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七

關燈
目六房莊。

    北至錢萬裡橋十字洋虎邱後山等處放生官河。

    勒石永禁。

    嗣後不許再行□網采捕責令清節堂董事。

    随時掮示巡查。

    倘有不法漁戶等。

    敢再私行偷捕。

    立即指名禀候饬提嚴究。

    地保漁總徇縱容隐。

    并提從重懲辦。

    決不寬貸。

    其各凜遵毌違。

    特示。

     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初九日示 簡明掮示式 鄉鎮憲示 簡明掮示式 山塘等處官河勒石永禁采捕責令清節堂董掮示巡察莫惰倘有藐抗漁戶敢再肆網撒羅立即指禀拿究重責枷示遊圖 鄉鎮憲示 蘇州府為據禀給示禁約事。

    據某某等禀稱。

    元境周莊鎮地方。

    四面環河。

    有等漁業之人。

    在河捕捉。

    迩來漸入市港。

    魚無巨細。

    搜捕一空甚至攫取螺鼈将鐵器扒損岸腳。

    今漁船既聚。

    适市民舟。

    擁擠水面。

    惟思若輩生涯亦易豈必在市港狹窄之所。

    生等拟定界地。

    南至報恩橋北至全功橋西至聚寶橋西北至全福寺港。

    永作放生官河。

    毌許采捕。

    不求曉谕難以禁止環叩查照各善堂成案出示嚴禁入市捕魚。

    以廣仁德等情。

    到府據此除禀批示外合就給示禁約。

    為此示仰各該地保。

    及漁戶諸色人等知悉。

    所有元邑周莊鎮市河。

    南至報恩橋。

    北至全功橋。

    西至聚寶橋。

    西北至全福寺港作為放生官河不許漁船采捕以全物命如敢故違。

    許指名禀究。

    地保或狥縱容隐。

    察出并處不貸。

    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示 △放生官河規條 一放生河應設司事經管稽查如河隸書院或善堂則司歲事即書院善堂之司歲兼管。

