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許多福庇。
這功德也就不小了。
如此成産。
如此長厚。
自然子子孫孫千萬世受享不盡矣。
我今另有幾件費錢的功德。
更望鄉紳們着力做去。
這費錢的功德。
除了鄉紳誰人能行。
說來卻又是鄉紳本分内該行的那鄉紳們受了 朝廷的高爵厚祿原該替地方上做好事的既讀了聖賢的書。
明白道理。
原該見義必為的況且又有極多的利益。
慶流子孫的妙處在裡面如何不行。
隻是有那龌龊小見的人。
舍不得銀子向他說不得獨有那大本領大見識大度量有大福祿的行善做功德。
何憂日後沒這東西。
也該放心用他了。
再從子孫身上勘一勘。
那子孫聰明才能還要像我做鄉紳。
也不用我積攢銀子與他。
若還不能為鄉紳。
遺留與他的忒多了。
我生前又不曾積德。
這銀子恐反成子子孫孫的禍胎。
勘到這裡。
這銀子也該發心用來行善了。
再諸鄉紳先生更從自己家裡勘一勘。
日日要吃飯是少不得這銀子的。
個個要穿衣服。
是少不得這銀子的。
還要娶親嫁女也是少不得這銀子的。
除了這幾件事。
銀子也就用不着了。
何不拿來行善事積陰功呢。
怎奈那鄉紳堆金積玉。
隻是愁窮。
隻說是不勾用的。
我想他那裡不勾用。
那曾見不勾買飯吃。
不勾買衣服。
不勾娶親嫁女。
多隻是不勾他侈靡浪費罷了。
若将這銀子浪費了。
卻也可惜何不将來行善事積陰功。
勘到這裡。
也勘破十分了。
難道還舍不得用。
還不去行善積德麼。
我還有一句苦口的言語。
笃勸鄉紳先生。
若要鄉紳先生們傾囊倒箧盡數用去行善委是也難。
若是隻将浪費侈靡一項。
節省了去做好事。
有何難處。
且是将那無益的煩費。
行那有益的陰功。
豈不是極妙的事。
怎奈鄉紳先生。
又欠高見。
隻說我們宦家體面所在。
不得不然。
我今再将體面兩字大家商量一番。
恩周三黨。
這是鄉紳的體面。
澤及九族。
這是鄉紳的體面。
萬民感仰。
諸人欽敬。
這是鄉紳的體面。
若隻是衣服華麗筵席整齊。
房屋軒昂這也不算做體面。
比如鄉紳生事害人。
這呌做沒體面。
或是占田霸地。
這呌做沒體面。
行止有虧清議不容。
這呌做沒體面。
若還是老實本分。
不好奢侈難道就是沒體面。
且将那誇多鬪靡的銀錢。
都用去行善作功德。
積得于門高大子孫世代做鄉紳。
人人賽他不過。
這卻是極大的體面。
隻是如今鄉紳先生。
一向豪華慣了。
我如今勸他儉樸本分省了銀錢做這行善的勾當。
不免說我們酸氣。
亦且他是要自家受用的。
如今勸他損己利人。
不免又笑我們呆氣了。
又有一等鄉紳先生。
從那寒窗困苦中來。
他把這銀子未免看得太重了。
我們向他說這等話。
不是伸舌擺手。
就是掩口搖頭。
這也不必評論是非。
隻是要鄉紳先生。
再将那銀子的機關。
着實的再勘他一勘這銀子原是天地間的神物。
是浪費他不得的。
卻又是窖藏他不得的。
你若是浪費了他。
他就福過災生了。
你若是窖藏了他。
他就變生怪異了。
隻如那晉朝何曾他生在世家。
奢侈慣了。
一日間用了一萬錢的作料。
還說沒有下筯處。
到得兩代後。
他的子孫就沒有衣食。
貧窮下賤了。
那何曾還是個有識見的。
尚且如此。
豈不是暴殄過分了麼。
又見有許多财富人家。
房屋衣冠。
華麗僣越。
或惹得貪酷的官長。
動了火。
就無辜想吃他或生事的光棍。
借題陷害抄沒了他或盜賊平空打刼了他。
我也數說不盡。
豈不是奢侈的沒理了麼。
隻有那窖藏的。
自謂留與子孫。
世世受享。
卻不知銀子這一件神物。
真是作怪。
