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方各一尺五寸。
見方二尺二寸五分。
空一行。
種一行。
隔一區。
種一區。
可種六百五十區。
不種旁地以收地方。
一區田畫就。
每區挖深一尺。
将松土起出。
【此就應種之六百五十區而言】再起出松土寸許。
用熟糞一升。
與寸許土和勻。
歸入區内将籽種。
均勻撒在上面。
用手在糞土上按實。
使土與籽種相粘。
然後将起出之松土覆上。
且勿過厚。
後谷芽将探起時。
漸漸添上鋪平隔處。
便人入内澆灌耘鋤諸事。
一苗出時相去一寸半。
留一株區之。
邊上多留一株。
每行十一株。
【此是區内種稻之行非即前每行寬闊之行也】每區一百一十株。
隻看粗壯好苗。
約估揀留。
不必逐株細數。
總不可貪多。
收成時自然獲利。
【區有四邊邊上多留一株靠一邊留空三邊也】 一禾苗留足之後。
俟當鋤之時。
制一小鐵鋤。
寬一寸長四寸。
鋤去野草。
如鋤過八徧草盡土松。
結子飽滿。
禾穟長大。
如肯加功勤鋤。
即尋常種植。
收成猶多。
況區田乎。
一區田禾穟長大。
所結谷粒甚重。
定要下墜。
況遇大風搖擺。
一經卧倒。
便恐傷損須于苗出有尺許長時。
即用土壅。
漸長漸壅。
遇大風不緻吹倒矣。
一凡田不論美惡。
總須糞以肥之。
況區田既不擇地。
未必皆屬沃土。
糞壤最為要緊。
田畝歲歲種之。
土敝氣衰。
生物不遂。
必儲糞朽以糞之。
則地力常新而收獲不減。
一凡高原平坂陂及宅傍空隙場地。
但以一尺五寸畫區。
雖奇零尖斜橫曲。
無不可做。
其區當于閑時慢慢開掘。
弗貪安逸。
緻臨時急促。
田多之戶。
餘田照常栽種外。
量種二三畝區田。
豐年固可倍收。
即大旱亦有區田所得。
足資口食。
田少之戶盡可竭力行之。
以收水旱無虞之利。
大率一家四五口。
可種區田一畝多者增加。
少者弟兄子侄合種一畝。
或分區各種。
無不可也。
一區種獲數之多。
人皆疑其為誕。
但考之齊民要術雲。
昔兖州剌史劉仁之在洛陽。
于宅後十七步之地畫為區田收粟三十六石又考雍正四年。
直隸巡撫李公維鈞在保定城内。
嘗試行之。
據稱播種灌溉。
未盡如法。
然一畝之地已得谷十六石康熙丁亥桂林朱龍耀為蒲縣知縣。
曾行之有驗。
後升太原司馬。
亦于署中後圃為之每區得谷五升畝可三十六石無疑康熙末。
聊城鄧鐘音亦嘗試種。
每畝所收實多常田二十斛衢州詹文煥監督大通。
于官舍隙地為之。
計一畝之收五倍常田又有廣潤别駕方鳴夏在蘭州時。
教張姓者治區田一畝得谷三十六石後歸江甯以其法語族人。
亦治區田一畝得谷三十八石乾隆時。
建昌觀察李公餘三于衙署後仿行之。
豫章帥念祖亦仿行之收獲皆符其數至道光八年。
蘇州潘相國哲嗣。
于婁門外以其法課種稻禾。
及時耕植果獲豐收遠近村農。
皆所目擊。
次年又于葑門外擇田試種亦複應驗由是觀之。
區種多獲。
又何疑焉。
使今之田主及業農者。
果皆信而行之。
将見家給人足。
鄉闾不至終窮。
由是講讓型仁。
禮教得以漸複。
入事父兄。
出事長上。
孝悌忠信之行。
不難兼修于深耕易耨之餘。
斯禍亂不弭而自弭。
庶可相與共享太平之福也。
