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西塘集省舊續聞卷第三
陳恭公執中當國時,曾魯公由修起居注除待制、群牧使。
恭公弟婦,王冀公孫女,曾出也。
歲旦拜恭公,恭公迎謂:“六新婦,曾三除從官,喜否?”王固未嘗歸外家,辄答曰:“三舅甚荷相公收錄,但太夫人不樂,責三舅曰:‘汝三人及第,必是全廢學,丞相姻家備知之,故除待制也。
’”恭公默然。
未幾,改知制诰。
蓋恭公不由科舉,失于夷考也。
女子之警敏,有如此者。
晁無咎閑居濟州金鄉,葺東臯歸去來園,樓觀堂亭,位置極蕭灑,盡用陶語名目之。
自畫為大圖,書記其上,書尤妙。
始無咎請開封解,蔡儋州以魁送;又葉夢得舅也。
故比諸人獨獲安便。
嘗以長短句曰《摸魚兒》者寄蔡,蔡賞歎,每自歌,其群從之。
道語餘:“夢無咎監酒州稅,何祥也?”已而吏部調知達州,張無盡改泗州,言者論罷,令赴通州。
無咎不樂,舣舟收稅亭下,以疾不起,果有數乎? 晁詠之之道,美叔子,奇士也。
宏詞第一人。
負其才,可淩厲要途,以元符封事廢。
有詩曰:“元年四月朔,日食國有赦。
”又有“已失青雲空老去”之語。
後為西京管庫,蔡元度留守稍禮之,以系籍不能薦,忽謂晁曰:“如子之才,何必上書?”之道罔措,徐曰:“隻是沒處頓文章。
”蔡亦大笑。
之道年四十餘,終朝請郎。
許尚書光凝君謀論本朝内制,惟王岐公《華陽集》最為得體。
蓋禹玉仕早達,所與唱和,無四品以下官;同朝名臣,非歐陽公與王荊公銘其葬者,往往出禹玉手。
高二王,狄武襄碑,尤有史法,而貴氣璨然。
君謀,岐公婿也。
黃魯直少有詩名,未入館時,在葉縣、大名、吉州、太和、德平,詩已卓絕。
後以史事待罪陳留,偶自編《退聽堂詩》,初無意盡去少作。
胡直孺少汲,建炎初帥洪州,首為魯直類詩文為《豫章集》,命洛陽朱敦儒、山房李彤編集,而洪炎玉父專其事。
遂以《退聽》為斷,以前好詩皆不收,而不用呂汲老杜編年為法,前後參錯,殊牴牾也。
反不如姑胥居世英刊《東坡全集》,殊有叙,又絕少外舛謬,極可賞也。
廬陵守陳誠虛中,刊歐陽公《居士集》,亦無倫次,蓋不知編摩之體耳。
祖宗故事,凡仆射、使相、宜徽使皆判州府。
宣和初,餘丞相以少保、武威軍節度使知福州,有司失之也。
靖康初,白丞相請外,特進大觀文,時李河内公士美當國,考故事,除判壽春府。
建炎四年,呂相及劉少傅光世皆以使相分鎮江浙,呂知池州,劉知鎮江府,又失之也。
呂以使相罷平章事,不加食邑、食實封,亦非故事。
陳述古諸女,亦多有文。
有适李氏者,從其夫任晉甯軍判官,部使者以小雁屏求詩,李婦自作黃魯直小楷,題其上二絕雲:“蓼淡蘆欹曲水通,幾雙容與對西風。
扁舟阻向江鄉去,卻喜相逢一枕中。
”“曲屏誰畫小潇湘,雁落秋風蓼半黃。
雲淡雨疏孤嶼遠,會令清夢繞寒塘。
” 林文節子中帥并門,席間與幕府唱和。
有徐姓帥屬,忘其名,内子能詩,林公每出首唱,徐密寫韻歸,衆方操觚,内子詩已來,必可觀也。
一日,幕府有醉起舞者,時和林公“黎”字,其詩曰:“幕中舞客呈鸲鹆,帳下牙兵困蒺黎。
”又送一屬官徑除監司,林公押“僚”字,徐婦和曰:“華衮自宜還舊物,繡衣先見冠同僚。
”監司,故相家也。
林公甚賞之。
程文簡公就試,夢觀音從天乘彩車下降,驚覺,乃類旌旂車辂事,果試《德車結旌賦》。
