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
宅舍之旁。
見一物狀類蚯蚓。
頃之雷電交作。
飛騰變化而去。
逾時即安。
一草一木未經損傷。
惟所起之處。
下成深淵。
小者可用人工。
運土填實。
大者速為遷移。
亦免崩陷。
則蛟亦有善有惡也。
為民上者。
修德行仁。
懲奸除暴。
則人物相感。
自然災祲不生。
群虎渡江。
飛蝗入海。
勝于制伐之法也。
多矣。
△翁臬司原奏 臣查被水之由。
多系蛟發所緻。
按蛟似蛇。
而四足細頸。
頸有白瘿。
本龍屬也。
相傳曠原邃阜。
當春而雉與蛇交。
精淪于地。
聞雷聲入土成卵。
漸次下達于泉。
久之卵大如輪。
又聞雷聲奮起而上。
剖而出。
暴騰猙劣。
往往裂岡嶺。
蕩田園。
漂沒廬舍人畜。
而迫不可防雖雉與蛇非類而交。
其事不經。
又未見于紀載。
似涉臆說。
苐考晉大元中。
司馬軌之将雉媒下翳。
其媒屢雊。
野敵遙應。
覓所應者。
頭翅巳成雉。
半身後故是蛇。
又武庫中。
忽有雉。
人鹹怪之。
司空張華曰。
必妖蛇所作。
搜括之。
果得蛇蛻。
是雉與蛇交而生蛟。
容或有之。
要亦蟲惡為民害者。
所當亟為驅除也。
謹按月令。
季夏命漁師伐蛟。
則蛟之宜伐也明甚。
惟是伐之法不傳。
詢之山野父老。
鑿言生蛟之地。
冬雪不存。
夏苗不長。
鳥雀不集。
其土色赤。
其氣朝黃而暮黑星夜視之。
氣沖于霄。
未起三月前。
遠聞似秋蟬鳴。
此時蛟能動不能飛。
可以掘得。
及漸起離地三尺。
聲響漸大。
不過數日。
候雷雨而興。
多生夏末秋初之間。
善識者察氣辨色。
掘土三五尺餘。
其卵即得。
多備利刃剖之。
其害遂絕。
或雲蛟非龍引不起。
龍非雷電不行。
宜用鐵與犬血。
及不潔之物。
以鎮之。
又雲蛟畏金鼓。
夜畏火。
夏月田間作金鼓聲。
以督農。
則蛟不起。
若連日雨。
夜豎高竿。
懸以燈火。
亦可避蛟。
凡此搜捕之方。
防禦之術。
體察物理未必無征。
臣竊以禦災捍患。
惟慮不得其法耳。
苟有其法。
似宜試行之。
況蛟水最暴發則為害非輕。
曆查各直省内。
每于山深谷邃之區。
多被蛟患。
若得前項禦蛟之法。
通行各省令地方官曉示居民。
不時留心察看。
如果掘得蛟卵。
自可永除民害。
否則如法鎮之。
俾不得上騰。
亦可防患于未萌。
此人力所能為。
似未便置之勿論也。
△潘藩司原詳 查夏秋雷雨之際。
崇山疊嶂之間。
蛟水報警。
間或有之良由不識産蛟之地。
未得翦除之術。
以緻蛟起之時。
山水并發。
民間田廬多被漂沒。
為害非淺。
則是防禦之法。
誠不可不預為講求也。
查唐陸禋續水經。
内載蛇雉遺精于地千年為蛟。
又玉壺清話。
亦載遊伊山見雌雉飛入草中。
薙草往視果一巨蛇。
一雌雉盤結糾纏。
始念陸禋之說不誣等語。
則是雉與蛇交。
遺卵成蛟。
散見諸書。
似非不經。
又說钤内載。
甯國郡山中秋蛟最多。
山人每于大雪時。
視其土。
方圓丈許無雪者。
即知下有蟄蛟。
持鋤掘下數十丈。
得蛟約千百觔等語。
是蛟之為害。
可以掘除亦有明驗。
今江南翁臬司。
既奏稱生蛟之地。