那銀子所在。
人人側目。
銀子越多。
惹禍更速。
那怕你會算計。
會收拾不知怎麼樣。
就有個不測之事取了他去。
這也是說不得的。
我請鄉紳先生們。
試看如今可有個二十年三十年無事的财主麼。
向這裡着一着眼。
這銀子也是不消窖藏他的。
且道這銀子窖藏他不得浪費他又不得。
畢竟如何纔是。
我今分明說破了罷。
隻有用他去行善。
萬無一失。
有了陰功善事。
鬼神就來庇護他。
天地也來保佑他沒銀子的。
也就有了銀子。
有銀子的。
一發世世享用不了。
這陰功善事。
猶如點化的大丹一般。
那銀子遇着他。
都分外精彩起來。
也就用之不盡了。
又如那鎮庫的寶貝。
一般那銀子有了他。
都一毫沒處走失了。
如此看來。
可見那銀子反是個捉拿不定的。
陰功善事反是個實在有據的看破了這個機關自然要發心行善。
做那費錢的功德了。
況行善陰功古來榜樣不少。
當初那範文正公。
也是個窮秀才。
他在天平山讀書時。
斷□畫粥。
極是清苦的。
後來做了宰相。
他卻看得道義重于銀錢。
一日公子純仁。
收租八百石麥。
路上行善事。
都給與人了。
回來見父親時。
文正公問他。
此行可遇着故人否。
公子說道。
遇着故人石曼卿。
他說家有三喪未舉。
那文正公便道何不将那麥舟助他。
公子回說已與之矣。
這文正公父子們。
是何等手段。
何等度量。
文正公又在蘇州買了一個南園。
有風水先生說此地氣脈極旺。
将來要出一鬥芝麻的進士。
那文正公說有這些進士。
我家如何獨占了。
遂作為學宮。
就是如今蘇州的府學宮。
這府學中真也出了無數舉人進士。
都是範家讓出來的。
這是何等心腸。
何等識見誰知那範家的舉人進士。
卻也不少。
自宋朝直到如今。
那一科沒有範家的人。
這豈不是古今第一等的大功德。
大結果榜樣麼。
隻是他有了那大識見。
方有這大度量。
有了這大度量。
纔有這大手段有了這大手段。
纔有他這大福分。
如今鄉紳先生。
也有做過尚書閣老科道九卿的。
也有做過督撫司道有司的。
其中豈無範文正公這樣人。
忠宣公這樣子弟。
這是要信得真切。
大發良心。
大開手段。
堂堂做去。
凡将宦後餘資。
僭侈妄費。
惹禍生非。
有損無益。
真萬萬倍的利益也。
兩約所言。
無非要人随處行善。
量力行善。
人性皆善。
心同此理。
在官為官長。
在鄉為鄉紳。
總此一心而巳。
為善于鄉者。
居官定有惠政。
為善于官者。
居鄉定有令聞。
舉斯加彼。
初不過自盡其心。
而所及者甚廣矣。
今以一二人倡之。
數十百人和之。
城鄉倡之。
遠近數百甲之内從而和之。
一時倡之。
數千百世又從而和之。
天地之心。
生民之命。
萬世之平。
皆在于此。
其功德豈可限量。
昔孔子告季康子曰。
子欲善而民善矣。
風行草偃。
勢所必至。
上行下效理有固然。
然則正巳率人。
化成美俗。
端有賴于在位之君子。
有道仁人主持世教。
毋視為迂闊之常談。
世俗之俚語也。
○高子憲約 卷十五之三 高子憲約。
今已世遠年湮。
隻将當格言看。
然而字字箴規言言藥石可雲立言不朽。
體此言而行諸事。
即立德立功之不朽。
吾知民命既立。
帝心白簡指日榮升跻身顯爵。
血食享以千秋。
簪纓綿于數代矣。
尚祈實心仿行。
當作座右銘可也。
一課農桑。
須中心誠懇。
欲開民衣食之源。
賞勤警惰。
使民興起毌得徒事虛文。
差人下鄉。
反滋民害。
一興教化。
教化自身而出。
非以虛文。
故曰民不從其令而從其好。
為人上者。
敬以持身。
廉以勵操。
肅以禦下。
民自觀而化之。
更須彰善瘅惡。
樹之風聲。
