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五

關燈
禁遏籴。

    禁抑價禁宰牛。

    禁度僧。

    有三戒。

    曰戒遲緩。

    戒拘文。

    戒遣使。

     △牧令當行二十二條 一曰方旱則誠心祈禱。

    二曰已旱則一面申州。

    三曰告縣不可邀阻。

    四曰檢旱不可後時。

    五曰申上司乞常平以赈粜。

    六曰申上司發義倉以赈濟。

    七曰勸富室之發廪。

    八日誘富民之興販九曰防滲漏之奸。

    十曰戢虛文之弊。

    十一曰聽客人之粜籴十二曰。

    任米價之低昂。

    十三曰請提督。

    十四曰擇監視。

    十五曰參考是非十六曰激勸功勞。

    十七曰旌賞孝弟以勵俗。

    【饑者骨肉不能相保有能孝養公姑竭力供祖父母者當即行旌獎】十八曰散施藥餌以救民。

    十九曰寬征榷。

    二十曰除盜賊二十一曰察冤獄【孝婦含冤三年不雨】二十二曰掩枯骨。

     △審戶 宋蘇次參澧州赈濟患抄劄不公。

    給印冊一本。

    用紙半幅。

    令各自書某家口數若幹大人若幹小兒若幹。

    合請米若幹。

    實貼于各人門首壁上。

    如有虛僞。

    許人告首甘伏斷罪。

    以便委官查點又患請米者冗。

    分定幾人為一隊。

    逐隊俱用旗引如卯時一刻引第一隊。

    領米二刻引第二隊。

    以至辰巳時皆用此法則自無冗雜。

    且老幼婦女悉得均籴矣。

    ○又任澧陽司戶日。

    權安鄉縣。

    正值大澇始至。

    令典押将縣圖逐鄉抹出全澇者用。

    綠半澇者用青無水之鄉用黃不以示人。

    又令鄉司抺來參合。

    方請鄉耆逐鄉為圖。

    複以青綠黃色别其村分。

    出圖參驗。

    故不檢澇而可知分數。

    催科赈濟亦視此為先後。

    其法甚簡要也。

    ○明陳龍正曰。

    赈饑之法。

    往往吏緣為奸。

    皆由戶之不能審也。

    貧者未必報。

    報者未必給。

    其報而給者又未必貧。

    請就裡中推一二大姓。

    任以赈事。

    有司不時單車臨視。

    稍立賞罰科條以勸戒之。

    葢大姓給散。

    其利有九。

    習知貧戶多寡。

    不至漏冒一也。

    給散近在裡中。

    得免奔走與留滞之苦。

    二也披籍而得姓名。

    谷米之數。

    即便查勘。

    三也。

    以鄰裡之誼不至僞雜損耗四也。

    貧戶素服大姓。

    即有缺漏。

    易于自鳴。

    五也。

    食糜各于其鄉。

    不至羣聚喧雜穢惡熏蒸而成疫疠六也大姓熟識近鄰不至撄奪。

    七也分縣官之勞。

    八也。

    吏不能為奸。

    九也。

     △剔弊 一鄉保裡地。

    于查報饑口給票散赈時多有指稱使費。

    需索災民。

    不遂其欲。

    則多方刁蹬。

    恣意诪張。

    印委各官。

    務須嚴加禁約。

    加意密察。

    一有見聞。

    立拏究革。

    枷示追贓。

    如有故縱。

    該管道府州察實嚴參。

    ○一劣衿刁民見鄉地混報。

    吏胥侵蝕。

    即從中挾制。

    或于本戶之下多開數戶。

    或于領赈之時。

    頂名冒領。

    鄉地吏胥。

    明知而莫可如何。

    不可不察。

    ○一各衙門書吏視辦災為利薮。

    給票則有票錢。

    造冊則有冊費。

    災民無力出錢。

    即删減口數。

    州縣如此。

    府司院胥吏明知其弊。

    因而需索。

    稍不遂意。

    将冊籍苛駁。

    更有上下勾通。

    将空白印冊交給。

    任其朦開捏造。

    俱于赈糧内取盈。

    非上下衙門之本官互相覺察。

    尤難破此弊也。

    ○一州縣官長厚者任其朦蔽而不能覺察。

