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六

關燈
二串。

    己可保全兩命。

    并可救一家之命。

    現前極大陰功。

    想同心者必不肯錯過也。

     △附災鄉恤産保嬰記略 予于道光二十八年秋。

    在江陰壽興沙辦赈。

    因其地素有溺女風。

    一遇災年。

    父母尚難自活。

    何況嬰孩。

    因設為恤産保嬰之舉。

    先查饑口中有孕貧婦注明冊簿。

    許以生育之後。

    無論男女。

    到局報明。

    即給米一鬥錢二百文。

    綿衣褲各一件。

    以半年為止。

    計查懷孕貧婦數百戶。

    均為注冊待給。

    十一月初二日清晨。

    予在西沙公局。

    風雨中聞扣門聲。

    啟而入。

    則一十三四歲女童。

    扶一老婦。

    目雙瞽。

    衣履盡濕。

    寒戰欲跌。

    詢之。

    知其女昨晚産一女。

    贅壻王某。

    夫婦均病瘧。

    家貧。

    膝下已有二女一男。

    長者僅八歲。

    衣被早入典庫。

    皆着破單衣。

    所領赈錢亦用盡。

    六口嗷嗷。

    昨午餐僅啖菜湯。

    晚間吃得鄰家粥半盂。

    得坐蓐。

    産母呻吟床笫。

    恐無以為養。

    囑将所産女孩速淹斃之。

    聞鄰人言。

    公局中另有錢米恤産。

    是以勉為留養。

    刻下家中柴米俱絕。

    産後欲覓三文錢買沙糖煎湯飲。

    且不可得。

    今晨勢急。

    壻又病瘧不能起。

    因冐雨來報雲雲。

    子察其情确實。

    因給以錢米并綿衣。

    并令食粥而去老婦澘然曰。

    我幸得吃粥。

    産婦在床不知如何光景也。

    食畢負米出局。

    喃喃念佛而去。

    又東沙為常熟界。

    以經費未集。

    至十二月初始挈資前赴。

    即日查辦。

    同人以為此事極好。

    惜先生遲至三日。

    已誤兩命矣、予詢之、則知慶陰沙有展姓婦。

    新産一男。

    其夫外出。

    婦與一八歲兒在家。

    寒餓不能支。

    生産後。

    家無粒米。

    呼鄰童捽所産兒棄于河。

    是夜産婦亦凍死。

    蓋婦所卧故無被。

    以竹簟為席。

    又無稻草也。

    鄰人為報局領義材。

    始知其事。

    若此舉早行。

    則産婦嬰孩均可保全。

    惜行之已晚。

    亦命也夫。

    予爽然若失。

    深恨辦事遲延。

    緻誤人命。

    為之引咎傷懷者竟日。

     是舉于二十八年秋查辦孕婦。

    計先後七百餘日。

    以有錢米之助。

    均各留養。

    越明春。

    因築堤公事。

    赴各圩埭巡厯。

    每見有沙民抱其所養嬰女出。

    謂此女若非先生資助錢米。

    早已淹棄。

    何能到今日。

    顧小女孩則皆作嬉笑态。

    予不覺狂喜。

    謂此舉之真足以救人。

    實生平快事也。

    并記之以為此後辦災者之嚆矢雲。

     △填冊式 今查得 鄉 圖 村 裡貧戶 之妻 氏現在有孕 月約月将産産後不準抛棄許報明局中每月助米一鬥錢二百文以 月為止此查 年月日局查第号 存根 今有 鄉 圖 村 裡 之妻 氏現于月日生産孩一名系 作保準給月為止此存【該氏現有兒女名】 年 月日局存 恤産保嬰票 凡災鄉各圖饑戶中。

