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稍存其私耳。
△救荒福報 古來世家大族。
富貴綿延者。
無一不由于祖先之陰德。
而陰德之最大者。
莫如饑年施赈。
一舉即可活千萬人。
下全人命。
即上契天心。
古雲。
活千人者。
後必封。
洵不誣也。
考諸記載。
赈荒善報幾不可勝數。
茲特就臆見所及。
胪列之以資勸感。
【至近世大家昭昭在人耳目者。
如吾吳之彭氏潘氏。
以及昆山之徐。
常熟之蔣。
常州之趙。
錢塘之許、其先世之積功累德固婦豎所共知者。
茲不複贅、】 漢伏湛為平原守時境内大荒湛謂妻子曰百姓困苦極矣奈何獨享用乃共清齋。
食粗粝不肉食。
悉分俸祿赈鄉裡全活無算。
後官至司徒封侯。
子隆為光祿勳孫曾皆貴顯 唐蕭複為太子仆射。
廣德中連歲不稔谷價騰貴家貧将鬻昭應别業行赈。
時宰相王缙聞其中林泉之美。
使弟纮緻辭。
若以别業見贈。
當處足下于要地。
複對曰。
仆以家貧鬻業。
将拯救孀幼耳。
倘以易美職于身令無告之人凍餒非鄙夫之心也 宋陳堯佐知壽州歲大饑。
公自出米為糜以食餓者。
吏民以公故皆争出米。
活數萬人。
公曰。
我豈以是為私惠哉葢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而使其樂從也後以太子太師緻仕壽八十二谥文惠。
李廷美妻徐氏有賢行。
家貧遇兇歲。
自度不能活人也。
則命冡婦日計煮飯用米若幹。
而多煮為粥。
鄰人饑者。
來則食之曰吾日三粥足以無饑矣而餘力可兼濟人不愈于食飯而獨飽乎 趙壹為平原守。
時多盜。
乃與諸郡讨捕。
斬其渠帥。
餘悉赦之。
青州大蝗侵平原。
荒甚。
乃出俸赈之。
勸富民出谷濟饑。
所活萬計。
官太傅封侯世爵。
滕元發知郓州。
時淮南京東饑。
元發慮流民且至。
将蒸為疫疠。
先度城外廢營地。
召谕富家。
使出力為席屋一夕成二千五百間。
井竈器用皆具。
民至如歸。
全活至五萬人。
後為龍圖閣學士。
年七十一無疾而逝 齊劉善明。
平原人。
元嘉末。
青州饑荒。
人相食。
善明家有積粟。
躬食饘粥。
開倉以救鄉裡。
多獲全濟百姓呼其家田為續命田。
宋眉州蘇杲。
遇歲兇。
賣田以赈鄉裡。
及熟。
人将償之。
辭不受。
以緻數敗其業而不悔。
子洵孫轼轍為世大儒。
宋祝染延平人。
遇歲兇。
赈濟煮粥療病無虛日。
後生一子。
幼即聰慧。
應舉入試鄉。
人萬黃衣使者執旗報喜。
奔馳而告曰狀元榜上有四字曰濟饑之報及開榜果狀元及第。
東吳駱統。
八歲歸會稽。
時饑荒。
鄉裡及遠方客多有困乏。
統為之減飲食。
其姊仁愛有行。
數問其故。
統曰。
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獨飽姊曰。
誠如是。
何不早告我。
而自苦如此。
乃自以私蓄盡與統。
又以告其母。
母亦賢之。
遂使分施。
由是顯名。
明瞿興嗣好行陰德。
有一貧人值大雪。
餓不能起。
晨往以錢二十缗投窻而去。
歲歉。
有人來籴米。
受其錢五千佯忘曰汝錢十千耶倍與之凡負販者必多償其值曰彼手胼足胝以求利所得無多忍與較乎年八十。
子孫榮顯。
徐孝祥隐居吳江家甚貧。
忽于後園樹下得白金一甕。
亟掩之。
人無知者。
後二十餘年值大荒。
孝祥曰。
是物當出世耶乃啟甕。
日取數錠籴米以散貧人。
全活不勝計銀盡乃已。
子純夫入翰林。
宋富弼為樞密副使。
為小人所谮罷去夏竦複誣弼遣石介結契丹起兵。
期為内應。
仁宗怒甚。
以有救者。
乃落職知青州。
時河朔大水。
饑民流入境。
猝難獲食。
相繼待斃。
富弼擇所部豐稔者三州勸民出粟得十萬斛。
以官廪貯之。
勸分得公私廪舍十餘萬區。