豈不快哉。
區田圖 見圖 此圖白行種稻。
掘深八九寸。
見方一尺五寸闊。
每行種一區。
空一區。
黑行不種稻。
亦見方一尺五寸闊。
高起楞頭八九寸。
留楞頭泥。
節次以壅苗根。
△區種豆麥 區種大豆法。
坎方深各六寸。
相去二尺。
一畝得千六百八十坎。
其坎既成。
取美糞一升。
合坎中土攪和。
以内坎中。
臨種沃之。
坎三升水。
坎内豆三粒。
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
令種與土相親。
一畝用種一升。
用糞十六石八鬥。
豆生五六葉鋤之。
旱者溉之。
坎三升水。
丁夫一人。
可治五畝。
至秋收一畝十六石。
區種麥法。
坎同前。
凡種一畝。
用子二升。
覆土厚二寸。
以足踐之。
令種土相親。
麥生根成。
鋤區間秋草。
緣以棘柴律土壅麥根。
秋旱則桑落燒澆之。
秋雨澤适勿澆之。
麥凍解棘柴律之突絕去其枯葉。
區間草生鋤之。
大男大女治十畝。
至五月收區一畝得百石以上。
十畝得千石以上 △區種芋法 汜勝之書雲。
區種芋。
區方深各三尺。
下實豆萁。
尺有五寸。
以糞着萁上。
深如其萁。
區種芋五本。
【旁四本中一本漸漸培之】芋成萁爛。
皆長三尺。
此亦良法。
今之農不然。
但于淺土種子。
俟苗成移就區種。
故其利薄夫五谷之種。
或豐或歉。
天時使然。
芋則系之人力。
若種藝有法。
培壅及時。
無不獲利以之度兇年濟饑馑。
助谷食之不及。
△區種瓜瓠 區種瓜法。
六月雨後種菉豆八月中犁掩殺之。
十月又一轉。
即十月中種瓜率兩步為一區。
坑大如盆口。
深五寸。
以土壅其畔。
如菜畦形。
坑底必令平正。
以足踏之。
令其保澤。
以瓜子大豆各十枚徧布坑中。
【瓜子大豆兩物為雙藉其起土故也】以糞五升覆之。
又以土一鬥薄散糞上。
複以足微蹑之。
冬十月大雪時。
速并力堆雪于坑為大堆。
至春草生。
瓜亦生莖葉。
肥茂異于常者。
且常有潤澤。
旱亦無害。
五月瓜便熟【其搯豆鋤瓜之法與常同若瓜子盡生則大槩搯出之一區留四根足矣】 區種瓠法收種子須大者。
若先受一鬥者。
得收一石。
先受一石者。
得收十石。
先掘地作坑。
方圓深各三尺。
用蠶沙與土相和令中半。
【若無蠶沙生牛糞亦可】着坑中足蹑令堅。
以水沃之。
令水盡即下瓠子十顆。
複以前糞之既生長二尺餘。
便總聚十莖為一處。
以布纏之。
五寸許。
複用泥泥之。
不過數日。
纏處便合為一莖。
留強者。
餘悉搯去。
引蔓結子。
子外之條亦搯去之。
勿令蔓延。
留子法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
取第四五六區留二子即足。
旱時即澆之。
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
以水停之。
令其遙潤。
不得坑中下水。
【不論草木凡根株大者俱宜遙肥遙潤】 △備荒瑣語 稗史彙編曰。
甘藷或曰芋之類。
根葉亦如芋。
大如拳。
烝食味如薯蓣。
海中之人壽百餘歲者。
由食甘藷故耳。
沙土深耕厚壅大旱汲水灌之。
無患不熟。
