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堂雜著摘抄

關燈
者,亦皆曲為面谀以取容悅,而後生得志,祿位相抗,便不能受正言于人,遂使世道愈下,古誼不複。

    二公遺響,遐哉不可及矣。

     嘉靖己醜,邃庵楊公為首相,上倚注甚切。

    時議禮諸公,受知于上,相繼登樞要。

    尚書霍文敏公韬,時為詹事,忌公尤切,特疏劾公。

    上大怒,削秩賜罷,文敏猶欲根蔓公門下士,一網打盡。

    有大學生孫育,公之鄉人也,受恩久,百凡家蠱,公保護如子弟。

    公在相位,援育入文華殿供事,以書寫資勞,例得受京職。

    時亦以公黨與,恐遭斥逐,乃錄公居官事數十條,呈于文敏,以求自解。

    不意數月後,以暴疾卒于家。

    其子奉柩還,公猶易服吊其喪。

    其子跪泣曰:“人子固不敢言親過,但悖德者不祥。

    吾父負公而死,天也,願公無吊。

    ”公笑曰:“爾父豈負我者?我為人所陷,波及汝父輩,汝父欲保全身家,萬不得已,姑借我以免禍耳。

    吾獨不能諒之,是吾又負汝父矣?”人皆服公雅量。

     太保費文憲公,年十六,領癸卯鄉薦,赴試禮部,道經呂梁洪。

    時公從父某為主事,有事于此,一見公即曰:“吾侄此行不第,當卒業北雍。

    ”公愕然問故,答曰:“近得一夢,吾見侄在北監領簽出館,簽上寫彭時二字。

    彭公,狀元宰相也。

    吾侄勉之。

    ”已而公是年果不第,即入北監讀書,專事博洽,以資策學。

    至丁未,果狀元及第,官至少師、太學士。

    計得夢時,彭公尚在,及後彭公卒于官,谥文憲。

    公以嘉靖乙未再召入閣,亦卒于官,谥亦如之。

    二公不但科第祿位偶同,雖考終賜谥,如出一轍,亦異矣。

     古者天王教世子,必齒讓于學曰:“有君在則禮然,有父在則禮然,所以明尊無二上之義也。

    ”王魏不死建成之難,後之君子猶或宥之。

    謂宮臣亦天子之公臣,非太子之私臣也。

    自漢以來,先王之法,變易殆盡。

    而群臣于太子,未聞有稱臣者,此綱常大義也。

    我皇明治教卓越百王,獨高皇晚年欲崇重東宮,制令百官奏事東宮者俱稱臣。

    自是天下司府州縣,每歲逢聖誕,有萬壽、千秋二節,是分明二上矣。

    恐先王垂世立教之意不若是也。

    又喪制,古者父在而母服齋衰仗期,父死然後為母如父服,此嚴祖敬宗之大義也。

    至唐武後與政時,上便宜十二條,其一欲令父在為母服齋衰三年,為罔極之思一也。

    雖制與父同,然猶不敢服斬衰,沿于宋元不廢,猶知有大義也。

    至本朝則父母之服不分存亡,俱服斬衰矣。

    獨祖在,嫡孫為祖母不承重,尚沿舊制爾。

    庶子以官秩受封,嫡母在者,止封嫡母,生母不得受封,此亦厭于嫡母之義也。

    至于嫡母在而生母亡,又仍服斬衰,與嫡母同,于義乖矣。

    且我高皇嫡庶之辯甚嚴,親王及王妃年五十五子者,方許立庶長為世子,故今建儲之法,亦必立嫡。

    然東宮登極,雖正後在者,生母即并尊為皇太後,無複有厭于嫡母之義矣。

    此制三代以上不可考。

    自漢以來,無有不沿此制者。

    按先王重嫡之法,則天子生母厭于嫡母者,止宜尊為皇太妃,嫡後崩,始宜追尊為太後,則大經正矣。

    此皆綱常之重者。

    使複古之主出焉,稽經按禮,著為定典,以正萬世之大經,其功豈小補哉! 每見館閣諸先達,對後學縷縷道國朝典故。

    先文裕公出入館閣,前後幾四十年,每見國朝前輩,抄錄得一二事,便命不肖熟讀而藏之。

    蓋士君子有志用事,非兼通今古,何得言經濟?此先儒所以貴練達朝章,而魏相條晁董之對,特見重于朝廷,良亦為此。

    朱文公有言,知古不知今者,葉正則也。

    知今不知古者,陳同父也。

    既知古又知今者,呂伯恭也。

    今世學者盡有務為博洽,不究心當代事故,一問及朝廷典故,及一代之經制沿革,恍如隔世。

    縱才華邁衆,恐其見諸施為,自多窒礙,宜識者目為俗學,無足怪者。

     海邑士有楊學禮者,别号東濱,少負文學,竟落魄不第,與家君學士為忘形交。

    予童時嘗憶其《春興詠》一絕雲:“菖蒲枸杞滿庭栽,書閣垂簾半掩開。

    蛱蝶不嫌春色澹,隔牆飛去又飛來。

    ”頗有天趣。

    又晚年和家君《秋興》一律雲:“風物蕭疏兩鬓絲,感懷常在夜深時。

    心灰未冷金猊熱,首級無功鐵馬悲。

    杜宇敢言遊子怨,芙蓉空帶美人姿。

    山家自有陽春調,不與多才宋玉知。

    ”亦可謂寫出心事矣。

     吳中名士陸楠,登鄉薦,上南宮不售,歸過楊州鈔關。

    有部官司關,欲稅其舟,楠投一詩雲:“獻策金門苦未收,歸心日夜伺東流。

    扁舟載得愁千斛,幸有明王不稅愁。

    ”其官見詩,迎而禮之,下第士聞者為之絕倒。

     嘉靖庚子,予自京師還,過淮陰漂母祠,見題古詩一絕于壁間。

    有雲:“賢哉一飯恩,千載猶廟食。

    如何漢諸陵,寂寞生荊棘。

    ”籲!可以志感矣。

     予嘗有理外之論,物外之想,人稱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所謂四海者,今中國以交廣為南海,遼渤為東海,西北二海則隔絕夷虜,不知所在。

    予嘗狹隘中國,我皇明疆域不減漢唐盛時,而今京師之北,不五百裡,便為大漠,天子獨以三面控制萬裡,其西域北虜所占,又不知其幾何?然則四海之内,天子所統馭者,或不及十之一二,未可知也。

    昔人謂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尊親,不過誇揚之爾,非實錄也。

    每恨初開關時,天分華夏,何不環四海以為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