散處其人以便薪水。
擇待阙官吏廉能者。
給其祿、使循行鄉裡。
問老弱疾苦。
官吏皆書其勞約為奏請。
率五日辄以酒食勞之。
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
山林河泊之利。
有可取為生。
聽流民取之。
主不得禁流民死者。
大塜叢葬之從者如歸市。
或謂弼非所以處危疑禍且不測弼曰。
吾豈以一身易六七十萬之命乎。
行之愈力。
明年。
麥大熟。
流民各以遠近受糧而歸所全活甚多帝聞之遣使勞弼即拜禮部侍郎尋與文彥博同相。
制下。
朝士相慶。
封鄭公進封韓公壽八十谥文忠配享 漂陽任南原公。
樂善好施。
天啟時大荒。
出米數千石以貸鄉裡貧人廪葢一空自食粥。
次年秋。
人勸其索償。
公曰貧人經大荒後今稍蘇不忍逼索遂取劵盡焚之。
曾孫蘭枝榜眼及第元孫端書探花及第。
海甯陳氏先人富而好施。
嘗建高樓。
每午刻。
高樓四望。
見裡黨有不舉火者。
使人以粟周之。
遇疫時開局施藥。
施棺置義塜地數百畝。
一生樂善不倦。
晚年遇異人指以葬地。
科甲鵲起。
累代中堂。
至今為望族。
桐城大學士張英張廷玉父子中堂。
忠孝厚德。
其先五世祖某公。
仁慈好施。
遇歲荒以米萬石。
半價盡粜于鄉裡。
心甚喜曰荒年半價乃豐年全價無損于我有益于人實為心慰仍捐萬金設粥濟貧。
如是三次。
後家無餘畜。
即将田屋衣物賣銀買米以救餓者。
後遇化齋異人。
指葬地。
今子孫貴顯不絕。
王均亂蜀雷有終讨之欲屠城。
時蜀中名士範燦範璲暨文鑒間道迎王師。
曰蜀人懦弱其脅從者畏死耳。
城下時切勿屠戮。
鋤其兇黨可也。
有終見三人皆偉丈夫。
又感其至誠為改容曰。
非聞長者言。
幾作忍心事矣。
于是合城獲免。
至今範氏子孫蕃盛為蜀中甲族。
文鑒享上壽。
全琮。
字子瑾。
錢塘人。
父好積聚。
嘗使琮赍米住吳市易。
吳荒旱琮将米散給貧民。
空舟而返父責之琮對曰兒以所利非急而吳民方有倒懸之難因便赈給不及啟也父大喜。
私異其子。
後琮仕吳封錢塘侯。
倪閃。
沙縣人穎悟好學。
節儉好施。
每出以錢自随。
遇貧則擲其 家。
不問知否。
路遇丐者必給錢。
人皆曰。
此小惠耳。
倪曰我但念其窮而可憐何計惠之大小若以小惠而不為使天下人盡存如此識見若輩多應餓死矣及領鄉薦。
赴禮闱。
雖處京師。
施與不減。
屢試不中。
人譏曰。
君以濟貧為事何屢屈于春官。
豈造物有未知耶。
閃聞益自勵紹定三年。
寇起。
蔓延侵境。
兵獲從賊者皆系獄閃憫其無知罹法。
日飲食之。
巳而得釋後火焚民舍将及閃家。
賊黨相與撲滅。
鄰家獲全明年大饑。
道殍相枕。
閃罄家。
以糜粥濟之。
活者萬計。
次年赴試。
人多夢豎旗于閃門。
旗上書饘粥陰功四字。
果大魁天下。
為尚書。
河南按察使張孟球。
居官廉潔。
遇年荒。
自食菜粥。
歎曰百姓饑馑吾當與百姓共苦安忍食厚味耶因出已俸。
并夫人衣飾。
籴米赈饑。
于是富戶争相煮赈全活無算。
生五子皆登科。
吳鳳岡五十無子蓮池大師。
勸其行善吳曰吾貧不能行善。
師曰為善不在貧富貴賤。
宰相日日有可行之善事。
乞丐亦有日日可行之善事。
隻要存心力行不怠耳。
功過格上有許多不費錢的善事爾可受持。
爾教讀一年。
所得不過十餘金。
用度自然不足。
爾能持齋戒殺。
盡心教學不誤人家子弟路見字紙米谷必拾起。
見蟲蟻不忍輕傷遇衰老殘疾乞丐即施一文二文錢。
一碗半碗粥。
口中時時說因果報應好話勸人為善。
今當荒年。
正是寶山取寶之時。
宜格外出力救得一人。
是一人的好事。
救得十人。
是十人的好事。
多抄救饑方治疫方傳貼廣勸施助此皆貧人可行之大善事。
與富貴人布施千金萬兩者無異也。
鳳岡遵師訓。
力行不怠後享高壽生四子二登甲榜。
今為江幹望族。
披發婆子。
