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六

關燈
】 卷六之五 人生困苦之遭。

    大半由于不勤不儉。

    勤能緻富。

    儉可成家。

    人亦有言。

    良非虛語以日省二文為積谷備荒計。

    節小用以成大用。

    洵可随地倡行也。

    述勤儉社約。

     勤儉解 勤儉歌 勸日積二錢勵勤儉說 勸立勤儉社為積谷備荒積錢作善法 △勤儉解 貧富皆少不得勤儉二字。

    勤非孜孜為利。

    惟在專心正務。

    儉非鄙吝過情止是量入為出。

    故不習勤。

    好安逸貪懶惰者。

    家富則入于下流。

    家貧則必為乞丐。

    苟不習儉。

    酒肉是務。

    華麗是崇。

    淫濫賭博者。

    家富則至于破蕩。

    家貧則必為盜竊昔有論做人家者。

    少年子弟不可聽其浮閑無業。

    必察其資性才力。

    無論士農工商。

    授一業與之習。

    則心有所□。

    身有所拘。

    外而經營。

    内而謀畫。

    自然無暇他想矣。

    若任其閑遊飽食。

    終日必流入花酒呼盧鬬狠之中。

    諸般歹事都做出來。

    勢必蕩産傾家。

    喪身敗行故為人父兄者。

    于少年子弟。

    必尋一事。

    早令他勤苦做做。

    非定要得利也。

    即其事無大利而拘束了身心。

    演習了世務。

    谙練了人情。

    長進了學識。

    這便是大利益也。

    豈必得金乎。

    若縱容子弟浮閑慣了。

    是送上了貧窮道路。

    雖遺金千萬有何益哉。

    故做人家以勤為第一要着。

    至于節儉與鄙吝不同。

    慷慨與奢華不同。

    鄙吝者止知做家而不知做人。

    奢華者止知做人而不知做家。

    究之做人要好。

    不尚奢華。

    故曰與其奢也。

    甯儉。

    又曰儉則示之以禮。

    斯儉而得中矣。

     △勤儉歌 人要勤、人要勤。

    男耕女織各經心。

    耕得田禾吃飽飯。

    織得布帛着衣裙。

    聽我歌。

    該認真。

    遲眠早起學成人。

    遊手好閑流下賤。

    為匪作歹受官刑。

    古雲坐吃山空了。

    要望成家隻在、勤人要儉。

    人要儉。

    淡飯粗衣安貧賤。

    酒肉賓朋個個親。

    手裡無錢人都厭。

    聽我歌存主見。

    血汗求财經百煉。

    有錢常想沒錢時。

    沒錢應用何處變。

    絕無花費白便宜。

    若怕求人當省儉。

     △勸日積二錢勵勤儉說 禮曰。

    貨惡其棄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為己。

    夫貨棄于地為不儉。

    力不出于身為不勤。

    不儉不勤。

    非獨大同之世所不容。

    即求處小康之時而不可得。

    此常人所盡知也。

    然而不勤不儉者實多。

    才能人所矜也。

    而不勤者無由能。

    富厚。

    人所羨也而不儉者無由富。

    且不第無能與無富也。

    甚或為人賤惡而貧困不克自存。

    則害亦深矣。

    而天下之不窮不儉者猶多。

    何也。

    無勤與儉之心也。

    即有心而不能持久者。

    則無所事以日淬厲之也。

    吾請為一說以勸人心苟勤雖鄙事不必無一錢之餘。

    人身苟儉。

    雖小用亦可省一錢之出。

    所餘所省。

    皆别儲之。

    則一日必有二錢之積。

    歲終可得七百二十文。

    而一家少者以五口計。

    亦合為三千餘錢焉噫。

    貧家當歲暮逋集。

    呼索盈門。

    乞限則夙已負期轉貸則舊賒已徧。

    撿箱囊而物無可售。

    計田宅而劵已質人。

    當此之時。

    苟有别儲之錢出。

    以償之而明歲可複通乞假。

    縱儲少而不能給。

    亦可略與之以求緩。

    分償之以冀恕。

    是何異昔之人每治飯時必取少米别儲者。

    後竟以濟斷炊之急欤。

    推此以思。

    平昔之耗于無形而馴至大困者。

    葢無日不有不勤不儉之端以緻之也。

    倘能日以自繩。

    而藉勤儉二錢為之課功而稽曠則上焉者。

    擴充乎此。

    而無一事不勤儉。

    并能持戒與修福。

    以邀天佑而獲素封。

    次之亦兢兢不遑。

    罔敢侈肆。

    外可見原于債家。

    而少纾迫脅。

    内亦可支吾湊墊。

    不遽至于辱行喪身。

    斯豈非勤儉二錢日相激勸而有以淬厲之欤。

    則此誠療貧之良劑也。

    而吾謂斯又保富之要術。

    古稱富視其所與。

    貧視其所不取。

    是知貧尚廉。

    富尚惠。

    如前之所言。

    則貧者日積而可鮮妄取。

    富者亦宜口積而可資廣與。

    語雲。

    富人者貧人之母。

    思母之憐子果何如。

    則富之憐貧當何如。

    佛書言能布施者。

    得富厚報。

    自思吾之有富。

    非祖父先世之能施。

    必吾身前世之能施。

    故得免貧之苦也。

    既以施獲富。

