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三

關燈
定例。

    俱不在旌表之例。

    豈以毀傷支體。

    自戕其生。

    而失順命之正乎。

    說者曰。

    夫死姑存父死子存。

    能代夫以養姑。

    代父以撫子。

    方為完節。

    若夫女子許字未嫁。

    猶然處女也。

    而遂以身殉。

    似于禮有未當。

    二者皆旌。

    正恐輕生者多。

    甚非所以仰體 皇仁。

    矜存生命之至意也。

    予竊以為就事以推。

    世有無姑與子。

    義難獨存。

    亦将忍作未亡人乎。

    即女子既己許人。

    名分有定。

    不幸偶亡。

    欲往而事姑。

    則伉俪未諧。

    仍蹈自奔之诮。

    欲依親以老。

    則雁羔有□。

    難為□下之□計惟有從容就義。

    以了此一生大事耳。

    愚以為婦之夫死。

    無姑與子及女子未嫁之夫死而以身殉者。

    仍應旌表以正人倫而維風化。

    若謂輕生是戒。

    固屬深仁。

    然有臣當患難。

    或慷慨捐軀。

    全家殉國。

    莫不稱舍生取義褒贈有加。

    而亦得以輕生置之哉。

    願當事君子。

    特疏 上請。

    與貞節同邀 盛典。

    庶千秋□烈。

    光昭于天壤矣。

     △附錫金鄉鎮坊祠拟規 孝子節婦坊祠大都系有力子孫專立。

    其無力子孫勢難營建。

    而節孝公坊公祠。

    又多設于都會無以聳鄉民之耳目。

    是以鄉居僻處。

    往往觀感無由。

    因地制宜。

    随方倡舉。

    化俗導民誠鄉大夫之先務也。

    述錫金鄉鎮坊祠拟規 一鄉間特建公祠。

    經費頗巨。

    如力能募建。

    洵為善舉。

    倘以經費為艱。

    不妨就社廟寺觀公所。

    撤屋三楹分作三龛。

    間以闆壁。

    中供神佛。

    【或大士像或純陽像】兩旁則左供孝子位。

    右供節婦位。

    【節婦能另撤屋三間供位尤妥】庶使燒香男婦。

    一體瞻禮。

    不緻冷落。

    【能多□屋宇大□規模史好】 一公祠門外榜額。

    一書孝子公祠。

    一書貞節公祠。

    中懸匾額。

    注明孝子某某節婦某某。

    并将事實詳載木榜。

    其木主則以時代先後為序。

    旁注裡人公立字樣。

    如本地向無孝子。

    即取本邑孝子之可師可法者數人設主供奉旁設虛位以待後人【虛位宜寫明如有子而盡孝婦而守節者公議請居此位字樣】庶見者易為激發【查邑志中有名者】 一公坊即立于祠宇之外或通衢大道。