閩廣人賴以救饑。
其利甚大。
又曰。
諸苗二三月至七八月俱可種。
但卵有大小耳。
卵八九月始生。
便可掘食。
若未須者勿頓掘。
居土中日漸大。
南土到冬至。
北土到霜降。
須盡掘之。
不則爛敗矣。
其種宜高地。
遇旱災可導河汲井灌溉之。
在低下水鄉。
亦有宅地園圃高仰之處。
平時作場種蔬者。
悉将種藷。
亦可救水災也。
若旱年得水澇年水退。
在七月中氣後。
其田遂不及蓺五谷。
荞麥可種。
又寡收而無益于人。
計惟剪藤種藷。
易生而多收。
至于蝗蝻為害。
草木無遺。
種種災傷。
此最為酷。
乃其來如風雨。
食盡而去。
惟有藷根在地。
薦食不及。
縱令莖葉皆盡。
尚能發生。
不妨收入。
若蝗信到時。
能多并人力。
益發土徧壅其根節枝幹。
蝗去之後。
滋生更易。
是蟲蝗亦不能為害。
故農人之家不可一歲不種此。
實雜植中第一品。
亦救荒第一義也。
又種藷法。
種宜沙地。
仍要極肥。
臘月耕地以大糞壅之至春分後下種。
先用灰。
及剉草或牛馬糞和土中。
使土胍散緩可以行根。
重耕地二尺深。
次将藷種截斷。
每長二三寸種之。
以土覆深半寸許。
每株相去數尺。
俟蔓生盛長。
剪其莖。
另插他處即生。
與原種不異。
又曰。
人家凡有隙地。
悉可種藷。
若地非沙土。
可多用柴草灰。
雜入其土。
其虛浮與沙土同矣。
即市井湫隘。
但有數尺地。
仰見天日者。
便可種得石許。
其法用糞和土曬幹。
雜以柴草灰。
入竹籠中。
如法種之。
農書雲。
稗多收能水旱可救儉。
孟子言五谷不熟。
不如荑稗。
淮南所謂小利者皆以此。
且稗稈一畝可當稻稈二畝。
其價亦當米一石。
宜擇嘉種于下田蓺之。
歲歲無絕。
倘遇災年。
便得廣植。
勝于流移搶拾不其遠矣。
○借米實惠法 卷七之五 陽羨玉涵子曰康熙九年。
吳越大水。
吾宜為甚。
吾鄉名東村者為尤甚。
予有田頃餘在焉。
去冬偶過之。
行其巷。
寂無人聲。
非鎖門而他出。
則阖戶而就寝。
餘深訝焉。
或告予曰。
凡鎖門者。
殆舉家行乞他所。
阖戶者。
殆絕粒而僵卧不起耳。
予大驚曰。
然則不久已死乎。
曰。
但未至是也。
凡吾村之困守家居。
而不遠行丐乞者。
類皆以網罟作本。
以蝦魚為資每得蝦魚一斤可賣米半升辄得一日活數日來。
雪大冰堅。
無可施網。
又今年巨浸蘆葦。
亦淹沒無遺雖欲采薪以沸水亦不可得耳春二月。
複過之。
忽有言曰。
昨有某者。
三歲兒餓死矣。
餘駭甚而問其狀曰。
吾地迩來。
惟割野菜馬蘭雜煮而食雖得周澹木曰真極慘極流民圖繪不及此些少米不敢以為糜也惟粉之而入于草湯中可以得膩藉以稍通饑腸耳是家無撮糊入爨數日矣兒幼不能草餐母絕粒許久。
豈複有乳。
是以遄死耳。
予淚澘然下不能收、思上年之水。
凡麗吾地者。
真極難矣。
計予業田二百餘畝。
得租不過十七石有奇。
因漕白緊急。
盡數輸倉。
所存欠數謂當賣産借貸以償矣忽遇天恩、準以水災捐折反領米四石九鬥有奇以歸豈不可譬之未嘗捐折乎此村立就危亡吾家尚日三餐又三日粥辄欲一餐飯見此光景而私此四石九鬥有奇者以獨豐義不忍時二月廿四□也中夜以思餘持此米将何為而可乎欲施以煮粥也則餘見煮粥之弊矣、煮粥者、環一二十裡而設一場。