    富遂不複施。

    富何能久。

    富而益施。

    富終無盡。

    而子孫可期永享矣。

    然而富者财施猶易。

    心施實難。

    心施者時念貧者之艱。

    而思損己以益之。

    故功德尤大。

    誠能每日勉親細務。

    而省一錢。

    複節晝食而省一錢。

    錢雖微。

    而此克己裕貧之懷。

    晨夕往還于方寸。

    吾知其慈祥恻怛。

    必能默契幽冥而福祿日增矣。

    至于儲以待用。

    則莫大于豐年積谷以備荒。

    不徒施濟之利溥也。

    亦以豫免饑民之閧奪。

    豈非保富要術欤。

    然則富者之儉所以惜物而赒貧。

    故曰貨惡棄地而不必藏于己也。

    富者之勤所以習勞而體貧。

    故曰力惡其不出而不必為己也。

    由是羣富共相淬厲。

    習以成風。

    俾菽粟如水火而貧富相安。

    豈非大同之盛複見今日。

    而共慶 升平于萬禩哉。

     △勸立勤儉社為積谷備荒積錢作善法 勤儉兩錢一日。

    七百廿錢一年。

    十萬人餘七萬千。

    積谷還資積善。

     不善固宜不入。

    萬善胡弗同歸。

    勸君立社幸無違。

    備荒此為上策。

     親睦相扶相助。

    聯絡大小村莊。

    一社合成周利倉。

    積谷三年千擔。

     八百六十四位。

    一年六百廿千。

    約來千擔合三年。

    照此城鄉并勸。

     一社百零八席。

    一席分定八人。

    每人一月六十文。

    席長一人是問。

     社長總理百八。

    年終彙數收齊。

    二十七席一分司。

    四季四人司事。

     一社積錢儲谷。

    每年粜陳籴新。

    平粜隻許社中□。

    社外一升不應。

     富者惠周同裡。

    貧者利倍自身利人利己免饑民。

    勤儉推恩無盡。

     荒歲議蠲議赈。

    一時設法俱窮。

    藏富何如裡井中。

    預備倉開濟衆。

     仿行鄉飲酒禮。

    少長鹹集于堂型仁講讓徧城鄉。

    孝義滿門一樣。

     子弟之率必謹。

    父兄之教必先。

    勢有不行且從權。

    易子而教尤善。

     合家大小男女。

    個個宜儉宜勤。

    一日留心在二文。

    好吃懶做無分。

    積日堆金兩個。

    悉歸勤儉筒中。

    餘錢再積再歸筒。

    七百廿錢歸總。

     勸君勤儉事大。

    莫說兩錢甚微。

    時時謀食又謀衣。

    那肯絲毫濫費。

     一切當用則用。

    凡事當為則為。

    儉勤兩字萬般推。

    知進尤宜知退。

     一儉則邪心去。

    一勤則善心生。

    善惡何須别勸懲。

    本正源清無訟。

     自古耕三餘一。

    于今年不如年。

    不勤不儉莫求天。

    普勸及時立願。

     有願即今有谷。

    無心終久無錢。

    非從人願在三年。

    且待他時請念。

     要識天心仁愛。

    兇荒己減刀兵。

    逢兇化吉善心誠。

    如此誠求必應。

     人能定天亦勝。

    有荒歲無荒民。

    我今求雨複求晴。

    惟有善門乞命。

     大用之而大效。

    小集焉而小成。

    八人一席各書名。

    百八今年圓定。

     到處男勤女儉。

    一時俗易風移。

    積錢作善莫遲疑。

    舍此難回天意。

     然後驅而之善。

    故民從之也輕。

    萬善同歸萬萬人。

    從此 升平永慶。

     此法行之一年。

    便有成效。

    行之一處。

    即可感興。

    豈惟有備饑荒。

    大益人心風化。

    不勤儉則日用不足。

    一勤儉而歲計有餘。

    請試行之。

    今年為始。

    多則上下三村。

    席以百八為率。

    必如是積谷三年。

    處處兇荒有備矣。

    少則八人一席。

    錢止五千有零。

    僅如是積赀三載。

    家家作善有基矣。

    即少漸可成多。

    畏難終無成日。

    吾以此二字勸人立社有年矣。

    而知其善者惟不果于行。

    故至今仍不能有備無患。

    吾方恨其行不及早。

    緻無備于今茲。

    吾猶□其行莫再遲可有備于他日。

    此亦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及今蓄之。

    止待三年。

    苟為不蓄。

    終身不得。

    今之視昔。

    悔難追矣。

    後之視今。

    嗟何及哉。

    嗚呼。

    今天下之通病。

    大都起于不勤不儉所緻。

    吾今勸人立社積谷。

    即所謂兼收并蓄醫師之良。

    是正欲以勤儉醫人。

    所以養人身而不至于凍餒者。

    其利猶小。

    所以養人心而不陷于死亡者。

    其利無窮。

    是真良藥苦口利于病者。

    安得不大聲疾呼以求人人響應共出塗炭之苦。

    而鹹登衽席之安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