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四

關燈
中戶小戶。

    大戶紳戶則互相稽察。

    牌長每日稽查。

    甲長則五日抽查。

    牌長與甲長十日聚一次。

    甲長與圖董。

    半月聚一次。

    圖董與鄉董一月聚一次。

    遇有懶惰狥隐。

    察出公同議罰至客寓寺觀最易藏奸客寓則設循環簿。

    着令房主逐日登記。

    責成甲長。

    不時查察。

    寺觀須另擇一人。

    專司查察之事。

    亦須每日稽查。

    如有遊民立即驅逐。

    匪徒解官研究。

    其孤廟無人管理者。

    概行封鎖 一大戶每有數宅同居者。

    同姓以家長為主。

    祗算一家。

    異姓則各編各戶。

    其牌俱挂門首。

    以便查核。

    至小村畸零戶口。

    即應遵照四并六分舊章辦理。

     一鄉間聚賭漁利。

    引誘愚民。

    草竊奸宄。

    皆起于此。

    其甚者唱演攤簧。

    聚引博徒外來奸民。

    尤易混迹。

    最為可惡。

    永宜禁止牌長甲長當随地嚴查。

    鄉黨亦須随時察究。

    如有抗違不遵。

    為城中訪聞者。

    除送縣重懲外。

    罰錢充公。

     一匪徒從逆。

    包藏禍心。

    一遇摘發。

    則報怨扳仇。

    無所不至。

    一立保甲。

    則甲内稽甲内之人。

    匪類既無所容。

    設有誣枉甲牌長察其含冤令左右十家環保由甲長圖董轉告總局。

    公同具呈保釋庶無瓜蔓株連之害。

     一盜賊為民間大害。

    最宜同心守望。

    遇有黑夜刼掠強徒。

    一經風聞。

    即鳴亂鑼為号。

    各甲皆出救護如獲盜一名解案公局賞錢五十千。

    或當時不能擒獲乘其退而追尾其後因而追還财物者。

    賞錢三十千或能陰尾賊後得其蹤迹。

    即能破案者。

    賞錢十千。

    如此則各甲齊心不必約朿驅策自見人人思奮矣。

     一偶有警報各村巷各須懸燈一盞。

    各家輪番巡更以備不虞。

    倘有事端。

    鄰甲坐視不救者。

    公議重罰。

     以上各條。

    簡便易行。

    并無擾害洵為除暴安良要法。

    幸有心人随地照辦。

     ○雙惜扶颠局規約 卷十四之三 人生困厄之遭曰颠踬。

    曰颠連。

    而在窮途流落者為尤甚。

    不有以扶之。

    恐一蹶不振。

    終身廢棄良可憫巳。

    顧世路崄巇。

    中道失步者比比皆是。

    實有扶之不勝扶。

    且扶之不任扶者。

    于是有妙其扶之術而一舉兩得者。

    是可仿行也。

    拟雙惜扶颠局規約。

     扶颠局小引 規條 推廣扶颠局條目 借資作本說 △扶颠局小引 嗚呼。

    生人之苦至窮途流落之人亦甚矣。

    或尋親不遇。

    歸計難求。

    或薦引乏人。

    傭工無主。

    或營生缺本。

    告貸鮮通。

    旅況凄涼。

    拟托沿門之缽。

    羞顔澀縮。

    怕吹入市之蕭俗所謂跌仆曰失路者。

    此類是也。

    此其人概名之曰颠颠而不扶。

    焉用彼相。

    周任為相者言之而不獨相也上洋為通商大口。

    五方雜處。

    流落尤多。

    失業窮黎比比皆是。

    蓬首垢面。

    幾同萍梗之飄。

    骨立肌銷。

    類屬翳桑之餓。

    固多沿路告哀呼号永日。

    向隅飲泣。

    過問無人矣。

    然而中途失步。

    豈遂甘堕深坑。

    苦海将沉。

    疇不望登彼岸。

    所苦者飽思一飯。

    度日維艱。

