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
豈受報反以雠酬孝道本是庸常。
告誡并無深刻。
苟存人心。
自不至此 △一曰受偏憎以隐其過 憎而曰偏似屬父母之過。
雖然。
宜反諸躬焉君子于橫逆之來。
猶三自反。
況親為生我者哉。
竭其力者。
益意其力。
盡其心者益盡其心。
不疑憎之曰偏。
祇悔孝之未至。
親之心必有幡然者矣。
仍或未能。
又當自安于命焉。
夫天何私之有。
天無私而人何以有壽夭之不一。
窮通之不等耶。
豈天亦為偏愛偏憎耶。
故父母之愛我憎我皆由于我之命。
而非關父母之偏。
猶夫人之受眷佑者。
當思答天之贶。
人之遭譴罰者。
當思回天之怒。
如是則無不平之鳴矣。
若人一見憎于父母。
其心即生怨怼。
夫父母憎子而子即怨之是子之存心己極不肖。
而父母之憎。
乃先見之明。
其憎不為偏矣。
且怨與憎相掎角。
已同枭獍之殘。
又何暇問親憎之偏與否也。
尤足異者。
每見憎于父母。
不特怨之于心。
且遍訴于人焉。
怨之于心。
心已當誅。
訴之于人。
罪尤不赦。
為父母者。
不逐之于鄉黨之外。
不懲之以三尺之法。
猶是溺愛之餘也。
僅僅憎之亦己寬矣。
君子知之。
于父母之偏憎也。
順以受之而己矣。
順以受之者。
不苐冀其親之悟也亦恐彰其過而其親懷慚也。
夫孝子猶恐其親之懷慚而不孝者怨之訴之。
欲得他人盡斥其父母之過。
而後快焉。
且有倚妻家之勢力。
而與父母樹敵焉。
嗟乎。
人獸之分。
相去抑何遠哉。
△一曰用幾谏以冀其悟 父母之待子也。
不當見其過。
父母之待人也。
當微審其過。
何也。
令名不可失也。
怨尤不可招也。
親倘有無心之失。
倘有執性之愆。
知而不言。
使親之名有玷。
親之身有傷。
子心其能安乎。
故幾谏者。
朱子所雲下氣怡色。
柔聲以谏也。
然或省悟之遲亦有善全之法。
親之加怒于人。
不稱其罪。
子從而慰之焉或取于人者不應多而多之。
與人者不應少而少之。
子從而增之減之焉。
有力不能自主者。
曲為善言以喻之焉。
是豈厚其所薄而以此示恩哉。
葢恐人有害吾父母之心。
吾彌縫其所不逮。
人必轉而思之。
慮害其親以傷其子。
因念其子而釋其親。
故孝子之所以輸誠乎人者。
非為人也。
仍為其父母也。
用荊棘為藩籬。
資幹城于敵國。
仁人孝子之用心無所不極斯為不可及與。
△一曰慎殡殓以保其膚 殡殓大事。
疏忽者謂之不孝。
吝費者亦謂之不孝。
然即孝者。
其時躃踴哀号。
荒迷不知所措。
宜托戚友之老成練達者。
代為主持焉。
其措辦諸物。
宜托誠實之人專司焉。
庶幾實得其益。
總之老親多病。
切須早為留心不緻臨期倉卒。
棺木衣衾。
俱當從厚。
而制度尤宜精詳。
雖雲稱家之有無。
然佛事可以不作虛文可以盡捐。
省其無益之費。
而用于有益之事。
所全不已多乎。
若徒飾外觀。
反将大事草率。
罪莫大焉。
至于力之優為者。
益當纖毫無憾而後為孝。
凡人于父母生辰。
四十而後有五十。
五十而後有六十七十。
猶可前啬而後豐。
若此事則一生惟一日也。
嗟乎。
此事而不盡心竭力。
尚待何事此時而不盡心竭力。
尚待何時。
稍有失焉。
悔無及矣。
慎之慎之。
△一曰急營葬以妥其靈 停柩不葬。
非貧乏無赀。
即因惑于堪輿。
希圖福地。
遂有滞至數十年者。
又有厯年久遠子孫互相推诿。
遂至不得葬者。
久而不葬。
自有暴露之慘。
夫為子者身稍饑寒。
百計求覓衣食。
而使其親之骸骨暴露。
雪壓雨漂。
漠然不顧。
