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捕蝗解惑
一捕蝗解惑。
考昔人治蝗之法。
載籍所記頗多。
其最著者。
則唐之姚崇。
最嚴者宋之淳熙敕也。
崇傳曰。
開元三年。
山東大蝗。
民祭且拜。
坐視食苗。
不敢捕崇奏詩雲。
秉彼蟊賊。
付畀炎火漢光武诏曰勉順時政。
勸督農桑去彼螟蜮。
以及蟊賊。
此除蝗證也。
且蝗畏人易驅。
又田皆有主。
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勞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瘗。
乃可盡。
古有讨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禦史為捕蝗使。
分道殺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
除天災者。
當以德。
昔劉聰除蝗不克。
而害愈甚。
拒禦史不應命。
崇移書謂之曰。
聰為主德不勝妖。
今妖不勝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
謂修德可免。
彼将無德緻然乎。
今坐視食苗。
忍而不救。
因以無年刺史其謂何。
若水懼。
乃縱捕得蝗四十萬石。
時議者喧嘩。
帝疑複以問。
崇對曰。
庸儒泥文不知變。
事固有違經而合道。
反道而适權者。
昔魏世山東蝗。
小忍不除至人相食。
後秦有蝗草木皆盡。
牛馬至相噉食。
今飛蝗所在充滿加複蕃息。
且河南河北。
家無葢藏。
一不獲。
則流離安危系之。
且讨蝗縱不能盡。
不愈于養以遺患乎。
帝然之。
黃門監盧懷慎曰。
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
且殺蝗多必戾和氣。
願公思之。
崇曰。
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斷蛇福乃降。
今蝗幸可驅。
若縱之。
谷且盡如百姓何。
殺蟲救人。
禍歸于崇。
不以累公也。
蝗害訖息。
現今東省畿内。
用為常食。
登之盤飧。
臣常治田天津。
适遇此災。
田間小民。
不論蝗蝻悉将煮食。
城市之内用相饋遺。
亦有熟而幹之。
鬻于市者。
則數文錢可易一鬥。
噉食之餘。
家戶囤積。
以為冬儲。
質味與幹蝦無異。
其朝脯不充。
恒食此者。
亦至今無恙也。
而同時所見。
山陝之民猶惑于祭拜。
以傷觸為戒謂為可食。
即複駭然葢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
是以疑神疑鬼。
甘受戕害。
東省畿内。
既明知蝦子一物。
在水為蝦。
在陸為蝗。
即終歲食蝗。
與食蝦無異。
不複疑慮矣。
一先事消弭之法 一先事消弭之法○傍湖官民田。
蝗初生時。
最易捕治。
夙昔變異。
便成蝻子。
散漫跳躍。
勢不可遏矣法當令居民裡老。
時加察視。
但見土脈墳起。
即便報官。
集衆撲滅。
此時措手。
力省功倍。
其二。
已成蝻子跳躍行動。
便須開溝捕打。
其法視蝻将到處預掘長溝。
深廣各二尺。
溝中相去丈許。
即作一坑。
以便埋掩。
多集人衆。
