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孔子
關燈
小
中
大
大德曰生。
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辭的作用,積極一方面,可以“鼓天下之動”;消極一方面,可以“禁民為非”。
這是《易經》的第三個基本觀念。
這三個觀念(一)易,(二)象,(三)辭,便是《易經》的精華。
孔子研究那時的蔔筮之《易》,竟能找出這三個重要的觀念:第一,萬物的變動不窮,都是由簡易的變作繁赜的。
第二,人類社會的種種器物制度禮俗,都有一個極簡易的原起,這個原起,便是“象”。
人類的文明史,隻是這些“法象”實現為制度文物的曆史。
第三,這種種“意象”變動作用時,有種種吉兇悔吝的趨向,都可用“辭”表示出來,使人動用都有儀法标準,使人明知利害,不敢為非。
--這就是我的《易論》。
我且引一段《系辭傳》作這篇的結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爻似當作辭。
說見上)。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亞也(亞字從荀本)。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拟之而後言,儀之而後動。
(儀舊作議。
《釋文》雲:“陸姚桓元荀柔之作儀。
”适按:作儀是也。
儀,法也。
與上文拟字對文。
)拟儀以成其變化。
“象”與“辭”都是給我們摹拟儀法的模範。
◎第四章正名主義孔子哲學的根本觀念,依我看來,隻是上篇所說的三個觀念: 第一,一切變遷都是由微變顯,由簡易變繁赜。
所以說: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知道一切變遷都起于極微極細極簡易的,故我們研究變遷,應該從這裡下手。
所以說: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韓注:“極未形之理曰深,适動微之會曰幾”)。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深”是隐藏未現的。
“幾”字《易系辭》說得最好: 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舊無兇字,義不可通。
今按孔穎達《正義》雲: “諸本或有兇字者,其定本則無也。
”是唐時尚有有兇字之本。
今據增)。
孔子哲學的根本觀念,隻是要“知幾”,要“見幾”,要“防微杜漸”。
大凡人生哲學(即倫理學),論人生行為的善惡,約分兩大派:一派注重“居心”,注重“動機”;一派注重行為的效果影響。
孔子的人生哲學,屬于“動機”一派。
第二,人類的一切器物制度禮法,都起于種種“象”。
換言之,“象”便是一切制度文物的“幾”。
這個觀念,極為重要。
因為“象”的應用,在心理和人生哲學一方面就是“意”,就是“居心”(孟子所謂“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之存心)。
就是俗話說的“念頭”。
在實際一方面,就是“名”,就是一切“名字”(鄭玄說,古曰名,今曰字)。
“象”的學說,于孔子的哲學上,有三層效果: (一)因為象事物的“動機”,故孔子的人生哲學,極注重行為的“居心”和“動機”。
(二)因為“象”在實際上,即是名号名字,故孔子的政治哲學主張一種“正名”主義。
(三)因為象有仿效模範的意思,故孔子的教育哲學和政治哲學,又注重标準的榜樣行為,注重正已以正人,注重以德化人。
第三,積名成“辭”,可以表示意象動作的趨向,可以指出動作行為的吉兇利害,因此可以作為人生動作的向導。
故說: 理則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正辭”與“正名”隻是一事。
孔子主張“正名”、“正辭”,隻是一方面要鼓天下之動,一方面要禁民為非。
以上所說,是孔子哲學的重要大旨。
如今且先說“正名主義”。
正名主義,乃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問題。
這個問題的重要,見于《論語·子路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馬融注,正百事之名)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請看名不正的害處,竟可緻禮樂不興,刑罰不中,百姓無所措手足。
這是何等重大的問題!如今且把這一段仔細研究一番: 怎麼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呢?“言”是“名”組合成的。
名字的意義若沒有正當的标準,便連話都說不通了。
孔子說: 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有角之形。
(《漢書·律曆志》:“成六觚”。
蘇林曰:“六觚,六角也。
”又《郊祀志》:“八觚宣通,象八方”。
師古曰:“觚,角也。