抑何殘忍至此也。
既饒裕之家。
久厝淺土。
豈無水火不測之患。
每見荒郊曠野。
遍地橫棺。
月暗風凄。
磷火四起。
路上行人。
尚欲斷魂。
親遺骨肉。
竟置不問。
豈人也哉。
即世人亦有勤勤覓地者。
推其心多自望其身家之富貴。
子孫之繁 衍。
而徒以親屍為邀福之具。
若不信形家之說。
則益将怠緩不知所止矣。
又豈知急營葬者原所以妥其靈耶。
然予更有恨焉。
嘗見貧窘無藉之徒。
伐蔭木而求售他家。
發祖茔而轉授别姓。
此其人誅之猶不足以盡其辜。
斷難一日容于堯舜之世者也。
凡鄉黨設有此事。
宜協力共鋤孽類。
鳴官置之重典。
以為不孝之戒。
儆一人而衆人懼所全實多。
所關甚大。
此誠足以廣孝思于無已也。
予尤望主持名教之君子。
為斯民厲風化焉。
△一曰全節義以顯其名 為子者奮志讀書。
功名赫奕。
使父母享朝廷之榮封。
受鄉裡之欽仰。
固足為孝。
然能為忠臣。
而使吾親為忠臣之父母能為豪傑。
而使吾親為豪傑之父母。
等而上之。
能為聖賢。
而使吾親為聖賢之父母。
流芳奕禩。
垂不朽之大名。
血食千秋。
享俎豆于勿替。
豈非孝之至大。
而子道之極隆者哉。
即或自守愚拙者。
謹饬存心雖無顯揚。
亦鮮玷辱。
乃有不孝之徒。
寡廉鮮恥。
敗壞名節。
或身受重戮。
或顯被惡名。
人皆日。
此其父母不德也。
即稍為之寬者。
亦必曰是無義方之訓也。
且有取怨于人。
而使其親受詈者。
更有不忠不義而禍及于親者。
嗟乎。
身作身受。
在己自不足惜。
父母何辜。
亦受非常之辱焉。
其罪上通于天矣。
夫有德之士。
族黨友朋。
且沐其光而被其惠若比孽類。
不能報父母之德而重傷父母之名。
泉台有靈。
能不切齒。
天道昭然。
斷無輕赦為人子者當以為戒焉 ○義門族約 卷九之二 宗族一本之親。
支分派别。
勢必日疏日渙。
不有以約之。
恐人類不齊。
是非錯出。
必将有作奸犯科玷辱祖先者。
良規可法。
宜采擇而行也。
輯族約。
義門裘氏先世族約(磨鏡□□增訂義門裘氏) 附錄 先君子竹逸公家約二則 △義門裘氏先世族約(磨鏡□□增訂義門裘氏) 予家本會稽之雲門。
一十九世同居。
蒙朝廷恩寵。
敕旌義門。
駕古帙今。
世所罕有。
凡我子孫。
當守祖宗之家訓。
存心以忠厚為本。
處家以仁讓為先。
此治家之要。
守身之符也。
其鑒此毌忽。
一孝為百行之原。
為人不孝。
雖有掀天事業。
葢世奇能。
總不齒于名教。
且問自己本心如何過得。
乳哺懷胎。
撫攜教育。
父母之心豈不刻刻想念。
其成人立業。
代老防饑。
而匪莪伊蒿。
亦可羞也。
人無不愛其子。
則知父母之愛我。
猶夫我之愛其子人無不期其子之孝。
則知父母之期孝于我。
猶夫我之期孝于其子。
設子有不孝。
未嘗不瞋之疾之。
則知父母之瞋疾于我者。
未嘗乏也。
且人惟以孝存心。
則自然不得罪于鄉黨。
自然不得罪于尊長。
自然不得罪于名教。
兢兢業業彬彬雅雅。
保世亢宗。
承先裕後。
基于此矣。
一人受中以生。
與天地并列為三才。
得萬物之最靈。
切不可将已身輕看。
故人以立品為重。
奉身如圭璧不可渝也。
一言失口。
受悔終身。
一事失足。
有污名教。
故人身行一敗。
則終身挽濯垢莫滌矣。
凡我子孫雖士農異趨。
工賈異業。
而立身修行。
總隻一般。
貧富窮通。
此聽之于天者也。
一人有四大受之父母。
須知父母以前。
自祖厯宗。
綿綿延延。
以至于今。
非積累之所緻。
亦何幸而有此故人生在世。
惟一點仁心。
乃是生生不息之源。
