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西塘集耆舊續聞卷第九 夏文莊舉制科,對策罷,方出殿門,遇楊徽之,見其年少,遽邀與語,曰:“老夫他則不知,唯喜吟詠。

    願丐賢良一篇,以蔔他日之志。

    ”公欣然援筆曰:“殿上衮衣明日月,硯中旗影動龍蛇。

    縱橫禮樂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

    ”楊公歎服,曰:“真宰相器也。

    ”此《青箱雜記》所載。

    又《東軒筆錄》與此少異,雲:公舉制科對策,廷下有老宦者前揖曰:“吾閱人多矣,視賢良他日必貴,求一詩以志今日之事。

    ”因以吳绫手巾展前,公乘興題曰:“簾内衮衣明黼黻,殿中旗旆雜龍蛇。

    縱橫落筆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

    ”然不若前詩用字之工。

    所謂宦者以吳绫手巾求詩,想必有此。

    至今殿試唱名,宦者例求三名詩,但句語少有工者,詩亦不足重矣。

     祖宗朝,一時翰苑諸公唱和,有《上李舍人》詩:“西掖深沈大帝居,紫微西省掌泥書。

    天關啟鑰趨朝後,侍史焚香起草初。

    ”又:“黃扉陪漢相,彩筆代堯言。

    ”又《和人見賀》:“分班曉入翔鴦閣,直閣旁聯浴鳳池。

    彩筆閑批五色诏,好風時動萬年枝。

    ”又:“太液西入鳳池邊,西閣淩雲為起煙。

    彩筆時批尺一诏,直廬深在九重天。

    ”又《内直》詩:“紫泥初熟诏書成,紅藥翻階晝影清。

    屋瓦生煙宮漏永,時聞幽鳥自呼名。

    ”李昉《燕會》詩:“衣惹禦香拖瑞錦,筆宣皇澤灑春霖。

    ”賈黃中:“青綸輝映輕前古,丹地深嚴隔世塵。

    ”錢若水:“日上花梢簾卷後,柳遮鈴索雨晴初。

    ”楊徽之:“诏出紫泥封去潤,朝回蓮燭賜來香。

    ”皆燦然有貴氣。

     王元之嘗作《三黜斌》以見志,後知制诰,忤時相,出知黃州。

    蘇易簡榜下放孫何等進士三百餘人,奏曰;“禹僻禁林宿儒,累為遷客,臣欲令榜下諸生送于郊。

    ”奏可之。

    禹偁作詩謝曰:“綴行相送我何榮,老鶴乘軒愧谷莺。

    三入承明不知舉,看人門下放諸生。

    ”時交親循時好惡,不敢私近,獨窦元賓執手泣于閤門,公後以詩謝之,曰:“惟有南宮窦員外,為餘垂淚閤門前。

    ”權德奧不由科第,知貢舉三年,門下諸公繼為公相,以元之之才不得知貢舉,抑命也夫! 前輩論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鐘、王、顧、陸之筆,見者争售,此所謂“耳鑒”。

    又有觀畫以手摸之,相傳以謂素隐指者為佳畫。

    此又在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

     畫之妙當以神會,不可以形器求也。

    此固善于評畫者。

    然餘觀近代酷收古帖者,無如米元章;識畫者,無如唐彥猷。

    元章廣收六朝筆帖,可謂精于書矣,然亦多膺本。

    東坡跋米所收書雲:“畫地為餅未必似,要令癡兒出饞水。

    ”山谷和雲:“百家傳本略相似,如月行天見諸水。

    ”又雲“拙者竊鈎辄折趾”,蓋譏之也。

    楊次翁守丹陽,元章過郡留數日。

    元章好易他人書畫,次翁作羹以飯之,曰:“今日為君作河豚。

    ”其實他魚。

    元章疑而不食,次翁笑曰:“公可無疑,此阙本爾。

    ”因以譏之。

     唐彥猷博學好古,忽一客攜黃荃《梨花卧鵲》,于花中斂羽合目,其态逼真。

    彥猷畜書畫最多,取蜀之趙昌、唐之崔彜數名畫較之,俱不及。

    題曰“錦江釣叟筆”,絹色晦淡,酷類唐缣。

    其弟彥範揭圖角絹視之,大笑曰:“黃筌唐末人,此乃本朝和買絹印,後人矯為之。

    ”遂還其人。

    以此觀之,真膺豈易辨邪? 世之溺于書畫者,雖不失為雅好,然亦一癖爾。

    歐陽公有《牡丹圖》,一貓卧其下,人皆莫知。

    一日,有客見之,曰:“此必午時牡丹也。

    貓眼至午,精細而長,至晚,則大而圓。

    ”此亦善于鑒畫者。

     歐陽公《石月屏序》雲:“張景山在虢州時,命治石橋,小版一石中,有月形,石色紫而月白,中有樹森森然,其文黑,而枝葉老勁,雖世之工于畫者不能為,蓋奇物也。

    景山因谪,留以遺予,因令善畫工模寫以為圖,并書以遺蘇子美。

    其月滿,西旁微有不滿處,正如十三四時。

    其樹橫生,一枝外出。

    皆其實如此,不敢增損,貴可信也。

    ”子美、聖俞皆有詩。

     餘嘗于赤岸陳文惠裔孫忠懿家,出示餘此屏,自言文忠公所藏之本。

    其月、樹、枝、葉,與公之序無少異,但其圖與石屏微不類爾,豈公所謂“世之工于畫者不能為”乎?忠懿且求餘跋語,餘謂:歐公方誇此石:“自雲每到月滿時,石在暗室光出檐。

    ”聖俞則曰:“曾無纖毫光,朱若燈照席。

    徒為頑璞一片圓,溫潤又不如圭璧。

    ”何貶此石之甚邪?雖然,此屏不幸而遇聖俞,亦幸而有聖俞,則此屏可以長寶,而不為好事者奪。

    豈願複有歐陽公者,出而見之乎? 容齋先生語餘雲:“唐金城馮贽編《雲仙散錄》,不著出處,皆為僞撰,初無此事。

    予偶得此本,退而讀之,有張曲江語人曰:‘學者常想胸次吞雲夢,筆頭湧若耶溪。

    量既并包,文亦浩瀚。

    ’殊不知若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