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西塘集耆舊續聞卷第四
阆州有三雅池,《潘薳記聞》雲:“古有修此池者,得三銅器,狀如酒杯,各有二篆,曰伯雅,曰仲雅,曰季雅。
或謂劉表二子好酒,嘗制三爵,大曰伯雅,受一鬥;次曰仲雅,受七升;小曰季雅,受五升。
”趙德麟雲:“恐是盛酒器,非飲器也。
”餘以問曾存之,存之言:“古人軀幹大,升合小。
”王仲弓《傷寒證治論?湯劑注》雲:“古方三兩當今一兩,三升當今一升。
”然則存之之言信矣。
餘按《廣韻》“【上疋下皿】”字,注雲“酒器”。
“【上疋下皿】”、“雅”同音,則“【上疋下皿】”字蓋借用,“三雅”乃酒杯也,無可疑者。
過曾大中書室,因論法帖載孫權遣方士取【魚啚】魚作脍,人皆不解。
“【魚啚】魚”,作“圖”音讀。
靖康元年,餘以事至合流鎮,見人家壁間有唐明皇禦注《道德經》:“終日行而不離【車啚】重。
’”‘辎”字偏旁作“啚”,乃悟“【魚啚】”為“鯔”也。
然則考古者,不可不博也。
《溫氏雜志》。
天禧元年八月敕:“自今兩省、谏舍、宗室将軍以上,許乘狨毛暖座,餘悉禁止。
”仍絕采捕。
此乃狨座之始一也。
故刑部胡尚書嘗雲:“祖宗時,館職暑月許開角門,于大慶殿廊納涼。
因石曼卿被酒,扣殿求對,尋有約束,自後不複開矣。
” 故事,館職每洛陽貢花到,例賜百朵,并南庫法酒。
此二者,《麟台故事》不載,因并志之。
曾元忠谏議雲,先朝郎官兼修日曆者,銜上但稱“兼著作”,無“郎”字。
慶曆二年,西方用兵,張安道奏議,乞并樞密院歸中書。
因除昭文相呂申公兼判樞密院,除集賢相章郇公兼樞密使,而加晏元獻同平章事,依舊樞密使。
時宋元憲知維揚,王荊公為佥判,代作賀啟三首。
内昭文一首,朱公别撰,塗抹殆遍,前輩于禮儀語言間謹重如此。
宋氏稿副尚存,頃獲觀之,乃具錄焉。
荊公啟雲:“恭審肅被寵靈,參司樞要,伏惟慶慰。
竊以安危所系,文武相須,眷注意之殊特,崇仰成之異禮。
至若萬務通于四海,二柄萃于一門。
簡在休辰,職由全德。
恭以昭文相公,風華博照,天韻雄成,挾旦、奭之謀谟,襲韋、平之系胄。
逢辰鼎盛,序爵彌高。
清議被民,卓冠一時之傑;豐規振俗,遄跻三代之隆。
嗟彼羌豪,警吾邊吏;有嚴天讨,爰整王師。
上方深拱以倚平,博謀而取重。
畀茲全責,欽若壯猷,輿訟所同,岩瞻惟允。
昔饋通函谷,繄沛邑之宗臣;威被匈奴,實漢家之良相。
宜今具美,與古兼徽。
某夙附末光,雅煩善庇。
伏藩城而待罪,隐若自安;占宿邸之移文,跫然滋喜。
依歸之素,有過等夷。
” 宋公自作啟雲:“右某啟:近得本州進奏院狀報,伏承誕膺明制,兼管鴻樞,伏惟慶慰。
恭以昭文仆射相公業總将明,地尊弼直。
綢缪三事,敷燮九功。
穆鬷假以無言,陡大猷于同體。
屢還休冊,專遜碩膚,列讓彌高,群瞻益洽。
向屬戎亭之警,繄廟略之勤。
唯是本兵,别歸謀幄,彌綸雖一,名分或殊。
果咨相府之尊,并統機庭之重。
特頒聖訓,參告治朝。
創宥密之判規,寵裁成之政本。
協修一德,允賴于湯臣;外撫四夷,更光于漢業。
安危所注,左右鹹宜。
”觀元憲之意,謂國朝未有判樞密之院者,以上之注意尤重,故雲“創宥密之判規,寵裁成之政本”也。
四聲分韻,始于沈約。
至唐以來,乃以聲律取士,則今之律賦是也。
凡表、啟之類,近代聲律尤嚴,或乖平仄,則謂之“失粘”。
然文人出奇,時有不拘此格者。
《緘啟新範》載《李秀才賀滕學士》一啟,全用側聲結句,其辭雲:“伏審榮承紫渙,進朕閨彥。
某被遇有素,起抃慚後。
且賢者器業,本不在于文藻;而國之鈞軸,實籍此而進用。