譬諸果而有桃仁杏仁。
葆真涵素而生機露。
程子亦雲。
人心如谷種。
此便是發生之源。
故德厚而流自光。
傥本心澌滅。
天良锢絕。
此自斲其生趣。
而期葉大枝繁。
難矣難矣。
一傳曰弟了入則孝。
出則弟。
凡子弟見宗族鄉黨。
須必恭必敬。
即稱呼一節。
兄弟人等。
止應稱行稱名。
若稱号稱字。
乃朋友間事理。
義門宗範。
不願聞此也。
況宗族稱行。
則尊卑易曉。
不得不論。
一父母愛子之心。
固無不公。
而偏愛之私。
亦不能必無。
丈夫每惜多男。
而婦女恒憐少子。
此偏愛之所自來也。
然父母之所以愛之。
亦必有故父母之所以不愛。
亦必有故。
其偏之之心正其公之之心也。
為子者。
但當自悔其所以不見愛于父母者何故。
并思彼之得被愛于父母者又何故。
平心自想。
可以得父母之心矣。
若果父母溺情不明。
為之子者。
更能曲體父母之心以将其愛尤為能子。
故曰。
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若兄弟原毛裡懿親。
阋牆生變。
多起于妯娌乖争。
男子偏聽。
各袒其室。
遂緻同氣參商。
昔浦江鄭義門同居長久。
惟曰。
不聽婦人言。
斯真處家庭者之藥石。
一士農工賈。
各有專業。
然後仰事俯育。
有所賴。
惟遊惰之輩。
農不成農。
士不成士。
工賈不成工賈。
每思鮮衣美食。
呼盧淫酗。
浪蕩終日。
全不想祖宗締造艱難。
将刻苦所遺之成業。
輕輕颠覆況家非素封者。
亦習為儇巧假作斯文。
反以服勞農畝揮汗日午者為可恥。
志大而言誇。
行僻而心僞。
迨至資身無策。
饑寒交迫。
乃作奸犯科。
靡所不為。
寡廉鮮恥。
恬不知非。
猶幸幸然自以為得計。
詩雲。
貧不足恥。
惟貧而無行為可恥。
及身撄法網。
僇及妻孥。
噬臍何及乎。
莫若早加猛省。
勤四體。
營生理。
各業其業。
各事其事。
與其仰面求人。
何如反求諸己。
一好訟争能。
原非仁厚之風。
乃近來以此相尚。
小事角口。
即駕詞告官。
及一事獲勝。
公門一出。
便高視闊步。
逢人自張。
獨不思觳觫公庭。
囚首乞憐。
是何等形狀。
胥差窘辱搖尾告哀。
是何等卑賤。
天下可羞可辱之事。
孰有甚于此者乎。
乃诩诩然自以為得志。
吾不知其肺腸何如也。
況彼此角氣。
兵連禍結。
蔓害無休破家殒命。
悉基于此。
遡厥所由皆小不忍所緻。
何如情遣理恕。
相安無事之天為愈乎。
凡我族人。
戒之哉。
戒之哉。
△附錄 先君子竹逸公家約二則 一族人當論情不當論理也。
凡同族中伯叔弟兄子侄。
皆我祖宗一氣分下來底。
骨肉之愛。
異于他人。
假使小有龃龉。
必與争理之曲直。
即我直彼曲。
一生計較心。
我已得一大半不是了。
惟白為排解曰。
彼特一時不思耳。
久之自然。
明白了。
彼特聽外人言語耳。
久之自然悔悟了。
事事省察。
責已而不責人。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由勉幾安。
心地不患不厚。
福澤不患不增。
一族人宜通有無也。
無論有餘之家。
宜時時敬奉尊長撫恤孤寡扶植單寒。
周給貧乏。
即力謀升鬥。
終歲勒劬。
亦宜分餬口之資為陸族計。
葢随時随地皆可濟人之急。
一勺之波。
不容愈于西江之水乎。
且同族往來家常便飯加意殷勤。
雖桀骜不馴者。
亦可以和氣化之。
杯勺言歡。
或亦睦族之一助也。
○宗祠條規(原本陳榕門相國訓俗遺規) 卷九之三 宏謀按此篇與王孟箕講宗約同意。
而條約更周備。