年約八十餘。
不知何處人。
在沁水縣東門内往來求乞。
口念彌陀不絕聲。
人憐其老。
多施錢米。
婆即轉施孤苦饑民。
并雲我代施主轉種福田也。
後裡人見五色雲起草市中。
見婆坐逝異香郁然。
太原布商劉全順。
求袁柳莊相面袁一見驚曰。
兄大限隻在一月内。
可飛速回家辦後事。
柳莊神相也。
言無不中因是歸寓。
惘然不樂。
表侄周鳌問故始知。
因勸雲。
今大荒歉。
人相食何不捐資五六十兩買米麥散赈諸貧人積大陰德或者可回造化劉即依言星夜發銀辦米散赈過一月餘無恙。
複往見柳莊。
又驚曰爾作何大陰德。
滿面陰骘紋。
非但延壽。
且可得二貴子。
劉後年八十五。
生二子。
皆登甲榜。
子孫科第不絕。
天啟時祥符縣車夫金芳。
貧而好施。
遇荒年自吃糠粞荳渣見饑寒殘疾人必施一二文。
每日推車得錢。
随路散去。
空囊而歸。
有時雨雪不出。
常忍饑一二日不怨也。
年六十四歲。
遇無心昌老贈吞丹藥。
發白複黑齒落重生鄉裡皆異之。
後複遇昌老随之而去。
不知所終。
天啟時。
桐栢觀道士趙紫霞遇歉歲。
将錢米衣物盡施山下貧苦老幼殘疾。
自絕食掘莨根剝榆皮療饑。
緻成病而卒。
舉棺甚輕。
開視惟留敝衣一襲蒲履一雙。
屍解而去 嘉靖時平陽府西街楊士炎。
開張糧食鋪。
吃虧忍氣。
不與人校。
人啾為楊呆。
見貧苦乞丐必與錢米。
店夥有時叱罵乞兒。
楊雲。
貧苦小人所求者不過一文一勺何忍加以阿罵且人生靠天隻要店中生意順利無官非口舌火盜自已吃用省儉些每日亦不争乎此數百文錢貧人買米三五升者常令他自量任滿。
不取其利。
遇荒年。
家内所存錢米。
平價粜完。
每日晡。
帶銀錢往僻巷小街。
見孤兒寡婦。
及貧病不能舉火者。
酌給之。
凡肩負挑販老幼殘疾。
無不沾其實惠。
愈施濟而家财愈盛。
六十二歲秋病入冥府。
見冥官查其善功增壽二紀。
後壽九十二歲。
無疾而終。
子孫累代富厚。
至今已二百餘年益多貴顯可見為商為賈之人。
若能留心積善。
随地可種大福葢錢财是命中一定之物。
分中有财。
能舍得自能積得上天必千倍萬倍加利還之。
分中無财。
即使用盡心機成家立業。
而天地降罰。
飛災橫禍。
不難奪之而去。
或為不肖子孫敗去。
留不美之名。
與人作笑柄。
所謂小人枉自為小人深可惜也。
嘉靖時南昌熊兆鼎翁。
精内外科醫術。
不計财利。
不避寒暑。
往往自備藥餌。
以濟貧病。
遇荒年。
即步行四出赴診。
甚至賣田以濟。
所活無算自妻冬衣葛裙怡然也。
年八十歲誕日。
忽見中堂懸紅绫報單。
上書奉上帝命。
命熊兆鼎三日後。
赴福建省城隍司任。
詢之家人。
皆雲不見。
至期。
沐浴更衣。
拜天地。
别親友。
端坐而逝。
異香滿室。
數日而散子孫繁衍。
科甲不絕。
為江西望族。
蘇城桃花塢潘敦仁。
瘵疾數年。
卧床待斃。
自思身後。
要錢何用。
不如及早濟人。
時值辛未大荒。
售屋八間捐施粥廠米六十石忽有異人自言能治其疾。
請診之。
即開一方一服而愈。
徽商汪宇亭。
算命者言伊隻有四十五歲之壽無子。
丙子歲饑。
捐粥米一百六十石。
後年七十餘尚徤生四子七孫。
蘇城長洲學前馬鶴林。
辛未曾助粥米十六石。
助後三日。
往淮安寓湖嘴子蔣家飯店。
至夜半腹疼。
下樓大解。
忽聽轟然一聲樓上牆倒。
衆人攜燭往視。
馬之卧床已壓碎矣。
馬此後一心力善。
享壽八十二。
子孫滿堂。
蘇城南濠李文璧于丙子年父故。
廣修齋醮。
一夕父神憑孫女福全對文璧雲。
爾在生亦孝我。
今當此荒年。
有此錢财。
何不施濟饑寒。
今但延酒肉僧道禮經拜忏。
于我毫無益處。
若肯施濟饑民比經忏勝多多也。
文璧異而應命。
明日即施饑人。
每人錢一百二十文。
共享七百餘千。
其父又神憑福全對文璧雲。
爾可為大孝。
冥府己加增福壽我亦往生富貴人家去矣。