”班固《西都賦》:“上觚棱而樓金爵。
”注雲:“觚,八觚,有隅者也。
”可證。
)故有角的酒器叫做“觚”。
後來把觚字用泛了,凡酒器可盛三升的,都叫做“觚”,不問他有角無角。
所以孔子說:“現在觚沒有角了。
這也是觚嗎?這也是觚嗎?”不是觚的都叫做“觚”,這就是言不順。
且再舉一例。
孔子說: 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政字從正,本有正意。
現今那些昏君貪官的政府,也居然叫做“政”,這也是“言不順”了。
這種現象,是一種學識思想界昏亂“無政府”的怪現象。
語言文字(名)是代表思想的符号。
語言文字沒有正确的意義,還有什麼來做是非真假的标準呢?沒有角的東西可叫做“觚”,一班暴君污吏可叫做“政”,怪不得少正卯、鄧析一般人,要“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用《呂氏春秋》語)了。
孔子當日眼見那些“邪說暴行”(說見本篇第二章),以為天下的病根在于思想界沒有公認的是非真僞的标準。
所以他說: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他的中心問題,隻是要建設一種公認的是非真僞的标準。
建設下手的方法便是“正名”。
這是儒家公有的中心問題。
試引荀卿的話為證: 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
……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互紐;貴賤不明,同類不别: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荀子·正名篇》。
說解見第十一篇第三章)。
不正名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這兩句可作孔子“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兩句的正确注腳。
怎麼說“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呢?這是說是非真僞善惡若沒有公認的标準,則一切别的種種标準如禮樂刑罰之類,都不能成立。
正如荀卿說的:“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
”“正名”的宗旨,隻要建設是非善惡的标準,已如上文所說。
這是孔門政治哲學的根本理想。
《論語》說: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隻是正名主義。
正名的宗旨,不但要使觚的是“觚”,方的是“方”,還須要使君真是君,臣真是臣,父真是父,子真是子。
不君的君,不臣的臣,不子的子和不觚的觚,有角的圓是同樣的錯謬。
如今且看孔子的正名主義如何實行。
孟子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又說: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一部《春秋》便是孔子實行正名的方法。
《春秋》這部書,一定是有深意“大義”的,所以孟子如此說法。
孟子又說: 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莊子《天下篇》也說:“春秋以道名分。
”這都是論《春秋》最早的話,該可相信。
若《春秋》沒有什麼“微言大義”,單是一部史書,那真不如“斷爛朝報”了。
孔子不是一個全無意識的人,似乎不至于做出這樣極不可讀的史書。
論《春秋》的真意,應該研究《公羊傳》和《梁傳》,晚出的《左傳》最沒有用。
我不主張“今文”,也不主張“古文”,單就《春秋》而論,似乎應該如此主張。
《春秋》正名的方法,可分三層說: 第一,正名字。
《春秋》的第一方法,是要訂正一切名字的意義。
這是言語學文法學的事業。
今舉一例,《春秋》說: 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
是月,六退飛,過宋都。
(《公羊傳》)曷為先言“”而後言“石”?石記聞。
聞其真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
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
……曷為先言“六”而後言“”?六退飛,記見也。
視之則“六”,察之則“”,徐而察之,則退飛。
……(《梁傳》)“隕石于宋,五。
”先“隕”而後“石”,何也?“隕”而後“石”也。
于宋四境之内曰“宋”。
後數,散辭也,耳治也。
“是月也,六退飛,過宋都。
”“是月也”,決不日而月也。
“六退飛過宋都”,先數聚辭也。
目治也。
……君子之于物,無所苟而已。
石且猶盡其辭,而況于人乎?故五石六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石則後其“五”,言退則先其“六”。