飽暖者未必不近。
饑寒者未必不遠也。
飽暖者不宜食。
其無恥者未必不食也。
聞粥一熟。
羣相閧然吾見有大桶小盌而攜歸以飼其工人者矣。
又取多積剩。
而臭腐以及夫犬豕者矣。
遠方饑民在十數裡外扶老抱幼沖風冐雨颠蹶而至則鍋已罄空慘極相向一恸枵腹而歸耳夫少壯者。
得以自達矣。
衰穉婦女。
何以自達乎。
晴天暖日。
不難早候矣。
雪霜泥濘。
豈能早候乎。
況今春作方殷農務正急若舍一日之田功而往返十數裡之遙以就二三碗之薄粥将來秋收甯複有望性命旦夕苟延活計愈加斷絕矣故愚謂不如計口分赈領歸白煮之便也出米以赈者。
誠莫大之功然人皆吝财誰肯竟舍。
有出無入事實難行雖以官府臨之。
急之而嚴戒切責。
勸之而禮貌溫文。
終莫肯應也。
即有十分好義者。
吾知其出之亦有限矣今使有人于此。
與之米一升。
明日即無以繼。
有人借之米五升。
至冬要還一鬥。
二者不可得兼其人必甯借五升矣葢與而層層剁出□切祥□無繼究必餓死借重利之債而可以得生将來秋收一熟奚難此一鬥乎故愚謂勸赈不如勸借之便也然今日之借不患利息重而惟患不肯放放債者富人之所樂為而在今偏不肯為巨萬家赀。
锱铢以積連廒積囤。
羣視躭躭。
一人肯借。
十人豈得辭乎。
一升可借。
十升甯便已乎。
歲荒民歉。
借去尚肯還乎擁粟積錢如可恰負重債嚣嚣羣口竟同敵雠幸天下太平。
衆皆明妬暗嫉摩掌疾視鴈如行相持而莫敢輕動也一旦有變。
彼堆千累萬者。
負之将安往乎然以忽轉捷甚今之勢苟不力為斡旋亦未必保能無變也富人剌肥貧無半粟富家厭羅绮貧者衣百結尋常亦诿于命而安之矣同是人耳竟甘
見方二尺二寸五分。
空一行。
種一行。
隔一區。
種一區。
可種六百五十區。
不種旁地以收地方。
一區田畫就。
每區挖深一尺。
将松土起出。
【此就應種之六百五十區而言】再起出松土寸許。
用熟糞一升。
與寸許土和勻。
歸入區内将籽種。
均勻撒在上面。
用手在糞土上按實。
使土與籽種相粘。
然後将起出之松土覆上。
且勿過厚。
後谷芽将探起時。
漸漸添上鋪平隔處。
便人入内澆灌耘鋤諸事。
一苗出時相去一寸半。
留一株區之。
邊上多留一株。
每行十一株。
【此是區内種稻之行非即前每行寬闊之行也】每區一百一十株。
隻看粗壯好苗。
約估揀留。
不必逐株細數。
總不可貪多。
收成時自然獲利。
【區有四邊邊上多留一株靠一邊留空三邊也】 一禾苗留足之後。
俟當鋤之時。
制一小鐵鋤。
寬一寸長四寸。
鋤去野草。
如鋤過八徧草盡土松。
結子飽滿。
禾穟長大。
如肯加功勤鋤。
即尋常種植。
收成猶多。
況區田乎。
一區田禾穟長大。
所結谷粒甚重。
定要下墜。
況遇大風搖擺。
一經卧倒。
便恐傷損須于苗出有尺許長時。
即用土壅。
漸長漸壅。
遇大風不緻吹倒矣。
一凡田不論美惡。
總須糞以肥之。
況區田既不擇地。
未必皆屬沃土。
糞壤最為要緊。
田畝歲歲種之。
土敝氣衰。
生物不遂。
必儲糞朽以糞之。
則地力常新而收獲不減。
一凡高原平坂陂及宅傍空隙場地。
但以一尺五寸畫區。
雖奇零尖斜橫曲。
無不可做。
其區當于閑時慢慢開掘。
弗貪安逸。
緻臨時急促。
田多之戶。
餘田照常栽種外。
量種二三畝區田。
