,老始緻仕,《舊書》列于“文苑”,當矣,《新書》乃入之“隐逸”。
歐陽詢父子品雖正,然于經義無所發明,王紹宗亦但工書,孔若思亦隻多識古今,乃俱列之“儒學”。
李百藥、令孤德、李延壽等皆精史學者,而不入《文藝傳》。
晚唐詩人溫、李并稱。
《舊書》俱入“文苑”,《新書》則專列商隐,而以廷筠附《溫彥博傳》後,以廷筠乃彥博裔孫也。
然《新書。
商隐傳》又雲商隐本李裔孫,則又何以不附《傳》後耶?(按《舊唐書》子孫因敬業之亂,誅殺殆盡,貞觀中有土蕃将徐舍人,自言五世孫,武後時其祖逃于蕃,族屬已多不能歸,然則子孫已無有在中國者,《新書》謂商隐是其後,亦恐未确。
)且《新書》體例,凡祖孫父子相繼有官者,皆于其祖傳後牽連書之。
如《蕭傳》直至蕭遘等,《杜如晦傳》直至杜讓能等,《劉政傳》直至劉崇龜等,《于志甯傳》直至于琮等,《溫彥博傳》直至溫廷筠等,《韓休傳》直至韓洄等是也。
乃褚亮及子遂良,楊于陵及子嗣複,何以又不連傳而各分卷耶?李齊運亦宗室之後,《新書》以其因言利進,故不附于祖傳後?不幾自亂其例耶?王乃王方慶之裔孫,《新書》以其工谄媚,故亦不附于《方慶傳》,而與楊再思等同傳。
然再恩及武後、中宗時人,則肅宗時為相,以之同傳可乎?張易之、昌宗自應另立《嬖幸傳》,乃《新書》以之附《張行成傳》後。
行成為唐名臣,易之兄弟非其子,不過子族了耳,猥以相附,尤屬不倫。
劉全諒本無可紀,本傳内不過數語,而其父客奴當安祿反時,為國立功,其事迹見于《全諒傳》者數百言不止,則應立《客奴傳》,而以全諒附于後。
乃《新書》反附客奴于《全諒傳》内,亦輕重倒置。
既立《藩鎮傳》矣,則不必更為區别,但相次為傳,據事直書,而其人之賢否自見。
乃田弘正、李洧盡忠王室,特摘出另編列傳,則其馀豈皆叛臣乎?劉濟恭順不失臣節,且出兵助讨王承宗。
劉總以盧龍歸朝,請天子置吏,欲革藩鎮世襲之弊。
張仲武始終一節,為國立功。
王士真歲貢常數十萬,比幽、魏二鎮最為恭順。
王元逵出兵助讨劉稹,王景崇亦出兵助讨龐勳、黃巢,皆有功。
弘正既另入列傳,此等何以仍在藩鎮内乎?然猶曰身未離本鎮也;李載義歸朝後又為山南西道節度,何以仍列盧龍藩鎮内乎?程懷信之子權入朝後,又移甯節度,何以仍列橫海藩鎮内乎?李維簡斬關赴難,為國純臣,何以仍附于《李寶臣傳》乎?此又《新書》之自亂其例者也。
且又有不必立傳而《新書》傳之者。
裴矩功績俱在隋朝,入唐則已老,無事可紀。
《隋書》已有傳矣,《新書》何以又傳之?趙光逢為朱梁相,光嗣為後唐相,于唐室無事可系,此聽其入《五代史》可矣,《新書》何以傳于趙隐之後?氏叔琮、朱友恭皆朱全忠之臣,來監于朝者,故歐公入之《五代史。
梁臣傳》中,《新書》何以傳于《柳璨傳》後耶?又有應立傳而《新書》反不立者。
薛懷義擅寵武後朝,威震天下,《舊書》列入“外戚”,固非,《新書》以其無類可歸,遂不立傳,僅于《武後傳》内紀之。
中宗四子最幼者殇皇帝重茂,當韋庶人被誅,重茂尚在帝位,太平公主廢之,睿宗始立,此豈得無傳?《新書》缺之。
《舊書。
方技傳》有僧玄奘及神秀、惠能生等,《新書》以其非“藝術”,遂删之,竟使此數人不列于史。
