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釋文考異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明 顧從義 撰
晉太尉庾元亮書【伯思雲:“庾亮書雲‘奉告書箱,先為媞子作’,案江淮之間謂母曰媞,此雲媞子,未知目何戚也。
《爾雅》雲‘媞媞,安也’。
案史庾亮字元規,《大觀》标目庾亮置三卷第四”】 亮白,奉告書箱【案《急就章》“箱”亦作草頭】,先為媞【音氏,又音啼,弟】子作,辄先以奉之。
研今作之,支發枕今作【劉作“作”,施作“注”】,無作【劉作“作”,施作“治”】模,若有可權付之,亮再拜【案《大觀帖》自開禧以後,磨去“亮”字右邊轉筆,蓋避逆亮諱也】。
晉車騎将軍庾翼書【伯思雲:“庾翼帖稱‘故吏從事中郎’,按翼嘗為陶侃太尉府從事中郎,此當是與侃啟也。
《大觀》置三卷第五”】 故吏從事中郎庾翼、參軍事劉遐【字正長】死罪白,昨所啟龐遺、孟旂【日塌飛也】所請求述上事,事須檢校【一作“核”,非】,谘論光駕當出,請不從,詣錄事中郎共詳處,别白,謹啟,翼、遐死罪死罪。
已向季春,感慕兼傷,情不自任,奈何奈何,溫和足下何如,吾哀勞何賴,愛時不足,下須【一作“頃”】氣力,熟若别時【米雲:“同章帝一手僞帖”】。
晉太守沈嘉長書【按史沈嘉字長茂,《大觀》置三卷第六】 十二月十三日,嘉頓首頓首,歲有感懷,深寒切想,各平安,乏勞弊,遣不具【施作“乙乙”】,沈嘉頓首頓首。
晉侍中杜預書【伯思雲:“杜預有‘十一月十四日’帖雲‘道遠書問’,又‘簡間得來’,況非當時尺牍中語,或是江左人書,不特‘親故’帖僞也。
‘親故’末雲‘數附書信以慰吾心’,亦近世流俗語耳。
《大觀》置三卷第二”】 十一月十四日,預頓首,歲忽已終,别久益兼其勞,道遠書問,又簡間得來,況【一作“說”】知消息,申省次,若言面【米雲:“此帖真”】。
親故數移轉,想祖父白具雲也,祖父如足下來言,小大雲具,孤【劉、施作“絕”】女【劉作“汝”,一作“如”】,親親也,有信數附書信以慰吾心也【米雲:“同章帝僞帖”】。
晉王循書【《大觀》标目作“晉中軍将軍王循”,置三卷第七】 七月廿四日,循遮【施阙,一作“舊”,非】頓首,秋月感思,深得近示,為慰,餘熱比複可不,嬰疾患,故爾不平複,頓勿力,書不盡,王循遮頓首【褚遂良《羲之書目》有“阿遮”帖,張彥遠《帖語》中有“報敬倫遮”,恐是王氏子姓,米雲:“同上僞”】。
晉劉超書【伯思雲:“晉劉超為人慎密,自以書類元帝,不敢與外書,此帖不應尚傳,又字勢與元帝大别,其僞審矣。
”《大觀》标目作“晉衛尉劉超書”,置三卷第九】 超死罪白,如命皆令有本末,保任然後受,随宜分處,謹白。
晉散騎常侍謝璠伯書【《大觀》置三卷第十】 此計江東精兵不可卒得,唯當善養見者,而事慮日多,如比來憂懷,實已萬端。
晉黃門郎王徽之書【《大觀》作“晉黃門侍郎”,置三卷第十一】 得信【潘本右有錠紋】,承尊疾不減,憂灼甯複何言【陳雲劉作“耳”,誤】,吾便欲往,恐不見汝等,湖水泛漲,不可渡,遂複隔絕【孫本阙“隔”字耳旁】,不然,尋已往彼,故遣疏知吾遠懷,不具,徽之等告。