豐年固可倍收。
即大旱亦有區田所得。
足資口食。
田少之戶盡可竭力行之。
以收水旱無虞之利。
大率一家四五口。
可種區田一畝多者增加。
少者弟兄子侄合種一畝。
或分區各種。
無不可也。
一區種獲數之多。
人皆疑其為誕。
但考之齊民要術雲。
昔兖州剌史劉仁之在洛陽。
于宅後十七步之地畫為區田收粟三十六石又考雍正四年。
直隸巡撫李公維鈞在保定城内。
嘗試行之。
據稱播種灌溉。
未盡如法。
然一畝之地已得谷十六石康熙丁亥桂林朱龍耀為蒲縣知縣。
曾行之有驗。
後升太原司馬。
亦于署中後圃為之每區得谷五升畝可三十六石無疑康熙末。
聊城鄧鐘音亦嘗試種。
每畝所收實多常田二十斛衢州詹文煥監督大通。
于官舍隙地為之。
計一畝之收五倍常田又有廣潤别駕方鳴夏在蘭州時。
教張姓者治區田一畝得谷三十六石後歸江甯以其法語族人。
亦治區田一畝得谷三十八石乾隆時。
建昌觀察李公餘三于衙署後仿行之。
豫章帥念祖亦仿行之收獲皆符其數至道光八年。
蘇州潘相國哲嗣。
于婁門外以其法課種稻禾。
及時耕植果獲豐收遠近村農。
皆所目擊。
次年又于葑門外擇田試種亦複應驗由是觀之。
區種多獲。
又何疑焉。
使今之田主及業農者。
果皆信而行之。
将見家給人足。
鄉闾不至終窮。
由是講讓型仁。
禮教得以漸複。
入事父兄。
出事長上。
孝悌忠信之行。
不難兼修于深耕易耨之餘。
斯禍亂不弭而自弭。
庶可相與共享太平之福也。
豈不快哉。
區田圖 見圖 此圖白行種稻。
掘深八九寸。
見方一尺五寸闊。
每行種一區。
空一區。
黑行不種稻。
亦見方一尺五寸闊。
高起楞頭八九寸。
留楞頭泥。
節次以壅苗根。
△區種豆麥 區種大豆法。
坎方深各六寸。
相去二尺。
一畝得千六百八十坎。
其坎既成。
取美糞一升。
合坎中土攪和。
以内坎中。
臨種沃之。
坎三升水。
坎内豆三粒。
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
令種與土相親。
一畝用種一升。
用糞十六石八鬥。
豆生五六葉鋤之。
旱者溉之。
坎三升水。
丁夫一人。
可治五畝。
至秋收一畝十六石。
區種麥法。
坎同前。
凡種一畝。
用子二升。
覆土厚二寸。
以足踐之。
令種土相親。
麥生根成。
鋤區間秋草。
緣以棘柴律土壅麥根。
秋旱則桑落燒澆之。
秋雨澤适勿澆之。
麥凍解棘柴律之突絕去其枯葉。
區間草生鋤之。
大男大女治十畝。
至五月收區一畝得百石以上。
十畝得千石以上 △區種芋法 汜勝之書雲。
區種芋。
區方深各三尺。
下實豆萁。
尺有五寸。
以糞着萁上。
深如其萁。
區種芋五本。
【旁四本中一本漸漸培之】芋成萁爛。
皆長三尺。
此亦良法。
今之農不然。
但于淺土種子。
俟苗成移就區種。
故其利薄夫五谷之種。
或豐或歉。
天時使然。
芋則系之人力。
若種藝有法。
培壅及時。
無不獲利以之度兇年濟饑馑。
助谷食之不及。
△區種瓜瓠 區種瓜法。
六月雨後種菉豆八月中犁掩殺之。
十月又一轉。
即十月中種瓜率兩步為一區。
坑大如盆口。
深五寸。
以土壅其畔。
如菜畦形。
坑底必令平正。
以足踏之。
