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十

關燈
意。

    為國家養人材。

    即為地方消戾氣。

    俾千百年來極敝惡俗。

    轉移一旦。

    其造福于吾粵者。

    豈有涯涘哉。

    是為引。

    道光己酉嶺南吳氏書于長松草堂 △粵東議設啟蒙義學規則 建塾之初。

    首先經費。

    我粵人多好義。

    每遇一切公事。

    皆踴躍輸捐。

    義學一事。

    尤為轉移風化極大善舉宜無不人人樂助。

    故有力之家。

    固當慷慨助捐以為之倡。

    即中下之戶。

    亦當勉力協助。

    共種福田。

    或捐銀錢。

    或捐田産。

    或捐房租。

    或出心力。

    互相勸捐。

    庶幾集腋成裘。

    勤襄善舉。

    其銀錢存項。

    則或存當鋪生息。

    或置産收租。

    均可以垂永久。

     一我粵各鄉多有香火廟。

    其中或有經費充足。

    每年出息。

    少至數百金。

    多至數千金。

    向來皆為父老鄉人宴飨之用。

    餘則留作争訟之需。

    夫訟則終兇。

    以正經公項而耗費于意氣之私。

    留之者其機兆巳屬不祥。

    實為可笑。

    竊意父老鄉人。

    如果明白大義。

    斷不至貪口腹而好興訟。

    總由相沿成習。

    一時難于驟變。

    但得本境賢明公正紳董。

    力持公議。

    開導同人酌分廟中經費十分之五。

    興建義學。

    吾知善有同心。

    樂從者必衆。

    況義學既設。

    子弟皆知以禮讓相先。

    争訟之風自然頓息。

    靡費既少。

    此項正可留為義學之用。

    如經費果裕。

    則各種善事。

    皆可推廣興辦。

    倘有心懷私見。

    多方疑難阻撓善舉者。

    背理喪德。

    惟神是殛。

     一設塾地方。

    随地酌度。

    城廂經費易集。

    創建固所不難。

    且各善堂中添附亦屬甚便。

    鄉間籌費不易。

    倘先建塾。

    以土木之功耗費正項。

    恐财力已竭。

    而開塾經費反緻不足。

    宜先就地方公所。

    或鄉約或庵觀或廟宇打掃空屋幾間。

    附設幾學。

    以公濟公。

    實為兩便。

    或每族公祠中。

    族長族正公議。

    酌分烝嘗餘項。

    或合族另捐。

    擇族中貧寒子弟。

    就公祠中開設義學尤為敬宗恤族厚誼。

    族之賢明者。

    定當樂于成就也。

     一我粵廣州系屬省垣。

    地廣人稠。

    建塾地方。

    城内則新城舊城。

    須各門分設。

    城外則東南西北關。

    必擇适中之地分設幾處。

    其餘各外府州縣城鄉。

    各視地方情形。

    廣設義學總在各處有心人随地酌奪。

     一各鄉設塾。

    如西樵沙灣兩龍小榄等鄉。

    煙戶萬計。

    其中無力讀書者正複不少。

    設塾必分各約。

    方能周恤貧寒。

    其餘中鄉宜各設一塾。

    小鄉則或合三四處共設一塾。

    但鄉間集費殊難。

    不能與省垣比較。

    雖有二三殷富。

    賢愚不等。

    其賢者自能竭力助捐。

    其愚者多牢守悭囊。

    視财如命。

    不特不肯輸捐。

    反緻暗生謗議。

    大礙義舉。

    然有志者事竟成。

    如各鄉得同志數人。

    竭誠興辦。

    總能成就。

    創議之初。

    即宜标貼長紅于鄉約門首。

    或社學之前。

    請衆公議。

    照外省義塾勸捐例。

    有田者按其畝數抽分若幹。

    既可安貧保富。

    又可積德累功。

    即悭吝者當亦自知醒悟。

    樂助其成。

    庶幾經費充足。

    善舉不愁中止。

     一各鎮碼頭設塾。

    如□山陳村江門西南等處。

    系貿易通衢。

    五方雜處。

    教化尤不可緩。

    倘有好義之士。

    首肯克己解囊。

    慷慨捐提。

    力勸各行按貨捐厘。

    助成義舉。

    栽培一方孤寒子弟。

    實惠及人。

    比尋常善事。

    功德尤勝百倍。

    一切營運自獲吉祥。

    此明去暗來之定理也。

     一捐資贊成義學。

    多系實心好義之人。

    塾中例應供奉長生祿位。

    其捐數最多者居中座。

    次者居左。

    又次者居右。

    并書明捐數勒碑其中。

    以垂久遠。

    每逢開館解館暨各捐主生辰。

    總理衣冠。

    率各學生詣長生位前焚香拜跪。