聖人之謹于正名如此。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五石六之辭是也。
“《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這是正名的第一義。
古書辨文法上詞性之區别,莫如《公羊》、《梁》兩傳。
《公羊傳》講詞性更精。
不但名詞(如車馬曰,貨财曰赙,衣服曰衤遂之類),動詞(如春曰苗,秋曰,冬曰狩,春曰祠,夏曰礻勺,秋曰嘗,冬曰,直來曰來,大歸曰來歸等),分别得詳細,并且把狀詞(如既者何,盡也)、介詞(如及者何,累也)、連詞(如遂者何,生事也,乃者何,難之也,之類)之類,都仔細研究方法上的作用。
所以我說《春秋》的第一義,是文法學、言語學的事業。
第二,定名分。
上一條是“别同異”,這一條是“辨上下”。
那時的周天子久已不算什麼東西。
楚吳都已稱王,此外各國,也多拓地滅國,各自稱雄。
孔子眼見那紛争無主的現象,回想那封建制度最盛時代,井井有條的階級社會,真有去古日遠的感慨。
所以《論語》說: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讀這兩句,可見他老人家氣得胡子發拌的神氣!《論語》又說: 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雖明知一時做不到那“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他卻處處要保存那紙上的封建階級。
所以《春秋》于吳楚之君,隻稱“子”,齊晉隻稱“侯”,宋雖弱小,卻稱“公”。
踐土之會,明是晉文公把周天子叫來,《春秋》卻說是“天王狩于河陽”。
周天子的号令,久不行了,《春秋》每年仍舊大收“春王正月”。
這都是“正名分”的微旨。
《論語》說: 子貢欲去告朔之饣氣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這便是《春秋》大書“春王正月”一類的用意。
第三,寓褒貶。
《春秋》的方法,最重要的,在于把褒貶的判斷寄托在記事之中。
司馬遷《史記·自序》引董仲舒的話道: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别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王道之大者也。
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便是褒貶之意。
上章說“辭”字本有判斷之意。
故“正辭”可以“禁民為非”。
《春秋》的“書法”,隻是要人看見了生畏懼之
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辭的作用,積極一方面,可以“鼓天下之動”;消極一方面,可以“禁民為非”。
這是《易經》的第三個基本觀念。
這三個觀念(一)易,(二)象,(三)辭,便是《易經》的精華。
孔子研究那時的蔔筮之《易》,竟能找出這三個重要的觀念:第一,萬物的變動不窮,都是由簡易的變作繁赜的。
第二,人類社會的種種器物制度禮俗,都有一個極簡易的原起,這個原起,便是“象”。
人類的文明史,隻是這些“法象”實現為制度文物的曆史。
第三,這種種“意象”變動作用時,有種種吉兇悔吝的趨向,都可用“辭”表示出來,使人動用都有儀法标準,使人明知利害,不敢為非。
--這就是我的《易論》。
我且引一段《系辭傳》作這篇的結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爻似當作辭。
說見上)。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亞也(亞字從荀本)。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拟之而後言,儀之而後動。
(儀舊作議。
《釋文》雲:“陸姚桓元荀柔之作儀。
”适按:作儀是也。
儀,法也。
與上文拟字對文。
)拟儀以成其變化。
“象”與“辭”都是給我們摹拟儀法的模範。
◎第四章正名主義孔子哲學的根本觀念,依我看來,隻是上篇所說的三個觀念: 第一,一切變遷都是由微變顯,由簡易變繁赜。
所以說: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知道一切變遷都起于極微極細極簡易的,故我們研究變遷,應該從這裡下手。
所以說: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韓注:“極未形之理曰深,适動微之會曰幾”)。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深”是隐藏未現的。
“幾”字《易系辭》說得最好: 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舊無兇字,義不可通。
今按孔穎達《正義》雲: “諸本或有兇字者,其定本則無也。
”是唐時尚有有兇字之本。
今據增)。
孔子哲學的根本觀念,隻是要“知幾”,要“見幾”,要“防微杜漸”。