不論老弱。
悉要趨赴沿溝擺列。
或掃帚或持撲打器具。
或持鍬插。
每五十人。
用一人鳴鑼其後。
蝻聞金聲。
努力跳躍。
或作或止。
漸令近溝。
臨溝即大擊不止。
蝻蟲驚入溝中。
勢如注水。
衆各緻力。
掃者自掃。
撲者自撲埋者自埋。
至溝坑俱滿而止。
前村如此。
後村複然。
一邑如此。
他邑複然。
當盡淨矣。
若蝻如豆大。
尚未可食。
長寸以上。
即燕齊之民畚盛囊括。
負戴而歸。
烹煮暴幹。
以供食也。
其三。
振羽能飛。
飛即蔽天。
又能渡水。
撲治不及。
則視其落處。
紏集人衆。
各用繩兜。
兜取布囊盛貯。
官司以粟易之。
大都粟一石。
易蝗一石。
殺而埋之。
然論粟易。
則有一說。
先儒有言。
救荒莫要乎近其人。
假令鄉民去邑數十裡。
負蝗易粟。
一往一返。
即二日矣。
臣所見蝗盛時。
幕天匝地一落田間。
廣數裡。
厚數尺。
行二三日乃盡。
此時蝗極易得官粟有幾乃令人往返道路乎。
若以金錢近其人而易之随收随給。
即以數文錢易蝗一石。
民猶勸為之矣。
或言差官下鄉一行。
人從未免蠶食裡正民戶。
不可不戒。
臣以為不然也。
此時為民除害。
發膚可捐更率人蠶食尚可為官乎。
佐貳為此。
正官安在。
正官為此。
道院安在。
不于此輩創一警百。
而懲噎廢食。
亦複何官不可廢。
何事不可已耶。
且一郡一邑。
豈乏義士。
若紳若弁青衿義民擇其善者。
無不可使。
亦且有自願捐赀者。
何必官也。
其給粟。
則以得蝗之難易為差。
無須預定矣。
一後事剪除之法 一後事剪除之法○蝗蟲下子。
必擇堅垎黑士高亢之處。
用尾栽入土中下子。
深不及一寸。
仍留孔竅。
且同生而羣飛羣食。
其下子必同時同地。
勢如蜂窠。
易尋覓也。
一蝗所下十餘。
形如豆粒。
中止白汁漸次充實。
因而分顆。
一粒中即有細子百餘或雲一生九十九子不然也。
夏月之子易成。
八日内遇雨即爛壞。
否則至十八日生蝻矣。
冬月之子難成。
至春而後生蝻。
故遇臘雪春雨。
則爛壞不成亦非能入地千尺也。
此種傳生一石。
可至千石。
故冬月掘除。
尤為急務。
且農力方閑。
可以從容搜索。
官司即以數石粟易一石子。
猶不足惜。
第得子有難易。
授粟亦宜有等差。
且念其沖冐嚴寒。
尤應厚給使民樂趨其事可矣。
△備蝗雜法 一王祯農書言。
蝗不食芋桑與水中菱芡。
或言不食菉豆。
豌豆豇豆。
大麻。
■〈艹冏〉麻。
芝麻。
薯蓣凡此諸種。
農家宜兼種。
以備不虞。
一飛蝗見樹本成行。
多翔而不下。
見旌旗森列。
亦翔而不下。
農家多用長竿。
挂衣帬之紅白色。
光彩映日者。
羣逐之亦不下也。
又畏金聲炮聲。
聞之遠舉。
總不如用鳥鎗入鐵砂。
或稻米擊其前行。
前行驚奮。
後者随之去矣。
一除蝗方。
用稈草灰石灰等。
分為細末。
篩羅禾谷之上。
蝗即不食。
一傳子曰。
陸田命懸于天。
人力雖修。
苟水旱不時。
一年之功棄矣。
水田之制由人力。
人力苟修。
則地利可盡也。
且蟲災之害。
又少于陸水田既熟。
其利兼倍與陸田不侔矣。
△附治蟲條約 農書雲。
熱氣積于土塊之間。
暴得雨水醞釀蒸濕。
未經信宿。
則其氣不去。
禾根受之。
遂生蟊。
烈日之下忽生細雨。
灌入葉底。
留住節幹。
或當晝吸太陽之氣。
得水激射。
熱與濕相蒸。
遂生蠈。
朝露浥日蒙雨。
日中點綴葉間。
單則化氣。
合則化形。
遂生■〈螣,蟲代月〉。
熱種根下濕行于稿。
