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人在衰周,猶及見此等史,存而不敢削,亦見忠厚之意。
至後人見此語頗無謂,遂從而削去之,故聖人歎曰‘今亡矣夫’,蓋歎此句之不存也。
故聖人作《春秋》,于‘郭公’、‘夏五’皆存之于經者,蓋慮後人妄意去取,失古人忠厚之意,書之所以示訓也。
”故先生嘗言:“‘直,其正也。
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當為‘正以直内’。
‘能悅諸心,能研諸侯之慮。
’當為‘能研諸慮’。
如此類者,五經中極多,前輩恐倡後生穿鑿之端,故不敢著論。
若或為之倡,後生競生新意,以相誇尚,六經無全書矣,其害多于無人論說之時。
此前輩所以謹重,姑置之不言可也,此正有得于聖人閉文之意。
” 又問:“漢之四皓,揚子雲嘗稱其美行,子雲于高帝世為近,必其事之不可誣者。
司馬溫公作《通鑒),削而去之,以為高祖不廢太子者,但以大臣皆不從,恐身後趙王不能獨立,故不為耳,豈山林四叟片言能促其事哉?若四叟實能制高祖使不廢太子,是留侯為子立黨以制其父,留侯豈為是哉?此特辯士欲誇大其事,故雲。
司馬遷好奇,多愛而采之,今皆不取。
斯言果然否?”元城曰:“此殆有深意。
老先生作(通鑒》,欲示後世勸戒之意。
正如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夫子既告之以繪事後素,又發起予之歎。
至子删(詩》則削而去之。
今《碩人》詩之二章,無‘素以為絢兮’一句,蓋禮與生俱生,不可後也。
子夏疑之曰:‘禮後乎?’故夫子許其可與言詩。
若此之類,又不可以概論。
”曾原伯雲。
曾文清公吉甫,三孔出也,少從諸舅遊,見元城先生談論間多及《論語》,其言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真實處便是真知。
才以不知為知,必是欺僞底人,如此,則所喪者多矣。
故老先生常守一個‘誠’字,又言‘誠自不妄語中入’,蓋為是也。
”又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如此,則大有識義理者,豈可禁之使勿知?殊非人皆可以為堯舜、途人可以為禹之意。
蓋當熟味‘使’字,如孟子言‘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之義。
聖人能以理曉人,至于知處,貴乎自得,非口耳可傳授,故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陸太傅珍,會稽人,神采秀異,好為方外遊,七歲猶不能語。
一日,乳溫攜往後園,俄而吟詩曰:“昔時家住海三山,日月宮中屢往還。
無事引他天女笑,谪來為吏在人間。
”後仕至兵部郎官,力請老歸稽山。
宋元憲公、杜祁公一時名勝,皆有送行詩,篇中多及神仙之事,蓋公之雅志也。
公晚年專意爐鼎,丹将成,偶一日,妻夫人因事怒,擊碎其丹,化為雙鶴飛去。
嘗視諸孫中,指農師之弟倚承奉公曰:“此兒有仙風道骨。
” 承奉公倚,少無宦情,家人勉其從吏。
初為餘杭尉,沿檄出邑,道逢一皓鬓翁,避下拜之。
翁趨避,公随其所之。
翁知其勢不可辭,遂曰:“尊官何以知某為異人?”公曰:“凡人行皆有影,惟公獨無,所以知之。
”翁曰;“尊官所欲學者何術邪?貧道有黃白之術,當奉傳。
”曰:“不願。
”又欲授以黃帝房中秘術,皆不願。
翁曰:“然則尊官所欲者何?”曰:“所願延年益壽神仙之術爾。
”翁遂授之以秘訣。
同行裡許,忽不見。
公即棄官,遙歸其家,築草堂三間于家側,日夜寝處其中。
獨有一老兵執役,每日濯其冠,弊則更之。
老兵不執役,則屏于舍外,常聞其中若有對語者,近聽之則寂然。
如是者四十餘年,雖去家矽步,未嘗過而問焉。
一日,忽召其子,令灑掃,具朝衣香案。
其子怪間其故,公曰:“少頃,有召命至矣。
”已而果召公赴阙。
公謝恩畢,辭命,複入草堂。
其後将終,謂其子曰:“死生如旦晝,勿以為念。
”笑坐而逝。
先一夕,天慶觀羽士夢有神人告之曰:“陸某乃河伯水官,交代急,遣騎迎之。
”是夜天大雨,水暴漲,浸沒其家三尺許,家人登避,救死不暇,沃及公屍。
頃刻水退,舁斂,輕如紙,則公為水仙矣。
太傅公嘗守會稽,上元夕放燈特盛,士女骈阗,有一士人從貴宦幕外過,見其女樂甚都,注目久之,觀者狎至,觸墜其幕。
貴宦者執其士以聞于府,公呼而責之,曰:“為士不克自檢,何邪?”對曰:“觀者皆然,竟自脫去,獨某居後,所以被辱。
”公觀其應對不凡,必是佳士,因謂曰:“子能賦此斑竹簾詩,當釋子罪。
”蓋用斑竹簾為幕也。
士子索筆,落紙立就。
其詩曰:“春風慽慽動簾帷,繡戶朱門鎮日垂。
為愛好花成片段,故教直節有參差。
”又曰:“昔年珠淚泡虞姬,今日侯門作妓衣。
世事乘除每如此,榮華到底是危機。