冬雪不存。
夏苗不長。
鳥雀不集。
其土色氣色。
以及聲響可以預為察辨。
宜用鐵與犬血不潔之物。
并用金鼓燈火以制之則防禦之法。
亦既明白曉着。
允宜仿照遵行。
苐本司考之齊諧志。
内載蛟有三畏。
畏楝菓畏鐵畏蠟。
又聞前明河臣潘季馴。
夢神告以高家堰堤下有蛟。
惟石灰可制。
诘朝投以石灰。
遂斬一蛟。
則蠟鐵楝葉石灰。
似亦蛟所畏忌。
凡有蛟處所。
勘其土色。
察其地氣。
形色可疑。
并宜預為埋藏。
以鎮壓之。
或亦不無裨益。
竊聞産蛟之處。
多在深山幽谷。
似應将捕禦諸說。
刊刻小字小闆。
刷印多張。
饬令地方官。
于每逢宣講上谕。
及巡行村落。
勸課農桑時。
進耆民老農。
親授方法。
明白講解。
再于經收錢糧之處所。
無論城鄉花戶。
完納給串之後。
即給一紙帶回。
時時觀看。
俾父老子弟。
鹹知捕禦之方。
随地察看。
依法除之。
惟是法立弊生恐有地方奸棍。
懷私挾詐。
捏稱有蛟。
或侵毀墳冢。
或掘壞田地。
亦未可定。
應請除山野無礙之處。
如有前指形色。
知其下伏蟄蛟。
許令軍民人等。
便宜制伐外。
其關涉他人墳冢田畝者。
着令先期呈報。
地方官立即詣勘确實。
方許制掘。
是又于立法之中。
寓除弊之意。
至保甲軍民兵役人等。
如能捕獲蛟卵。
許禀報府縣驗明。
各給賞銀十兩。
俾知奮勵。
從事如此。
區畫承辦。
實心料理。
庶蛟患可以漸除。
民生實有裨益矣。
○捕蝗章程 卷六之四 蝗蝻之害。
損傷苗稼。
頃刻成災。
國課民生兩有妨礙。
雖曰天意。
亦未嘗不可以人力争也。
述捕蝗章程。
治蝗說 摘錄明人除蝗疏 備蝗雜法 附治蟲條約 △治蝗說 蝗蟲能食禾苗為害滋蔓惟在初生之時竭力撲打。
始易為力。
若羽翼既成。
生生不窮。
不但害在木地。
兼能飛入鄰境。
故定例處分最嚴。
州縣一有報發。
當督率夫役。
多方搜捕。
不惜工費。
務在盡淨乃已。
查乾隆五年九月。
戶部會議。
候補詹事李绂。
奏捕蝗諸法。
此方官民皆知。
惟埋蝗最善。
凡蝗生之地中。
掘深坑約長裡許。
兩邊用竹梢木枝驚逐。
蝗性類聚。
一蝗返奔。
衆蝗随之堕入坑中。
即行掩埋。
不能複出等語。
應行文各督撫。
轉饬地方文武官弁。
凡有蝗生之地。
照法辦理等因。
又乾隆十七年三月。
戶部議覆。
山西道監察禦史。
周焘奏。
略稱各處撲滅情形。
有司縱不愛民。
不能不畏處分畏處分則不得不張皇撲捕于是差衙役紏保長撥煙戶。
設廠收買是亦盡心竭力不敢漠視矣。
然有業之民或本鄉本村無蝗蝻。
往别處撲滅。
惟懼抛荒農務。
往往囑托鄉地。
勾通衙役。
用錢買放。
免一二人。
為賣夫。
免一村。
為賣庒。
鄉地衙役飽食肥囊。
再往别村。
仍複如故。
若無業奸民。
則又以官差捕蝗得食工價于已利。
每于山坡僻處私将蝻種藏匿。
聽其滋生。
延衍流毒。
待應差撲捕之時。
亦往往朿手無策。
不過叩禱劉猛。
祈以神力驅除。
要皆循行故事。
未嘗講求于拔本塞源之計者也。
臣聞蝗蝻所自起。
不過化生卵生二端。
化生者。
宜于水涸草枯之時。
令地方官董率百姓。
縱火焚燒叢穢之區。
蕩以烈焰草根蝻子俱成灰燼。