夾日與雨。
外薄其膚。
遂生螟。
穢交熱化。
不雨不旸。
晝晦夜暍。
而風氣不行遂生蜚五賊不去則嘉禾不興故灌田者先須以水浸過收其熱氣。
旋即去之。
然後易以新水。
栽禾無害。
或以長牽。
或以疏齒披拂。
勿以凝着。
則蟲不生。
按此言。
緻蟲之由。
與卻蟲之方。
凡屬農家。
不可不知其說也。
乾隆十三年七月。
浙江布政使永貴。
頒行治田間青蟊諸蟲方法列後 一青蟲大如蠶。
每于日未出時。
青蟲正在苗尖吸露。
急用新竹軟條作。
掃箒。
往回輕輕刷掃。
則蟲落田間。
為泥粘住。
不能複生若日出以後。
蟲行葉下。
雖掃無益。
一蟊蟲小如芥。
多在苗底。
小竹筒一個。
盡下筒口四面鑿孔。
系繩四條。
如筐挑之式。
于筒節旁鑽一細眼。
筒内注菜油。
将孔堵塞拴于竿頭。
天晴日午。
兩人對立。
一人執竿。
将所系油筒取開塞孔。
在苗葉上。
左右用油拖運。
向後退行。
一人執細竹掃箒。
向前刷掃。
蟲随油落。
二蟲發生。
均須急治為主。
一飛蛾蚱蜢亦能食苗。
惟山鄉則有之。
其法于黑夜中。
在田邊隙地。
用草燃火。
飛蛾自投火中。
一青蟲如蠶。
亦能吐絲。
織繭于稻葉内化為蛾江浙鄉人名為裹頭蟲。
此蟲隻能食葉。
除淨後禾仍發生。
尚無大害。
惟蟊賊之屬。
最不易治。
食及根節。
為害最毒也。
一治蟲。
當緻力于初發之時。
與救火災同。
稍遲即滋蔓難圖。
雖青蟊諸蟲。
其害與蝗蝻無異也。
一有生發。
一面禀報。
一面親往踏勘督率業佃盡力救治。
近者田家多以石灰桐油布于葉上。
亦可殺蟲。
如有工本不繼之農。
酌量借貸以助其油木工食。
如果成災。
照例辦理。
江浙田土高卑不齊。
雨水為災最甚。
止荒熟相間。
惟□久生蟲為災最大大抵青蟊蝗蝻諸蟲當生發之際得遇透雨尚易撲救淨盡。
人事當盡。
而天時最難必得耳。
○勤儉社約【遂安洪子泉定
考昔人治蝗之法。
載籍所記頗多。
其最著者。
則唐之姚崇。
最嚴者宋之淳熙敕也。
崇傳曰。
開元三年。
山東大蝗。
民祭且拜。
坐視食苗。
不敢捕崇奏詩雲。
秉彼蟊賊。
付畀炎火漢光武诏曰勉順時政。
勸督農桑去彼螟蜮。
以及蟊賊。
此除蝗證也。
且蝗畏人易驅。
又田皆有主。
使自救其地必不憚勞請夜設火坎其旁且焚且瘗。
乃可盡。
古有讨除不勝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禦史為捕蝗使。
分道殺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
除天災者。
當以德。
昔劉聰除蝗不克。
而害愈甚。
拒禦史不應命。
崇移書謂之曰。
聰為主德不勝妖。
今妖不勝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
謂修德可免。
彼将無德緻然乎。
今坐視食苗。
忍而不救。
因以無年刺史其謂何。
若水懼。
乃縱捕得蝗四十萬石。
時議者喧嘩。
帝疑複以問。
崇對曰。
庸儒泥文不知變。
事固有違經而合道。
反道而适權者。
昔魏世山東蝗。
小忍不除至人相食。
後秦有蝗草木皆盡。
牛馬至相噉食。
今飛蝗所在充滿加複蕃息。
且河南河北。
家無葢藏。
一不獲。
則流離安危系之。
且讨蝗縱不能盡。
不愈于養以遺患乎。
帝然之。
黃門監盧懷慎曰。
凡天災安可以人力制也。
且殺蝗多必戾和氣。