    柔懦者受其牽制而無以自展。

    又或因倉谷庫項黴變虧缺。

    借此開銷或希冀盈餘入已。

    遂徇私而不察其弊。

    □上開一孔。

    下開百窦。

    則大利歸于下。

    而重罪歸于官矣。

     △急赈恤 環慶大饑。

    帥守坐不職罷去。

    範約仁代之。

    始至慶州。

    餓殍載路。

    官無谷以赈。

    純仁欲發常平封貯粟麥赈之州郡官皆不欲曰常平擅支罪不。

    純仁曰。

    環慶一路生靈付某。

    豈可坐視其死而不救。

    衆皆曰。

    須奏請得旨。

    純仁曰。

    人七日不食則死豈能待乎。

    諸公但勿預。

    吾獨坐罪可耳。

    即發粟赈之。

    一路饑民悉得全活。

     △撫恤事宜 一撫恤一項。

    原為被災之初。

    查赈未定。

    極次未分。

    災民之中。

    如系猝被水沖。

    家資飄散房舍。

    沖坍露宿篷栖現在乏食。

    勢難緩待者。

    自應不論極次。

    随查随赈。

    給以撫恤一月口糧。

    或錢或米各随災戶現栖之地。

    當面按名給發。

    印簿委記官登。

    彙冊報銷。

    仍即訊明各災戶原住莊村注冊。

    俟水退歸莊後。

    查明災分極次。

    仍按原莊給赈。

    其衛軍貧生兵屬有似此者。

    亦應一體查辦。

    如有竈戶在内。

    □法衙門管理。

    倘場員查辦不及。

    應令地方官照依民例。

    先行撫恤。

    造冊詳請鹽政衙門。

    撥還歸欵。

    ○一猝被水災。

    房屋坍倒。

    一時舉爨無資者。

    或暫行煮粥赈濟其有趨避高處。

    四圍皆水。

    不通旱路窮民無處覓食者。

    該地方官亟應買備餅面。

    覓船委員散給。

    以全生命。

    此系猝被之災。

    事非常有。

    向無另項開銷。

    如遇此等辦理。

    應按其救濟災民口數。

    歸于撫恤項下報銷。

     △貸米粟 後魏李元忠為光州剌史。

    時州境災儉。

    人皆菜色。

    元忠表求赈貸至秋征收。

    被報聽用萬石。

    元忠以為萬石給人。

    計一家不過升鬥耳。

    徒有虛名。

    不救其敝。

    遂出十五萬石赈之。

    事訖表陳。

    胡延嘉之。

    【陸曾禹曰杯水不可救車薪之大古雲。

    二千石與國同休戚救民之災苟不力任。

    王仁恭見殺于劉武周。

    郭子和誅王才于榆林衛皆以不赈而起人拂逆之心。

    可小視哉。

    今剌史不事虛名。

    增其赈米。

    不獨救民。

    且可弭盜。

    】 △貸牛種 明佥事林希元疏雲。

    幸而殘冬得度。

    東作方興。

    若不預為之所。

    将來歲計複何所望。

    故牛種一事。

    猶當處置臣召父老計之。

    自立一法逐都逐圖差人查勘除有牛無種有種無牛聽自為計外無牛人戶。

    令有牛一頭者帶耕二家。

    用牛則與之供食失牛則與之均賠。

    無種人戶。

    令富人戶一人借與十人或二十人每人所借雜種三鬥或二鬥。

    耕種之時令債主監其下種不許因而食用。

    收成之時。

    許債主就田扣取。

    不許因而拖負。

    亦加其息。

    官為主契。

    付債主收。

    此法一立有牛種者皆樂于借。

    而不患其無償。

    缺牛種者皆利于借而不患其乏用。

    有災傷處。

    如臣之法似可行也。

     △廣籴粜 明周文襄忱撫蘇時雲。

    次貧之民宜赈粜。

    其法有二。

    有坊郭之粜。

    宜多擇諸城門相近寺院。

    及寬廠民居。

    儲谷于其中。

    不限時日零細粜之粜米計升多不過一鬥粜谷不過二鬥。

    如奸牙市虎有借倩妝扮之弊。

    出首者重賞。

    其弊自革。

    有鄉村之粜。