    如有懷孕婦女。

    煩圖董先行注冊。

    一遇生産。

    凡在鄰裡。

    務必勸他好為留養。

    即日報明。

    該圖董即領向局中給白米一鬥五升錢二一百文。

    以後準每月給錢三五百文。

    以 月為止。

    如離城路遠。

    即由圖董墊付。

    許到總局劃算。

    如有假冐。

    經手賠罰。

    各修陰德。

    切勿忽略。

    此啟。

     如經費不敷。

    準在饑冊中填明。

    加給産婦嬰孩口糧亦可。

     今查得 鄉 圖村裡 之妻 氏于月日新産男女孩一名照例準給月此照 月付月付 月付月付 年 月日局給 第号 ○蠶桑局章程 卷六之二 古聖王利民之道。

    首重農桑。

    蠶桑之利甚溥且厚。

    可佐耕農之不足。

    地有曠土。

    而不知倡種桑之舉。

    非所以厚民生也。

    因民所利而利之是所望于彼都人士矣述蠶桑章程 □江勸課□桑局規條 蠶桑局事宜 △□江勸課□桑局規條 清河磚圩門西。

    設立勸課蠶桑局。

    并分局。

    公舉董事。

    管理出入帳目。

    照料兩局樹株。

    公議事宜十條。

    開列于後。

     一局地十二畝餘現每畝栽桑五十株。

    二年後長成。

    每株好者。

    可摘葉三十斤。

    每畝隻留四五十株。

    餘揀出移栽他處。

    以五株百五十斤之葉。

    養蠶出絲一斤。

    計一畝出絲八斤。

    除去人工飯食一半頗有赢餘。

     一養蠶俟接桑長成之後。

    就近雇覓江南蠶婦來局。

    教十五歲以下女子養蠶。

     一籌款由紳士。

    分單各向親友寫捐。

    無論多寡若幹。

    均由局中給與收票。

    俟三年成熟按每年一分起息。

    統共加三連本歸清。

    其婦女養贍銀兩。

    情願借入局中者。

    加給經折。

    按月付分半利。

    亦俟三年歸本。

    官捐者。

    任滿日如數完繳。

     一局中每年春秋二季種椹後。

    小桑甚多。

    如民間有願領回桑秧自行栽種。

    悉聽其赴局領取多寡。

    随到随付。

    局中桑匠一名。

    每年照料桑樹外。

    定準接桑千餘株。

    以資配搭本秧。

    給散俾各戶均有湖桑。

    可接本桑。

     一局中散給民間桑秧。

    樹本微小。

    移栽者見效在二年之後。

    為日遲久。

    種者畏難。

    拟每年買備仙女廟兩年後。

    大桑秧二三萬株。

    配搭本局小桑秧。

    普散給民。

    見效甚速。

    惟每萬須價五十千文。

    現局中無力購辦。

    俟捐項稍有存積。

    即為買備。

    倘遇好善樂捐美舉定必有成。

     一民間種有大桑秧。

    四五十株至一百株。

    不知接條者。

    許其到局。

    邀請桑匠赴鄉代接。

    但需年前具禀到局。

    臨期方不緻悞。

     一局中每年種買桑葉。

    俾貧民知有桑樹即可易錢。

    自必多栽桑樹局中每年種桑秧普散。

    并收備桑子施散。

     一局中制造江南絲車二輛。

    鐵鍋二口。

    年年缫絲。

    如民間來賣繭婦女願學缫者。

    令其自缫。

    買絲照買繭價酌加。

    總期于民有利。

     一局中每年。

    刷印簡明種桑養蠶缫絲法三單張。

    随時普為散給。

    有領桑秧者。

    必設立号簿注明集鎮以便知其散放多寡以便桑匠分接。

     △蠶桑局事宜 一規條既定。

    亟須妥速料理。

    所有一切應辦事宜。

    擇其尤為簡要者開單于後。

     一編籬 一窖糞 一接果 一蓄菜 一采藥 一取料 一養竹 一喂羊 一分局 一編籬 一編籬 查照古農書法。

    冬月夾雜密栽榆柳大長條。

    俟生活後。

    兩邊扳倒編為十字籬。

    用棕朿緊。

    此外仍多栽酸棗枸橘木槿五加皮之類。

    總以有剌者為佳。

     一窖糞 一窖糞 冬日培根用缸盛魚腥水。

    百草水亦好。

     一接果 一接果 五月畦間種桑。

    冬月将土研齊澆過春發新條除次年接桑外。

    多餘可接果樹不論楊梅石榴梅杏梨皆可接。

     一蓄菜 一蓄菜 桑下種蔥韮瓜菜。

    及芋苗山藥取其頻頻澆灌。

    桑葉愈茂蝗不食桑。

    芋故宜多栽。

     一采藥 一采藥 霜桑葉桑寄生白皮及殭蠶之類。

    皆可入藥用。

    惟桑蟲多蝸牛者。

    須勤捕之。

    方不傷葉。

     一取料 一取料 養蠶須矮桑。

    多留大者長成材料。

    制一切器具皆好桑梓桑麻桑棗并稱。

    亦不妨連類。

    及之。

     一養竹 一養竹 局中需用。

    桑梯桑兒。

    及桑箔之類大約竹器居多。

     一喂羊 一喂羊 老桑葉。

    喂羊肥美。

    羊矢兼可飼魚。

     一分局 一分局 捐項充餘。

    可陸續添設分局。

    以期廣栽。

     ○伐蛟事宜 卷六之三 月令季夏之月。

    命漁師伐蛟。

    誠恐盛夏雷雨之際。

    伏蛟忽起。

    大水迅發。

    迫不及防。

    害及田廬人畜。

    非細故也。

    述伐蛟事宜 伐蛟說 翁臬司原奏 潘藩司原詳 △伐蛟說 江南按察使。

    翁藻條奏。

    伐蛟禦蛟之法。

    乾隆十年二月。

    奉旨此折着抄錄。

    寄與江南浙江督撫閱看。

    如有可以仿照之處。

    令其酌量辦理欽此。

    漸藩司潘思渠。

    又廣其說。

    将一切辨觀氣色。

    制掘鎮壓諸法。

    着有條欵。

    詳準通行。

    洵非誕妄。

    惟聞山村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