願公思之。
崇曰。
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斷蛇福乃降。
今蝗幸可驅。
若縱之。
谷且盡如百姓何。
殺蟲救人。
禍歸于崇。
不以累公也。
蝗害訖息。
現今東省畿内。
用為常食。
登之盤飧。
臣常治田天津。
适遇此災。
田間小民。
不論蝗蝻悉将煮食。
城市之内用相饋遺。
亦有熟而幹之。
鬻于市者。
則數文錢可易一鬥。
噉食之餘。
家戶囤積。
以為冬儲。
質味與幹蝦無異。
其朝脯不充。
恒食此者。
亦至今無恙也。
而同時所見。
山陝之民猶惑于祭拜。
以傷觸為戒謂為可食。
即複駭然葢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
是以疑神疑鬼。
甘受戕害。
東省畿内。
既明知蝦子一物。
在水為蝦。
在陸為蝗。
即終歲食蝗。
與食蝦無異。
不複疑慮矣。
一先事消弭之法 一先事消弭之法○傍湖官民田。
蝗初生時。
最易捕治。
夙昔變異。
便成蝻子。
散漫跳躍。
勢不可遏矣法當令居民裡老。
時加察視。
但見土脈墳起。
即便報官。
集衆撲滅。
此時措手。
力省功倍。
其二。
已成蝻子跳躍行動。
便須開溝捕打。
其法視蝻将到處預掘長溝。
深廣各二尺。
溝中相去丈許。
即作一坑。
以便埋掩。
多集人衆。
不論老弱。
悉要趨赴沿溝擺列。
或掃帚或持撲打器具。
或持鍬插。
每五十人。
用一人鳴鑼其後。
蝻聞金聲。
努力跳躍。
或作或止。
漸令近溝。
臨溝即大擊不止。
蝻蟲驚入溝中。
勢如注水。
衆各緻力。
掃者自掃。
撲者自撲埋者自埋。
至溝坑俱滿而止。
前村如此。
後村複然。
一邑如此。
他邑複然。
當盡淨矣。
若蝻如豆大。
尚未可食。
長寸以上。
即燕齊之民畚盛囊括。
負戴而歸。
烹煮暴幹。
以供食也。
其三。
振羽能飛。
飛即蔽天。
又能渡水。
撲治不及。
則視其落處。
紏集人衆。
各用繩兜。
兜取布囊盛貯。
官司以粟易之。
大都粟一石。
易蝗一石。
殺而埋之。
然論粟易。
則有一說。
先儒有言。
救荒莫要乎近其人。
假令鄉民去邑數十裡。
負蝗易粟。
一往一返。
即二日矣。
臣所見蝗盛時。
幕天匝地一落田間。
廣數裡。
厚數尺。
行二三日乃盡。
此時蝗極易得官粟有幾乃令人往返道路乎。
若以金錢近其人而易之随收随給。
即以數文錢易蝗一石。
民猶勸為之矣。
或言差官下鄉一行。
人從未免蠶食裡正民戶。
不可不戒。
臣以為不然也。
此時為民除害。
發膚可捐更率人蠶食尚可為官乎。
佐貳為此。
正官安在。
正官為此。
道院安在。
不于此輩創一警百。
而懲噎廢食。
亦複何官不可廢。
何事不可已耶。
且一郡一邑。
豈乏義士。
若紳若弁青衿義民擇其善者。
無不可使。
亦且有自願捐赀者。
何必官也。
其給粟。
則以得蝗之難易為差。
無須預定矣。
一後事剪除之法 一後事剪除之法○蝗蟲下子。
必擇堅垎黑士高亢之處。
用尾栽入土中下子。
深不及一寸。
仍留孔竅。
且同生而羣飛羣食。
其下子必同時同地。
勢如蜂窠。
易尋覓也。
一蝗所下十餘。
形如豆粒。
中止白汁漸次充實。
因而分顆。
一粒中即有細子百餘或雲一生九十九子不然也。
夏月之子易成。
八日内遇雨即爛壞。
否則至十八日生蝻矣。
冬月之子難成。
至春而後生蝻。
故遇臘雪春雨。