    宜行保甲之法。

    間月而粜之。

    每先一月出示。

    将有災之鄉保限次月某日某保排定日期。

    每隔一日一粜。

    以防雨雪壅滞之患。

    每甲大約許粜三石。

    多則五石。

    若通水去處。

    當移舟就水次粜之。

    粜價俱比時價減少愈少愈善富人強奪貧人之籴。

    用張詠連坐之法。

    一家犯罪。

    十家連不許籴。

    其籴本借官銀。

    或借官糧或勸富家。

    事完各歸其本。

    如系民家則加獎可也。

     △通商販 宋熙甯中。

    趙抃知越州。

    兩浙旱蝗米價踴貴。

    諸州皆榜道路禁人增米價。

    人多餓死抃張榜通衢。

    令有米者任昂價粜之。

    于是諸州米商輻辏。

    米價更賤。

    而民無餓者。

    【陸曾禹曰抑價之令一行。

    商賈固裹足不前囤戶亦皆無米吏知之乎。

    囤戶恐人賤籴畧留少許以應多□餘皆重價而暗售他方故無米者。

    室如懸罄。

    有錢者亦欲呼庚于是一夫不靖。

    千人應之。

    趙公之倫。

    高出千古。

    】○從政郎董煟雲。

    比年為政者不明立法之意。

    謂民間無錢須當籍定其價。

    不知官抑其價。

    則客米不來。

    若他處騰踴而此間之價低。

    則誰肯興販。

    商賈不至。

    則境内乏食有蓄積者。

    愈不敢出矣。

    饑民手持其錢終日無告籴之所。

    有不肯甘心就死者。

    必不能安靜。

    人情易于煽搖。

    此莫大之患也惟不抑價。

    非惟舟車輻辏。

    而上戶亦恐後時。

    争先發米出粜。

    其價自賤 △憐婦女 少婦處女。

    初次到廠吃粥之後當給半月之糧。

    令其吃完此米。

    再到廠中來吃一次。

    如前給之。

    後皆仿此不可令彼含羞忍恥日日到廠挨擠于稠人廣衆之中也。

     △憐嬰兒 不論男婦到廠吃粥。

    倘懷中有嬰兒者。

    許給一人之粥。

    令其攜歸哺之。

    彼利此粥。

    不緻棄子造福更大也。

     △憐寒士 明禦史锺化民曰。

    讀書者不工不商。

    非農非賈青燈夜雨。

    常無越宿之糧。

    破壁窮檐。

    上有枵雷之腹。

    一遇荒年其苦萬狀。

    從厚給之○粥不可過熱過飽潤饑民腸胃。

    凡有活人之心宜無不加體察 △勸捐棉衣 高文定曰。

    直屬今年被災地方。

    窮民困苦荷蒙聖恩廣沛普徧赈恤已無饑餒之患。

    惟是晨風戒涼向前漸入寒冬。

    孤苦無營之人。

    雖幸得食。

    而衣不蔽體。

    仍恐莫保身命深堪憫恻。

    案原題部議紳衿士庶。

    有情願捐赈棉衣者。

    報明地方官聽其自行經理。

    多則題叙。

    少則獎勵。

    奉旨允行。

    及今撫恤災黎之計。

    捐備棉衣。

    又為急務。

    各州縣可即出示勸谕紳衿士庶。

    有願捐赈者。

    即今制備棉衣。

    分給貧民。

    或交地方印官于赴鄉散赈之便。

    察看單寒極貧之男婦。

    攜帶散給。

    不得預期聲張。

    更不得委任胥役。

    仍将捐給數目。

    據實申報。

    分别獎叙。

    如奉行不善。

    緻有抑勒擾累。

    定即加以處分。

     △安流民 宋富鄭公弼知青州。

    會河朔大水。

    民流入境内。

    公擇部内豐稔者五州。

    勸民出粟十五萬斛。

    益以官廪随所在貯之擇公私廬舍十餘萬間散處其人官吏待阙者給之祿。

    使即民所聚。

    選老弱病瘠者廪之。

    約為奏請受賞。

    率五日辄遣人以酒肉勞之。

    人人為盡力。

    流民死者葬之叢塜。

    自為文祭之。

    明年麥大熟流民各以遠近受糧而歸。

    凡活五十餘萬人。

    募為兵者萬餘人。

    上聞之。

    遣使勞公。