△救災有福說 左傳秦子桑曰。
救災恤鄰道也。
行道有福。
或者疑其說近邀福。
而其心不純。
近世張氏爾岐辨袁氏立命說。
以其瑣瑣責效。
目為異端邪說。
田氏蘭芳撰唐幼章句。
釋感應篇序。
謂希福冀報。
非儒者所宜言。
推其意則救災而言有福不亦與正誼不謀利。
明道不計功之旨相戾乎竊以為張氏田氏之說精矣然持論過高。
無以誘人為善。
且斥立命說為異端尤矯枉過正者也袁氏記功。
錄過。
大小厚薄。
各有成格。
造物若稱量以相償誠未免沾沾作計較。
然必謂其望報而始為善。
說已近苛況以私僞斥之。
何以服強為善者之心耶。
彼不求報而亦不為善者。
轉于人有濟耶。
田氏訾感應篇亦以其中勸戒辄以禍福為驗耳。
不知所言善惡之報即虞書惠迪吉從逆兇之說商書福善禍淫。
作善降祥。
作不善降殃易言積善餘慶。
積不善餘殃。
皆此義也。
何田氏不敢議書易。
而獨議感應篇耶。
夫子言後獲言後得。
未嘗不言獲不言得也。
然則行救災之道。
必有救災之福。
安可以言出于霸佐而疑之。
試畧舉救荒感應之事以昭法戒焉宋淳熙初。
司農少卿王曉。
平旦訪林機。
時為給事中在省。
其妻曉侄女也。
垂淚訴曰。
林氏滅矣。
驚問其故曰。
天将曉夢朱衣人持天符來。
言上帝有敕。
林機谕事害民特令滅門悸而寤猶仿佛在目也。
曉待林歸。
叩近日所谕奏。
林曰蜀郡旱歉奏乞撥米十萬石赈贍。
有旨如其請。
機以為米數太多。
蜀道不易緻當酌實而後與。
封還敕黃上谕宰相雲。
西川往複萬裡。
更複待報。
恐于事無及。
姑與其半可也。
隻此一事耳。
曉颦蹙去。
未幾林病歸。
至福州卒。
三子繼踵亡此建言阻赈之報也 張詠知益州日。
嘗夜夢詣紫府真君。
降階接之。
禮甚恭繼請西門黃兼濟揖張益州坐。
黃承事之下。
夢覺莫知所謂問左右西門有黃承事否令具常服見。
既至。
果如夢中見者。
再三問平生有何陰德。
承事雲。
無他。
惟每歲收成時。
随意出錢收米至來年新陳未接之際。
粜與細民。
價例不增張公歎曰。
此宜居我上也。
使兩吏掖之而拜。
此每歲平粜之見重于神也。
明萬厯年姚思仁巡撫河南。
殺賊甚多。
忽病被攝冥司。
主者诘曰。
爾何好殺如此。
姚曰。
某為天子執法耳。
主者曰凡為官當體上天好生惡殺之心。
爾不以哀矜自省理應受罪姚曰。
固也。
當兩省兇荒某曾上疏請赈。
所活不下數千萬。
獨不可相準乎。
主者曰此爾幕賓賀燦然所為。
已注其中年富貴矣。
姚曰稿雖賀作疏由某上獨不可分其半乎主者點首言。
是亦有理。
遂令其生還。
賀從姚于官。
因見兇荒特作疏稿。
勸姚上之後賀年四十登第。
累官冡宰。
姚官至工部尚書此上疏請與作疏人同心救荒之報也。
他如宋祝染。
施粥而子及第。
邵靈甫發所儲浚河。
而子梁登第。
孫剛魁南省。
明馮玘赈流民。
而壽逾八十。
子冠舉進士蕭逵出粟濟饑。
而年七十五。
子良有良譽俱登第。
救災獲福确有證驗事難枚數。
畧舉其槩如此。
夫釋氏因果之說近于荒誕而善惡感應周有昭然不爽者。
救災恤鄰。
道也即誼也。
行道有福利也即功也正誼必有其利無誼外之利也。
明道必有其功。
無道外之功也。
歆以福則人有所慕而為善怵以禍則人有所懼而不為不善。
行道有福之說正欲盡人納之于道誼。
利不謀而獲。
功不計而成山畏罪者強仁而進于智者利仁也。
安得以私僞疑之哉必計有所為而為之。
其心已雜而不純吾恐持論過高轉失聖賢與人為善之旨矣。
△附勸制草衣說 裕魯山中丞陳臬江蘇時。
曾刻勉益齋偶存稿一書内載在湖北武昌太守任内。
辦理荒政。
籌欵制辦棉衣之外。
尚有饬制草衣一項。
其年老殘廢者。
則給棉衣。
強壯者則給草衣。
載明廣購稻草編制草衣。
每件約需大錢六十文。
将草衣式樣交給委員。
饬縣看視。
遵照制備等語。
