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劍編卷之二

關燈
粵地,此種或可絕也。

    【按嵇含草木狀雲:「冶葛,以蕹汁滴其苗,即萎死。

    魏武能噉冶葛至一尺,雲先食蕹故也。

    」今粵中不聞蕹作何狀。

    】 有言于稅使者曰:「廉池産珠,雷池亦産珠。

    今采使所有事者,廉池耳。

    公何不募民網之雷池以獻,足奪采使權。

    」稅使忻然從之,海上射利之徒雲起而應募矣。

    采之逾月,不得一珠,稅使下令罷之。

    其徒無從漁利,則潛往廉池盜珠,官兵追而擒之。

    事聞采使,采使欲以此傾稅使也,指為大盜橫刦海上者,具疏上聞。

    事下,鞠治所捕,械六十餘人,悉論死,無一脫者。

    餘将谳獄高涼,今按君李公餞餘會城,酒半,屬餘曰:「高涼有寃獄,公往釋之。

    」餘曰:「公知其寃矣,何不先釋之,而以待不佞?」李公曰:「是獄也,蓋采使所為上請者也。

    吾欲釋之,聞于采使,而采使不肯釋也,吾悔之甚。

    公往,慎無聞采使而竟釋之,可以得志。

    」餘曰:「諾。

    」比至高涼,問諸累囚,已瘐死二十人矣。

    餘私念之,心知其寃,而壓于采使,寘之弗釋,非上所以遣我之意;竟釋之,采使必怒,怒必以蜚語中我,而再上疏矣,是諸累囚之命未生,而我且以一官殉也,不若請之采使。

    一日謂采使曰:「聞公好積陰德,樂施與,公時命駕,丐者塞途,而公悉飽其欲也,有之乎?」采使謝:「有之,恨未遍也。

    」餘曰:「聞有丐妪貌類太夫人,公歲給廪饩以贍此妪也,有之乎?」采使曰:「此鄙人孝思所寄也,公奚稱焉!」餘曰:「今天下苦礦稅極矣。

    公莅粵而民若安瀾,公之為德不淺,而又時行小惠以輔之,公異日者生天之福,甯有既耶!雖然,仆願公更進之。

    近公擒治大盜,或以為未實,仆願公非輕殺人者,其為真盜無疑,獨惜諸囚未有贓證耳。

    無贓證,竊恐諸囚死而心不死也。

    仆謂不若以盜珠之罪罪之。

    夫一二溝壑之瘠,公尚欲生之,而況四十餘命,公忍死之耶?」采使曰:「唯唯,惟公釋之。

    」餘遂為之請命于上。

     嶺南瘴疠,唐、宋以來皆為遷人所居。

    至宋之季,賢士大夫投竄茲土者,更未易指數。

    然宋季待賢士如仇,待遷人如囚,雖曰安置,去囹圄不遠。

    範祖禹一代名儒,其卒于化州也,茕茕旅襯,其子請歸葬而不可得。

    趙鼎,中興賢相,貶吉陽軍時,賊桧令本軍月報存亡,吏人逼脅,卒以不食死。

    彼二蘇僦居官舍,為有司所逐,又其小小者矣。

    如此待士,祚安得長!我國家遷客亦多處此,而近時尤夥。

    谪降者于地方本無事事,歸卧而需後命,理亦宜然。

    至戍遣者亦用遷客例,遣牌馳驿,俨然以原官自處,而當事者不問也。

    國家法網恢弘,視趙宋何如哉!曆數綿延,當以海籌量之矣。

     韶州、清遠二城,女牆之上盡施瓦房,以便守埤者。

    天下有事,此曹庶不苦風雨哉。

    餘以為天下城垣,當要害處,悉應如此。

    然一朝創造,每歲修葺,為費不訾,固難言之矣。

     天下郡城,必共邑而治。

    惟惠州、歸善,各自一城。

     ○志土風 粵俗賀壽不賀齊年,而賀齊年之後一年。

    其說曰:「十者數之終,故不賀;一者數之始,故賀。

    」似理勝可從。

     百粵之民,喜于為盜,見利如膻,殺人如饴,其天性也。

    餘閱獄牒中,有僅以數镮而謀殺人者,有以鬥粟而行刼者。

    至于擄人勒贖,尤是常事。

    或禁之船中,或圄之地窖,或幽之密室,意其能識認者,則蒙其首而去,公然揭示于通衢而索之金錢。

    飽其意,則人可生還;稍不滿意,多有财命俱喪者。

    或擄人家女子,則羣盜聚而奸之,贖不滿意,竟售之他鄉去矣。

    又有劫人屍棺而勒索者,其事尤可怪。

     廣城多砌蚝殼為牆垣,園亭間用之亦頗雅。

     蟋蟀三月間已滿砌長鳴矣,廣城人至六七月間亦多取以鬬戲賭金錢。

     南雄山多田少,而民頗力業。

    山中婦人跣足而肩柴入市者,趾相錯也。

    訊其男子,則皆擔客裝度嶺去矣。

    餘閱南雄守所送須知冊,其孤老食廪饩者,僅僅數人耳。

    噫!孰謂務本力作不足免饑寒哉? 餘初入粵,問其鄉歲事,雲高、雷之間歲三熟,惠、潮之間歲二熟。

    餘怪其獲多稅薄,且國家北邊曾不得其升鬥之用,何以不污邪滿篝也?及行部,從田間走,始知粵農之不講于農也殊甚。

    初以牛耕,下種後,悉聽之于天,農夫祇問刈獲已耳。

    如此,歲收安得不薄也?惜不驅吾鄉終歲勤動之民以治粵田,必有可觀者。

    或雲潮之粟多以食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