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漫抄

關燈
不欲言其名,往谒之,與侍郎某先後出部,各绐以他往。

    (「各绐以他往」,「绐」字原作「诒」,據明今賢彙說本、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已而偕集門下,進退惶恐,而都禦史王越、戶部尚書陳钺亦在。

    (「戶部尚書陳钺亦在」,「钺」字原作「越」,據明今賢彙說本、明紀錄彙編本及明史卷一一七卿年表一改。

    )高久不出,使主僧将命曰:「請諸公拜佛。

    」衆相顧不敢違,越笑而倡之,甫拜,而高出曰:「諸公今日富貴,皆前世所積,非佛力而何?」蓋诮其非有德學所緻也。

    既而,揖諸公坐,高曰:「昔王振用事,六卿多通私谒,人以為擅權。

    今諸公見訪,安知外人不議高邪?且諸公訪高,不知以高為何如人?」兵部曰:「公真聖人。

    」高驚訝作色曰:「大而化之之謂聖,孔子尚曰『則吾豈敢』,高何人,而敢謂聖人?」辨之亹亹将百言,衆惴不能出氣。

    高既卒,諸公相次以事敗。

    (「諸公相次以事敗」,「事」字原作「是」,據明今賢彙說本、明曆代小史本改。

    ) 聞見錄載呂文靖緻仕,居鄭。

    範文正出為陝西河東宣撫使,過鄭,呂問曰:「參政出使何也?」文正曰:「某在朝無補,圖報于外耳。

    」呂笑曰:「公誤矣。

    公既跬步去朝廷,豈能了事?」文正撫然有悔意。

    夫文正之出,所謂直道事君者也,其出處必自有見,豈必因呂文靖之言始悔耶?文靖任術數,以是問公,公不敢直斥,故雲然。

    若出而有悔,烏足為文正哉! 論衡辨史傳訛謬,若禹母含薏苡而生,卨以含燕而生,伊尹由空桑生,稷以巨人迹而生,又若堯使羿射日,魯襄麾戈反日,孔子預知秦王上我堂,秦實未曾至魯,凡此類,曆曆辨正,真可以針盲聾破邪妄。

    至以毒為太陽熱氣,又謂太陽火氣常為毒,則謬甚矣。

    蓋熱自能熯物,太陽甯有毒耶?又甚至于譏讪孔孟,欲廢祭禮,則又天地間之罪人也。

     世以史記趙氏孤兒作雜劇,是以雜劇為史記也。

    史遷好摭拾不經之言為傳,不怪其然也。

    又或辨其有無者,噫,不足辨也。

    經曰:「趙盾弒其君。

    」則盾固未嘗殺于靈公也。

    盾之善終,又何嘗死于屠岸賈也。

    史之言,不足信者多。

     ○洛書古圖 ○蔡先生新圖 蔡先生作洪範方圖,自是正理,其圓圖與洛書全不同。

    且洛書以一數居下,屬水,後天為坎,配冬至,圓圖配自九九,尚未大謬。

    八數居東北,後天屬良,配立春,而圓圖以二配之。

    二,死數也,陰之陰也,以配立春,斷乎難矣。

    三居左正東,屬震,配春分,與圓圖偶合。

    四居東南,屬巽,配立夏,圓圖止合其半。

    五居中,後天無定屬,所以無定位,運四時,根五行,今圓圖以屬夏至之半。

    六居西北,屬金,後天曰幹,于時為立冬,圓圖以立秋、夏至各當其半。

    七居正西,後天屬兌,當配秋分,圓圖止合其半,七七以下始分屬之。

    九數居正南,屬火,後天為離,配夏至,圓圖以配冬至,殆與洛書本圖相反矣。

    一者,數之始,乃氣之始,而以屬冬至。

    二者,陰之純,于後天屬坤,洛書位于西南,于時為立秋,故八卦九章相為表裡。

    以後天圖配洛書,則四時無不順,七十二候無分毫加損,亦天地生成之妙也。

    術家有遁甲,想亦是古書,其配合最不差,而避五不用,(「而避五不用」,「用」字原作「行」,據明今賢彙說本改。

    )豈蔡先生以其術家而忽之邪? 此蔡先生所作也。

    先生非不精詳校勘,但一時失于虛五,遂至舛謬如此,後生非敢緻喙先哲,考之于古,覺得未穩,姑錄以俟再講。

     九九之數,八十一也,虛五九位,七十二也。

    虛五則一數為一候,四時分而七十二候周矣。

    新圖以多數配少數,故不合。

    又順數以定四時,于本圖又相背馳耳。

    若然,則八卦九章,何以相表裡? 禹會封在塗山西南二十裡許,土地平衍,相傳為禹會諸侯處。

     塗山頂有銀杏一株,大可數百圍,不知年矣。

     汪氏老母居于皇覺寺側,(「汪氏老母居于皇覺寺側」,原無「覺」字,據明今賢彙說本、明曆代小史本補。

    )酒媪也。

    高皇側微時,受其恩多,故以其子孫主陵署。

    (「故以其子孫主陵署」,「署」字原作「戶」,據明今賢彙說本、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劉氏,恩人墳主之妻也,趙氏幹娘,高皇義父之妻也,并世襲指揮。

     吳官童,譯使也,正統十三年使虜,拘為奴。

    十四年,英廟蒙塵,官童聞之泣。

    方為人牧放,适也先至,叩馬以故谕之。

    久之,也先下馬曰:「爾識若君邪?」官童曰:「我君豈有不識者!」于是令從者引見上,上曰:「吳某至,吾無憂矣!」相對泣。

    官童因告也先:「吾中國為君者甚衆,失一君,複立一君,執之何為?」時英廟與也先不曾相見,蓋未有定其禮者。

    官童複以理喻也先曰:(「官童複以理喻也先曰」,「理」字原作「禮」,據明今賢彙說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爾每某年來朝,受某賜,某年又受某賜。

    爾亦臣也,豈可為賓主禮!」也先設五拜稽颡,複進膳,英廟飲而賜其餘,也先飲之,如是者三。

    也先以車載其妹為英廟配,問于官童,童曰:「焉有萬乘君而為胡婿邪?後史何以載?」卻之,則拂其情,乃绐之曰:(「乃绐之曰」,「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