其中雖未細載如何造法。
其所雲編制者。
想用粗麻線将稻
△救荒福報 古來世家大族。
富貴綿延者。
無一不由于祖先之陰德。
而陰德之最大者。
莫如饑年施赈。
一舉即可活千萬人。
下全人命。
即上契天心。
古雲。
活千人者。
後必封。
洵不誣也。
考諸記載。
赈荒善報幾不可勝數。
茲特就臆見所及。
胪列之以資勸感。
【至近世大家昭昭在人耳目者。
如吾吳之彭氏潘氏。
以及昆山之徐。
常熟之蔣。
常州之趙。
錢塘之許、其先世之積功累德固婦豎所共知者。
茲不複贅、】 漢伏湛為平原守時境内大荒湛謂妻子曰百姓困苦極矣奈何獨享用乃共清齋。
食粗粝不肉食。
悉分俸祿赈鄉裡全活無算。
後官至司徒封侯。
子隆為光祿勳孫曾皆貴顯 唐蕭複為太子仆射。
廣德中連歲不稔谷價騰貴家貧将鬻昭應别業行赈。
時宰相王缙聞其中林泉之美。
使弟纮緻辭。
若以别業見贈。
當處足下于要地。
複對曰。
仆以家貧鬻業。
将拯救孀幼耳。
倘以易美職于身令無告之人凍餒非鄙夫之心也 宋陳堯佐知壽州歲大饑。
公自出米為糜以食餓者。
吏民以公故皆争出米。
活數萬人。
公曰。
我豈以是為私惠哉葢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而使其樂從也後以太子太師緻仕壽八十二谥文惠。
李廷美妻徐氏有賢行。
家貧遇兇歲。
自度不能活人也。
則命冡婦日計煮飯用米若幹。
而多煮為粥。
鄰人饑者。
來則食之曰吾日三粥足以無饑矣而餘力可兼濟人不愈于食飯而獨飽乎 趙壹為平原守。
時多盜。
乃與諸郡讨捕。
斬其渠帥。
餘悉赦之。
青州大蝗侵平原。
荒甚。
乃出俸赈之。
勸富民出谷濟饑。
所活萬計。
官太傅封侯世爵。
滕元發知郓州。
時淮南京東饑。
元發慮流民且至。
将蒸為疫疠。
先度城外廢營地。
召谕富家。
使出力為席屋一夕成二千五百間。
井竈器用皆具。
民至如歸。
全活至五萬人。
後為龍圖閣學士。
年七十一無疾而逝 齊劉善明。
平原人。
元嘉末。
青州饑荒。
人相食。
善明家有積粟。
躬食饘粥。
開倉以救鄉裡。
多獲全濟百姓呼其家田為續命田。
宋眉州蘇杲。
遇歲兇。
賣田以赈鄉裡。
及熟。
人将償之。
辭不受。
以緻數敗其業而不悔。
子洵孫轼轍為世大儒。
宋祝染延平人。
遇歲兇。
赈濟煮粥療病無虛日。
後生一子。
幼即聰慧。
應舉入試鄉。
人萬黃衣使者執旗報喜。
奔馳而告曰狀元榜上有四字曰濟饑之報及開榜果狀元及第。
東吳駱統。
八歲歸會稽。
時饑荒。
鄉裡及遠方客多有困乏。
統為之減飲食。
其姊仁愛有行。
數問其故。
統曰。
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獨飽姊曰。
誠如是。
何不早告我。
而自苦如此。
乃自以私蓄盡與統。
又以告其母。
母亦賢之。
遂使分施。
由是顯名。
明瞿興嗣好行陰德。
有一貧人值大雪。
餓不能起。
晨往以錢二十缗投窻而去。
歲歉。
有人來籴米。
受其錢五千佯忘曰汝錢十千耶倍與之凡負販者必多償其值曰彼手胼足胝以求利所得無多忍與較乎年八十。
子孫榮顯。
徐孝祥隐居吳江家甚貧。
忽于後園樹下得白金一甕。
亟掩之。
人無知者。
後二十餘年值大荒。
孝祥曰。
是物當出世耶乃啟甕。
日取數錠籴米以散貧人。
全活不勝計銀盡乃已。
子純夫入翰林。
宋富弼為樞密副使。
為小人所谮罷去夏竦複誣弼遣石介結契丹起兵。
期為内應。
仁宗怒甚。
以有救者。
乃落職知青州。
時河朔大水。
饑民流入境。
猝難獲食。
相繼待斃。
富弼擇所部豐稔者三州勸民出粟得十萬斛。
以官廪貯之。
勸分得公私廪舍十餘萬區。
散處其人以便薪水。
擇待阙官吏廉能者。
給其祿、使循行鄉裡。
問老弱疾苦。