孝子順孫。
義夫節婦。
必表揚之。
鄉紳耆德必尊禮之。
邑中經明行修。
令譽着聞者。
必稽考其實。
聞之巡撫禦史。
疏薦于朝以補鄉舉裡選之廢典而不孝不悌及一切關人倫傷風俗者則必置之法。
如是久之。
而教化自興。
一育人才。
朔望臨學宮必以聖賢明訓為諸生諄切教誨俊秀之士必令讀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性理綱目。
以端其心術。
正其識見。
為 國家有用之才。
一鄉約為教化内一要事。
但縣官不以誠心行之。
徒成虛文。
而約正約副等。
反為民害。
果有力行者。
必敦請邑中德行鄉紳。
或孝廉貢士。
為民欽服者主其事。
而約正副等以供奔走。
鄉約行則一鄉之善惡無所逃盜息民安。
風移俗易。
皆得之于此。
有記善簿記惡簿。
又須有改過簿。
許令自新。
一鄉飲巨典。
不得濫及匪人。
一義學務選讀書端人。
一學宮敝壞。
即申詳修理。
境内凡有古先聖賢。
及祀典所載山川祠宇敝壞者實時修理。
完好者仍要掃除潔淨。
關鎖祠門。
不得容人堆積雜物。
坐卧作踐。
一積貯民之大命豐無所儲。
荒無所赈。
尚可稱民父母乎。
必須随宜設法。
使一縣積谷。
足備一縣赈濟。
豈獨活民。
即以弭亂州縣之功在蒼赤。
慶流子孫。
端系于此。
【原注罰锾原為積谷】 一社倉是救民良法。
各鄉勸缙紳及各家自造倉廒。
自放自收。
不可以官府與之。
其法量人戶種田多少人口多少以二分息。
于青黃不接時借貸。
又必二三十戶連名保借。
欠者即同保内人戶攤賠。
小荒減利。
中荒捐利大荒連本米下熟征催。
官府給與印信文簿。
為究治奸頑使之可久。
一境内有荒蕪田土。
宜竭力開墾。
流移人民。
宜竭力招撫。
一境内有陂池宜浚者。
及
這功德也就不小了。
如此成産。
如此長厚。
自然子子孫孫千萬世受享不盡矣。
我今另有幾件費錢的功德。
更望鄉紳們着力做去。
這費錢的功德。
除了鄉紳誰人能行。
說來卻又是鄉紳本分内該行的那鄉紳們受了 朝廷的高爵厚祿原該替地方上做好事的既讀了聖賢的書。
明白道理。
原該見義必為的況且又有極多的利益。
慶流子孫的妙處在裡面如何不行。
隻是有那龌龊小見的人。
舍不得銀子向他說不得獨有那大本領大見識大度量有大福祿的行善做功德。
何憂日後沒這東西。
也該放心用他了。
再從子孫身上勘一勘。
那子孫聰明才能還要像我做鄉紳。
也不用我積攢銀子與他。
若還不能為鄉紳。
遺留與他的忒多了。
我生前又不曾積德。
這銀子恐反成子子孫孫的禍胎。
勘到這裡。
這銀子也該發心用來行善了。
再諸鄉紳先生更從自己家裡勘一勘。
日日要吃飯是少不得這銀子的。
個個要穿衣服。
是少不得這銀子的。
還要娶親嫁女也是少不得這銀子的。
除了這幾件事。
銀子也就用不着了。
何不拿來行善事積陰功呢。
怎奈那鄉紳堆金積玉。
隻是愁窮。
隻說是不勾用的。
我想他那裡不勾用。
那曾見不勾買飯吃。
不勾買衣服。
不勾娶親嫁女。
多隻是不勾他侈靡浪費罷了。
若将這銀子浪費了。
卻也可惜何不将來行善事積陰功。
勘到這裡。
也勘破十分了。
難道還舍不得用。
還不去行善積德麼。
我還有一句苦口的言語。
笃勸鄉紳先生。
若要鄉紳先生們傾囊倒箧盡數用去行善委是也難。
若是隻将浪費侈靡一項。
節省了去做好事。
有何難處。
且是将那無益的煩費。
行那有益的陰功。
豈不是極妙的事。
怎奈鄉紳先生。
又欠高見。
隻說我們宦家體面所在。
不得不然。
我今再将體面兩字大家商量一番。
恩周三黨。
這是鄉紳的體面。