晉謝莊書【伯思雲:“謝莊首終仕宋,而題曰晉,大誤。
”《大觀》标目作“宋光祿大夫謝莊”,置三卷第二十六】 弟昨還,方承一日【一合二字作“間”】,忽患【一作“戀”】悶,當時乃爾大惡,殊不易追企,怛【一作“垣”】想諸治,昨【施雲“疑”】來已漸勝,眠食複雲何,頃【一作“須”】日寒重,春節至,居患者無不憎【施作“增”】動,今作何治,眼風不異耳,指遣承問,謝莊白呈,左仆射。
晉侍中司馬攸書【攸封齊王,幾為太子者數矣,合置司馬道子之上。
《大觀》标目作“晉齊獻王侍中司馬攸”書,置三卷第一】 攸惶恐頓首頓首,望近未得谘承,以為【華本“以為”右有“三卷二字”】委【華本“委”字下有補痕】積,比已秋風,不審尊體何如,冀行得禀受,首頓首。
晉劉瑰之書【伯思雲:“劉瑰之乃東晉時善八分者,大令既不肯書太極殿榜,謝安石遂令瑰之以八分題之,今此帖非真,與王廙‘廿四日廙’帖無異。
按瑰之字元寶,仕至禦史中丞,脫一‘之’字,《大觀》标目有‘之’字,置三卷第十五”】 瑰之頓首【帖空一字】,末陽遠感,閏知有患,耿耿知以自屈,恨不相見,力及不比,望懷之【《大觀》帖多“頓首頓首”四字,米雲:“同章帝僞帖”】。
晉王坦之書【伯思雲:“王著叙坦之書列于逸少諸子間,意以名皆從之,殊不知坦之乃述子,自太原王耳,非琅琊王也,非通古甚那至爾。
案坦之仕至安北将軍,與上徽之易至始得,《大觀》标目作‘晉中書令王坦之’,置三卷第十六”】 坦之惶恐言,不知己與【施作“與”】謝郎論坦之事,未其意良【一斷】作不了者,今當【此字疑】詣公自陳,
《爾雅》雲‘媞媞,安也’。
案史庾亮字元規,《大觀》标目庾亮置三卷第四”】 亮白,奉告書箱【案《急就章》“箱”亦作草頭】,先為媞【音氏,又音啼,弟】子作,辄先以奉之。
研今作之,支發枕今作【劉作“作”,施作“注”】,無作【劉作“作”,施作“治”】模,若有可權付之,亮再拜【案《大觀帖》自開禧以後,磨去“亮”字右邊轉筆,蓋避逆亮諱也】。
晉車騎将軍庾翼書【伯思雲:“庾翼帖稱‘故吏從事中郎’,按翼嘗為陶侃太尉府從事中郎,此當是與侃啟也。
《大觀》置三卷第五”】 故吏從事中郎庾翼、參軍事劉遐【字正長】死罪白,昨所啟龐遺、孟旂【日塌飛也】所請求述上事,事須檢校【一作“核”,非】,谘論光駕當出,請不從,詣錄事中郎共詳處,别白,謹啟,翼、遐死罪死罪。
已向季春,感慕兼傷,情不自任,奈何奈何,溫和足下何如,吾哀勞何賴,愛時不足,下須【一作“頃”】氣力,熟若别時【米雲:“同章帝一手僞帖”】。
晉太守沈嘉長書【按史沈嘉字長茂,《大觀》置三卷第六】 十二月十三日,嘉頓首頓首,歲有感懷,深寒切想,各平安,乏勞弊,遣不具【施作“乙乙”】,沈嘉頓首頓首。
晉侍中杜預書【伯思雲:“杜預有‘十一月十四日’帖雲‘道遠書問’,又‘簡間得來’,況非當時尺牍中語,或是江左人書,不特‘親故’帖僞也。
‘親故’末雲‘數附書信以慰吾心’,亦近世流俗語耳。