官吏皆書其勞約為奏請。
率五日辄以酒食勞之。
出于至誠人人為盡力。
山林河泊之利。
有可取為生。
聽流民取之。
主不得禁流民死者。
大塜叢葬之從者如歸市。
或謂弼非所以處危疑禍且不測弼曰。
吾豈以一身易六七十萬之命乎。
行之愈力。
明年。
麥大熟。
流民各以遠近受糧而歸所全活甚多帝聞之遣使勞弼即拜禮部侍郎尋與文彥博同相。
制下。
朝士相慶。
封鄭公進封韓公壽八十谥文忠配享 漂陽任南原公。
樂善好施。
天啟時大荒。
出米數千石以貸鄉裡貧人廪葢一空自食粥。
次年秋。
人勸其索償。
公曰貧人經大荒後今稍蘇不忍逼索遂取劵盡焚之。
曾孫蘭枝榜眼及第元孫端書探花及第。
海甯陳氏先人富而好施。
嘗建高樓。
每午刻。
高樓四望。
見裡黨有不舉火者。
使人以粟周之。
遇疫時開局施藥。
施棺置義塜地數百畝。
一生樂善不倦。
晚年遇異人指以葬地。
科甲鵲起。
累代中堂。
至今為望族。
桐城大學士張英張廷玉父子中堂。
忠孝厚德。
其先五世祖某公。
仁慈好施。
遇歲荒以米萬石。
半價盡粜于鄉裡。
心甚喜曰荒年半價乃豐年全價無損于我有益于人實為心慰仍捐萬金設粥濟貧。
如是三次。
後家無餘畜。
即将田屋衣物賣銀買米以救餓者。
後遇化齋異人。
指葬地。
今子孫貴顯不絕。
王均亂蜀雷有終讨之欲屠城。
時蜀中名士範燦範璲暨文鑒間道迎王師。
曰蜀人懦弱其脅從者畏死耳。
城下時切勿屠戮。
鋤其兇黨可也。
有終見三人皆偉丈夫。
又感其至誠為改容曰。
非聞長者言。
幾作忍心事矣。
于是合城獲免。
至今範氏子孫蕃盛為蜀中甲族。
文鑒享上壽。
全琮。
字子瑾。
錢塘人。
父好積聚。
嘗使琮赍米住吳市易。
吳荒旱琮将米散給貧民。
空舟而返父責之琮對曰兒以所利非急而吳民方有倒懸之難因便赈給不及啟也父大喜。
私異其子。
後琮仕吳封錢塘侯。
倪閃。
沙縣人穎悟好學。
節儉好施。
每出以錢自随。
遇貧則擲其 家。
不問知否。
路遇丐者必給錢。
人皆曰。
此小惠耳。
倪曰我但念其窮而可憐何計惠之大小若以小惠而不為使天下人盡存如此識見若輩多應餓死矣及領鄉薦。
赴禮闱。
雖處京師。
施與不減。
屢試不中。
人譏曰。
君以濟貧為事何屢屈于春官。
豈造物有未知耶。
閃聞益自勵紹定三年。
寇起。
蔓延侵境。
兵獲從賊者皆系獄閃憫其無知罹法。
日飲食之。
巳而得釋後火焚民舍将及閃家。
賊黨相與撲滅。
鄰家獲全明年大饑。
道殍相枕。
閃罄家。
以糜粥濟之。
活者萬計。
次年赴試。
人多夢豎旗于閃門。
旗上書饘粥陰功四字。
果大魁天下。
為尚書。
河南按察使張孟球。
居官廉潔。
遇年荒。
自食菜粥。
歎曰百姓饑馑吾當與百姓共苦安忍食厚味耶因出已俸。
并夫人衣飾。
籴米赈饑。
于是富戶争相煮赈全活無算。
生五子皆登科。
吳鳳岡五十無子蓮池大師。
勸其行善吳曰吾貧不能行善。
師曰為善不在貧富貴賤。
宰相日日有可行之善事。
乞丐亦有日日可行之善事。
隻要存心力行不怠耳。
功過格上有許多不費錢的善事爾可受持。
爾教讀一年。
所得不過十餘金。
用度自然不足。
爾能持齋戒殺。
盡心教學不誤人家子弟路見字紙米谷必拾起。
見蟲蟻不忍輕傷遇衰老殘疾乞丐即施一文二文錢。
一碗半碗粥。
口中時時說因果報應好話勸人為善。
今當荒年。
正是寶山取寶之時。
宜格外出力救得一人。
是一人的好事。
救得十人。
是十人的好事。
多抄救饑方治疫方傳貼廣勸施助此皆貧人可行之大善事。
與富貴人布施千金萬兩者無異也。
鳳岡遵師訓。
力行不怠後享高壽生四子二登甲榜。
今為江幹望族。
披發婆子。
年約八十餘。
不知何處人。
在沁水縣東門内往來求乞。
口念彌陀不絕聲。
人憐其老。
多施錢米。
婆即轉施孤苦饑民。
并雲我代施主轉種福田也。