令其保澤。
以瓜子大豆各十枚徧布坑中。
【瓜子大豆兩物為雙藉其起土故也】以糞五升覆之。
又以土一鬥薄散糞上。
複以足微蹑之。
冬十月大雪時。
速并力堆雪于坑為大堆。
至春草生。
瓜亦生莖葉。
肥茂異于常者。
且常有潤澤。
旱亦無害。
五月瓜便熟【其搯豆鋤瓜之法與常同若瓜子盡生則大槩搯出之一區留四根足矣】 區種瓠法收種子須大者。
若先受一鬥者。
得收一石。
先受一石者。
得收十石。
先掘地作坑。
方圓深各三尺。
用蠶沙與土相和令中半。
【若無蠶沙生牛糞亦可】着坑中足蹑令堅。
以水沃之。
令水盡即下瓠子十顆。
複以前糞之既生長二尺餘。
便總聚十莖為一處。
以布纏之。
五寸許。
複用泥泥之。
不過數日。
纏處便合為一莖。
留強者。
餘悉搯去。
引蔓結子。
子外之條亦搯去之。
勿令蔓延。
留子法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
取第四五六區留二子即足。
旱時即澆之。
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
以水停之。
令其遙潤。
不得坑中下水。
【不論草木凡根株大者俱宜遙肥遙潤】 △備荒瑣語 稗史彙編曰。
甘藷或曰芋之類。
根葉亦如芋。
大如拳。
烝食味如薯蓣。
海中之人壽百餘歲者。
由食甘藷故耳。
沙土深耕厚壅大旱汲水灌之。
無患不熟。
閩廣人賴以救饑。
其利甚大。
又曰。
諸苗二三月至七八月俱可種。
但卵有大小耳。
卵八九月始生。
便可掘食。
若未須者勿頓掘。
居土中日漸大。
南土到冬至。
北土到霜降。
須盡掘之。
不則爛敗矣。
其種宜高地。
遇旱災可導河汲井灌溉之。
在低下水鄉。
亦有宅地園圃高仰之處。
平時作場種蔬者。
悉将種藷。
亦可救水災也。
若旱年得水澇年水退。
在七月中氣後。
其田遂不及蓺五谷。
荞麥可種。
又寡收而無益于人。
計惟剪藤種藷。
易生而多收。
至于蝗蝻為害。
草木無遺。
種種災傷。
此最為酷。
乃其來如風雨。
食盡而去。
惟有藷根在地。
薦食不及。
縱令莖葉皆盡。
尚能發生。
不妨收入。
若蝗信到時。
能多并人力。
益發土徧壅其根節枝幹。
蝗去之後。
滋生更易。
是蟲蝗亦不能為害。
故農人之家不可一歲不種此。
實雜植中第一品。
亦救荒第一義也。
又種藷法。
種宜沙地。
仍要極肥。
臘月耕地以大糞壅之至春分後下種。
先用灰。
及剉草或牛馬糞和土中。
使土胍散緩可以行根。
重耕地二尺深。
次将藷種截斷。
每長二三寸種之。
以土覆深半寸許。
每株相去數尺。
俟蔓生盛長。
剪其莖。
另插他處即生。
與原種不異。
又曰。
人家凡有隙地。
悉可種藷。
若地非沙土。
可多用柴草灰。
雜入其土。
其虛浮與沙土同矣。
即市井湫隘。
但有數尺地。
仰見天日者。
便可種得石許。
其法用糞和土曬幹。
雜以柴草灰。
入竹籠中。
如法種之。
農書雲。
稗多收能水旱可救儉。
孟子言五谷不熟。
不如荑稗。
淮南所謂小利者皆以此。
且稗稈一畝可當稻稈二畝。
其價亦當米一石。
宜擇嘉種于下田蓺之。
歲歲無絕。
倘遇災年。
便得廣植。