    即拜禮部侍郎。

    公辭不受前此救災者皆聚民城郭中煮粥食之。

    聚為疾疫。

    及相蹈藉死。

    或待次數日不食。

    得粥皆僵仆名為救之而實殺之自公立法。

    簡便周至。

    天下傳以為式公每自言曰過于作中書令二十四考矣。

     △憫時疫 明王文成守仁曰。

    災疫大行。

    無知之民。

    惑于漸染之說。

    至有骨月不相顧療者。

    湯藥饘粥不繼多饑餓以死。

    乃歸咎于疫。

    夫鄉鄰之道。

    宜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乃今至于骨月不相顧。

    縣中父老。

    豈無一二敦行孝義。

    為子弟倡率者乎。

    夫民陷于罪猶且三宥緻刑今吾無辜之民。

    至于阖門相枕藉以死。

    為民父母。

    何忍坐視。

    言之痛心。

    中夜憂惶。

    思所以救療之道惟在諸父老勸告子弟興行孝弟。

    各念爾骨月。

    毌忍背棄。

    灑掃爾室宇。

    具爾湯藥。

    時爾饘粥。

    貧弗能者官給之藥。

    雖已遣醫生老人分行鄉井。

    恐亦虛文無實。

    父老凡可以佐令之不逮者。

    悉以見告。

    有能興行孝義者。

    縣令當親拜其廬。

    凡此災疫實由令之不職乖愛養之道上幹天和。

    以至于此。

    縣令亦方有疾未能躬問疾苦。

    父老其為我慰勞存恤。

    谕之以此意 △收育棄兒 宋葉夢得守許昌。

    值大水。

    流殍滿道公盡發常平倉所儲者赈之。

    全活者數萬人。

    獨有遺棄小兒無由得救。

    公詢之左右曰。

    無子者何不收養曰人固所願。

    但患歲豐年長即來認去耳。

    公即立法凡災傷棄兒父母不得複認遂作空劵印結發于裡社凡得兒者明書于劵以付之。

    計救小兒共三千八百餘人。

    後官至尚書左丞封侯子皆登第。

    ○宋劉彛所至多善政。

    □知虔州也。

    會江西饑歉民多棄子于道上彛揭榜通衢召人收養日給廣惠倉米二升。

    每月一次。

    抱至署中看視。

    又推行于縣鎮。

    細民利二升之給。

    皆為字養。

    故一境生子無夭阏者○明于忠肅謙巡撫山西河南。

    勸民曰。

    若有遺棄子女。

    裡老可即報與州縣。

    着官設法收養。

    候歲熟。

    訪其父母而還之。

    如裡内有賢良之民。

    能收養四五口者。

    官犒以羊酒。

    給其匾額。

    十口以上者加彩緞免其終身差役。

    二十口以上者。

    官帶榮身。

    一時富民樂捐而尚義者甚衆。

     △禁賣牛宰牛 明佥事林希元曰。

    凡年歲兇荒。

    則人民艱食。

    多變鬻耕牛以苟給目前。

    不知方春失耕。

    歲計亦旋無望。

    按問刑條例。

    私宰耕牛再犯累犯者。

    俱發邊衛充軍。

    但民果貧不能存活。

    許其赴官陳告官令富民收買仍令牛主收養。

    即以本牛種田。

    照鄉例與富民分收。

    待豐年或富民得牛。

    或牛主取贖。

    如此則牛可不殺。

    而春耕有賴矣。

     △敦風俗 明王文成守仁谕軍民曰。

    兵荒之餘困苦良甚。

    其各休養生息相勉于善。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婦從。

    長惠幼順。

    勤儉以守家業。

    謙和以處鄉裡。

    心要平恕。

    毋懷險谲。

    事貴含忍。

    毋輕鬬争。

    父老子弟曾見有溫良遜讓卑已尊人而人不敬愛者乎。

    曾見有兇狠貪暴利已。

    侵人而人不疾怨者乎。

    夫嚚訟之人。

    争利而未必得利。

    求伸而未必能伸。

    外見疾于官府。

    内破敗其家業。

    上辱父祖。

    下累兒孫。

    何苦而為此乎。