永絕孽芽。
卵生者。
春深風暖土脈松脆。
募民于前歲蝗集之處。
掘地取種。
陸續送官。
酌酬價值。
上年閏五月間。
欽奉上谕。
仿行。
以米易蝗之法。
令州縣将所收蝻種。
詳報上司。
核其真僞動用米谷。
準于公項開銷。
小民既可除害。
複得餬口。
自必踴躍從事。
而以米易種。
較之以米易蝗。
似覺費省功多。
倘行之有效。
亦勤民重谷之一事也等語。
乾隆十七年戶部議覆。
查蝻子之生。
贻害禾稼不一而足惟在地方官。
于萌孽蠢動之時。
設法剪除自可根株盡絕。
乃遇庸懦有司。
不過廣差衙役。
撥派煙戶虛張聲勢。
種種弊窦。
勢所難免。
應行令各該督撫不時稽查。
遇有蝗蝻問生地方。
該州縣倘不親身設法撲滅。
聽憑胥役奸民婪贓賣放。
以及種蝻流毒者。
按律嚴參治罪。
毋得疏縱。
至水涸草枯之時。
縱火焚燒。
原系古人成法。
總在地方官親身履勘。
實力奉行。
體察輿情。
根究真确。
毋得聽信胥役。
借端滋擾。
至掘地取種。
上年閏五月間。
現有以米易蝗之。
谕旨仿而行之。
小民自樂于從事。
但須地方官确實查核。
果否是前歲蝗集之處。
并試令挖掘數處。
驗其委系蝻種。
一面通報上司一面督率小民。
該州縣驗其真僞。
酌其多寡。
動米賞給詳明上司報銷。
倘有捏飾。
一經該上司訪問。
即行題參。
□一蝗蝻為災除将撲捕不力。
各官題參外。
其被災田禾。
農民乏力補種。
應酌加借貸。
資其籽本。
若時候已失。
無可補種。
照例辦理。
△摘錄明人除蝗疏 一捕蝗解惑 一先事消弭之法 一後事剪除之法 一
宅舍之旁。
見一物狀類蚯蚓。
頃之雷電交作。
飛騰變化而去。
逾時即安。
一草一木未經損傷。
惟所起之處。
下成深淵。
小者可用人工。
運土填實。
大者速為遷移。
亦免崩陷。
則蛟亦有善有惡也。
為民上者。
修德行仁。
懲奸除暴。
則人物相感。
自然災祲不生。
群虎渡江。
飛蝗入海。
勝于制伐之法也。
多矣。
△翁臬司原奏 臣查被水之由。
多系蛟發所緻。
按蛟似蛇。
而四足細頸。
頸有白瘿。
本龍屬也。
相傳曠原邃阜。
當春而雉與蛇交。
精淪于地。
聞雷聲入土成卵。
漸次下達于泉。
久之卵大如輪。
又聞雷聲奮起而上。
剖而出。
暴騰猙劣。
往往裂岡嶺。
蕩田園。
漂沒廬舍人畜。
而迫不可防雖雉與蛇非類而交。
其事不經。
又未見于紀載。
似涉臆說。
苐考晉大元中。
司馬軌之将雉媒下翳。
其媒屢雊。
野敵遙應。
覓所應者。
頭翅巳成雉。
半身後故是蛇。
又武庫中。
忽有雉。
人鹹怪之。
司空張華曰。
必妖蛇所作。
搜括之。
果得蛇蛻。
是雉與蛇交而生蛟。
容或有之。
要亦蟲惡為民害者。
所當亟為驅除也。
謹按月令。
季夏命漁師伐蛟。
則蛟之宜伐也明甚。
惟是伐之法不傳。
詢之山野父老。
鑿言生蛟之地。
冬雪不存。
夏苗不長。
鳥雀不集。
其土色赤。
其氣朝黃而暮黑星夜視之。
氣沖于霄。
未起三月前。
遠聞似秋蟬鳴。
此時蛟能動不能飛。
可以掘得。
及漸起離地三尺。
聲響漸大。
不過數日。
候雷雨而興。
多生夏末秋初之間。
善識者察氣辨色。
掘土三五尺餘。
其卵即得。