後裡人見五色雲起草市中。
見婆坐逝異香郁然。
太原布商劉全順。
求袁柳莊相面袁一見驚曰。
兄大限隻在一月内。
可飛速回家辦後事。
柳莊神相也。
言無不中因是歸寓。
惘然不樂。
表侄周鳌問故始知。
因勸雲。
今大荒歉。
人相食何不捐資五六十兩買米麥散赈諸貧人積大陰德或者可回造化劉即依言星夜發銀辦米散赈過一月餘無恙。
複往見柳莊。
又驚曰爾作何大陰德。
滿面陰骘紋。
非但延壽。
且可得二貴子。
劉後年八十五。
生二子。
皆登甲榜。
子孫科第不絕。
天啟時祥符縣車夫金芳。
貧而好施。
遇荒年自吃糠粞荳渣見饑寒殘疾人必施一二文。
每日推車得錢。
随路散去。
空囊而歸。
有時雨雪不出。
常忍饑一二日不怨也。
年六十四歲。
遇無心昌老贈吞丹藥。
發白複黑齒落重生鄉裡皆異之。
後複遇昌老随之而去。
不知所終。
天啟時。
桐栢觀道士趙紫霞遇歉歲。
将錢米衣物盡施山下貧苦老幼殘疾。
自絕食掘莨根剝榆皮療饑。
緻成病而卒。
舉棺甚輕。
開視惟留敝衣一襲蒲履一雙。
屍解而去 嘉靖時平陽府西街楊士炎。
開張糧食鋪。
吃虧忍氣。
不與人校。
人啾為楊呆。
見貧苦乞丐必與錢米。
店夥有時叱罵乞兒。
楊雲。
貧苦小人所求者不過一文一勺何忍加以阿罵且人生靠天隻要店中生意順利無官非口舌火盜自已吃用省儉些每日亦不争乎此數百文錢貧人買米三五升者常令他自量任滿。
不取其利。
遇荒年。
家内所存錢米。
平價粜完。
每日晡。
帶銀錢往僻巷小街。
見孤兒寡婦。
及貧病不能舉火者。
酌給之。
凡肩負挑販老幼殘疾。
無不沾其實惠。
愈施濟而家财愈盛。
六十二歲秋病入冥府。
見冥官查其善功增壽二紀。
後壽九十二歲。
無疾而終。
子孫累代富厚。
至今已二百餘年益多貴顯可見為商為賈之人。
若能留心積善。
随地可種大福葢錢财是命中一定之物。
分中有财。
能舍得自能積得上天必千倍萬倍加利還之。
分中無财。
即使用盡心機成家立業。
而天地降罰。
飛災橫禍。
不難奪之而去。
或為不肖子孫敗去。
留不美之名。
與人作笑柄。
所謂小人枉自為小人深可惜也。
嘉靖時南昌熊兆鼎翁。
精内外科醫術。
不計财利。
不避寒暑。
往往自備藥餌。
以濟貧病。
遇荒年。
即步行四出赴診。
甚至賣田以濟。
所活無算自妻冬衣葛裙怡然也。
年八十歲誕日。
忽見中堂懸紅绫報單。
上書奉上帝命。
命熊兆鼎三日後。
赴福建省城隍司任。
詢之家人。
皆雲不見。
至期。
沐浴更衣。
拜天地。
别親友。
端坐而逝。
異香滿室。
數日而散子孫繁衍。
科甲不絕。
為江西望族。
蘇城桃花塢潘敦仁。
瘵疾數年。
卧床待斃。
自思身後。
要錢何用。
不如及早濟人。
時值辛未大荒。
售屋八間捐施粥廠米六十石忽有異人自言能治其疾。
請診之。
即開一方一服而愈。
徽商汪宇亭。
算命者言伊隻有四十五歲之壽無子。
丙子歲饑。
捐粥米一百六十石。
後年七十餘尚徤生四子七孫。
蘇城長洲學前馬鶴林。
辛未曾助粥米十六石。
助後三日。
往淮安寓湖嘴子蔣家飯店。
至夜半腹疼。
下樓大解。
忽聽轟然一聲樓上牆倒。
衆人攜燭往視。
馬之卧床已壓碎矣。
馬此後一心力善。
享壽八十二。
子孫滿堂。
蘇城南濠李文璧于丙子年父故。
廣修齋醮。
一夕父神憑孫女福全對文璧雲。
爾在生亦孝我。
今當此荒年。
有此錢财。
何不施濟饑寒。
今但延酒肉僧道禮經拜忏。
于我毫無益處。
若肯施濟饑民比經忏勝多多也。
文璧異而應命。
明日即施饑人。
每人錢一百二十文。
共享七百餘千。
其父又神憑福全對文璧雲。
爾可為大孝。
冥府己加增福壽我亦往生富貴人家去矣。
△救災有福說 左傳秦子桑曰。
救災恤鄰道也。
行道有福。
或者疑其說近邀福。
而其心不純。
近世張氏爾岐辨袁氏立命說。
以其瑣瑣責效。