    藉以報答造就之恩。

     一義塾既設。

    必公舉一殷實公正之人為之總理。

    執掌經費存項總賬。

    更擇一老成練達者為之司事。

    主管塾中一切事宜。

    登記出入。

    每月一結。

    總理必親自會同各紳士過目。

    其勸捐集議。

    則凡屬同心均宜襄辦酌定。

    務要平情熟議。

    以期共濟。

    切勿各懷意見。

    緻滋異議。

    每歲臘月。

    總理暨司事将一年出入總賬用黃紙一一書明。

    會同本地紳衿耆老。

    衣冠詣本境香火廟書疏一紙。

    凡會議者各各署名畫押。

    并出入總賬。

    拜焚 神前爐内。

    同明心迹。

    以示征信。

     一義學為轉移風化培植人心而設。

    則延請塾師。

    尤宜慎重。

    師道立則善人多。

    所系正非淺鮮。

    倘徇薦者情面。

    不知慎擇。

    濫送聘書。

    既誤公事。

    又誤人家子弟。

    此中造孽不小。

    必擇人品端方。

    學問通徹。

    不嗜煙賭。

    而又不作辍不憚煩。

    勤于講解者。

    方足以當此任每塾視學生之多寡。

    酌請塾師幾位。

    分童教授。

    既請之後自宜緻敬盡禮。

    不可忽慢。

    斷不可容情在先。

    贻誤在後。

    緻有名無實也。

     一入塾子弟。

    自七八歲以上。

    十四五歲以下。

    俱準報名。

    先盡孤子以示敬節恤嫠之意。

    次及赤貧。

    每塾子弟以十一二人為率。

    極多不得過十六人。

    至生徒在塾規矩。

    灑掃應對威儀禮節。

    在塾師教導有方。

    自能一一就範。

    茲不多贅。

     一供膳宜随地裁酌。

    經費稍裕。

    則生徒自可在塾留膳。

    每日兩餐。

    宜從儉約。

    每月給食豬肉三次。

    略潤腸胃。

    如不願吃者。

    照數折錢。

    如有欲将豬肉懷歸奉其父母者。

    亦見孝思。

    聽其自便。

    至塾師暨司事同餐。

    菜肴亦不妨從儉。

    如經費未足。

    生徒固不能留膳。

    即塾師司事亦不妨包膳。

    聽各人自便 一入塾生徒。

    皆系貧寒之家。

    衣衫鞋帽。

    多恐不周。

    褴縷情形。

    亦堪憫恻。

    如經費稍充。

    宜每人為置衣衫鞋帽一套。

    以示鼓舞。

     一塾師每日辰至申歸。

    各童亦辰集申散。

    每月隻可解館三日。

    仿古人休沐之例。

    此外必應在館。

    其功課勤惰。

    塾師設簿登記。

    如生徒中有勤于誦讀。

    循規蹈矩者。

    另為記名标出。

    逢節總理察看。

    酌賞紙筆果點等物。

    以示優異。

     一入塾生徒。

    倘有違逆父母。

    兄弟相争。

    及出口罵詈。

    與人毆鬥者。

    必從重樸責。

    并宜罰跪一日。

    以儆将來。

    又或坐立歪斜。

    動辄嬉笑。

    交頭講話。

    衣履不整。

    戲弄頑耍。

    對北及日月神聖師長前唾溺。

    及裸露仰卧。

    不凈手翻書。

    種種失儀。

    大乖學規。

    必宜管朿痛戒。

    至于擒拍蝴蝶蟬蠅諸蟲。

    踐踏蟲蟻。

    愛折花枝。

    亦違天地好生之心有傷元氣。

    并恐自幼習慣。

    長大時熾其殺心。

    宜早為訓饬。

    勿蹈惡習。

    若夫見字必拾。

    見粒必惜。

    尤為本分事。

    有關一生祿壽。

    自宜時時諄告。

     一省垣正月間。

    近縣年幼子弟為傭工之計。

    皆集于長壽庵前名曰住年。

    又俗稱偷家财。

    此等風氣。

    他處所無。

    如果實系貧寒子弟為勢所迫。

    亦出于不得已。

    乃竟有家非赤貧。

    亦來此中者。

    得錢能有幾何。

    而忍害其子一生大事。

    殊為愚拙。

    故凡親戚鄰裡須互相勸谕。

    苟非迫于餬口。

    宜勸其入塾讀書。

    以求明白道理稍長時。

    一切經營技藝皆可謀生。

    即寫一家信。

    看一契票。

    亦可不必求人。

    何可使有用之材。

    早送入卑污之地。

    令其終身夢夢也。

    如能于正月間公請有品學之人就長壽庵前宣講聖谕。

    化導愚蒙。

    俾知王法天理。

    格其非心。

    更為善舉。

     一義塾之設。

    專為貧戶童蒙。

    若徧讀經書。

    非但力有不能。