    石上镌孝子節婦姓名。

    使往來者一望而知。

     一請主入祠。

    宜糾集同人。

    醵分緻祭。

    以妥其神。

    并宜率其子孫并地方老幼。

    整肅衣冠。

    鼓吹前導。

    執香以送。

    每逢春秋二節。

    亦必偕同人拈香設奠以昭敬禮而示觀感。

     一孝子節婦中有诏旌者有憲旌者。

    有未旌而僅載邑志者。

    又有邑志亦未載。

    而孝行人人共信者。

    【孝子請旌經費頗多無力者多中止】不妨一例入祠诏旌者則書于坊。

    憲旌者則書于匾。

    未旌者亦另立一匾。

    書待旌可也。

    【如有孝女悌弟亦可附入】 一祠既附入寺院。

    則僧道所為。

    亦不妨從俗從宜。

    近時僧道每多佛會之舉。

    設奠之日。

    不妨許其照例作佛會一次。

    但須于同人中擇一聲音洪亮。

    能談因說果者。

    就是日講說孝子節婦故事。

    庶使人人共曉。

    從俗從宜。

    因勢利導。

    但期于世有益。

    正不必俯視一切也。

     一寺院公所。

    僧道每好更張。

    宜各勒一碑。

    除地方同人力能拻拓另建外。

    僧道永遠不許擅自改易庶免日久廢弛。

    尤宜饬僧道留心看守。

    時時打掃。

    不許作踐。

    緻贻亵渎之罪。

    公議每年給灑掃香火費若幹。

    其不能實心照管者。

    另舉妥人專管。

     一孝子坊嗣外。

    公立恥石一方。

    上镌懲罰逆子四字。

    凡地方有罵詈父母。

    棄而不養者。

    公議将其人扭至祠外。

    罰令跪向恥石下以恥之。

    必能改過方準釋放。

     一孝子節婦墳墓。

    宜各立碑表道镌明姓氏。

    每年潤以紅朱。

    庶幾可以永守。

     一凡婦人能孝敬翁姑者。

    亦準另設一龛。

    供立神位。

    榜書孝媳祠【如節婦另立專祠。

    則宜以孝子孝媳分列左右二龛】 一祠規如可充拓不妨裝塑孝子孝媳節烈婦神像供奉。

    使人覩像生敬。

    觀感尤深。

    特宜灑灑嚴潔不得亵玩。

     △廣勸表彰幽潛說 士君子留心世道。

    饬躬砥行而外。

    其最要者莫如激濁揚清一事。

    蓋 國家旌别淑慝之典。

    與吾人隐惡揚善之事。

    相為表裡也。

    晚近人心日薄。

    無所觸則不奮。

    幸有一二能樹立者。

    不急急為之表彰。

    将何以為斯人勸乎。

    我 朝雅化作人。

    獎成善類。

    凡孝子悌弟貞女節婦。

    例得褒旌。

    許建坊祠。

    所以為鼓勵廉恥維持風化計者無乎不至但請 旌一事建坊建祠。

    不無需費。

    以故窮鄉僻壤。

    苦節懿行。

    卓卓可傳者。

    往往終于埋沒。

    一苦于資力不給。

    一苦于籌辦無人也。

    普望同志之士随處留意。

    凡遇孝子悌弟貞女節婦苟确有可信。

    必為竭力表揚。

    以成其美。

    其貧而無力者。

    尤宜糾集同志。

    劇分捐金。

    代為請獎各就本鄉公建坊祠庶潛德幽光。

    不緻終于埋沒。

    觀感之下。

    當必有人人奮勉者。

    其所以培風化而維廉恥者。

    良非淺鮮也。

    幸同人共勉之。

     △錫邑募設鄉鎮節孝祠引 人心風俗之澆醇習而己矣習聞夫邪僻淫蕩之風而醇者以澆。

    習聞夫孝義貞烈之行而澆者以醇。

    是以古聖王式闾以彰忠貞。

    旌門以表孝友而其時男子勉為孝子悌弟。

    婦人勉為勁節清操記有之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吾鄉慧麓。

    建立節婦祠凡四處其孝友之可風者。

    則有華孝子潘順孫秦雙孝蔡孝友等祠。

    邦人以為僅足以着聞一邑。

    不足以興起一方。

    謀于各鄉建立總祠以範人心而維風俗庶幾男子登其堂而孝于而親。

    敬于而兄信于而朋友。

    式好于而夫婦婦人拜其室而事翁姑能孝。

    事夫主能敬。

    待妾□有恩。

    撫前子撫養媳有義。

    不幸夫死。

    從一而終不屑改顔以事他人。

    如是而疾疫不除。

    盜賊不息。

    水旱不免。

    年谷不豐者。

    未之有也。

    且未民間所祀。

    無論為天神為地祗。

    為人鬼。

    其建祠樹主。

    以報以祈。

    在小民大率為招弭禍福起見。

    然禍莫甚于逆子呼盧喝雉而惱其爹娘。

    蕩婦贈芍采蘭而棄其家室。

    反是而父子笃。

    兄弟睦。

    夫婦和。

    使一方之中。

    孝友不絕于書。

    貞節不置于口。

    其為福也大矣。

    務使鄉間之燒香者還願者祈福者禳禍者。

    在家則以父母翁姑為活佛。

    出鄉則以義夫節婦為如來。

    固知勝于九華之進香。

    天竺之禮佛。

    普陀落伽之諷經矣。

    所願紳耆人等。

    或捐錢或捐米。

    或就廟宇拓其數楹或就通衢别設一所。

    但足以妥值神靈。

    而為一方之所瞻仰。

    其有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