大凡人生哲學(即倫理學),論人生行為的善惡,約分兩大派:一派注重“居心”,注重“動機”;一派注重行為的效果影響。
孔子的人生哲學,屬于“動機”一派。
第二,人類的一切器物制度禮法,都起于種種“象”。
換言之,“象”便是一切制度文物的“幾”。
這個觀念,極為重要。
因為“象”的應用,在心理和人生哲學一方面就是“意”,就是“居心”(孟子所謂“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之存心)。
就是俗話說的“念頭”。
在實際一方面,就是“名”,就是一切“名字”(鄭玄說,古曰名,今曰字)。
“象”的學說,于孔子的哲學上,有三層效果: (一)因為象事物的“動機”,故孔子的人生哲學,極注重行為的“居心”和“動機”。
(二)因為“象”在實際上,即是名号名字,故孔子的政治哲學主張一種“正名”主義。
(三)因為象有仿效模範的意思,故孔子的教育哲學和政治哲學,又注重标準的榜樣行為,注重正已以正人,注重以德化人。
第三,積名成“辭”,可以表示意象動作的趨向,可以指出動作行為的吉兇利害,因此可以作為人生動作的向導。
故說: 理則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正辭”與“正名”隻是一事。
孔子主張“正名”、“正辭”,隻是一方面要鼓天下之動,一方面要禁民為非。
以上所說,是孔子哲學的重要大旨。
如今且先說“正名主義”。
正名主義,乃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問題。
這個問題的重要,見于《論語·子路篇》: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馬融注,正百事之名)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請看名不正的害處,竟可緻禮樂不興,刑罰不中,百姓無所措手足。
這是何等重大的問題!如今且把這一段仔細研究一番: 怎麼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呢?“言”是“名”組合成的。
名字的意義若沒有正當的标準,便連話都說不通了。
孔子說: 觚不觚,觚哉?觚哉?“觚”是有角之形。
(《漢書·律曆志》:“成六觚”。
蘇林曰:“六觚,六角也。
”又《郊祀志》:“八觚宣通,象八方”。
師古曰:“觚,角也。
”班固《西都賦》:“上觚棱而樓金爵。
”注雲:“觚,八觚,有隅者也。
”可證。
)故有角的酒器叫做“觚”。
後來把觚字用泛了,凡酒器可盛三升的,都叫做“觚”,不問他有角無角。
所以孔子說:“現在觚沒有角了。
這也是觚嗎?這也是觚嗎?”不是觚的都叫做“觚”,這就是言不順。
且再舉一例。
孔子說: 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政字從正,本有正意。
現今那些昏君貪官的政府,也居然叫做“政”,這也是“言不順”了。
這種現象,是一種學識思想界昏亂“無政府”的怪現象。
語言文字(名)是代表思想的符号。
語言文字沒有正确的意義,還有什麼來做是非真假的标準呢?沒有角的東西可叫做“觚”,一班暴君污吏可叫做“政”,怪不得少正卯、鄧析一般人,要“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用《呂氏春秋》語)了。
孔子當日眼見那些“邪說暴行”(說見本篇第二章),以為天下的病根在于思想界沒有公認的是非真僞的标準。
所以他說: 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他的中心問題,隻是要建設一種公認的是非真僞的标準。
建設下手的方法便是“正名”。
這是儒家公有的中心問題。
試引荀卿的話為證: 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
……異形離心交喻,異物名實互紐;貴賤不明,同類不别:如是,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荀子·正名篇》。
說解見第十一篇第三章)。
不正名則“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廢之禍”,這兩句可作孔子“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兩句的正确注腳。
怎麼說“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呢?這是說是非真僞善惡若沒有公認的标準,則一切别的種種标準如禮樂刑罰之類,都不能成立。
正如荀卿說的:“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
”“正名”的宗旨,隻要建設是非善惡的标準,已如上文所說。
這是孔門政治哲學的根本理想。
《論語》說: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隻是正名主義。
正名的宗旨,不但要使觚的是“觚”,方的是“方”,還須要使君真是君,臣真是臣,父真是父,子真是子。