抑知神仙可入“方技”,佛教獨不可入“方技”乎?況《晉書》佛圖澄、鸩摩羅什、昙霍等皆入《藝術傳》,豈非前史成例,而必去玄奘等不入“方技”乎?又唐之末造,李茂貞稱兵犯阙,韓建邀駕臨幸,殺十六宅諸王幾盡,其事在王室最有關系者,豈得無傳?乃《新書》惟李克用叙入《沙陀傳》内,餘皆無之。
豈以時涉五代,應入《五代史》耶?然同時楊行密、劉仁恭、羅紹威等,《新書》又傳之,何也?況氏叔琮等皆梁臣,尚入唐傳,茂貞等本唐臣,反不立傳乎?立《叛臣傳》是矣,然唐帥臣之叛者不少,如劉辟以反誅,僅附于《韋臯傳》後,劉展亦以反誅,亦不入《叛臣傳》。
而陳少遊逆迹未甚著,特私附李希烈,沒後尚贈太尉;董秦始終讨賊立功,晚年始失身于朱Г,似亦可少逭其罪,乃俱編入叛臣内,亦頗失當。
黃巢未入仕即起兵反,與在官而叛逆者不同,宜别立《流賊傳》,乃與安祿山、朱Г等同列逆臣中,似亦非類。
《明史》以李自成、張獻忠别為《流賊傳》,覺斟酌盡善也。
又龐勳之反,騷動半天下,凡二歲而滅。
其後高仙芝、黃巢等繼之。
唐之亡實始于此,宣與黃巢等同立一傳。
乃僅附見于《康承訓傳》中,此亦《新書》之失檢也。
●卷十一○《新唐書》得史裁之正吳缜《糾缪》謂《新書》多采唐人小說,但期博取,故所載或全篇乖牾。
然李泌子繁嘗為泌著家傳十篇,《新書。
泌傳》雖采用之,而傳贊雲:繁言多不可信,按其近實者著于傳。
是《新書》未嘗不嚴于别擇。
今按唐人小說所記佚事甚多,而《新書》初不濫收者。
如《王播傳》不載其“黎飯後鐘”之事,《杜牧傳》不載其揚州狎遊,牛奇章遣人潛護,及湖州水嬉、綠樹成陰之事,《溫廷筠傳》不載其令孤問故事,答以出在《南華》,遂遭擯抑之事。
《李商隐傳》不載其見擯于,因作詩謂“郎君官貴,東閣難窺”之事。
此皆載詩話及《北夢瑣言》等書,脍炙人口,而《新書》一概不收,則其謹嚴可知。
然此猶稗官也。
劉秩為房所器,出兵,嘗曰:“賊曳落河雖多,豈能當我劉秩?”郭暧尚升平公主,夫妻有違言,為公主所訴,代宗慰郭子儀,有“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之語。
此等事司馬溫公及範淳甫曾采入《通鑒》,則非讠叟聞可知。
而《新書》《秩傳》、《暧傳》、《公主傳》俱不載。
然此猶曰非舊書所有也。
楊绾四歲時,坐客各舉一物,以四聲呼之,绾指鐵燈樹呼曰“燈盞柄曲”。
錢起客湖湘間,遇鬼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句,後入試,用以押官韻,遂登第。
傅孝忠善占星,姜師度喜穿漕渠,時人語曰“
《新書》既列義府于《奸臣傳》,而湛另附《李多祚傳》後。
《舊書》以狄仁傑、王方慶、姚同傳。
仁傑、方慶皆忠于唐,合傳固宜;不過醇謹,始終為武後信任,何得并書?楊再思最谄武後,《舊書》乃與朱敬則等正人同傳,《新書》則改狄仁傑、朱敬則、郝處俊等同傳,而楊再思與窦懷貞、祝欽明等附武、韋者同傳。
豆盧欽望,《舊書》亦與李敬則同傳,《新書》以其依阿取容,改與蘇味道同傳。
《舊書》張說、郭元振同傳,《新書》以說與蘇同傳,以當日燕、許并稱故也。
陳希列舊附《張說傳》後,以說子均、俱降賊,希烈亦降賊,故連類書之。
然此等奸徒與燕公名臣同傳,可乎?《新書》則以其附李林甫,乃與林甫同入《奸臣傳》。