豈受報反以雠酬孝道本是庸常。
告誡并無深刻。
苟存人心。
自不至此 △一曰受偏憎以隐其過 憎而曰偏似屬父母之過。
雖然。
宜反諸躬焉君子于橫逆之來。
猶三自反。
況親為生我者哉。
竭其力者。
益意其力。
盡其心者益盡其心。
不疑憎之曰偏。
祇悔孝之未至。
親之心必有幡然者矣。
仍或未能。
又當自安于命焉。
夫天何私之有。
天無私而人何以有壽夭之不一。
窮通之不等耶。
豈天亦為偏愛偏憎耶。
故父母之愛我憎我皆由于我之命。
而非關父母之偏。
猶夫人之受眷佑者。
當思答天之贶。
人之遭譴罰者。
當思回天之怒。
如是則無不平之鳴矣。
若人一見憎于父母。
其心即生怨怼。
夫父母憎子而子即怨之是子之存心己極不肖。
而父母之憎。
乃先見之明。
其憎不為偏矣。
且怨與憎相掎角。
已同枭獍之殘。
又何暇問親憎之偏與否也。
尤足異者。
每見憎于父母。
不特怨之于心。
且遍訴于人焉。
怨之于心。
心已當誅。
訴之于人。
罪尤不赦。
為父母者。
不逐之于鄉黨之外。
不懲之以三尺之法。
猶是溺愛之餘也。
僅僅憎之亦己寬矣。
君子知之。
于父母之偏憎也。
順以受之而己矣。
順以受之者。
不苐冀其親之悟也亦恐彰其過而其親懷慚也。
夫孝子猶恐其親之懷慚而不孝者怨之訴之。
欲得他人盡斥其父母之過。
而後快焉。
且有倚妻家之勢力。
而與父母樹敵焉。
嗟乎。
人獸之分。
相去抑何遠哉。
△一曰用幾谏以冀其悟 父母之待子也。
不當見其過。
父母之待人也。
當微審其過。
何也。
令名不可失也。
怨尤不可招也。
親倘有無心之失。
倘有執性之愆。
知而不言。
使親之名有玷。
親之身有傷。
子心其能安乎。
故幾谏者。
朱子所雲下氣怡色。
柔聲以谏也。
然或省悟之遲亦有善全之法。
親之加怒于人。
不稱其罪。
子從而慰之焉或取于人者不應多而多之。
與人者不應少而少之。
子從而增之減之焉。
有力不能自主者。
曲為善言以喻之焉。
是豈厚其所薄而以此示恩哉。
葢恐人有害吾父母之心。
吾彌縫其所不逮。
人必轉而思之。
慮害其親以傷其子。
因念其子而釋其親。
故孝子之所以輸誠乎人者。
非為人也。
仍為其父母也。
用荊棘為藩籬。
資幹城于敵國。
仁人孝子之用心無所不極斯為不可及與。
△一曰慎殡殓以保其膚 殡殓大事。
疏忽者謂之不孝。
吝費者亦謂之不孝。
然即孝者。
其時躃踴哀号。
荒迷不知所措。
宜托戚友之老成練達者。
代為主持焉。
其措辦諸物。
宜托誠實之人專司焉。
庶幾實得其益。
總之老親多病。
切須早為留心不緻臨期倉卒。
棺木衣衾。
俱當從厚。
而制度尤宜精詳。
雖雲稱家之有無。
然佛事可以不作虛文可以盡捐。
省其無益之費。
而用于有益之事。
所全不已多乎。
若徒飾外觀。
反将大事草率。
罪莫大焉。
至于力之優為者。
益當纖毫無憾而後為孝。
凡人于父母生辰。
四十而後有五十。
五十而後有六十七十。
猶可前啬而後豐。
若此事則一生惟一日也。
嗟乎。
此事而不盡心竭力。
尚待何事此時而不盡心竭力。
尚待何時。
稍有失焉。
悔無及矣。
慎之慎之。
△一曰急營葬以妥其靈 停柩不葬。
非貧乏無赀。
即因惑于堪輿。
希圖福地。
遂有滞至數十年者。
又有厯年久遠子孫互相推诿。
遂至不得葬者。
久而不葬。
自有暴露之慘。
夫為子者身稍饑寒。
百計求覓衣食。
而使其親之骸骨暴露。
雪壓雨漂。
漠然不顧。
抑何殘忍至此也。
既饒裕之家。
久厝淺土。
豈無水火不測之患。
每見荒郊曠野。
遍地橫棺。
月暗風凄。