    實亦迫不及待。

    宜将明白顯淺之書。

    先為訓讀。

    并屬塾師随口講解。

    先讀新刻續神童時、 次及續千家詩、 感應篇、 陰骘文、 文昌孝經節本、 覺世經、 朱子治家格言。

    讀畢後。

    方讀四子書。

    每逢三六九午後塾師宜将學堂日記講解一二條。

    諸生還立拱聽。

    俾童而習之。

    先入為主。

    終身佩服。

    自有實效。

    所以然者。

    以此塾祗為貧寒子弟略知為人道理而設。

    故所定章程。

    未遑謀及舉業。

    如有穎異之資。

    應即另行提出。

    格外栽培。

     一鬥毆之風。

    由于讀書者少。

    若自幼責令讀書。

    使略知大義。

    則耳濡目染之餘。

    自足以化其暴戾之心。

    而柔其兇橫之氣。

    并得賢塾師勤勤講解。

    使知顯有王法。

    隐有天理。

    則長大時凡遇争端。

    必能自甘退讓。

    并肯力為排解矣。

    潛移默化貴在童年。

    義學興而吾粵千百年來紛争敝俗。

    不難消化于無形。

    造福何可限量。

    右悉采桂林相國所垂啟蒙義塾條例而稍加參酌。

    草成是編。

    其中倘有未合之處。

    還望 高明重為裁定。

    盡可随地變通。

    因時制宜。

    以期斟酌盡善。

     又吾粵近時多溺女之風。

    計一邑中每年溺死必以數千計。

    此風關系人命。

    大傷天和。

    有心人無不欲有以救之。

    而苦無善法。

    若得多興啟蒙義學。

    則童年習聞救嬰戒溺善惡果報。

    可并其家人歸子而感化之。

    則惡俗可以漸回。

    而生命之保全者無量矣。

    事關人命。

    言之恻然。

    願有心人并起圖之。

     △啟蒙義塾總理司事年節告神明心疏 道光某年【幹支】某月【幹支】朔越幾日廣東省某府某縣某境啟蒙義塾總理【某人】司事【某人】等齋沐叩首尊神之前曰。

    易俗移風。

    首先立教。

    秉公仗義。

    尤斥欺心。

    惟神體上帝心。

    贊天子治。

    彰善瘅惡。

    洞幽燭微。

    境内設立啟蒙義塾。

    賴衆紳耆率善士捐輸。

    塾師諄誨。

    司事協力同心。

    茲屆年終報銷。

    開明進出清賬。

    懸挂本塾門首。

    謹照錄一通。

    陳求神鑒。

    如有分厘侵蝕。

    罰及己身。

    禍延子孫。

    庶幾衆信奉行。

    永垂善舉。

    謹告。

     義塾既設。

    全憑塾師能善于教導。

    則一塾生徒均受其益。

    教成多少好人。

    倘奉行故事。

    懶于講說。

    則一塾生徒。

    均為所誤。

    在師固造孽無窮。

    即在董理司事諸公。

    不知擇師而教。

    徇情濫請。

    以緻善事有名無實。

    誤人子弟。

    造孽亦恐不少。

    是故延師一事。

    最宜審慎。

    倘不善教導。

    即應辭卻另請。

    至為師者既應其聘。

    尤當勤勤懇懇。

    多方開導。

    總以教子弟學做好人為第一義。

    至鬥毆一端。

    尤為設塾本旨。

    更宜明白講谕。

    曉以王法參以報應。

    使童年目染耳濡。

    長大時自知戒懼。

    塾師之造大福者在此。

    即董理司事之造大福者亦在此。

    可不勉哉。

     ○變通小學義塾章程 卷十之五 □塾□培植貧寒子弟。

    為功甚大。

    而人皆畏難自阻者。

    以日久費巨難以為繼也。

    顧時日可久亦可暫。

    經費可大亦可小。

    得簡便法。

    而義塾在在可立。

    闾閻無不教之子弟即鄉曲無埋沒之人材王化之行其在此乎述小學義塾章程 小學義塾啟 訓蒙記事 簡便義塾說 規條 附餘論 跋後 附各塾師文昌會立願疏式 △小學義塾啟 古者黨有庠州有序。

    睦婣任恤之化成。

    而闾閻無不教之子弟。

    所由治化烝烝。

    臻乎上理也。

    後世此道日荒。

    不免視教化為緩務。

    而孤寒子弟。

    遂至終身夢夢而莫之教。

    即有好行其德者。

    為義學之舉。

    又大抵設在都會。

    其山僻村野。

    或數十裡。

    或數百裡。

    不及一見原其故。

    實以經費甚繁。

    動需千百是以有心無力之士。

    往往畏難中止立法詳備則繼起為難亦勢之無可如何者坐使聖賢義味不獲使孤寒子弟略與共嘗。

    良可慨也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聚千百萬不教之民相聚相處非世教之大可憂者乎士為四民之首讀聖賢書。