則爛壞不成亦非能入地千尺也。
此種傳生一石。
可至千石。
故冬月掘除。
尤為急務。
且農力方閑。
可以從容搜索。
官司即以數石粟易一石子。
猶不足惜。
第得子有難易。
授粟亦宜有等差。
且念其沖冐嚴寒。
尤應厚給使民樂趨其事可矣。
△備蝗雜法 一王祯農書言。
蝗不食芋桑與水中菱芡。
或言不食菉豆。
豌豆豇豆。
大麻。
■〈艹冏〉麻。
芝麻。
薯蓣凡此諸種。
農家宜兼種。
以備不虞。
一飛蝗見樹本成行。
多翔而不下。
見旌旗森列。
亦翔而不下。
農家多用長竿。
挂衣帬之紅白色。
光彩映日者。
羣逐之亦不下也。
又畏金聲炮聲。
聞之遠舉。
總不如用鳥鎗入鐵砂。
或稻米擊其前行。
前行驚奮。
後者随之去矣。
一除蝗方。
用稈草灰石灰等。
分為細末。
篩羅禾谷之上。
蝗即不食。
一傳子曰。
陸田命懸于天。
人力雖修。
苟水旱不時。
一年之功棄矣。
水田之制由人力。
人力苟修。
則地利可盡也。
且蟲災之害。
又少于陸水田既熟。
其利兼倍與陸田不侔矣。
△附治蟲條約 農書雲。
熱氣積于土塊之間。
暴得雨水醞釀蒸濕。
未經信宿。
則其氣不去。
禾根受之。
遂生蟊。
烈日之下忽生細雨。
灌入葉底。
留住節幹。
或當晝吸太陽之氣。
得水激射。
熱與濕相蒸。
遂生蠈。
朝露浥日蒙雨。
日中點綴葉間。
單則化氣。
合則化形。
遂生■〈螣,蟲代月〉。
熱種根下濕行于稿。
夾日與雨。
外薄其膚。
遂生螟。
穢交熱化。
不雨不旸。
晝晦夜暍。
而風氣不行遂生蜚五賊不去則嘉禾不興故灌田者先須以水浸過收其熱氣。
旋即去之。
然後易以新水。
栽禾無害。
或以長牽。
或以疏齒披拂。
勿以凝着。
則蟲不生。
按此言。
緻蟲之由。
與卻蟲之方。
凡屬農家。
不可不知其說也。
乾隆十三年七月。
浙江布政使永貴。
頒行治田間青蟊諸蟲方法列後 一青蟲大如蠶。
每于日未出時。
青蟲正在苗尖吸露。
急用新竹軟條作。
掃箒。
往回輕輕刷掃。
則蟲落田間。
為泥粘住。
不能複生若日出以後。
蟲行葉下。
雖掃無益。
一蟊蟲小如芥。
多在苗底。
小竹筒一個。
盡下筒口四面鑿孔。
系繩四條。
如筐挑之式。
于筒節旁鑽一細眼。
筒内注菜油。
将孔堵塞拴于竿頭。
天晴日午。
兩人對立。
一人執竿。
将所系油筒取開塞孔。
在苗葉上。
左右用油拖運。
向後退行。
一人執細竹掃箒。
向前刷掃。
蟲随油落。
二蟲發生。
均須急治為主。
一飛蛾蚱蜢亦能食苗。
惟山鄉則有之。
其法于黑夜中。
在田邊隙地。
用草燃火。
飛蛾自投火中。
一青蟲如蠶。
亦能吐絲。
織繭于稻葉内化為蛾江浙鄉人名為裹頭蟲。
此蟲隻能食葉。
除淨後禾仍發生。
尚無大害。
惟蟊賊之屬。
最不易治。
食及根節。
為害最毒也。
一治蟲。
當緻力于初發之時。
與救火災同。
稍遲即滋蔓難圖。
雖青蟊諸蟲。
其害與蝗蝻無異也。
一有生發。
一面禀報。
一面親往踏勘督率業佃盡力救治。
近者田家多以石灰桐油布于葉上。
亦可殺蟲。
如有工本不繼之農。
酌量借貸以助其油木工食。
如果成災。
照例辦理。
江浙田土高卑不齊。
雨水為災最甚。
止荒熟相間。
惟□久生蟲為災最大大抵青蟊蝗蝻諸蟲當生發之際得遇透雨尚易撲救淨盡。
人事當盡。
而天時最難必得耳。
○勤儉社約【遂安洪子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