《大觀》置三卷第二”】 十一月十四日,預頓首,歲忽已終,别久益兼其勞,道遠書問,又簡間得來,況【一作“說”】知消息,申省次,若言面【米雲:“此帖真”】。
親故數移轉,想祖父白具雲也,祖父如足下來言,小大雲具,孤【劉、施作“絕”】女【劉作“汝”,一作“如”】,親親也,有信數附書信以慰吾心也【米雲:“同章帝僞帖”】。
晉王循書【《大觀》标目作“晉中軍将軍王循”,置三卷第七】 七月廿四日,循遮【施阙,一作“舊”,非】頓首,秋月感思,深得近示,為慰,餘熱比複可不,嬰疾患,故爾不平複,頓勿力,書不盡,王循遮頓首【褚遂良《羲之書目》有“阿遮”帖,張彥遠《帖語》中有“報敬倫遮”,恐是王氏子姓,米雲:“同上僞”】。
晉劉超書【伯思雲:“晉劉超為人慎密,自以書類元帝,不敢與外書,此帖不應尚傳,又字勢與元帝大别,其僞審矣。
”《大觀》标目作“晉衛尉劉超書”,置三卷第九】 超死罪白,如命皆令有本末,保任然後受,随宜分處,謹白。
晉散騎常侍謝璠伯書【《大觀》置三卷第十】 此計江東精兵不可卒得,唯當善養見者,而事慮日多,如比來憂懷,實已萬端。
晉黃門郎王徽之書【《大觀》作“晉黃門侍郎”,置三卷第十一】 得信【潘本右有錠紋】,承尊疾不減,憂灼甯複何言【陳雲劉作“耳”,誤】,吾便欲往,恐不見汝等,湖水泛漲,不可渡,遂複隔絕【孫本阙“隔”字耳旁】,不然,尋已往彼,故遣疏知吾遠懷,不具,徽之等告。
晉謝莊書【伯思雲:“謝莊首終仕宋,而題曰晉,大誤。
”《大觀》标目作“宋光祿大夫謝莊”,置三卷第二十六】 弟昨還,方承一日【一合二字作“間”】,忽患【一作“戀”】悶,當時乃爾大惡,殊不易追企,怛【一作“垣”】想諸治,昨【施雲“疑”】來已漸勝,眠食複雲何,頃【一作“須”】日寒重,春節至,居患者無不憎【施作“增”】動,今作何治,眼風不異耳,指遣承問,謝莊白呈,左仆射。
晉侍中司馬攸書【攸封齊王,幾為太子者數矣,合置司馬道子之上。
《大觀》标目作“晉齊獻王侍中司馬攸”書,置三卷第一】 攸惶恐頓首頓首,望近未得谘承,以為【華本“以為”右有“三卷二字”】委【華本“委”字下有補痕】積,比已秋風,不審尊體何如,冀行得禀受,首頓首。
晉劉瑰之書【伯思雲:“劉瑰之乃東晉時善八分者,大令既不肯書太極殿榜,謝安石遂令瑰之以八分題之,今此帖非真,與王廙‘廿四日廙’帖無異。
按瑰之字元寶,仕至禦史中丞,脫一‘之’字,《大觀》标目有‘之’字,置三卷第十五”】 瑰之頓首【帖空一字】,末陽遠感,閏知有患,耿耿知以自屈,恨不相見,力及不比,望懷之【《大觀》帖多“頓首頓首”四字,米雲:“同章帝僞帖”】。
晉王坦之書【伯思雲:“王著叙坦之書列于逸少諸子間,意以名皆從之,殊不知坦之乃述子,自太原王耳,非琅琊王也,非通古甚那至爾。
案坦之仕至安北将軍,與上徽之易至始得,《大觀》标目作‘晉中書令王坦之’,置三卷第十六”】 坦之惶恐言,不知己與【施作“與”】謝郎論坦之事,未其意良【一斷】作不了者,今當【此字疑】詣公自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