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西塘集省舊續聞卷第一
朱司農載上嘗分教黃岡,時東坡谪居黃,未識司農公。
客有誦公之詩雲:“官閑無一事,蝴蝶飛上階。
”東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對。
東坡稱賞再三,以為深得幽雅之趣。
異日,公往見,遂為知己。
自此,時獲登門。
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東坡移時不出。
欲留則伺候頗倦,欲去則業已達姓名。
如是者久之,東坡始出,愧謝久候之意,且雲:“适了些日課,失于探知。
”坐定,他語畢,公請曰:“适來先生所謂日課者何?”對雲:“鈔《漢書》。
”公曰:“以先生天才,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何用手鈔邪?”東坡曰:“不然,某讀《漢書》,至此凡三經手鈔矣。
初則一段事鈔三字為題,次則兩字,今則一字。
”公離席複請曰:“不知先生所鈔之書肯幸教否?”東坡乃命老兵就書幾上取一冊至,公視之,皆不解其義。
東坡雲:“足下試舉題一字。
”公如其言。
東坡應聲辄誦數百言,無一字差缺,凡數挑皆然。
公降歎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他日,以語其子新仲曰:“東坡尚如此,中人之性,豈可不勤讀書邪!”新仲嘗以是誨其子辂。
叔旸雲。
中書待制公翌新仲嘗言:後學讀書未博,觀人文字,不可輕诋。
且如歐陽公與王荊公詩雲:“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荊公答雲;“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安敢望韓公。
”歐公笑曰:“介甫錯認某意,所用事,乃謝眺為吏部尚書郎,沈約與之書雲‘二百年來無此作也’。
若韓文公,迨今何止二百年邪?”前後名公詩話,至今博洽之士,莫不以歐公之言為信,而荊公之詩為誤。
不知荊公所用之事,乃見孫樵《上韓退之吏部書》:“二百年來無此文也。
”歐公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故介甫嘗曰:“歐公坐讀書未博耳。
”雖然,荊公亦有強辯處。
嘗有詩雲:“黃昏風雨滿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
”歐公見而戲之曰:“秋英不比春花落,傳語詩人仔細吟。
”荊公聞之,曰:“永叔獨不見《楚詞》‘夕餐秋菊之落英’邪?”殊不知《楚詞》雖有“落英”之語,特寓意“朝”“夕”二字,言吞陰陽之精蕊,動以香淨自潤澤爾。
所謂“落英”者,非飄零滿地之謂也。
夫百卉皆雕落,獨菊花枝上枯,雖童孺莫不知之。
荊公作事,動辄引經為證,故新法之行,亦取合于《周官》之書,其大概類此爾。
待制公十八歲時,嘗作樂府雲:“流水泠泠,斷橋斜路橫枝亞。
雪花飛下,全勝江南畫。
白璧青錢,欲買應無價。
歸來也,風吹平野,一點香随馬。
”朱希真訪司農公不值,于幾案間見此詞,驚賞不已,遂書于扇而去,初不知何人作也。
一日,洪覺範見之,扣其所從得,朱具以告。
二人因同往谒司農公問之,公亦愕然。
客退,從容詢及待制公,公始不敢對,既而以實告。
司農公責之曰:“兒曹讀書,正當留意經史間,何用作此等語邪!”然其心實喜之,以為此兒他日必以文名于世。
今諸家詞集及《漁隐叢話》皆以為孫和仲或朱希真所作,非也。
正如《詠折疊扇》詞雲:“宮紗蜂趁梅,寶扇鴦開翅。
數折聚清風,一撚生秋意。
搖搖雲母輕,袅袅瓊枝細。
莫解玉連環,怕作飛花墜。
”餘嘗親見稿本于公家。
今《于湖集》乃載此詞,蓋張安國嘗為人題此詞于扇故也。
大抵公于文不苟作,雖遊戲嘲谑,必極其精妙。
嘗詠五月菊,詞雲:“玉台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
有意莊嚴端午,不應忘卻重陽。
菖蒲九節,金英滿把,同泛瑤觞。
舊日東籬陶令,北窗正卧羲皇。
”又與秦師垣啟:“雞鳴函谷,孟嘗舞是以出關;雁落上林,屬國已聞于歸漢。
”蓋秦嘗留金庭,未幾縱還,既而金人複悔,遣騎追之,已無及矣。
公之用事親切多類此,遂得擢用。
呂伯恭先生嘗言往日見蘇仁仲提舉,坐語移時,因論及詩。
蘇言南渡之初,朱新仲寓居嚴陵。
時汪彥章南遷,便道過新仲,适值清明,朱送行詩雲:“天氣未佳宜且住,風波如此欲安之。
”蓋用顔魯公帖及謝安事,語意渾成,全不覺用事。
二十年欲效此體,用意不到,比作陸仲高挽章,偶然得之,雲:“殘年但願長相見,今雨那知更不來。
”蓋用杜子美詩句“但願殘年飽吃飯”、“但願無事常相見”,及《秋述》“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亦不覺用事也。
恐可庶幾焉。
乃知待制公之詩,在當時已為前輩所推重如此。
蘇訓直雲。
有問劉元城先生:“‘吾猶及史之阙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先儒說此多矣,但難得經旨貫串。
”元城曰:“子但熟味‘及’字與‘亡’字,自然意貫。
‘有馬者借人乘之’,便是史之阙文。
夫有馬而借人乘,非難底事,而史且載此,必是阙文。