《舊書》張、王琚、王毛仲與李林甫、楊國忠同傳。
按等三人皆盡心于玄宗危難時者,何至與林甫等奸權同傳?《新書》改與劉幽求、陳元禮等同傳。
王钅共本王方慶之孫,若依《新書》之孫附其祖後之例,則應附于方慶傳後。
《新書》以其侮權緻敗,另與楊慎矜等同傳,則又各以類相從,且钅共與慎矜事多相涉也。
吉顼《舊書》在《酷吏傳》,《新書》以其能定來俊臣之死,及奏稱皇太子為元帥應募者日數千人,又說張易之勸後召廬陵王,故改入列傳,與魏玄同等同卷。
孔穎達、顔師古、啖助、馬懷素,皆有功經史,《舊書》在列傳,《新書》改入“儒學”。
李淳風精于術數,《新書》改入“方伎”。
劉太真、邵說、于劭、崔元翰、于公異、李益、李賀等,皆以詞藻稱,别無事迹可紀,《新書》改入“文藝”。
符令奇為田悅将,密谕其子歸朝,而身自被害,臨死罵悅不絕口,此忠節最著者,《舊書》僅附其子傳後,《新書》改入“忠節”。
蜀人朱桃椎隐居不仕、浮沈玩世,《舊書》附見《高士廉傳》,《新書》則另入“隐逸”。
仆固懷恩、梁崇義、李懷光等,顯為叛逆,朱玫、王行瑜,擅立襄王カ,《舊書》俱在列傳,《新書》俱改入《叛臣傳》。
李绮,《舊書》附《李國貞傳》後,《新書》以其叛逆,亦改入《叛臣傳》。
《舊書》姚令言、張光景、源休、喬琳、蔣鎮、洪經綸、彭偃七人皆入列傳。
按此七人皆臣于朱Г者,Г以反逆,既傳于末卷,此等從逆之徒反入列傳,可乎?《新書》盡削之,而附于《Г傳》後。
此皆《新書》之改正舊失,斟酌盡善,更無可議者。
又有《舊書》有傳而《新書》删之者。
樂彥玮、趙仁本、趙德興、張光輔、劉從一、顧況、張敬則等,本無事實可紀也。
祖考孫事具《樂志》中;傅仁均事具《曆法》中,故亦不立傳也。
有《舊書》無傳而《新書》增之者。
如姜寶誼為劉武周所執,逃歸,又從裴寂讨宋金剛,被執不屈死。
此豈得無傳?《舊書》乃不立,《新書》增之。
昭宗母王氏,雖聽出甚微,然帝母也,豈得無傳?《新書》增之,并記其弟瑰除黔南節度,為楊複恭沈于桔柏江之事。
蕭穎士一代文儒,海内稱蕭夫子,外夷亦願請蕭夫子為師,《舊書》乃無傳,僅于《韋述傳》後附數語,《新書》增入《文藝傳》。
嗣襄王カ為朱玫所立,僭僞凡九月,始伏誅,此豈得不記載?乃《舊書》無傳。
《新書》則附于嗣襄王亻黃之後,此尤子京亦之考訂精博,固未可輕議也。
○《新唐書》編訂之失《新唐書》編訂亦有可議者。
立《宗室世系表》,李唐一代支屬,固屬燦然,然列傳中既有《諸王傳》,則其子孫已附于其祖之後,雖無表亦自可稽。
至《宰相世系表》,其一門數相,如蕭氏、崔氏等,為之疏其支派,尚屬有說,其一姓僅一相,而必為之詳叙家世,不幾于代作族譜乎?若欲以見譜學之博,則又非可僅譜宰相而已,此歐公好博之過也。
子京又别立“蕃将”及“宗室、宰相”二卷,亦屬無謂。
既立“蕃将”一門,則不論時代,凡蕃将皆入卷内,如尚可孤乃代宗、德宗時人,而與太宗、高宗時蕃将同卷,轉使觀者時代易淆。
其宗室、宰相亦可各附其祖之後,否則于其祖傳内書明某另有傳,而以其人别傳于各朝宰相内,自覺明晰,今乃并為一卷,果何所取義耶?又“卓行”一門尤屬蛇足。
陽城為谏議,裂麻一事,足為名臣,則入于列傳可矣。
