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五

關燈
就收了熙河一路。

    也不知殺了多少人也就做到安撫使的大官。

    他那心上不知怎麼。

    郄有一點子過意不去。

    一日到甘露寺閑遊。

    遇着那高人刁景純。

    他開口問那景純道。

    以王法殺人。

    可有罪過麼。

    那刁景純說得好。

    你也莫問有罪無罪。

    隻要你打得過心下去。

    那王韶硬着口答道。

    打得過去。

    那刁景純又說得好若打得心下過。

    便不來問我了。

    今來問我。

    還是打不過心下去。

    王韶便默默無語的去了。

    後來那王韶得病。

    隻将兩手緊合着那兩眼。

    人呌他開了眼。

    他回說。

    開不得的。

    眼有無數沒頭沒腳的人。

    立在我面前哩這郄不是那收熙河時殺的冤鬼麼。

    到此時。

    候良心發現自己欺瞞不得。

    那從前硬口的語。

    一切都用不着了。

    卻不是大可懼的事。

    如何不急急行善去。

    又有一等人說如今做官隻要謀為好。

    打點得到。

    自然有官做。

    那裡管甚麼行善不行善。

    此等言語。

    我也不與他辨白隻是你看天下偌多的人。

    多少文章好不中的。

    多少才幹好。

    不能勾做官的。

    多少鑽謀營求不得到手的。

    難道做官的隻憑謀為打點不成。

    你隻看又有多少老實頭不會謀為營求的。

    也照樣做大官。

    又有多少不顧官爵。

    一味隻是行善的人。

    依舊也至大位。

    并不曾見說某人是為善壞了官的。

    可見做官的。

    也不是單單靠着謀為打點的說來說去還是他命裡帶來的咦。

    說到此處。

    急須着眼。

    分明一樣的人。

    如何偏你命中帶得富貴來。

    還是你前生修來的。

    還是你祖宗積來的。

    還是星辰降下來的仙佛應化來的。

    做官的好聽在下的言語。

    切莫迷了本真。

    切莫錯了念頭。

    切莫差了道路。

    前生修的莫教今生壞了。

    祖宗積的。

    莫教我身耗了。

    星辰降來的。

    仙佛化來的。

    莫教此生堕落了。

    往來生身上想一想。

    從子孫分中算一算。

    急急行善切莫遲疑。

    趁我事權在手。

    努力發心。

    多多做些好事。

    落得名垂萬古。

    福滿人天。

    豈不稱大丈夫哉。

     生而為人無益于世。

    則不如無生。

    仕而為官。

    無益于民。

    則不如不仕。

    何也。

    以其虛此官也。

    虛此官則并虛此生矣。

    可不早計乎 ○鄉紳約(石天基原本) 卷十五之二 論行善是人人分内事。

    但是平常人為善。

    力量有限。

    官長力量無窮。

    所以官長行一善事。

    便抵過平常人的百千萬件。

    其次就到鄉紳了那鄉紳如中堂部院科道九卿督撫司道有司。

    無論出仕與林下。

    那有沒力量的。

    所以鄉紳尤當急急為善一縣止一縣官。

    一州止一州官。

    一府止一府官。

    一縣一州一府中。

    卻不是一個鄉紳。

    那地方興旺的所在。

    常時有幾十位鄉紳。

    這幾十位。

    若大地方上合力行善。

    那一方便是福地了。

    若是那幾十位有些不妥帖處。

    那一方居民。

    也就不消說了。

    所以鄉紳關系地方禍福與父母公祖一同無二往往有府州縣得了好官。

    要行好事。

    不得鄉官幫助就行不去的。

    也有府州縣沒有興利除害的官。

    地方上有幾個好鄉紳。

    也救得一半。

    看來鄉紳關系地方不小所以鄉紳行善。

    也有一件事勝平常人百千萬件的。

    且如那牧民官。

    初到地方。

    任是聰明特達的。

    土俗民情那裡就知。

    惟有這鄉紳。

    卻是鄉生土長的。

    那一件事他不知。

    常時官府到任。

    要訪求民間的利害沒人說與他。

    那官長也隻說。

    地方中無利可興無害可除。

    也就罷了。

    也有地方中有偌大利害。

    那耆民百姓人等要來條陳的。

    或是鄉間愚人不曾到過衙門。

    見了官長。

    舉止失措。

    不能申達下情。

    又或有能言會說的。

    多是不合道理。

    利口哓哓。

    又有一等奸狡利徒。

    借題條陳。

    假公濟私。

    不是實實利弊所以道達民間利弊。

    這個擔子。

    專是鄉紳的責任。

    且是鄉紳平日有望的。

    官長自然欽敬。

    說來無有不依從的。

    縱有疑難的事體。

    從公起見。

    委曲敷陳。

    也沒有不行的理。

    這樣看來世上好事。

    那官長也隻做得一半。

    那一半還要鄉紳出來做了圓滿。

    這豈不是一件勝如百件。

    千件萬件的善麼說來隻用我開口。

    不曾要我解囊。

    也隻算做不費錢的功德。

    也不呌做甚麼費力的事。

    但是如今鄉紳有兩等。

    見解橫在胸中。

    所以不能行那一件勝如百件千件萬件的功德。

    有一等鄉紳。

    平常緘默不言隻是身家重事。

    纔去關說。

    這豈不是本分的。

    但隻是自了身家。

    總不肯替人做些好事。

    恐也辜負了頭上進賢冠。

    又有一等鄉紳。

    隻要閉門養重。

    就是身家事。

    也不肯向公祖父母開口。

    隻要人說他清介孤高。

    即有官長虛心。

    來請教。