澤及九族。
這是鄉紳的體面。
萬民感仰。
諸人欽敬。
這是鄉紳的體面。
若隻是衣服華麗筵席整齊。
房屋軒昂這也不算做體面。
比如鄉紳生事害人。
這呌做沒體面。
或是占田霸地。
這呌做沒體面。
行止有虧清議不容。
這呌做沒體面。
若還是老實本分。
不好奢侈難道就是沒體面。
且将那誇多鬪靡的銀錢。
都用去行善作功德。
積得于門高大子孫世代做鄉紳。
人人賽他不過。
這卻是極大的體面。
隻是如今鄉紳先生。
一向豪華慣了。
我如今勸他儉樸本分省了銀錢做這行善的勾當。
不免說我們酸氣。
亦且他是要自家受用的。
如今勸他損己利人。
不免又笑我們呆氣了。
又有一等鄉紳先生。
從那寒窗困苦中來。
他把這銀子未免看得太重了。
我們向他說這等話。
不是伸舌擺手。
就是掩口搖頭。
這也不必評論是非。
隻是要鄉紳先生。
再将那銀子的機關。
着實的再勘他一勘這銀子原是天地間的神物。
是浪費他不得的。
卻又是窖藏他不得的。
你若是浪費了他。
他就福過災生了。
你若是窖藏了他。
他就變生怪異了。
隻如那晉朝何曾他生在世家。
奢侈慣了。
一日間用了一萬錢的作料。
還說沒有下筯處。
到得兩代後。
他的子孫就沒有衣食。
貧窮下賤了。
那何曾還是個有識見的。
尚且如此。
豈不是暴殄過分了麼。
又見有許多财富人家。
房屋衣冠。
華麗僣越。
或惹得貪酷的官長。
動了火。
就無辜想吃他或生事的光棍。
借題陷害抄沒了他或盜賊平空打刼了他。
我也數說不盡。
豈不是奢侈的沒理了麼。
隻有那窖藏的。
自謂留與子孫。
世世受享。
卻不知銀子這一件神物。
真是作怪。
那銀子所在。
人人側目。
銀子越多。
惹禍更速。
那怕你會算計。
會收拾不知怎麼樣。
就有個不測之事取了他去。
這也是說不得的。
我請鄉紳先生們。
試看如今可有個二十年三十年無事的财主麼。
向這裡着一着眼。
這銀子也是不消窖藏他的。
且道這銀子窖藏他不得浪費他又不得。
畢竟如何纔是。
我今分明說破了罷。
隻有用他去行善。
萬無一失。
有了陰功善事。
鬼神就來庇護他。
天地也來保佑他沒銀子的。
也就有了銀子。
有銀子的。
一發世世享用不了。
這陰功善事。
猶如點化的大丹一般。
那銀子遇着他。
都分外精彩起來。
也就用之不盡了。
又如那鎮庫的寶貝。
一般那銀子有了他。
都一毫沒處走失了。
如此看來。
可見那銀子反是個捉拿不定的。
陰功善事反是個實在有據的看破了這個機關自然要發心行善。
做那費錢的功德了。
況行善陰功古來榜樣不少。
當初那範文正公。
也是個窮秀才。
他在天平山讀書時。
斷□畫粥。
極是清苦的。
後來做了宰相。
他卻看得道義重于銀錢。
一日公子純仁。
收租八百石麥。
路上行善事。
都給與人了。
回來見父親時。
文正公問他。
此行可遇着故人否。
公子說道。
遇着故人石曼卿。
他說家有三喪未舉。
那文正公便道何不将那麥舟助他。
公子回說已與之矣。
這文正公父子們。
是何等手段。
何等度量。
文正公又在蘇州買了一個南園。
有風水先生說此地氣脈極旺。
将來要出一鬥芝麻的進士。
那文正公說有這些進士。
我家如何獨占了。
遂作為學宮。
就是如今蘇州的府學宮。
這府學中真也出了無數舉人進士。
都是範家讓出來的。
這是何等心腸。
何等識見誰知那範家的舉人進士。
卻也不少。
自宋朝直到如今。
那一科沒有範家的人。
這豈不是古今第一等的大功德。
大結果榜樣麼。
隻是他有了那大識見。
方有這大度量。
有了這大度量。
纔有這大手段有了這大手段。
纔有他這大福分。