多備利刃剖之。
其害遂絕。
或雲蛟非龍引不起。
龍非雷電不行。
宜用鐵與犬血。
及不潔之物。
以鎮之。
又雲蛟畏金鼓。
夜畏火。
夏月田間作金鼓聲。
以督農。
則蛟不起。
若連日雨。
夜豎高竿。
懸以燈火。
亦可避蛟。
凡此搜捕之方。
防禦之術。
體察物理未必無征。
臣竊以禦災捍患。
惟慮不得其法耳。
苟有其法。
似宜試行之。
況蛟水最暴發則為害非輕。
曆查各直省内。
每于山深谷邃之區。
多被蛟患。
若得前項禦蛟之法。
通行各省令地方官曉示居民。
不時留心察看。
如果掘得蛟卵。
自可永除民害。
否則如法鎮之。
俾不得上騰。
亦可防患于未萌。
此人力所能為。
似未便置之勿論也。
△潘藩司原詳 查夏秋雷雨之際。
崇山疊嶂之間。
蛟水報警。
間或有之良由不識産蛟之地。
未得翦除之術。
以緻蛟起之時。
山水并發。
民間田廬多被漂沒。
為害非淺。
則是防禦之法。
誠不可不預為講求也。
查唐陸禋續水經。
内載蛇雉遺精于地千年為蛟。
又玉壺清話。
亦載遊伊山見雌雉飛入草中。
薙草往視果一巨蛇。
一雌雉盤結糾纏。
始念陸禋之說不誣等語。
則是雉與蛇交。
遺卵成蛟。
散見諸書。
似非不經。
又說钤内載。
甯國郡山中秋蛟最多。
山人每于大雪時。
視其土。
方圓丈許無雪者。
即知下有蟄蛟。
持鋤掘下數十丈。
得蛟約千百觔等語。
是蛟之為害。
可以掘除亦有明驗。
今江南翁臬司。
既奏稱生蛟之地。
冬雪不存。
夏苗不長。
鳥雀不集。
其土色氣色。
以及聲響可以預為察辨。
宜用鐵與犬血不潔之物。
并用金鼓燈火以制之則防禦之法。
亦既明白曉着。
允宜仿照遵行。
苐本司考之齊諧志。
内載蛟有三畏。
畏楝菓畏鐵畏蠟。
又聞前明河臣潘季馴。
夢神告以高家堰堤下有蛟。
惟石灰可制。
诘朝投以石灰。
遂斬一蛟。
則蠟鐵楝葉石灰。
似亦蛟所畏忌。
凡有蛟處所。
勘其土色。
察其地氣。
形色可疑。
并宜預為埋藏。
以鎮壓之。
或亦不無裨益。
竊聞産蛟之處。
多在深山幽谷。
似應将捕禦諸說。
刊刻小字小闆。
刷印多張。
饬令地方官。
于每逢宣講上谕。
及巡行村落。
勸課農桑時。
進耆民老農。
親授方法。
明白講解。
再于經收錢糧之處所。
無論城鄉花戶。
完納給串之後。
即給一紙帶回。
時時觀看。
俾父老子弟。
鹹知捕禦之方。
随地察看。
依法除之。
惟是法立弊生恐有地方奸棍。
懷私挾詐。
捏稱有蛟。
或侵毀墳冢。
或掘壞田地。
亦未可定。
應請除山野無礙之處。
如有前指形色。
知其下伏蟄蛟。
許令軍民人等。
便宜制伐外。
其關涉他人墳冢田畝者。
着令先期呈報。
地方官立即詣勘确實。
方許制掘。
是又于立法之中。
寓除弊之意。
至保甲軍民兵役人等。
如能捕獲蛟卵。
許禀報府縣驗明。
各給賞銀十兩。
俾知奮勵。
從事如此。
區畫承辦。
實心料理。
庶蛟患可以漸除。
民生實有裨益矣。
○捕蝗章程 卷六之四 蝗蝻之害。
損傷苗稼。
頃刻成災。
國課民生兩有妨礙。
雖曰天意。
亦未嘗不可以人力争也。
述捕蝗章程。
治蝗說 摘錄明人除蝗疏 備蝗雜法 附治蟲條約 △治蝗說 蝗蟲能食禾苗為害滋蔓惟在初生之時竭力撲打。
