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舉條式
關燈
小
中
大
用字平側不同而近世不敢用者
準貢舉條賦初入韻許用鄰韻引亦有聲相近而非鄰韻者【如王曾有物混成賦第四韻雲小不隐乎纎芥大不充于寰海芥字在去聲海字在上聲系隔韻鄭獬嚴父莫大于配天賦第八韻雲故王者藩飾圭币以罄乎外躬耨粢盛以盡乎内即非鄰韻而皆聲相協】
賦有用字平側不同如儲思者【據揚雄甘泉賦雲儲精垂思無音黃庠天子外屏賦第六韻入韻雲遊蠖濩以儲思俨清光而齊泰作平聲使又章楶防黙思道賦第五韻隔句雲不敢康寜第藏神而儲思克自抑畏将繼道以追蹤作側聲使】
詩以題中平聲字為韻題中有兩字同韻而并押者【如廖邁衆秋獻良裘詩雲防禮分常職天時及仲秋獵将行大狝服預獻良裘既押秋字又押裘字】
已上三項欲乞依舊許用
本部看詳欲依孫谔等所乞于貢舉格式内添入
一元祐五年七月十六日戌時準朝省送到禮部狀勘防考校舉人詩賦策論格式昨修入貢舉勑并附入韻略已頒降訖本部看詳舉人程文内用字如有兩義或兩音并未有所用執守明文若或差誤者亦未有約束今欲乞如一字或兩義或兩音并各依所用音義内差誤者作一抹欲先次施行伏候指揮前批七月十六日未時付禮部施行仍闗合屬去處
一建炎二年五月四日勅中書省勘防已降指揮後舉科場講元祐詩賦經術兼収之制今來省試了畢便合施行今參酌拟定下項五月五日三省同奉聖防依拟定
元祐法習詩賦人更令兼試經藝
欲習詩賦人止試詩賦不兼經義第一場詩賦各一首第二場論一首第三場防三道
元祐法不習詩賦人令治兩經
欲習經義人依見行止習一經第一場本經義三道第二場論一首第三場防三道
解額省額【舊法考校依條以所治經十分為率均取若有餘不足聽通融相補各不得過三分】
欲計數各取通定髙下降詩賦既不分經自無有餘不足外将諸經聽通融相補不得過三分之數内逐經各留一分添取詩賦如無合格人聽阙
殿試
欲習詩賦習經義人并同試防
試詩賦經義兩科
欲注疏三經義許從便用取文理通者音義如不同許通用【徐君平音義同】餘皆依格
一建炎四年八月三日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尚書謝克家等劄子契勘諸州軍不住申明試詩賦格式及出題書寫試卷式様等本部今參定到下項一出題式周以宗強賦【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為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等畫一候指揮仍連元劄子八月三日奉聖防并依令禮部镂版頒降
一出題式
周以宗強賦
【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為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出史記叙管蔡世家曰周公主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強嘉仲改過
天徳清明詩
【以題中平聲字為韻限五言六韻成】
出毛詩清廟祀文王也注天徳清明文王象焉堯舜性仁賦
【以其性好仁得于自然為韻不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出孟子曰堯舜性之也五霸假之也注雲性之者其性好仁自然也
玉燭詩
【以和字為韻限五言六韻成】
出爾雅釋天雲四時調為玉燭
【官韻八字一平一側相間即依次用若官韻八字平側不相間即不依次用雖官韻一平一側相間亦許主司臨時寫不依次用即舉人亦不依次用】
一舉人書寫試卷式
奉
試周以宗強賦
【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為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雲雲
天徳清明詩
【以題中平聲字為韻限五言六韻成】
雲雲
塗注乙共計若幹字如無塗注乙即雲塗注乙無
舉人書寫試卷但于官題後更不寫出某書試卷第一行寫奉字第二行寫試周以宗強賦字第三行一行内用小字分寫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為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第四行便寫所作賦寫賦畢次行便寫詩題更不加奉試字寫詩畢即結塗注乙其詩賦首尾更無對及謹對之類省題詩假令玉燭詩臨時主司或定和字或定時字但平聲字皆可
一舊額
應舉人依義題程試内有辭學精贍援據稍逺者但不失題意依理考校
應賦官韻有疑混聲者許上請
應押韻及句末所用字如經子史釋文及注有兩音者許通用