平生五更誦觀音菩薩數百遍,晚年亦不廢。
蔡蓧作《西清詩話》,載江南李後主《臨江仙》,雲“圍城中書,”其尾不全。
以餘考之,殆不然。
餘家藏李後主《七佛戒經》及雜書二本,皆作梵葉,中有《臨江仙》,塗注數字,未嘗不全。
其後則書李太白詩數章,似平日學書也。
本江南中書舍人王克正家物,後歸陳魏公之孫世功君懋,餘,陳氏婿也。
其詞雲:“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
子規啼月小樓西。
玉鈎羅幕,惆怅暮煙垂。
别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
爐香閑袅鳳凰兒。
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後有蘇子由題雲:“凄涼怨慕,真亡國之聲也。
” 嘉佑、治平間,韓氏、呂氏,人望盛矣。
議者謂魏公将老,置輔非韓即呂。
故王介甫結韓持國,又因持國以結子華。
持國入政府,每言介甫知經術,可大用。
神宗初政,即以學士召,又與子華同入爰立。
遂用晦叔為中丞。
已而不合,雖子華極力彌縫亦不樂。
而持國、晦叔,幾若世仇。
然介甫微時,與曾子固甚歡,曾又薦于歐陽公。
既貴,而子固不屈,故外補近二十年,元豐末方召用。
又每于上前,力诋子固與蘇子瞻,《日錄》可考也。
介甫既歸鐘山,有詩曰:“穰侯老擅關中事,常恐諸侯客子來。
我亦暮年專一壑,每逢車馬便驚猜。
”此蓋平生之志,非特丘壑間也。
趙伯山雲。
《書評》謂羊欣書如婢作夫人,舉止羞澀,不堪位置。
而世言米芾喜效其體,蓋米法欹側,頗協不堪位置之意。
聞薛紹彭嘗戲米曰:
恭公弟婦,王冀公孫女,曾出也。
歲旦拜恭公,恭公迎謂:“六新婦,曾三除從官,喜否?”王固未嘗歸外家,辄答曰:“三舅甚荷相公收錄,但太夫人不樂,責三舅曰:‘汝三人及第,必是全廢學,丞相姻家備知之,故除待制也。
’”恭公默然。
未幾,改知制诰。
蓋恭公不由科舉,失于夷考也。
女子之警敏,有如此者。
晁無咎閑居濟州金鄉,葺東臯歸去來園,樓觀堂亭,位置極蕭灑,盡用陶語名目之。
自畫為大圖,書記其上,書尤妙。
始無咎請開封解,蔡儋州以魁送;又葉夢得舅也。
故比諸人獨獲安便。
嘗以長短句曰《摸魚兒》者寄蔡,蔡賞歎,每自歌,其群從之。
道語餘:“夢無咎監酒州稅,何祥也?”已而吏部調知達州,張無盡改泗州,言者論罷,令赴通州。
無咎不樂,舣舟收稅亭下,以疾不起,果有數乎? 晁詠之之道,美叔子,奇士也。
宏詞第一人。
負其才,可淩厲要途,以元符封事廢。
有詩曰:“元年四月朔,日食國有赦。
”又有“已失青雲空老去”之語。
後為西京管庫,蔡元度留守稍禮之,以系籍不能薦,忽謂晁曰:“如子之才,何必上書?”之道罔措,徐曰:“隻是沒處頓文章。
”蔡亦大笑。
之道年四十餘,終朝請郎。
許尚書光凝君謀論本朝内制,惟王岐公《華陽集》最為得體。
蓋禹玉仕早達,所與唱和,無四品以下官;同朝名臣,非歐陽公與王荊公銘其葬者,往往出禹玉手。
高二王,狄武襄碑,尤有史法,而貴氣璨然。
君謀,岐公婿也。
黃魯直少有詩名,未入館時,在葉縣、大名、吉州、太和、德平,詩已卓絕。
後以史事待罪陳留,偶自編《退聽堂詩》,初無意盡去少作。