司空圖生逢末造,隐居卻聘,列之“隐逸”可矣。
《舊書》以城入“隐逸”,圖入“文苑”,固非,《新書》别以“卓行”處之,亦甚無謂也。
馬三寶,《舊書》在《柴紹傳》末,《新書》改傳裴寂等功臣傳内。
然三寶本紹家奴,自應附《紹傳》為是。
苑君璋,《舊書》在群雄内,附于《劉武周傳》後,《新書》以其降唐,改入列傳,與羅藝等同卷,是矣。
然高開道亦嘗降唐,封北平郡王,《新書》又列之群雄内,何也?或以其既降又叛故耶?然羅藝降唐後仍以反誅,《新書》又編入列傳,亦不畫一。
賀知章以詩名,老始緻仕,《舊書》列于“文苑”,當矣,《新書》乃入之“隐逸”。
歐陽詢父子品雖正,然于經義無所發明,王紹宗亦但工書,孔若思亦隻多識古今,乃俱列之“儒學”。
李百藥、令孤德、李延壽等皆精史學者,而不入《文藝傳》。
晚唐詩人溫、李并稱。
《舊書》俱入“文苑”,《新書》則專列商隐,而以廷筠附《溫彥博傳》後,以廷筠乃彥博裔孫也。
然《新書。
商隐傳》又雲商隐本李裔孫,則又何以不附《傳》後耶?(按《舊唐書》子孫因敬業之亂,誅殺殆盡,貞觀中有土蕃将徐舍人,自言五世孫,武後時其祖逃于蕃,族屬已多不能歸,然則子孫已無有在中國者,《新書》謂商隐是其後,亦恐未确。
)且《新書》體例,凡祖孫父子相繼有官者,皆于其祖傳後牽連書之。
如《蕭傳》直至蕭遘等,《杜如晦傳》直至杜讓能等,《劉政傳》直至劉崇龜等,《于志甯傳》直至于琮等,《溫彥博傳》直至溫廷筠等,《韓休傳》直至韓洄等是也。
乃褚亮及子遂良,楊于陵及子嗣複,何以又不連傳而各分卷耶?李齊運亦宗室之後,《新書》以其因言利進,故不附于祖傳後?不幾自亂其例耶?王乃王方慶之裔孫,《新書》以其工谄媚,故亦不附于《方慶傳》,而與楊再思等同傳。
然再恩及武後、中宗時人,則肅宗時為相,以之同傳可乎?張易之、昌宗自應另立《嬖幸傳》,乃《新書》以之附《張行成傳》後。
行成為唐名臣,易之兄弟非其子,不過子族了耳,猥以相附,尤屬不倫。
劉全諒本無可紀,本傳内不過數語,而其父客奴當安祿反時,為國立功,其事迹見于《全諒傳》者數百言不止,則應立《客奴傳》,而以全諒附于後。
乃《新書》反附客奴于《全諒傳》内,亦輕重倒置。
既立《藩鎮傳》矣,則不必更為區别,但相次為傳,據事直書,而其人之賢否自見。
乃田弘正、李洧盡忠王室,特摘出另編列傳,則其馀豈皆叛臣乎?劉濟恭順不失臣節,且出兵助讨王承宗。
劉總以盧龍歸朝,請天子置吏,欲革藩鎮世襲之弊。
張仲武始終一節,為國立功。
王士真歲貢常數十萬,比幽、魏二鎮最為恭順。
王元逵出兵助讨劉稹,王景崇亦出兵助讨龐勳、黃巢,皆有功。
弘正既另入列傳,此等何以仍在藩鎮内乎?然猶曰身未離本鎮也;李載義歸朝後又為山南西道節度,何以仍列盧龍藩鎮内乎?程懷信之子權入朝後,又移甯節度,何以仍列橫海藩鎮内乎?李維簡斬關赴難,為國純臣,何以仍附于《李寶臣傳》乎?此又《新書》之自亂其例者也。
且又有不必立傳而《新書》傳之者。
裴矩功績俱在隋朝,入唐則已老,無事可紀。
《隋書》已有傳矣,《新書》何以又傳之?趙光逢為朱梁相,光嗣為後唐相,于唐室無事可系,此聽其入《五代史》可矣,《新書》何以傳于趙隐之後?氏叔琮、朱友恭皆朱全忠之臣,來監于朝者,故歐公入之《五代史。