    囊乏半文。

    思歸徒切。

    縱使計然有術。

    藉手無由。

    即令毛遂多能。

    處錐何地。

    苟舒冷眼。

    所需本屬無多。

    稍動熱腸。

    培植當複不少。

    此扶颠局之設所以為此間要務也。

    茲拟集資設局以惜字惜米為首務而即以窮途流落之輩入局充工日給工食錢百文。

    每日止付五十文俾資食用。

    一月之後。

    應付工錢一千五百文。

    兩月即可得三千文。

    欲回裡者盤川有着。

    欲經營者小本裕如。

    且小試兩月。

    勤惰可知。

    即代作曹邱。

    亦可無慮。

    如此更班疊換。

    可以源源汲引。

    纔經提挈。

    即獲超升。

    大法力佛手垂援。

    真功德茲航普度。

    分西江之勺□。

    涸鲋重蘇。

    挹南國之微熏。

    凍蠅立起。

    權宜方便。

    一舉而兩善兼該委曲成全。

    雙惜即孤茕□路。

    當亦有心人所樂于贊助也。

    謹啟。

     △規條 一局設某地。

    公捐善願。

    即擇窮途流落之人辦理惜字。

    惜粒事宜。

    司事督率工人。

    分段收拾零星棄字。

    狼籍米粒。

    日付飯食錢每名五十文。

    如能實力承辦。

    則每日準存工錢五十文。

    滿月即存一千五百文。

    兩月得錢三千文即可作路費或資本。

    不緻終為流丐。

    既惜字粒。

    又濟窮途。

    一舉兩得。

    洵稱創舉。

    【每月工錢若幹不必先與說明】 一惜字以拾取牆角灰堆零星抛棄為要。

    每日早起分派收拾或有污穢另行收存。

    以花椒湯洗淨。

    曬幹焚化。

    以昭誠敬。

     一惜米以打掃各碼頭各街路零星狼籍為要。

    一人領同數人。

    各持箕帚。

    分頭掃取。

    攜歸淘洗。

    曬幹收存。

     一每日所收字粒。

    各人若幹。

    晚歸時。

    司事必領向 神前。

    焚香叩首呈繳見數。

    如或怠惰。

    惟神是究。

    俾知戒勉。

    有能格外勤力者。

    另加優獎。

     一城廂内外鋪戶棧家。

    每日遺剩飯食。

    往往任意抛棄。

    實為造孽。

    拟另遣工人挑擔收取。

    如僧家盞飯例。

    俾免狼籍。

    收歸入局。

    曬幹收存。

    作為冬月煮粥濟貧之用。

     △推廣扶颠局條目 雙惜會作扶颠局。

    洵為一舉兩得。

    惟恐來者衆多。

    雙惜事宜不不能多用工人。

    又不忍不代為設法。

    俾各有謀生之路。

    因附、推廣各條于後。

     一代作薦主幫作小工。

    以應得工錢存積兩月。

    如包飯、者除每日給付飯錢外。

    餘錢亦代為存積。

    俟滿兩月給還。

     一開作坊收留失業之人。

    擇其事之易為而可以流通者。

    如□坊砻坊、做蒲鞋、做紙錠、打缏、絞繩、收買亂磚、收買草藥料、耕種牧牛等類。

    皆人人所能為但得代為設法。

    代為轉運自然各有生計。

    不緻終于廢棄矣。

     大戶、大典棧、大行店、大作坊、大作場、狼籍米粒飯糁最多。

    宜另雇失業窮老。

    專司打掃收拾惜米惜字事宜。

    【所燒稻草每日摘淨所吃飯米每日揀淨】在主人多養一吃閑飯人。

    一年所費無幾。

    而代為。

    惜無窮之福既濟貧又惜福一舉兩善洵為極大陰功局中人衆即可代為分薦作惜谷工人。

    善有同心。

    定多感動。

     一各柴行及窯場所有稻麥草。

    其中谷粒必多。

    局中人可分派各行戶。

    代為揀凈柴上遺谷。