胡直孺少汲,建炎初帥洪州,首為魯直類詩文為《豫章集》,命洛陽朱敦儒、山房李彤編集,而洪炎玉父專其事。
遂以《退聽》為斷,以前好詩皆不收,而不用呂汲老杜編年為法,前後參錯,殊牴牾也。
反不如姑胥居世英刊《東坡全集》,殊有叙,又絕少外舛謬,極可賞也。
廬陵守陳誠虛中,刊歐陽公《居士集》,亦無倫次,蓋不知編摩之體耳。
祖宗故事,凡仆射、使相、宜徽使皆判州府。
宣和初,餘丞相以少保、武威軍節度使知福州,有司失之也。
靖康初,白丞相請外,特進大觀文,時李河内公士美當國,考故事,除判壽春府。
建炎四年,呂相及劉少傅光世皆以使相分鎮江浙,呂知池州,劉知鎮江府,又失之也。
呂以使相罷平章事,不加食邑、食實封,亦非故事。
陳述古諸女,亦多有文。
有适李氏者,從其夫任晉甯軍判官,部使者以小雁屏求詩,李婦自作黃魯直小楷,題其上二絕雲:“蓼淡蘆欹曲水通,幾雙容與對西風。
扁舟阻向江鄉去,卻喜相逢一枕中。
”“曲屏誰畫小潇湘,雁落秋風蓼半黃。
雲淡雨疏孤嶼遠,會令清夢繞寒塘。
” 林文節子中帥并門,席間與幕府唱和。
有徐姓帥屬,忘其名,内子能詩,林公每出首唱,徐密寫韻歸,衆方操觚,内子詩已來,必可觀也。
一日,幕府有醉起舞者,時和林公“黎”字,其詩曰:“幕中舞客呈鸲鹆,帳下牙兵困蒺黎。
”又送一屬官徑除監司,林公押“僚”字,徐婦和曰:“華衮自宜還舊物,繡衣先見冠同僚。
”監司,故相家也。
林公甚賞之。
程文簡公就試,夢觀音從天乘彩車下降,驚覺,乃類旌旂車辂事,果試《德車結旌賦》。
平生五更誦觀音菩薩數百遍,晚年亦不廢。
蔡蓧作《西清詩話》,載江南李後主《臨江仙》,雲“圍城中書,”其尾不全。
以餘考之,殆不然。
餘家藏李後主《七佛戒經》及雜書二本,皆作梵葉,中有《臨江仙》,塗注數字,未嘗不全。
其後則書李太白詩數章,似平日學書也。
本江南中書舍人王克正家物,後歸陳魏公之孫世功君懋,餘,陳氏婿也。
其詞雲:“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
子規啼月小樓西。
玉鈎羅幕,惆怅暮煙垂。
别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
爐香閑袅鳳凰兒。
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後有蘇子由題雲:“凄涼怨慕,真亡國之聲也。
” 嘉佑、治平間,韓氏、呂氏,人望盛矣。
議者謂魏公将老,置輔非韓即呂。
故王介甫結韓持國,又因持國以結子華。
持國入政府,每言介甫知經術,可大用。
神宗初政,即以學士召,又與子華同入爰立。
遂用晦叔為中丞。
已而不合,雖子華極力彌縫亦不樂。
而持國、晦叔,幾若世仇。
然介甫微時,與曾子固甚歡,曾又薦于歐陽公。
既貴,而子固不屈,故外補近二十年,元豐末方召用。
又每于上前,力诋子固與蘇子瞻,《日錄》可考也。
介甫既歸鐘山,有詩曰:“穰侯老擅關中事,常恐諸侯客子來。
我亦暮年專一壑,每逢車馬便驚猜。
”此蓋平生之志,非特丘壑間也。
趙伯山雲。
《書評》謂羊欣書如婢作夫人,舉止羞澀,不堪位置。
而世言米芾喜效其體,蓋米法欹側,頗協不堪位置之意。
聞薛紹彭嘗戲米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