磷火四起。
路上行人。
尚欲斷魂。
親遺骨肉。
竟置不問。
豈人也哉。
即世人亦有勤勤覓地者。
推其心多自望其身家之富貴。
子孫之繁 衍。
而徒以親屍為邀福之具。
若不信形家之說。
則益将怠緩不知所止矣。
又豈知急營葬者原所以妥其靈耶。
然予更有恨焉。
嘗見貧窘無藉之徒。
伐蔭木而求售他家。
發祖茔而轉授别姓。
此其人誅之猶不足以盡其辜。
斷難一日容于堯舜之世者也。
凡鄉黨設有此事。
宜協力共鋤孽類。
鳴官置之重典。
以為不孝之戒。
儆一人而衆人懼所全實多。
所關甚大。
此誠足以廣孝思于無已也。
予尤望主持名教之君子。
為斯民厲風化焉。
△一曰全節義以顯其名 為子者奮志讀書。
功名赫奕。
使父母享朝廷之榮封。
受鄉裡之欽仰。
固足為孝。
然能為忠臣。
而使吾親為忠臣之父母能為豪傑。
而使吾親為豪傑之父母。
等而上之。
能為聖賢。
而使吾親為聖賢之父母。
流芳奕禩。
垂不朽之大名。
血食千秋。
享俎豆于勿替。
豈非孝之至大。
而子道之極隆者哉。
即或自守愚拙者。
謹饬存心雖無顯揚。
亦鮮玷辱。
乃有不孝之徒。
寡廉鮮恥。
敗壞名節。
或身受重戮。
或顯被惡名。
人皆日。
此其父母不德也。
即稍為之寬者。
亦必曰是無義方之訓也。
且有取怨于人。
而使其親受詈者。
更有不忠不義而禍及于親者。
嗟乎。
身作身受。
在己自不足惜。
父母何辜。
亦受非常之辱焉。
其罪上通于天矣。
夫有德之士。
族黨友朋。
且沐其光而被其惠若比孽類。
不能報父母之德而重傷父母之名。
泉台有靈。
能不切齒。
天道昭然。
斷無輕赦為人子者當以為戒焉 ○義門族約 卷九之二 宗族一本之親。
支分派别。
勢必日疏日渙。
不有以約之。
恐人類不齊。
是非錯出。
必将有作奸犯科玷辱祖先者。
良規可法。
宜采擇而行也。
輯族約。
義門裘氏先世族約(磨鏡□□增訂義門裘氏) 附錄 先君子竹逸公家約二則 △義門裘氏先世族約(磨鏡□□增訂義門裘氏) 予家本會稽之雲門。
一十九世同居。
蒙朝廷恩寵。
敕旌義門。
駕古帙今。
世所罕有。
凡我子孫。
當守祖宗之家訓。
存心以忠厚為本。
處家以仁讓為先。
此治家之要。
守身之符也。
其鑒此毌忽。
一孝為百行之原。
為人不孝。
雖有掀天事業。
葢世奇能。
總不齒于名教。
且問自己本心如何過得。
乳哺懷胎。
撫攜教育。
父母之心豈不刻刻想念。
其成人立業。
代老防饑。
而匪莪伊蒿。
亦可羞也。
人無不愛其子。
則知父母之愛我。
猶夫我之愛其子人無不期其子之孝。
則知父母之期孝于我。
猶夫我之期孝于其子。
設子有不孝。
未嘗不瞋之疾之。
則知父母之瞋疾于我者。
未嘗乏也。
且人惟以孝存心。
則自然不得罪于鄉黨。
自然不得罪于尊長。
自然不得罪于名教。
兢兢業業彬彬雅雅。
保世亢宗。
承先裕後。
基于此矣。
一人受中以生。
與天地并列為三才。
得萬物之最靈。
切不可将已身輕看。
故人以立品為重。
奉身如圭璧不可渝也。
一言失口。
受悔終身。
一事失足。
有污名教。
故人身行一敗。
則終身挽濯垢莫滌矣。
凡我子孫雖士農異趨。
工賈異業。
而立身修行。
總隻一般。
貧富窮通。
此聽之于天者也。
一人有四大受之父母。
須知父母以前。
自祖厯宗。
綿綿延延。
以至于今。
非積累之所緻。
亦何幸而有此故人生在世。
惟一點仁心。
乃是生生不息之源。
譬諸果而有桃仁杏仁。
葆真涵素而生機露。
程子亦雲。
人心如谷種。
此便是發生之源。
故德厚而流自光。
傥本心澌滅。