    其司察事即捐資經議諸君輪月稽查。

    如遇匪人偷捕。

    即送官究治。

    倘司事中有遠遊及出仕或薦賢自代或公舉補缺 一放生河已詳憲辦案。

    宜祀神立碑。

    永禁采捕。

    其界址所在。

    宜多立奉憲放生河小碑石。

    每年清明冬至兩期。

    或天赦吉日。

    司事率同漆石工人。

    于各小碑石字上俱潤朱一遍以醒衆目。

    倘有欹者正之。

    缺者補之。

    以符原立之數不緻厯久殘缺 一放生河除請給谕單。

    嚴谕漁甲。

    使之督禁漁戶外。

    每年于二八兩月。

    仍須請邑尊給嚴禁偷捕告示十數道。

    分貼沿岸行鋪等處。

    并給湖差坊保漁甲分班巡邏查緝牌票。

     一竹木簰上。

    向多扳罾捕魚。

    又有将樹木枝桠沉□水中。

    暗自成圍河面浮水草一叢名曰燕子窠使遊魚藏聚。

    便于偷捕至冬季尤甚宜饬差協同漁首小甲。

    押令各漁戶将漁窠樹枝撈起盡淨。

    并取具不再私捕雜捉甘結存案。

    凡我同人當随時查察。

    如河中再有燕窠哨袋等物即協同漁甲撈去以除弊窦。

    并賴沿河居住行鋪諸君。

    如有見聞。

    務祈照谕禁告示共相禁止。

     一放生河立碑禁捕。

    饬河差巡緝。

    往往始勤終怠。

    視為具文且積久弊生。

    漸啟分肥狥縱之端。

    又司事稽查或遇有偷捕。

    理言禁止。

    即聞聲潛逸。

    甚者反肆強梁。

    與舟人雀角。

    鹹在波面船頭。

    萬一失足有不測之虞。

    事尚未臻盡善。

    宜饬取漁首甘結。

    俾不緻通同甲長。

    賄縱漁船。

    或曉或夜。

    仍滋偷捕等弊。

    又取地保甘結俾不緻徇縱岸戶中遊手好閑人違禁扳罾恣捕傷生等弊。

    嗣後 賢邑侯遵例谕禁漁船偷捕。

    責在漁首岸人扳罾。

    責在地保逢有滋弊即行呈治。

     一冬季漕艘船上水手人等往往以扳罾捕魚為樂。

    奉本道憲給示嚴禁。

    幫船水手違禁捕魚以全善舉。

    并發憲牌。

    一行縣。

    俾一體給示嚴禁。

    一移衛。

    俾各船遵照禁約。

    歲以為例 一現議規條。

    倘歲遠時遷未免事有異宜恒賴賢父母慈愛為懷。

    諸君子維持勿替。

    俾全河水族涵泳于光天化日之中永無網罟刀砧之厄。

    尤深望于後之仁人匡濟也。

     平湖放生湖。

    一隸育嬰堂一隸當湖書院。

    共相經理。

    善士黃菊坪等捐田三十餘畝。

    贖湖放生詳憲立案立石二十餘處。

    永禁采捕仍每年捐錢數十千。

    半買物放生。

    半作堂中辦理費其法甚善 放生之說。

    其所由來尚矣。

    葢本古聖人仁民愛物之意而行之者也史記所載湯見四面網魚者。

    蹙然曰。

    嗚呼。

    盡之矣。

    乃去其三面而祝之曰欲左者左。

    欲右者右不用命者。

    乃入吾網。

    諸侯聞之曰湯德其至矣。

    此非放生之始耶周官之制。

    魚禁鲲鲕。

    數罟不入污池。

    所以蕃生息保物命者。

    亦于是乎兢兢焉。

    吾夫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君賜必畜。

    慈愛之心藹然流露孰謂放生之說非儒者之教乎昔子輿氏導齊王以仁政。

    即在于恩及禽獸而察識擴充之非以此不忍之心所及者廣耶方今 聖人在上。

    休養生息。

    澤及蟲魚諸君子仰體 恩波之浩蕩。

    而樂覩物類之蕃滋。

    行見放生河中涵濡卵育。

    各暢生機。

    魚躍順流。

    堂堂策策。

    想當時和景明相與問諸水濱。

    但覺依蒲在藻之樂。

    無非太和翔洽之休。

    盎然生趣洋溢目前有不必作濠濮之想者矣 △嚴禁毒魚憲示 甯波府鄞縣正堂張。

    為照案出示嚴禁事。

    案奉 本府憲張。

    劄奉 本道憲劄開。

    照得甯屬各縣。

    每有無賴之徒。

    購買巴荳。

    俗名淨剛子。

    或用雷公藤。

    煎汁傾河。

    藥取魚鮮。

    無論巨細。

    受毒即死河無噍類。

    甚至居民汲飲此水。

    輕則染病。

    重則傷生。

    不惟戕害物命。

    抑且毒及闾閻。

    即經前道暨本道劄府饬禁在案。

    茲據紹郡紳士嚴嘉榮等呈請饬禁前來。

    誠恐日久玩生。

    劄府轉饬示禁等因。

    奉經照案示禁在案。

    茲訪有貪利之徒。

    仍前售買淨剛子雷公藤等毒物煎汁傾河藥魚情事。

    合再照案出示嚴禁。

    為此示仰合邑漁戶及諸色人等知悉。

    爾等須知古制數罟尚不入池。

    況以毒物藥取魚鮮。

    幾至鱗介不留遺種。

    其暴殄物命。

    莫有甚于此者且居民買食此魚。

    汲飲此水。

    中毒染病。

    受累傷生。

    在所不免。

    更為民生之害。

    自示之後。

    務各痛改前非。

    切勿再以淨剛子雷公藤煎汁投入河中。

    祗為爾一人謀些微之利。

    以緻害物害人似此居心。

    亦斷不能賺錢獲利。

    倘敢抗違不遵。

    仍前購毒藥取魚鮮。

    一烴訪聞。

    或被告發。

    定即提案究處。

    決不姑寬。

    其各凜遵。

    毌違特示。

     鹹豐七年六月十五日 ○賞節會規約 卷七之三 近人每逢芳辰令節。

    必大張筵宴以為賞心樂事且謂必如此方不虛度籲富人一席酒。

    窮人半年糧。

    席上一杯羹。

    廚下千百命。

    孽而已矣。

    樂雲乎哉。

    拟賞節會條約。

     賞節會啟 規約 △賞節會啟 李青蓮雲。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

    百代之過客。

    蓋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

    垂髫丱角。

    轉眼華巅。

    逝水歎其流光。

    石火驚夫幻相。

    古人所以及時行樂者非無故也。

    顧行樂之道自有真焉。