    此邦之俗。

    争利健訟。

    故吾言懇懇于此。

    吾愧無德政而徒以言教。

    父老其勉聽吾言。

    各訓戒其子弟。

    ○陸曾禹曰民之日流于污下。

    而不能享太平之福者。

    人知之乎。

    皆由未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為重耳。

    如父兄能以此而教子弟。

    師友能以此而曉愚蒙。

    在位者察其言行獎其淳良。

    民雖頑未有不感奮者。

     △以工代赈 宋皇佑二年。

    吳中大饑。

    時範文正仲淹。

    領浙西。

    發粟及募民存饷。

    為術甚備。

    吳人喜競渡。

    好為佛事。

    仲淹乃縱民競渡又召諸佛寺。

    主守谕之曰。

    饑歲工價至賤。

    可以大興土木。

    于是諸寺工作并興。

    又新倉廒吏舍。

    日役千夫。

    監司劾奏。

    杭州不恤荒政。

    遊宴興作傷财勞民。

    公乃條奏所以如此。

    正欲發有餘之财以惠民。

    使工役傭力之人。

    皆得仰食于公私。

    不緻轉徙溝壑耳。

    是歲惟杭饑而不害。

    ○窮民無事衣食弗得法網在所不計矣。

    故盜賊蜂起。

    富室先遭塗毒。

    而餓莩亦喪殘生。

    為害可勝言哉。

    今勸富民治塘修堰。

    饑者得食。

    富室無虞。

    保富安貧之道。

    莫過于此。

    ○明萬厯間。

    禦史锺化民救荒。

    令各府州縣查勘。

    該動工作如修學修城浚河築堤之類計工招募。

    以興工作。

    每人日給米三升。

    借急需之工。

    養枵腹之衆。

    公私兩利。

    【陸曾禹曰。

    化民之救荒。

    曰馳數百裡。

    巡察各縣粥□。

    随從無幾所到食粥。

    以故吏民畏服。

    敬若神人如修學築堤等類。

    悉令開工。

    每人日給米三升。

    不許畧加粞谷。

    又谕州縣有領工價而或稍怠其役者。

    鞭撻概行停止。

    恐一人卧痛□室餓亡故耳誠不世出之仁人也。

    】 △勸富戶業主當商 明宣德間。

    山西河南荒。

    命于謙巡撫二省。

    公到任。

    即立木牌于院門。

    一書求通民情。

    一書願聞利弊。

    二省裡老皆遠來迎公。

    公曰吾欲首行平粜之法。

    汝衆裡老可将吾言勸谕富豪之家。

    将所積米谷。

    扣其本家食用之外。

    餘者皆要粜與饑民。

    若仗義者。

    每石肯減價二錢。

    減至一百石以上者。

    免其數年差役。

    一二千以上者。

    奏請建坊旌表。

    有不願者亦勿強。

    若有奸民擅富要利。

    坐視饑民不與平粜者。

    裡人具禀以呈。

    重罰不恕。

    凡有借欠私債。

    一槩年豐還納。

    ○陸曾禹曰。

    勸谕之道不一。

    握其要則民輸恐後。

    失其方雖官索不輸。

    曷弗以古人為法乎。

    ○又有一種分頭勸。

    不可不知。

    宜預查通縣共有幾社每社先訪才幹出衆者能事能言者數人。

    聘以禮。

    酌以筵。

    許其旌獎每一人令其勸輸幾戶。

    多者為能。

    倘有富足而不聽勸谕者。

    有司始自勸焉。

    不激不撓。

    循循善誘。

    務在必得。

    如是則社社無不輸之上戶。

    村村無不救之窮民矣。

    詩雲。

    哿矣富人。

    哀此茕獨。

    周禮雲。

    五族為黨。

    使之相救。

    五黨為州。

    使之相赒。

    有無原貴相通。

    濟貧即是安富。

    勸分其可少乎。

    特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