目為異端邪說。
田氏蘭芳撰唐幼章句。
釋感應篇序。
謂希福冀報。
非儒者所宜言。
推其意則救災而言有福不亦與正誼不謀利。
明道不計功之旨相戾乎竊以為張氏田氏之說精矣然持論過高。
無以誘人為善。
且斥立命說為異端尤矯枉過正者也袁氏記功。
錄過。
大小厚薄。
各有成格。
造物若稱量以相償誠未免沾沾作計較。
然必謂其望報而始為善。
說已近苛況以私僞斥之。
何以服強為善者之心耶。
彼不求報而亦不為善者。
轉于人有濟耶。
田氏訾感應篇亦以其中勸戒辄以禍福為驗耳。
不知所言善惡之報即虞書惠迪吉從逆兇之說商書福善禍淫。
作善降祥。
作不善降殃易言積善餘慶。
積不善餘殃。
皆此義也。
何田氏不敢議書易。
而獨議感應篇耶。
夫子言後獲言後得。
未嘗不言獲不言得也。
然則行救災之道。
必有救災之福。
安可以言出于霸佐而疑之。
試畧舉救荒感應之事以昭法戒焉宋淳熙初。
司農少卿王曉。
平旦訪林機。
時為給事中在省。
其妻曉侄女也。
垂淚訴曰。
林氏滅矣。
驚問其故曰。
天将曉夢朱衣人持天符來。
言上帝有敕。
林機谕事害民特令滅門悸而寤猶仿佛在目也。
曉待林歸。
叩近日所谕奏。
林曰蜀郡旱歉奏乞撥米十萬石赈贍。
有旨如其請。
機以為米數太多。
蜀道不易緻當酌實而後與。
封還敕黃上谕宰相雲。
西川往複萬裡。
更複待報。
恐于事無及。
姑與其半可也。
隻此一事耳。
曉颦蹙去。
未幾林病歸。
至福州卒。
三子繼踵亡此建言阻赈之報也 張詠知益州日。
嘗夜夢詣紫府真君。
降階接之。
禮甚恭繼請西門黃兼濟揖張益州坐。
黃承事之下。
夢覺莫知所謂問左右西門有黃承事否令具常服見。
既至。
果如夢中見者。
再三問平生有何陰德。
承事雲。
無他。
惟每歲收成時。
随意出錢收米至來年新陳未接之際。
粜與細民。
價例不增張公歎曰。
此宜居我上也。
使兩吏掖之而拜。
此每歲平粜之見重于神也。
明萬厯年姚思仁巡撫河南。
殺賊甚多。
忽病被攝冥司。
主者诘曰。
爾何好殺如此。
姚曰。
某為天子執法耳。
主者曰凡為官當體上天好生惡殺之心。
爾不以哀矜自省理應受罪姚曰。
固也。
當兩省兇荒某曾上疏請赈。
所活不下數千萬。
獨不可相準乎。
主者曰此爾幕賓賀燦然所為。
已注其中年富貴矣。
姚曰稿雖賀作疏由某上獨不可分其半乎主者點首言。
是亦有理。
遂令其生還。
賀從姚于官。
因見兇荒特作疏稿。
勸姚上之後賀年四十登第。
累官冡宰。
姚官至工部尚書此上疏請與作疏人同心救荒之報也。
他如宋祝染。
施粥而子及第。
邵靈甫發所儲浚河。
而子梁登第。
孫剛魁南省。
明馮玘赈流民。
而壽逾八十。
子冠舉進士蕭逵出粟濟饑。
而年七十五。
子良有良譽俱登第。
救災獲福确有證驗事難枚數。
畧舉其槩如此。
夫釋氏因果之說近于荒誕而善惡感應周有昭然不爽者。
救災恤鄰。
道也即誼也。
行道有福利也即功也正誼必有其利無誼外之利也。
明道必有其功。
無道外之功也。
歆以福則人有所慕而為善怵以禍則人有所懼而不為不善。
行道有福之說正欲盡人納之于道誼。
利不謀而獲。
功不計而成山畏罪者強仁而進于智者利仁也。
安得以私僞疑之哉必計有所為而為之。
其心已雜而不純吾恐持論過高轉失聖賢與人為善之旨矣。
△附勸制草衣說 裕魯山中丞陳臬江蘇時。
曾刻勉益齋偶存稿一書内載在湖北武昌太守任内。
辦理荒政。
籌欵制辦棉衣之外。
尚有饬制草衣一項。
其年老殘廢者。
則給棉衣。
強壯者則給草衣。
載明廣購稻草編制草衣。
每件約需大錢六十文。
将草衣式樣交給委員。
饬縣看視。
遵照制備等語。
其中雖未細載如何造法。
其所雲編制者。
想用粗麻線将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