始易為力。
若羽翼既成。
生生不窮。
不但害在木地。
兼能飛入鄰境。
故定例處分最嚴。
州縣一有報發。
當督率夫役。
多方搜捕。
不惜工費。
務在盡淨乃已。
查乾隆五年九月。
戶部會議。
候補詹事李绂。
奏捕蝗諸法。
此方官民皆知。
惟埋蝗最善。
凡蝗生之地中。
掘深坑約長裡許。
兩邊用竹梢木枝驚逐。
蝗性類聚。
一蝗返奔。
衆蝗随之堕入坑中。
即行掩埋。
不能複出等語。
應行文各督撫。
轉饬地方文武官弁。
凡有蝗生之地。
照法辦理等因。
又乾隆十七年三月。
戶部議覆。
山西道監察禦史。
周焘奏。
略稱各處撲滅情形。
有司縱不愛民。
不能不畏處分畏處分則不得不張皇撲捕于是差衙役紏保長撥煙戶。
設廠收買是亦盡心竭力不敢漠視矣。
然有業之民或本鄉本村無蝗蝻。
往别處撲滅。
惟懼抛荒農務。
往往囑托鄉地。
勾通衙役。
用錢買放。
免一二人。
為賣夫。
免一村。
為賣庒。
鄉地衙役飽食肥囊。
再往别村。
仍複如故。
若無業奸民。
則又以官差捕蝗得食工價于已利。
每于山坡僻處私将蝻種藏匿。
聽其滋生。
延衍流毒。
待應差撲捕之時。
亦往往朿手無策。
不過叩禱劉猛。
祈以神力驅除。
要皆循行故事。
未嘗講求于拔本塞源之計者也。
臣聞蝗蝻所自起。
不過化生卵生二端。
化生者。
宜于水涸草枯之時。
令地方官董率百姓。
縱火焚燒叢穢之區。
蕩以烈焰草根蝻子俱成灰燼。
永絕孽芽。
卵生者。
春深風暖土脈松脆。
募民于前歲蝗集之處。
掘地取種。
陸續送官。
酌酬價值。
上年閏五月間。
欽奉上谕。
仿行。
以米易蝗之法。
令州縣将所收蝻種。
詳報上司。
核其真僞動用米谷。
準于公項開銷。
小民既可除害。
複得餬口。
自必踴躍從事。
而以米易種。
較之以米易蝗。
似覺費省功多。
倘行之有效。
亦勤民重谷之一事也等語。
乾隆十七年戶部議覆。
查蝻子之生。
贻害禾稼不一而足惟在地方官。
于萌孽蠢動之時。
設法剪除自可根株盡絕。
乃遇庸懦有司。
不過廣差衙役。
撥派煙戶虛張聲勢。
種種弊窦。
勢所難免。
應行令各該督撫不時稽查。
遇有蝗蝻問生地方。
該州縣倘不親身設法撲滅。
聽憑胥役奸民婪贓賣放。
以及種蝻流毒者。
按律嚴參治罪。
毋得疏縱。
至水涸草枯之時。
縱火焚燒。
原系古人成法。
總在地方官親身履勘。
實力奉行。
體察輿情。
根究真确。
毋得聽信胥役。
借端滋擾。
至掘地取種。
上年閏五月間。
現有以米易蝗之。
谕旨仿而行之。
小民自樂于從事。
但須地方官确實查核。
果否是前歲蝗集之處。
并試令挖掘數處。
驗其委系蝻種。
一面通報上司一面督率小民。
該州縣驗其真僞。
酌其多寡。
動米賞給詳明上司報銷。
倘有捏飾。
一經該上司訪問。
即行題參。
□一蝗蝻為災除将撲捕不力。
各官題參外。
其被災田禾。
農民乏力補種。
應酌加借貸。
資其籽本。
若時候已失。
無可補種。
照例辦理。
△摘錄明人除蝗疏 一捕蝗解惑 一先事消弭之法 一後事剪除之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