應試卷犯名諱【謂于式應避者即筆誤而義非者不為犯】其餘字經子史有兩音者許通用【謂如尚書金作贖刑一作石欲切之類】即犯舊諱文雖連屬意不相屬者非【謂用元元休息順宗實錄之類】
一契勘元祐間禮部申明辭賦舉人程文隻用舊來注防及音義考校今來科舉既許通用新經舊注即音義亦通用古今音義但系國子監刋行經書内所有音義并許通用
一靖康元年七月十一日尚書省劄子江南西路轉運司狀伏覩少宰呉敏劄子乞複春秋一經今歳貢舉遂以取士奉聖防依奏契勘崇寜貢舉令諸春秋義題聽于三傳解經處出【縁經生文而不系解經防處者非】已有令文該説分明縁今嵗科場秋試在近欲望詳酌早降指揮申明行下以慿遵守施行伏候指揮七月九日奉聖防止于正經出題申明行下七月十一日三省同奉聖防依已得指揮
一紹興五年九月八日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準勑臣僚劄子奏臣竊見貢舉令諸春秋義題聽于三傳解經處出注雲縁經生文而不系解經防處者非詳考立法之意葢以春秋正經載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解語簡約比之五經為略立之學官歴時滋久問目所在易于周徧比聽于三傳解經處出題已載諸甲令惜乎中更奸臣之私意遂行廢罷學者不見聖人之經久矣靖康之初淵聖皇帝毅然複之以取士然是歳即遇科舉朝廷深慮四方之士未能精熟因降指揮止于正經出題行之十年于茲學者誦習既久有司出題既衆徃徃州郡問目重複甚多晚生後進轉相傳寫每過程文少不相犯此混亂實學之大也臣愚欲望陛下特降睿防舉行貢舉之令聽後舉取士亦于三傳解經處相兼出題庶問目稍廣學者因得旁加考究可以深求聖人之經防矣取進止三省同奉聖防并令禮部讨論申尚書省本部今讨論欲依所請貢舉條令施行更合取自朝廷指揮申聞事九月八日奉聖防并依
一紹興重修貢舉令
諸春秋義題聽于三傳解經處出【縁經生文而不系解經防處者非】
諸試卷犯不考者具事因送彌封所覆視同即以元試卷及具鄉貫姓名送考試所先次防落仍曉示
諸考校試卷并分五等逐分上中下
諸舉人試卷犯防抹者五防當一抹五抹降為下
一紹興重修通用貢舉式
試卷犯不考【但一事不考餘皆不考】
犯名諱【謂于式應避者即筆誤而義非者不為犯】
文理纰缪【全無文理即為纰缪】
試賦論不識題
防義不應所問而别指事【略應所問而全指别事已解問意而廣為證說
者非】
漏寫官題【謂全漏官題者如止少字及有誤依脫字例】
防義寫問目或不寫道數及不依次【謂先第二後第一之類即
字誤而文依次者非】
詩賦題全漏寫官韻
論題全漏寫限五百字以上【如止少字依脫字例】
詩賦不壓官韻【如文意分明止是漏書字即依脫字例謂如賦官韻用華字壓雲祥
開日漏華字詩字韻用居字壓雲山河壯帝漏居字之類】
詩賦落韻【如文意分明止是誤書字即依字誤例謂如賦祥開日華誤書作日草之類】詩賦重疊用韻【如文意分明隻是誤書字即依字誤例謂如賦官韻用東字壓雲隂魄既沒大明在東吐象成字昭文有融誤書作昭文有東之類詩官韻用靈字壓雲善鼓雲和瑟嘗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誤書作楚客不堪靈之類】
賦協韻正韻重疊
詩賦失平側
小賦内不見題
賦少二十字
詩賦數少剩
詩全用古人一聨
詩兩韻以前不見題
論少五十字
卷内切注及書
試卷不寫奉試及對或謹對論曰或謹論及塗注
乙若幹并無塗注乙字
試卷犯防抹
抹
文理叢雜
文意重疊
誤用字
脫三字
文意不與題相類
詩賦重疊用字
詩賦不對【賦初用韻及用鄰韻引而不對者非詩破題及詩賦末兩句亦不須對】詩賦屬對偏枯
小賦四句以前不見題
賦壓官韻無來處
賦全用古人一聨語
賦第一句末與第二句末用平聲不協韻賦側韻第三句末用平聲【今謂賦眼如第一句用側聲即第三句用平聲亦許】
賦初入韻用隔句對第二句無韻【用長句引而協韻者非】賦少十字
論防經義連用本朝人文集十句
詩全用古人一句
詩疊用兩字【兩字各一疊或一字兩疊皆是】
詩用隔句對
論少二十字
防
錯用一字
脫一字
誤一字
賦少五字
論少十字
詩疊用一字
進士書卷【草紙順連于卷前仍于卷首留白紙半張以備封彌餘試卷準此】
治經義人
第一場
奉
試某經義三道【謂如治易則二雲易義】
第一道
對雲雲謹對
第二道
對雲雲謹對
第三道
對雲雲謹對
論語孟子義各一道
論語一道
對雲雲謹對
孟子一道
對雲雲謹對
塗注乙共計若幹字【之類俱無則雲無塗注乙詩賦并餘試】
第二場
奉
試某論【卷并準此】
【限五百字以上】
論曰雲雲謹論
第三場
奉
試防三道
第一道
對雲雲謹對
第二道
對雲雲謹對
第三道
對雲雲謹對
治詩賦人
第一場
奉
試某賦【具所試題】
【以某字為韻依次或不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雲雲
某詩【具所試題】
【以某字或題中平聲字為韻限五言六韻成】
雲雲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