    近世高雅之士。

    每當春秋佳日。

    月夕花朝。

    結會聯朋。

    醵金選勝。

    或山之巅。

    或水之湄。

    徜徉臨眺。

    相與為樂。

    其在豪華之輩。

    則畫船燈舫。

    選色征歌。

    虎阜秦淮。

    歡場蹀躞。

    流連筵宴。

    所費不赀。

    非是則謂之虛度。

    所謂賞心樂事者非耶。

    然而珍錯充乎庖。

    而孤寒之嗷嗷待哺者不及問也。

    肥甘恣乎口。

    而物命之慘慘叫号者不及聞也。

    馳逐竟日。

    樂幾忘疲。

    醉飽歸來。

    味同嚼蠟。

    殘膏剩馥。

    僅供仆禦抛零。

    一盞半盂。

    未許窮黎沾被。

    如是而謂之不虛度。

    然乎否耶。

    夫芳辰令節。

    一歲中為日有幾。

    人當此際。

    娛目騁懷。

    倍增忻暢。

    此誠萬物恬熙之日。

    而天假我以行樂之候也。

    吾輩名缰利鎖。

    終歲束縛。

    曾無一毫善緣上答于天。

    亦己内返多疚矣。

    幸遇良辰美景。

    尚不能稍有設施。

    竊恐白發無情。

    催人易老。

    良緣錯過。

    後會難逢。

    至是而歎終身虛度也不已晚乎。

    今拟集十數同志。

    結為一會。

    每逢佳節。

    攜分赴約。

    烹茶小叙。

    作半日遊。

    一濟孤老。

    一放生命。

    臨流登山。

    吟眺為樂。

    将見出水火而衽席。

    易刀俎而江湖。

    物沾再造之恩。

    人獲含饴之樂。

    受者歡喜無量。

    施者亦歡喜無量。

    物與我皆歡喜無量。

    而天之心有不歡喜無量者乎籲節一宵之豪飲。

    即可濟數十孤寒。

    分半席之餘資。

    便可活萬千物命。

    如是方可謂之賞心樂事也。

    如是方可謂之不虛度良辰也。

    願與同人。

    本歡喜心。

    行歡喜事。

    結歡喜緣。

    熙熙恬恬。

    物我皆春。

    庶幾皆大歡喜而成極樂世界乎。

    此啟。

     △規約 一每年芳辰令節、如元宵、花朝、寒食、浴佛、端五、荷花生日、中元中秋、重九、十月初八、冬至、臘八、及大士誕純陽誕。

    各佳節。

    及尋春賞荷賞桂賞菊賞雪諸勝會。

    【有館者或趁解館日期】諸同志務各攜分赴會。

    每分二百文。

    或能多攜者聽。

    備作會外善事。

    除備茶點外。

    餘悉入公。

    以六分濟貧。

    以四分放生。

    庶幾賞不虛縻。

    功歸實濟。

     一訂會友不拘多少。

    願與者即署名會簿。

    每逢佳節。

    輪流主值。

    先一日。

    值會者訂約。

    屆期共集。

    主會者不得争為體面。

    于會外賠費。

    庶可永永相繼。

     一所濟孤老。

    各就耳目所及。

    必審其的。

    系極貧朝不謀夕者。

    方準給子。

    或一百二百不等。

    不得濫給。

     一所放生命。

    不拘飛禽水族。

    随買随放。

    不必限以何地。

    庶免射利者從旁觑觎。

     一會約不拘地方。

    或登山。

    或棹湖。

    或就寺院。

    會時烹茶聚話。

    或談書理。

    或究内功。

    或商辦善事。

    或稽察功過。

    或各舉新聞果報。

    筆之于書。

    不得浪說無益閑談。

    違者議罰。

     一所備茶點。

    宜分外從儉。

    省一浮費。

    即可充一正用。

    若欲從豐。

    便難乎為繼。

    于會例有礙。

    必須先酌一定額。

     一會友偕來。

    或扶老攜幼。

    或挈客聯朋。

    務使父子兄弟朋友。

    各極其歡。

    同襄善舉。

    叙天倫之樂事。

    聯故舊之歡情。

    誠人生難得之佳會也。

     一蘇郡彭氏惜字會。

    每兼放生。

    此會亦可兼及惜字。

    約諸同人務須。

    沿路收拾字紙米谷不拘多少。

    以作相見之儀。

    迂事也。

    實韻事也。

     ○區種章程 卷七之四 王者重農貴粟。

    耕三餘一。

    耕九餘三。

    所以預為兇荒之備者。

    巳無所不至。

    而耕之中。

    有可以用人力。

    而得數倍收者。

    裕民足食。

    積谷備荒。

    莫過于此。

    是可采擇試行也。

    述區種章程。

     區種章程 區種豆麥 區種芋法 區種瓜瓠 備荒瑣語 △區種章程 區種之法。

    不論地土之肥硗。

    随地多少皆可種植。

    每區計地一尺三寸。

    每畝積算二千六百五十區。

    止種六百五十區。

    一區可收谷七升八升不等。

    大旱亦可得谷三四升。

    洵為備荒之良法。

    王祯曰。

    參考汜勝之書。

    及務本書。

    謂湯有七年之旱。

    伊尹作為區田。

    教民糞種。

    負水澆稼。

    諸山陵傾坂及田□城上皆可為之其區當于閑時旋旋掘下。

    正月種春大麥。

    二三月種山藥芊子。

    三四月種粟及大小豆。

    八月種二麥豌豆。

    随時為之。

    不可貪多。

    夫豐儉不常。

    天之道也。

    故君子貴思患而預防之。

    是知此法由來甚古。

    特為采集古今人傳播成式。

    條列于左。

    以俟留心者仿而行之。

    可使遊惰之人各務精勤。

    兇年又免饑馑。

    一舉而兩得也。

     一每田一畝。

    闊一十五步。

    每步五尺。

    計七丈五尺。

    每行一尺五寸。

    該分五十行。

    長一十六步。

    計八丈。

    該分五十三行。

    長闊總算。

    通共二千六百五十區。

    每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