    也隻半吞半吐。

    不肯替他擔擔子。

    卻不思同居一塊土。

    地方上那個不仰望我。

    若興得幾椿利。

    除得幾件害。

    那三黨九族。

    也沾我些恩惠傳到後代子孫身上。

    也有些光彩。

    何苦抵死不開口。

    況且從公起見。

    官府也自明白。

    那裡就損了我的名節。

    虧了我的聲望。

    此一等也是自私自利。

    與前邊那一等争差幾何。

    古人說得好。

    一介之士苟存心于利物。

    于人必有所濟。

    堂堂一個鄉官。

    與一介之士不同。

    若曾做過科道的。

    便是林下也有激揚的責任。

    若還厯過铨衡。

    也是有黜陟之權的。

    若再做過尚書閣老。

    更該為國分憂。

    奠安這一方百姓。

    方為不負朝廷。

    不是隻一味杜門謝客。

    便算做賢士大夫也。

    看來肯替地方造福。

    纔是真正第一等好鄉紳。

    替地方造得一分福。

    便有一分人品。

    也就有一分陰骘。

    留與子孫。

    造得十分福。

    便有十分人品。

    也就有十分陰骘留與子孫了。

    自利利人一舉兩得。

    就是平日有些小小過誤。

    也都抵過了。

    畢竟好鄉紳子孫。

    自然是書香不斷。

    若還一味緘默。

    見義不為。

    就是清如伯夷。

    廉如陳仲子。

    也不過是個自了漢。

    假饒做到極品。

    也不過是一代顯榮。

    那有餘慶到得子孫身上。

    隻可惜這不費力。

    又不費錢。

    一件勝人百千萬件的功德。

    等閑放過了。

    也算不得讀書明理有大見識的人。

    我如今還有一等善事。

    也要鄉紳做去。

    □卻不費錢又不要央求官長。

    但須要實實行去。

    方算得功德。

    看來這功德比那興利除害。

    為地方造福的事。

    反覺難些但隻是能行了這功德。

    子孫世代書香。

    地方也受福不淺。

    說來鄉紳都是大根器的人那裡有害人的事。

    隻無奈子侄弟男。

    習氣不好。

    就做出那不尴不尬的事來。

    再有那門下犬馬。

    與豪奴悍仆。

    狐假虎威就要湊成十分再是各各宦家。

    彼此仿效成風把那要便宜占上風的事。

    當做理之當然就有無窮受害的了。

    鄉紳那裡盡知有。

    人說他不是他還要怪那說話的人哩殊不知極好的鄉紳家造出極不好的事。

    都是此輩所為所以鄉紳家第一要教子弟教子弟不是單單教他做文章第一要教他明道理。

    教出一個明道理的子弟來。

    便是家門之福。

    也實是地方之福。

    第二就要教家人那生事害人的掌家。

    不是主人得意的親随。

    就是公子介弟的寵幸。

    這裡最要覺察。

    一些不到。

    就要被他瞞過了。

    就要受他的負累了。

    至于投在門下的人。

    多是要假我的勢力。

    行他的胸臆。

    鄉紳間或見他才調。

    要用為腹心。

    不知一旦線索在手。

    他就用起主人來了。

    莫說前朝大老家。

    有廖瑩中董心葵那一班門客。

    就是平平宦家。

    也須有個負嵎之虎中山之狼食心之蟊哩。

    這樣人切不可收留在門下。

    用那奴仆們。

    甯可要樸實良善的。

    平日常要戒饬他。

    不許他生事害人。

    這樣鄉官。

    就是古時陳太丘王彥方那一班人。

    也不過如此。

    這雖不曾為地方興利除害。

    那地方受他的福也不少了。

    我還有一件善事。

    也望鄉紳們做去卻是鄉紳家力量優為的。

    一發是不費錢的。

    大凡一方有一個鄉紳。

    便為那一方的表範。

    鄉紳家好刻薄。

    那一方都學得刻薄了。

    鄉紳家好勢利。

    那一方都學得勢利了。

    若還有一個鄉紳儉樸醇笃。

    謙虛好禮。

    尊賢下士。

    凡事讓人。

    那一方中。

    那個不敬重他仰慕他。

    也就大家仿效他了。

    可見鄉紳原是一方的表帥模範。

    風俗的美惡。

    人心的厚薄。

    都從這鄉紳身上做出來的。

    若有好鄉紳。

    表正得一方。

    化得那一方的風俗。

    都是好的。

    人心都是厚的那一方的善都歸那鄉紳了。

    豈不是一件勝百件千萬件麼。

    又有一件好事。

    尤望那鄉紳們做去。

    也算做不費錢的功德。

    鄉紳家成人的田房産業。

    原是要留與子孫受享的。

    遇着那人家不肖子孫将田産來賣與我。

    我就該生警戒心要想到自己子孫身上價銀照時價要從厚些。

    許他的銀子。

    克期給與他還要欵欵。

    問他何處用。

    勸他切不可浪費。

    那不肖子孫。

    或者因這大人君子勸化他從此學好豎立起來也不可知。

    遇那騃愚子孫将那田産來賣的就當生憐憫心。

    要想到自己子孫身上。

    照前與他的價銀。

    交付銀子時。

    還要好好問他那裡用或是替他照料一照料。

    或者那騃愚的人。

    不受人的欺弄。

    也不可知。

    若遇着人家有至急的事。

    倉皇棄産的。

    卻不要乘危掯勒他。

    卻不要故意頓□他别家兩次三番兌銀子。

    我卻一天平兌足與他。

    濟他之急。

    若有可以替他排解的去處。

    替他排解一排解。

    遇有可以鎮壓的。

    替他鎮壓一鎮壓。

    卻不準折他銀子。

    那人就受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