不君的君,不臣的臣,不子的子和不觚的觚,有角的圓是同樣的錯謬。
如今且看孔子的正名主義如何實行。
孟子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又說: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一部《春秋》便是孔子實行正名的方法。
《春秋》這部書,一定是有深意“大義”的,所以孟子如此說法。
孟子又說: 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莊子《天下篇》也說:“春秋以道名分。
”這都是論《春秋》最早的話,該可相信。
若《春秋》沒有什麼“微言大義”,單是一部史書,那真不如“斷爛朝報”了。
孔子不是一個全無意識的人,似乎不至于做出這樣極不可讀的史書。
論《春秋》的真意,應該研究《公羊傳》和《梁傳》,晚出的《左傳》最沒有用。
我不主張“今文”,也不主張“古文”,單就《春秋》而論,似乎應該如此主張。
《春秋》正名的方法,可分三層說: 第一,正名字。
《春秋》的第一方法,是要訂正一切名字的意義。
這是言語學文法學的事業。
今舉一例,《春秋》說: 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
是月,六退飛,過宋都。
(《公羊傳》)曷為先言“”而後言“石”?石記聞。
聞其真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
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
……曷為先言“六”而後言“”?六退飛,記見也。
視之則“六”,察之則“”,徐而察之,則退飛。
……(《梁傳》)“隕石于宋,五。
”先“隕”而後“石”,何也?“隕”而後“石”也。
于宋四境之内曰“宋”。
後數,散辭也,耳治也。
“是月也,六退飛,過宋都。
”“是月也”,決不日而月也。
“六退飛過宋都”,先數聚辭也。
目治也。
……君子之于物,無所苟而已。
石且猶盡其辭,而況于人乎?故五石六之辭不設,則王道不亢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石則後其“五”,言退則先其“六”。
聖人之謹于正名如此。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五石六之辭是也。
“《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這是正名的第一義。
古書辨文法上詞性之區别,莫如《公羊》、《梁》兩傳。
《公羊傳》講詞性更精。
不但名詞(如車馬曰,貨财曰赙,衣服曰衤遂之類),動詞(如春曰苗,秋曰,冬曰狩,春曰祠,夏曰礻勺,秋曰嘗,冬曰,直來曰來,大歸曰來歸等),分别得詳細,并且把狀詞(如既者何,盡也)、介詞(如及者何,累也)、連詞(如遂者何,生事也,乃者何,難之也,之類)之類,都仔細研究方法上的作用。
所以我說《春秋》的第一義,是文法學、言語學的事業。
第二,定名分。
上一條是“别同異”,這一條是“辨上下”。
那時的周天子久已不算什麼東西。
楚吳都已稱王,此外各國,也多拓地滅國,各自稱雄。
孔子眼見那紛争無主的現象,回想那封建制度最盛時代,井井有條的階級社會,真有去古日遠的感慨。
所以《論語》說: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讀這兩句,可見他老人家氣得胡子發拌的神氣!《論語》又說: 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雖明知一時做不到那“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制度,他卻處處要保存那紙上的封建階級。
所以《春秋》于吳楚之君,隻稱“子”,齊晉隻稱“侯”,宋雖弱小,卻稱“公”。
踐土之會,明是晉文公把周天子叫來,《春秋》卻說是“天王狩于河陽”。
周天子的号令,久不行了,《春秋》每年仍舊大收“春王正月”。
這都是“正名分”的微旨。
《論語》說: 子貢欲去告朔之饣氣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這便是《春秋》大書“春王正月”一類的用意。
第三,寓褒貶。
《春秋》的方法,最重要的,在于把褒貶的判斷寄托在記事之中。
司馬遷《史記·自序》引董仲舒的話道: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别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王道之大者也。
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便是褒貶之意。
上章說“辭”字本有判斷之意。
故“正辭”可以“禁民為非”。
《春秋》的“書法”,隻是要人看見了生畏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