‘及’,如及見之謂。
聖
客有誦公之詩雲:“官閑無一事,蝴蝶飛上階。
”東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對。
東坡稱賞再三,以為深得幽雅之趣。
異日,公往見,遂為知己。
自此,時獲登門。
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東坡移時不出。
欲留則伺候頗倦,欲去則業已達姓名。
如是者久之,東坡始出,愧謝久候之意,且雲:“适了些日課,失于探知。
”坐定,他語畢,公請曰:“适來先生所謂日課者何?”對雲:“鈔《漢書》。
”公曰:“以先生天才,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何用手鈔邪?”東坡曰:“不然,某讀《漢書》,至此凡三經手鈔矣。
初則一段事鈔三字為題,次則兩字,今則一字。
”公離席複請曰:“不知先生所鈔之書肯幸教否?”東坡乃命老兵就書幾上取一冊至,公視之,皆不解其義。
東坡雲:“足下試舉題一字。
”公如其言。
東坡應聲辄誦數百言,無一字差缺,凡數挑皆然。
公降歎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他日,以語其子新仲曰:“東坡尚如此,中人之性,豈可不勤讀書邪!”新仲嘗以是誨其子辂。
叔旸雲。
中書待制公翌新仲嘗言:後學讀書未博,觀人文字,不可輕诋。
且如歐陽公與王荊公詩雲:“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荊公答雲;“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安敢望韓公。
”歐公笑曰:“介甫錯認某意,所用事,乃謝眺為吏部尚書郎,沈約與之書雲‘二百年來無此作也’。
若韓文公,迨今何止二百年邪?”前後名公詩話,至今博洽之士,莫不以歐公之言為信,而荊公之詩為誤。
不知荊公所用之事,乃見孫樵《上韓退之吏部書》:“二百年來無此文也。
”歐公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故介甫嘗曰:“歐公坐讀書未博耳。
”雖然,荊公亦有強辯處。
嘗有詩雲:“黃昏風雨滿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
”歐公見而戲之曰:“秋英不比春花落,傳語詩人仔細吟。
”荊公聞之,曰:“永叔獨不見《楚詞》‘夕餐秋菊之落英’邪?”殊不知《楚詞》雖有“落英”之語,特寓意“朝”“夕”二字,言吞陰陽之精蕊,動以香淨自潤澤爾。
所謂“落英”者,非飄零滿地之謂也。
夫百卉皆雕落,獨菊花枝上枯,雖童孺莫不知之。
荊公作事,動辄引經為證,故新法之行,亦取合于《周官》之書,其大概類此爾。
待制公十八歲時,嘗作樂府雲:“流水泠泠,斷橋斜路橫枝亞。
雪花飛下,全勝江南畫。
白璧青錢,欲買應無價。
歸來也,風吹平野,一點香随馬。
”朱希真訪司農公不值,于幾案間見此詞,驚賞不已,遂書于扇而去,初不知何人作也。
一日,洪覺範見之,扣其所從得,朱具以告。
二人因同往谒司農公問之,公亦愕然。
客退,從容詢及待制公,公始不敢對,既而以實告。
司農公責之曰:“兒曹讀書,正當留意經史間,何用作此等語邪!”然其心實喜之,以為此兒他日必以文名于世。
今諸家詞集及《漁隐叢話》皆以為孫和仲或朱希真所作,非也。
正如《詠折疊扇》詞雲:“宮紗蜂趁梅,寶扇鴦開翅。
數折聚清風,一撚生秋意。
搖搖雲母輕,袅袅瓊枝細。
莫解玉連環,怕作飛花墜。
”餘嘗親見稿本于公家。
今《于湖集》乃載此詞,蓋張安國嘗為人題此詞于扇故也。
大抵公于文不苟作,雖遊戲嘲谑,必極其精妙。
嘗詠五月菊,詞雲:“玉台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
有意莊嚴端午,不應忘卻重陽。
菖蒲九節,金英滿把,同泛瑤觞。
舊日東籬陶令,北窗正卧羲皇。
”又與秦師垣啟:“雞鳴函谷,孟嘗舞是以出關;雁落上林,屬國已聞于歸漢。
”蓋秦嘗留金庭,未幾縱還,既而金人複悔,遣騎追之,已無及矣。
公之用事親切多類此,遂得擢用。
呂伯恭先生嘗言往日見蘇仁仲提舉,坐語移時,因論及詩。
蘇言南渡之初,朱新仲寓居嚴陵。
時汪彥章南遷,便道過新仲,适值清明,朱送行詩雲:“天氣未佳宜且住,風波如此欲安之。
”蓋用顔魯公帖及謝安事,語意渾成,全不覺用事。
二十年欲效此體,用意不到,比作陸仲高挽章,偶然得之,雲:“殘年但願長相見,今雨那知更不來。
”蓋用杜子美詩句“但願殘年飽吃飯”、“但願無事常相見”,及《秋述》“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亦不覺用事也。
恐可庶幾焉。
乃知待制公之詩,在當時已為前輩所推重如此。
蘇訓直雲。
有問劉元城先生:“‘吾猶及史之阙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先儒說此多矣,但難得經旨貫串。
”元城曰:“子但熟味‘及’字與‘亡’字,自然意貫。
‘有馬者借人乘之’,便是史之阙文。
夫有馬而借人乘,非難底事,而史且載此,必是阙文。
‘及’,如及見之謂。
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