    或攤出拍打。

    将所收谷粒收回。

    充公行善。

    另給工食。

    核所得谷粒以抵工食。

    所貼無多。

    此須禀明官長。

    以便分派。

    否則善勸各行。

    各修各德。

    必有信從者。

     一以工代赈事甚多。

    如打掃街道垃圾。

    修補道路缺陷。

    剪除礙道荊棘。

    掩埋荒野暴露。

    添設古廟靈簽司香火。

    興修渡船。

    俾撐駕餬口。

    均屬一舉兩得。

    随地可行。

    惟在有心人曲為設法耳。

    一每見窮丐乞食。

    必有所挾以動人者。

    方能有求必應如能念經。

    能宣卷。

    能說好話。

    或挂閻王軸。

    或說偈言。

    或唱因果。

    則到處有人施錢給飯。

    竊意凡遇此輩。

    各為教習熱練。

    如經卷木魚閻王軸等類。

    所費無幾。

    而丐者得此行乞。

    自可不愁凍餓。

    權巧方便。

    惟有心人不憚煩瑣。

    代為圖之。

    亦最下扶颠之一法也。

     一失業孤茕。

    倘有患病。

    無人照料。

    往往、起。

    須另為設法扶持。

    給以醫藥。

    俾能就痊。

    或勸其于病中立大誓願。

    自願一生敬惜字紙五谷。

    即為代求神廟仙方。

    病愈之後。

    令其專惜字米以完夙願。

    當必格外加勤。

    不敢怠誤。

    或生平有無忤逆邪淫煙賭諸習。

    尤須令其痛心立誓。

    方有生路。

    則養也而教在其中矣。

     △借資作本說【營生無本則束手坐困借給些些便堪養活】 現在失業窮民比比皆是若輩有耳目手足。

    皆能肩挑貿易。

    營生餬口。

    所苦者乏本耳。

    而其本又不在多也。

    所少者三千二千耳。

    有三千二千文便可自餬其口。

    并可贍養其家而借貸無人束手坐困久之漸流為丐。

    運耶命耶。

    亦人事有未至也。

    茲拟倡一借本營生局。

    或獨力承當。

    或集衆公辦。

    許附近失業窮民。

    覓保來局。

    借錢若幹。

    【少則數百多不過三千】每借錢一百。

    繳利半文。

    惟須每日将本錢或存貨呈繳取信。

    以察誠僞。

    人不論異鄉土著。

    但有保人。

    即準借給。

    此中可扶植多少窮民。

    雖取利而不失為方便者。

    惟有心人早圖之。

     湖北李某、家小康。

    嘗以錢數百千出借。

    其借厺隻準借肩挑貿易之人。

    但有人作保即借之。

    錢不得過二千。

    每借錢一千每日繳大錢十一文或十日并繳錢一百十文以百日為繳清或每日繳大錢十文以百二十日為止亦可惟不準稍欠。

    如實在虧本。

    或病不能作活者。

    另出期票而緩其利。

    一時因借謀生者甚衆。

    久之得利甚厚。

    有忌之者。

    以重利盤剝告于官、官拘李至李屈于法而無詞。

    未幾署外大嘩。

    詢之。

    則有數百人各肩肩擔呼冤。

    官大訝問故。

    則皆曰我等窮人步擔肩挑為活。

    欲借小本作營生。

    無人肯借。

    若非李先生借錢。

    我等何以養家餬口。

    每日出利。

    我等自願。

    今反以害李先生。

    我等何安。

    有罪我等請同當之。

    毋令李先生獨受苦也。

    官得其情。

    立即開釋而斥讦告者。

    衆人始散。

    後李公家财頓發。

    而扁擔之名。

    由是傳為佳話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