恭以某官,率志雅遠,持論忠實,惜夫舒卷,尚曰淹晚。
今幸以材
或謂劉表二子好酒,嘗制三爵,大曰伯雅,受一鬥;次曰仲雅,受七升;小曰季雅,受五升。
”趙德麟雲:“恐是盛酒器,非飲器也。
”餘以問曾存之,存之言:“古人軀幹大,升合小。
”王仲弓《傷寒證治論?湯劑注》雲:“古方三兩當今一兩,三升當今一升。
”然則存之之言信矣。
餘按《廣韻》“【上疋下皿】”字,注雲“酒器”。
“【上疋下皿】”、“雅”同音,則“【上疋下皿】”字蓋借用,“三雅”乃酒杯也,無可疑者。
過曾大中書室,因論法帖載孫權遣方士取【魚啚】魚作脍,人皆不解。
“【魚啚】魚”,作“圖”音讀。
靖康元年,餘以事至合流鎮,見人家壁間有唐明皇禦注《道德經》:“終日行而不離【車啚】重。
’”‘辎”字偏旁作“啚”,乃悟“【魚啚】”為“鯔”也。
然則考古者,不可不博也。
《溫氏雜志》。
天禧元年八月敕:“自今兩省、谏舍、宗室将軍以上,許乘狨毛暖座,餘悉禁止。
”仍絕采捕。
此乃狨座之始一也。
故刑部胡尚書嘗雲:“祖宗時,館職暑月許開角門,于大慶殿廊納涼。
因石曼卿被酒,扣殿求對,尋有約束,自後不複開矣。
” 故事,館職每洛陽貢花到,例賜百朵,并南庫法酒。
此二者,《麟台故事》不載,因并志之。
曾元忠谏議雲,先朝郎官兼修日曆者,銜上但稱“兼著作”,無“郎”字。
慶曆二年,西方用兵,張安道奏議,乞并樞密院歸中書。
因除昭文相呂申公兼判樞密院,除集賢相章郇公兼樞密使,而加晏元獻同平章事,依舊樞密使。
時宋元憲知維揚,王荊公為佥判,代作賀啟三首。
内昭文一首,朱公别撰,塗抹殆遍,前輩于禮儀語言間謹重如此。
宋氏稿副尚存,頃獲觀之,乃具錄焉。
荊公啟雲:“恭審肅被寵靈,參司樞要,伏惟慶慰。
竊以安危所系,文武相須,眷注意之殊特,崇仰成之異禮。
至若萬務通于四海,二柄萃于一門。
簡在休辰,職由全德。
恭以昭文相公,風華博照,天韻雄成,挾旦、奭之謀谟,襲韋、平之系胄。
逢辰鼎盛,序爵彌高。
清議被民,卓冠一時之傑;豐規振俗,遄跻三代之隆。
嗟彼羌豪,警吾邊吏;有嚴天讨,爰整王師。
上方深拱以倚平,博謀而取重。
畀茲全責,欽若壯猷,輿訟所同,岩瞻惟允。
昔饋通函谷,繄沛邑之宗臣;威被匈奴,實漢家之良相。
宜今具美,與古兼徽。
某夙附末光,雅煩善庇。
伏藩城而待罪,隐若自安;占宿邸之移文,跫然滋喜。
依歸之素,有過等夷。
” 宋公自作啟雲:“右某啟:近得本州進奏院狀報,伏承誕膺明制,兼管鴻樞,伏惟慶慰。
恭以昭文仆射相公業總将明,地尊弼直。
綢缪三事,敷燮九功。
穆鬷假以無言,陡大猷于同體。
屢還休冊,專遜碩膚,列讓彌高,群瞻益洽。
向屬戎亭之警,繄廟略之勤。
唯是本兵,别歸謀幄,彌綸雖一,名分或殊。
果咨相府之尊,并統機庭之重。
特頒聖訓,參告治朝。
創宥密之判規,寵裁成之政本。
協修一德,允賴于湯臣;外撫四夷,更光于漢業。
安危所注,左右鹹宜。
”觀元憲之意,謂國朝未有判樞密之院者,以上之注意尤重,故雲“創宥密之判規,寵裁成之政本”也。
四聲分韻,始于沈約。
至唐以來,乃以聲律取士,則今之律賦是也。
凡表、啟之類,近代聲律尤嚴,或乖平仄,則謂之“失粘”。
然文人出奇,時有不拘此格者。
《緘啟新範》載《李秀才賀滕學士》一啟,全用側聲結句,其辭雲:“伏審榮承紫渙,進朕閨彥。
某被遇有素,起抃慚後。
且賢者器業,本不在于文藻;而國之鈞軸,實籍此而進用。
恭以某官,率志雅遠,持論忠實,惜夫舒卷,尚曰淹晚。
今幸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