天良锢絕。
此自斲其生趣。
而期葉大枝繁。
難矣難矣。
一傳曰弟了入則孝。
出則弟。
凡子弟見宗族鄉黨。
須必恭必敬。
即稱呼一節。
兄弟人等。
止應稱行稱名。
若稱号稱字。
乃朋友間事理。
義門宗範。
不願聞此也。
況宗族稱行。
則尊卑易曉。
不得不論。
一父母愛子之心。
固無不公。
而偏愛之私。
亦不能必無。
丈夫每惜多男。
而婦女恒憐少子。
此偏愛之所自來也。
然父母之所以愛之。
亦必有故父母之所以不愛。
亦必有故。
其偏之之心正其公之之心也。
為子者。
但當自悔其所以不見愛于父母者何故。
并思彼之得被愛于父母者又何故。
平心自想。
可以得父母之心矣。
若果父母溺情不明。
為之子者。
更能曲體父母之心以将其愛尤為能子。
故曰。
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若兄弟原毛裡懿親。
阋牆生變。
多起于妯娌乖争。
男子偏聽。
各袒其室。
遂緻同氣參商。
昔浦江鄭義門同居長久。
惟曰。
不聽婦人言。
斯真處家庭者之藥石。
一士農工賈。
各有專業。
然後仰事俯育。
有所賴。
惟遊惰之輩。
農不成農。
士不成士。
工賈不成工賈。
每思鮮衣美食。
呼盧淫酗。
浪蕩終日。
全不想祖宗締造艱難。
将刻苦所遺之成業。
輕輕颠覆況家非素封者。
亦習為儇巧假作斯文。
反以服勞農畝揮汗日午者為可恥。
志大而言誇。
行僻而心僞。
迨至資身無策。
饑寒交迫。
乃作奸犯科。
靡所不為。
寡廉鮮恥。
恬不知非。
猶幸幸然自以為得計。
詩雲。
貧不足恥。
惟貧而無行為可恥。
及身撄法網。
僇及妻孥。
噬臍何及乎。
莫若早加猛省。
勤四體。
營生理。
各業其業。
各事其事。
與其仰面求人。
何如反求諸己。
一好訟争能。
原非仁厚之風。
乃近來以此相尚。
小事角口。
即駕詞告官。
及一事獲勝。
公門一出。
便高視闊步。
逢人自張。
獨不思觳觫公庭。
囚首乞憐。
是何等形狀。
胥差窘辱搖尾告哀。
是何等卑賤。
天下可羞可辱之事。
孰有甚于此者乎。
乃诩诩然自以為得志。
吾不知其肺腸何如也。
況彼此角氣。
兵連禍結。
蔓害無休破家殒命。
悉基于此。
遡厥所由皆小不忍所緻。
何如情遣理恕。
相安無事之天為愈乎。
凡我族人。
戒之哉。
戒之哉。
△附錄 先君子竹逸公家約二則 一族人當論情不當論理也。
凡同族中伯叔弟兄子侄。
皆我祖宗一氣分下來底。
骨肉之愛。
異于他人。
假使小有龃龉。
必與争理之曲直。
即我直彼曲。
一生計較心。
我已得一大半不是了。
惟白為排解曰。
彼特一時不思耳。
久之自然。
明白了。
彼特聽外人言語耳。
久之自然悔悟了。
事事省察。
責已而不責人。
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
由勉幾安。
心地不患不厚。
福澤不患不增。
一族人宜通有無也。
無論有餘之家。
宜時時敬奉尊長撫恤孤寡扶植單寒。
周給貧乏。
即力謀升鬥。
終歲勒劬。
亦宜分餬口之資為陸族計。
葢随時随地皆可濟人之急。
一勺之波。
不容愈于西江之水乎。
且同族往來家常便飯加意殷勤。
雖桀骜不馴者。
亦可以和氣化之。
杯勺言歡。
或亦睦族之一助也。
○宗祠條規(原本陳榕門相國訓俗遺規) 卷九之三 宏謀按此篇與王孟箕講宗約同意。
而條約更周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