    均有先知先覺之責。

    乃貿貿然與庸衆同其刍豢坐視世教之敝。

    而曾不少為措意。

    将天地生材之意謂何。

    亦甚負朝廷崇儒養士之恩矣。

    夫法可變通。

    曷弗舍難而赴易。

    事求簡便。

    何妨避重而就輕。

    若必以經費難籌。

    而遂付之不問。

    将窮鄉編戶。

    千百年竟無義學之興。

    世風何自挽人心何□正耶。

    今于先輩遺稿中得一至簡至易之法。

    名曰小學義塾無論城市鄉村。

    處處可行。

    人人可辦。

    時時可舉。

    久久可通。

    功祗争一月兩月之間。

    效可收千人萬人之衆。

    權宜方便。

    廣大圓通。

    節寒士之束修。

    亦可溥小雅菁莪之化。

    出匹夫之口舌已無殊。

    遒人木铎之廵當亦有心者所樂于從事也。

    此啟。

     △訓蒙記事 予嘗詢一鄉人曾讀書否。

    其人曰。

    曾入塾五年。

    問以塾師曾訓汝做人道理否。

    曰未也。

    不過日讀四書一首。

    寫字數行耳。

    又問開蒙時。

    先讀何書。

    曾讀孝經小學。

    弟子職否。

    曾講說日記故事二十四孝否。

    曰未也。

    啟蒙時先讀神童詩。

    千家詩。

    以後即讀學庸論孟。

    至于孝經等書目且未見。

    又問能明學庸論孟道理否。

    其人笑曰。

    當時先生初未嘗為我講解。

    我何能明白。

    迄今句讀(已)[近世鄉館大率]大半忘卻何(論)[如此可勝浩歎]道理耶。

    予曰然則子入塾五年。

    竟全未得讀書之益耶。

    曰誠然然我在塾五年。

    固未得益。

    卻得益于兩夕之深談令人沒齒不能忘。

    是則我之恩師也。

    予詢其所以則曰我出塾數年後。

    頑鈍猶有童心偶往丈家有事信宿下榻書齋。

    伴西席陳先生。

    先生固老成人善教誨。

    為我談古今孝子悌弟。

    及善惡果報事。

    教我如何事父母。

    如何待兄弟。

    如何治家。

    如何處世。

    以及立身擇友之道。

    而統貫以兩字曰天理反複詳明語甚懇切我偶有一言近理處。

    先生極口贊歎。

    以為可教。

    我始恍然如夢初醒。

    覺前此所作事。

    都不可對人。

    愧汗無地。

    次夕又授我小書一本。

    系先生所手抄中多詩詞。

    語極粗淺。

    大約言孝弟忠信等事。

    并略為講解。

    命我讀。

    我即歡喜領受歸而日夕讀之奉為至寶自是乃恍然于為人之道。

    有如是其不可苟者。

    深悔從前之肆無忌憚。

    而猶幸今之所遇為未晚也。

    予曰。

    然則子讀書五年。

    曾不若兩夕之講解耶。

    曰是固然也。

    設不遇陳先生我今日正不知作何等人耳。

    予用是怃然曰。

    甚矣。

    苟得其教無物不成。

    苟失其教無物不敗。

    有是哉。

    蒙養之初。

    其關于教者之善不善有如是哉。

    竊念近世塾師。

    限于積習開蒙即訓。

    學庸于古者小學之教。

    已漠不過問其上者高視闊步聰明。

    自負即有淺近詩歌足資童蒙啟發者。

    又多不屑教讀其庸庸者則又墨守成例。

    千字百家神童千家詩之外。

    不敢稍改舊章。

    說到講解。

    則又以為童蒙何足與于此。

    試問啟蒙一道。

    豈徒識字而已乎。

    但知識字而不知為人之道。

    則識字适足以濟其為惡之具耳。

    嗚呼。

    蒙須發也。

    不與講解蒙何自發彼貧家子弟終身成敗。

    多系此二三年中。

    必待二三年後。

    始與講解。

    彼早巳無力罷讀改業他徙不及領教矣。

    塾師不教。

    更有何人與教。

    無怪乎終身伥伥。

    全不知所以為人之道。

    雖讀而一如未讀也。

    或曰。

    為人之道。

    聖賢經傳。

    至詳且備何又他求。

    予應之曰。

    讀書而能明經書之理者。

    百人中不得一人。

    大抵一二年三五年即罷業。

    四書多不能竟讀。

    且聖言幽遠即與講解亦驟難明白。

    此呂叔簡先生所以有小兒語之作。

    程子所以思别欲作詩以教童子也。

    茲冊簡便義學即宗此意但以教導做人學習小學規矩。

    而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