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關燈
子既然把一切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都認為“良”,所以他說: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離婁》)以上所說三種(官能、善端及一切良知良能),都包含在孟子叫做“性”的裡面。

    孟子以為這三種都有善的可能性,所以說性是善的。

     (2)人的不善都由于“不能盡其才”人性既然是善的,一切不善的,自然都不是性的本質。

    孟子以為人性雖有種種善的可能性,但是人多不能使這些可能性充分發達。

    正如中庸所說:“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天下人有幾個這樣“至誠”的聖人?因此便有許多人漸漸的把本來的善性湮沒了,漸漸的變成惡人。

     并非性有善惡,隻是因為人不能充分發達本來的善性,以緻如此。

    所以他說: 若夫為不善,非其才之罪也。

    ……或相倍{艹徒}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推原人所以“不能盡其才”的緣故,約有三種: (甲)由于外力的影響孟子說: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

    非天之降才爾殊也。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麥,播種而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氵孛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

    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硗,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

    (同上)這種議論,認定外界境遇對于個人的影響,和當時的生物進化論(見第九篇)頗相符合。

     (乙)由于自暴自棄外界的勢力,還有時可以無害于本性。

    即舉舜的一生為例: 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

     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盡心》)但是人若自己暴棄自己的可能性,不肯向善,那就不可救了。

    所以他說: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

    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離婁》)又說: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

    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日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

     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

    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

    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告子》)(丙)由于“以小害大以賤害貴”還有一個“不得盡其才”的原因,是由于“養”得錯了。

    孟子說: 體有貴賤,有大小。

    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

    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告子》)哪一體是大的貴的?哪一體是小的賤的呢?孟子說: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此為大人而已矣。

    (《告子》)其實這種議論,大有流弊。

    人的心思并不是獨立于耳目五官之外的。

    耳目五官不靈的,還有什麼心思可說?中國古來的讀書人的大病根正在專用記憶力,卻不管别的官能。

    到後來隻變成一班四肢不靈、五官不靈的廢物!以上說孟子論性善完了。

     三、個人的位置上章說,《大學》、《中庸》的儒學已把個人位置擡高了,到了孟子更把個人看得十分重要。

    他信人性是善的,又以為人生都有良知良能和種種“善端”。

    所以他說: 萬物皆備于我。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更看他論“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公孫醜》)又看他論“大丈夫”: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氵?,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滕文公》)因為他把個人的人格,看得如此之重,因為他以為人性都是善的,所以他有一種平等主義。

    他說: 聖人與我同類者。

    (《告子》)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離婁》)彼丈夫也,我丈夫也。

    吾何畏彼哉?(《滕文公》)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同上)但他的平等主義,隻是說人格平等,并不是說人的才智德行都平等。

    孟子很明白經濟學上“公工”的道理。

    即如《滕文公篇》許行一章,說社會中“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心,或勞力”,說得何等明白!又如孟子的政治學說很帶有民權的意味。

    他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君之視民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種重民輕君的議論,也是從他的性善論上生出來的。

     四、教育哲學孟子的性善論,不但影響到他的人生觀,并且大有影響于他的教育哲學。

    他的教育學說有三大要點,都于後世的教育學說大有關系。

     (甲)自動的孟子深信人性本善,所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