”公覽詩,大奇之,延為上客。
子逸雲。
至後人見此語頗無謂,遂從而削去之,故聖人歎曰‘今亡矣夫’,蓋歎此句之不存也。
故聖人作《春秋》,于‘郭公’、‘夏五’皆存之于經者,蓋慮後人妄意去取,失古人忠厚之意,書之所以示訓也。
”故先生嘗言:“‘直,其正也。
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當為‘正以直内’。
‘能悅諸心,能研諸侯之慮。
’當為‘能研諸慮’。
如此類者,五經中極多,前輩恐倡後生穿鑿之端,故不敢著論。
若或為之倡,後生競生新意,以相誇尚,六經無全書矣,其害多于無人論說之時。
此前輩所以謹重,姑置之不言可也,此正有得于聖人閉文之意。
” 又問:“漢之四皓,揚子雲嘗稱其美行,子雲于高帝世為近,必其事之不可誣者。
司馬溫公作《通鑒),削而去之,以為高祖不廢太子者,但以大臣皆不從,恐身後趙王不能獨立,故不為耳,豈山林四叟片言能促其事哉?若四叟實能制高祖使不廢太子,是留侯為子立黨以制其父,留侯豈為是哉?此特辯士欲誇大其事,故雲。
司馬遷好奇,多愛而采之,今皆不取。
斯言果然否?”元城曰:“此殆有深意。
老先生作(通鑒》,欲示後世勸戒之意。
正如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夫子既告之以繪事後素,又發起予之歎。
至子删(詩》則削而去之。
今《碩人》詩之二章,無‘素以為絢兮’一句,蓋禮與生俱生,不可後也。
子夏疑之曰:‘禮後乎?’故夫子許其可與言詩。
若此之類,又不可以概論。
”曾原伯雲。
曾文清公吉甫,三孔出也,少從諸舅遊,見元城先生談論間多及《論語》,其言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真實處便是真知。
才以不知為知,必是欺僞底人,如此,則所喪者多矣。
故老先生常守一個‘誠’字,又言‘誠自不妄語中入’,蓋為是也。
”又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如此,則大有識義理者,豈可禁之使勿知?殊非人皆可以為堯舜、途人可以為禹之意。
蓋當熟味‘使’字,如孟子言‘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之義。
聖人能以理曉人,至于知處,貴乎自得,非口耳可傳授,故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陸太傅珍,會稽人,神采秀異,好為方外遊,七歲猶不能語。
一日,乳溫攜往後園,俄而吟詩曰:“昔時家住海三山,日月宮中屢往還。
無事引他天女笑,谪來為吏在人間。
”後仕至兵部郎官,力請老歸稽山。
宋元憲公、杜祁公一時名勝,皆有送行詩,篇中多及神仙之事,蓋公之雅志也。
公晚年專意爐鼎,丹将成,偶一日,妻夫人因事怒,擊碎其丹,化為雙鶴飛去。
嘗視諸孫中,指農師之弟倚承奉公曰:“此兒有仙風道骨。
” 承奉公倚,少無宦情,家人勉其從吏。
初為餘杭尉,沿檄出邑,道逢一皓鬓翁,避下拜之。
翁趨避,公随其所之。
翁知其勢不可辭,遂曰:“尊官何以知某為異人?”公曰:“凡人行皆有影,惟公獨無,所以知之。
”翁曰;“尊官所欲學者何術邪?貧道有黃白之術,當奉傳。
”曰:“不願。
”又欲授以黃帝房中秘術,皆不願。
翁曰:“然則尊官所欲者何?”曰:“所願延年益壽神仙之術爾。
”翁遂授之以秘訣。
同行裡許,忽不見。
公即棄官,遙歸其家,築草堂三間于家側,日夜寝處其中。
獨有一老兵執役,每日濯其冠,弊則更之。
老兵不執役,則屏于舍外,常聞其中若有對語者,近聽之則寂然。
如是者四十餘年,雖去家矽步,未嘗過而問焉。
一日,忽召其子,令灑掃,具朝衣香案。
其子怪間其故,公曰:“少頃,有召命至矣。
”已而果召公赴阙。
公謝恩畢,辭命,複入草堂。
其後将終,謂其子曰:“死生如旦晝,勿以為念。
”笑坐而逝。
先一夕,天慶觀羽士夢有神人告之曰:“陸某乃河伯水官,交代急,遣騎迎之。
”是夜天大雨,水暴漲,浸沒其家三尺許,家人登避,救死不暇,沃及公屍。
頃刻水退,舁斂,輕如紙,則公為水仙矣。
太傅公嘗守會稽,上元夕放燈特盛,士女骈阗,有一士人從貴宦幕外過,見其女樂甚都,注目久之,觀者狎至,觸墜其幕。
貴宦者執其士以聞于府,公呼而責之,曰:“為士不克自檢,何邪?”對曰:“觀者皆然,竟自脫去,獨某居後,所以被辱。
”公觀其應對不凡,必是佳士,因謂曰:“子能賦此斑竹簾詩,當釋子罪。
”蓋用斑竹簾為幕也。
士子索筆,落紙立就。
其詩曰:“春風慽慽動簾帷,繡戶朱門鎮日垂。
為愛好花成片段,故教直節有參差。
”又曰:“昔年珠淚泡虞姬,今日侯門作妓衣。
世事乘除每如此,榮華到底是危機。
”公覽詩,大奇之,延為上客。
子逸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