勝于流移搶拾不其遠矣。
○借米實惠法 卷七之五 陽羨玉涵子曰康熙九年。
吳越大水。
吾宜為甚。
吾鄉名東村者為尤甚。
予有田頃餘在焉。
去冬偶過之。
行其巷。
寂無人聲。
非鎖門而他出。
則阖戶而就寝。
餘深訝焉。
或告予曰。
凡鎖門者。
殆舉家行乞他所。
阖戶者。
殆絕粒而僵卧不起耳。
予大驚曰。
然則不久已死乎。
曰。
但未至是也。
凡吾村之困守家居。
而不遠行丐乞者。
類皆以網罟作本。
以蝦魚為資每得蝦魚一斤可賣米半升辄得一日活數日來。
雪大冰堅。
無可施網。
又今年巨浸蘆葦。
亦淹沒無遺雖欲采薪以沸水亦不可得耳春二月。
複過之。
忽有言曰。
昨有某者。
三歲兒餓死矣。
餘駭甚而問其狀曰。
吾地迩來。
惟割野菜馬蘭雜煮而食雖得周澹木曰真極慘極流民圖繪不及此些少米不敢以為糜也惟粉之而入于草湯中可以得膩藉以稍通饑腸耳是家無撮糊入爨數日矣兒幼不能草餐母絕粒許久。
豈複有乳。
是以遄死耳。
予淚澘然下不能收、思上年之水。
凡麗吾地者。
真極難矣。
計予業田二百餘畝。
得租不過十七石有奇。
因漕白緊急。
盡數輸倉。
所存欠數謂當賣産借貸以償矣忽遇天恩、準以水災捐折反領米四石九鬥有奇以歸豈不可譬之未嘗捐折乎此村立就危亡吾家尚日三餐又三日粥辄欲一餐飯見此光景而私此四石九鬥有奇者以獨豐義不忍時二月廿四□也中夜以思餘持此米将何為而可乎欲施以煮粥也則餘見煮粥之弊矣、煮粥者、環一二十裡而設一場。
飽暖者未必不近。
饑寒者未必不遠也。
飽暖者不宜食。
其無恥者未必不食也。
聞粥一熟。
羣相閧然吾見有大桶小盌而攜歸以飼其工人者矣。
又取多積剩。
而臭腐以及夫犬豕者矣。
遠方饑民在十數裡外扶老抱幼沖風冐雨颠蹶而至則鍋已罄空慘極相向一恸枵腹而歸耳夫少壯者。
得以自達矣。
衰穉婦女。
何以自達乎。
晴天暖日。
不難早候矣。
雪霜泥濘。
豈能早候乎。
況今春作方殷農務正急若舍一日之田功而往返十數裡之遙以就二三碗之薄粥将來秋收甯複有望性命旦夕苟延活計愈加斷絕矣故愚謂不如計口分赈領歸白煮之便也出米以赈者。
誠莫大之功然人皆吝财誰肯竟舍。
有出無入事實難行雖以官府臨之。
急之而嚴戒切責。
勸之而禮貌溫文。
終莫肯應也。
即有十分好義者。
吾知其出之亦有限矣今使有人于此。
與之米一升。
明日即無以繼。
有人借之米五升。
至冬要還一鬥。
二者不可得兼其人必甯借五升矣葢與而層層剁出□切祥□無繼究必餓死借重利之債而可以得生将來秋收一熟奚難此一鬥乎故愚謂勸赈不如勸借之便也然今日之借不患利息重而惟患不肯放放債者富人之所樂為而在今偏不肯為巨萬家赀。
锱铢以積連廒積囤。
羣視躭躭。
一人肯借。
十人豈得辭乎。
一升可借。
十升甯便已乎。
歲荒民歉。
借去尚肯還乎擁粟積錢如可恰負重債嚣嚣羣口竟同敵雠幸天下太平。
衆皆明妬暗嫉摩掌疾視鴈如行相持而莫敢輕動也一旦有變。
彼堆千累萬者。
負之将安往乎然以忽轉捷甚今之勢苟不力為斡旋亦未必保能無變也富人剌肥貧無半粟富家厭羅绮貧者衣百結尋常亦诿于命而安之矣同是人耳竟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