如今鄉紳先生。
也有做過尚書閣老科道九卿的。
也有做過督撫司道有司的。
其中豈無範文正公這樣人。
忠宣公這樣子弟。
這是要信得真切。
大發良心。
大開手段。
堂堂做去。
凡将宦後餘資。
僭侈妄費。
惹禍生非。
有損無益。
真萬萬倍的利益也。
兩約所言。
無非要人随處行善。
量力行善。
人性皆善。
心同此理。
在官為官長。
在鄉為鄉紳。
總此一心而巳。
為善于鄉者。
居官定有惠政。
為善于官者。
居鄉定有令聞。
舉斯加彼。
初不過自盡其心。
而所及者甚廣矣。
今以一二人倡之。
數十百人和之。
城鄉倡之。
遠近數百甲之内從而和之。
一時倡之。
數千百世又從而和之。
天地之心。
生民之命。
萬世之平。
皆在于此。
其功德豈可限量。
昔孔子告季康子曰。
子欲善而民善矣。
風行草偃。
勢所必至。
上行下效理有固然。
然則正巳率人。
化成美俗。
端有賴于在位之君子。
有道仁人主持世教。
毋視為迂闊之常談。
世俗之俚語也。
○高子憲約 卷十五之三 高子憲約。
今已世遠年湮。
隻将當格言看。
然而字字箴規言言藥石可雲立言不朽。
體此言而行諸事。
即立德立功之不朽。
吾知民命既立。
帝心白簡指日榮升跻身顯爵。
血食享以千秋。
簪纓綿于數代矣。
尚祈實心仿行。
當作座右銘可也。
一課農桑。
須中心誠懇。
欲開民衣食之源。
賞勤警惰。
使民興起毌得徒事虛文。
差人下鄉。
反滋民害。
一興教化。
教化自身而出。
非以虛文。
故曰民不從其令而從其好。
為人上者。
敬以持身。
廉以勵操。
肅以禦下。
民自觀而化之。
更須彰善瘅惡。
樹之風聲。
孝子順孫。
義夫節婦。
必表揚之。
鄉紳耆德必尊禮之。
邑中經明行修。
令譽着聞者。
必稽考其實。
聞之巡撫禦史。
疏薦于朝以補鄉舉裡選之廢典而不孝不悌及一切關人倫傷風俗者則必置之法。
如是久之。
而教化自興。
一育人才。
朔望臨學宮必以聖賢明訓為諸生諄切教誨俊秀之士必令讀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性理綱目。
以端其心術。
正其識見。
為 國家有用之才。
一鄉約為教化内一要事。
但縣官不以誠心行之。
徒成虛文。
而約正約副等。
反為民害。
果有力行者。
必敦請邑中德行鄉紳。
或孝廉貢士。
為民欽服者主其事。
而約正副等以供奔走。
鄉約行則一鄉之善惡無所逃盜息民安。
風移俗易。
皆得之于此。
有記善簿記惡簿。
又須有改過簿。
許令自新。
一鄉飲巨典。
不得濫及匪人。
一義學務選讀書端人。
一學宮敝壞。
即申詳修理。
境内凡有古先聖賢。
及祀典所載山川祠宇敝壞者實時修理。
完好者仍要掃除潔淨。
關鎖祠門。
不得容人堆積雜物。
坐卧作踐。
一積貯民之大命豐無所儲。
荒無所赈。
尚可稱民父母乎。
必須随宜設法。
使一縣積谷。
足備一縣赈濟。
豈獨活民。
即以弭亂州縣之功在蒼赤。
慶流子孫。
端系于此。
【原注罰锾原為積谷】 一社倉是救民良法。
各鄉勸缙紳及各家自造倉廒。
自放自收。
不可以官府與之。
其法量人戶種田多少人口多少以二分息。
于青黃不接時借貸。
又必二三十戶連名保借。
欠者即同保内人戶攤賠。
小荒減利。
中荒捐利大荒連本米下熟征催。
官府給與印信文簿。
為究治奸頑使之可久。
一境内有荒蕪田土。
宜竭力開墾。
流移人民。
宜竭力招撫。
一境内有陂池宜浚者。
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