梁臣傳》中,《新書》何以傳于《柳璨傳》後耶?又有應立傳而《新書》反不立者。
薛懷義擅寵武後朝,威震天下,《舊書》列入“外戚”,固非,《新書》以其無類可歸,遂不立傳,僅于《武後傳》内紀之。
中宗四子最幼者殇皇帝重茂,當韋庶人被誅,重茂尚在帝位,太平公主廢之,睿宗始立,此豈得無傳?《新書》缺之。
《舊書。
方技傳》有僧玄奘及神秀、惠能生等,《新書》以其非“藝術”,遂删之,竟使此數人不列于史。
抑知神仙可入“方技”,佛教獨不可入“方技”乎?況《晉書》佛圖澄、鸩摩羅什、昙霍等皆入《藝術傳》,豈非前史成例,而必去玄奘等不入“方技”乎?又唐之末造,李茂貞稱兵犯阙,韓建邀駕臨幸,殺十六宅諸王幾盡,其事在王室最有關系者,豈得無傳?乃《新書》惟李克用叙入《沙陀傳》内,餘皆無之。
豈以時涉五代,應入《五代史》耶?然同時楊行密、劉仁恭、羅紹威等,《新書》又傳之,何也?況氏叔琮等皆梁臣,尚入唐傳,茂貞等本唐臣,反不立傳乎?立《叛臣傳》是矣,然唐帥臣之叛者不少,如劉辟以反誅,僅附于《韋臯傳》後,劉展亦以反誅,亦不入《叛臣傳》。
而陳少遊逆迹未甚著,特私附李希烈,沒後尚贈太尉;董秦始終讨賊立功,晚年始失身于朱Г,似亦可少逭其罪,乃俱編入叛臣内,亦頗失當。
黃巢未入仕即起兵反,與在官而叛逆者不同,宜别立《流賊傳》,乃與安祿山、朱Г等同列逆臣中,似亦非類。
《明史》以李自成、張獻忠别為《流賊傳》,覺斟酌盡善也。
又龐勳之反,騷動半天下,凡二歲而滅。
其後高仙芝、黃巢等繼之。
唐之亡實始于此,宣與黃巢等同立一傳。
乃僅附見于《康承訓傳》中,此亦《新書》之失檢也。
●卷十一○《新唐書》得史裁之正吳缜《糾缪》謂《新書》多采唐人小說,但期博取,故所載或全篇乖牾。
然李泌子繁嘗為泌著家傳十篇,《新書。
泌傳》雖采用之,而傳贊雲:繁言多不可信,按其近實者著于傳。
是《新書》未嘗不嚴于别擇。
今按唐人小說所記佚事甚多,而《新書》初不濫收者。
如《王播傳》不載其“黎飯後鐘”之事,《杜牧傳》不載其揚州狎遊,牛奇章遣人潛護,及湖州水嬉、綠樹成陰之事,《溫廷筠傳》不載其令孤問故事,答以出在《南華》,遂遭擯抑之事。
《李商隐傳》不載其見擯于,因作詩謂“郎君官貴,東閣難窺”之事。
此皆載詩話及《北夢瑣言》等書,脍炙人口,而《新書》一概不收,則其謹嚴可知。
然此猶稗官也。
劉秩為房所器,出兵,嘗曰:“賊曳落河雖多,豈能當我劉秩?”郭暧尚升平公主,夫妻有違言,為公主所訴,代宗慰郭子儀,有“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之語。
此等事司馬溫公及範淳甫曾采入《通鑒》,則非讠叟聞可知。
而《新書》《秩傳》、《暧傳》、《公主傳》俱不載。
然此猶曰非舊書所有也。
楊绾四歲時,坐客各舉一物,以四聲呼之,绾指鐵燈樹呼曰“燈盞柄曲”。
錢起客湖湘間,遇鬼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句,後入試,用以押官韻,遂登第。
傅孝忠善占星,姜師度喜穿漕渠,時人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