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二

關燈
生怕死。

    存好心的。

    尚且買他放生。

    何況是人。

    我卻知道其中緣故。

    未必盡由于爹娘的意思。

    親生骨肉。

    到底一段恨腸。

    一段痛腸。

    未必竟有此毒手。

    最可恨是旁人聳使。

    人家生了女孩。

    自然難免惹氣。

    在旁人口裡隻好勸阻。

    豈有聳使之理呢。

    然而有一種不顧作孽的鄉鄰親戚。

    或是冤家仇恨。

    聽見生女。

    或是說尖刁冷話。

    或是背地暗笑。

    以緻産婦心火發動。

    氣極淹死的。

    更有一種是假殷勤。

    鬼讨好。

    故作歎氣可惜。

    使産婦悶上加悶。

    以緻淹死的。

    更有一種公婆大人。

    小姑妯娌。

    背後厭惡。

    惹氣叫罵。

    使産婦情極氣惱。

    不得不淹的。

    種種旁人逼迫。

    實為可恨。

    你們可知道冤冤相報天道無差。

    陰司律例。

    一命要抵一命淹死一個女兒要罰他死一個男兒。

    淹死兩個女兒。

    要罰他死兩個男兒。

    來遲來早。

    一定要報。

    若是旁人逼迫。

    便要傷到旁人的兒子孫子。

    若是公婆大人。

    那冤魂告狀。

    也要與他算賬。

    折福減壽。

    你們可聽見近來的報應極多。

    也有生怪生蛇的。

    也有肚中說話的。

    也有臨死時見小兒索命的。

    也有橫生倒養的。

    也有暗中減壽的。

    也有淹死了再來投胎纏繞不清的。

    或是旁人。

    或是自己。

    種種報應。

    說也可怕。

    若說是家中貧苦。

    可知道天不生無祿之人。

    越淹越窮。

    一定之理。

    況且多吃一分苦。

    多享一分福。

    養大了。

    嫁了好女壻。

    到老來也好靠靠。

    若說多養了女有礙男胎。

    可知傷了女命。

    要害男命。

    越淹女。

    越不得生兒。

    若說家中不能過活。

    要思量做乳娘。

    盡可養他四五月。

    送他到育嬰堂去。

    留他一條性命。

    不緻造十分大孽。

    總而言之。

    人身是極不容易的。

    淹死了他。

    他陰魂必不幹休。

    必定到陰司告狀。

    告準了冤冤相報。

    懊悔已遲了。

    況且本來王法甚嚴溺女之罪。

    照故殺子孫例徒二年。

    鄉鄰知而不說。

    也要賠罰。

    本縣因爾等風氣習慣了。

    不便一槩執法。

    不忍不教而誅。

    所以做此一段俗話。

    交與各鄉父老士民。

    互相勸化。

    拜托各位父老士民。

    共體此心。

    轉輾相勸。

    識字的念與大衆聽聽。

    能勸得各鄉村。

    各各存恻隐之心。

    不緻再犯前過。

    則千百萬嬰孩鹹登仁壽。

    共保生全。

    近報則在自身。

    遠報則在子孫。

    造福何可限量耶。

    勉之望之。

     △附保嬰會說 保嬰善會為拯救溺女起見。

    各就地方或以五裡千裡為限。

    切諸善男信女公集一文善願。

    每年以三百六十錢為一願。

    有力者自十願百願不等。

    凡有貧戶人家生女不能留養者。

    會中幫他半年養費。

    每月給米一鬥錢二百文。

    初生之時。

    報明局中。

    查明即給。

    随給一票。

    以後按月支付。

    貼至半年。

    如果萬不能養。

    即為代送育嬰堂。

    全其性命。

    古人說。

    救人一命。

    勝造七級浮屠。

    又說。

    救一溺女。

    加壽十年願有心人急仿行之。

    另有俚言奉勸 △桐鄉嚴比部善後局舉行保嬰會序 同治甲子。

    餘還鄉省墓。

    為鄉人留辦赈務。

    自夏徂秋。

    乃克蒇事。

    而吾邑自恢複以來。

    一切事宜。

    尚無以善其後。

    乙醜之春。

    餘将旋京供職。

    特為拟善後章程十六條。

    請于大府。

    舉同邑蕭琳村丈沈茂庭表阮兩人董理。

    而大府諄諄勸留。

    似喜其言之善而欲觀其行之效。

    堅屬辦有端緒。

    然後交替。

    餘既感大府之知。

    而亦願為鄉人導其先路。

    暫緩北轅。

    于二月杪開辦桐邑青鎮兩處善後局。

    凡所有事。

    皆按章以次舉行。

    茂庭表阮獨執簡而請曰。

    善後以救民為第一義。

    而吾鄉溺女風素盛。

    是亦民之當救者也顧縣城舊有育嬰堂。

    青鎮舊有留嬰堂。

    今皆廢棄。

    而驟謀興複。

    安所得此重赀。

    茲有保嬰會規條一冊。

    其會起于江蘇之無錫。

    湖州之長興。

    族人于八年前拟行于爐鎮而不果。

    盍先酌議行之。

    固事輕易舉。

    而功德無量者也。

    餘因受而讀之。

    為之稱善者再。

    竊惟天地生物之道。

    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故乾坤六子。

    三男三女。

    陰陽相配。

    蓋天地不能有陽而無陰。

    人不能有男而無女。

    若周禮職方氏所稱揚州之民二男五女。

    冀州之民五男三女。

    縱地氣之锺毓偶有所偏。

    而天意之生成終無或歉也。

    乃末俗習于殘忍。

    幾以女為棄物。

    至于自戕其所生而不恤。

    于是有仁人君子出。

    而創育嬰堂以保全之固足以補天地之憾。

    而濟人事之窮。

    當此烽煙甫靖。

    民氣蕭條。

    各州縣戶口之數。

    減于前者多或十之七八。

    少亦十之三四。

    而民生之窮蹙且更甚于前。

    非徒溺女者如故。

    溺男者往往有之育嬰之堂既巳毀矣。

    保嬰之會可不興乎。

    蓋育嬰于承平之時。

    不過為孩提脫其死。

    而保嬰于大亂之後。

    且欲為國家蕃其生。

    其關系為尤重。

    則其舉行為尤急。

    況舉會之法。

    雖即本于建堂。

    而其法良意美。

    則遠勝于堂中。

    收嬰例設屜于牆穴。

    聽送嬰者置之而去。

    不問其誰何。

    不詳其姓氏。

    嬰即長成。

    終身為無父無母之人。

    是全其生而絕其倫也。

    堂中司事未必皆賢。

    怠惰溪刻皆不可保。

    而乳媪非其所生。

    恃無覺察。

    往往不能時其寒暖饑飽。

    而嬰多夭殇。

    是暫生之而終死之也。

    長成之後。

    雖定例指配良家。

    領為養媳。

    而以無家之□。

    □複顧忌。

    或轉鬻為婢。

    或掠賣為娼。

    皆所不免。

    是名生之而實害之也。

    今以保嬰會之法行之。

    則皆無慮此。

    夫狼虎尚不食其子。

    而人之忍而為此者。

    固為饑寒所迫。

    亦以乍免母懷全無知覺。

    因得逞其片刻之剛腸耳。

    故但聞溺初生之嬰。

    而不聞溺既舉之嬰。

    沈氏啟中所雲。

    要令提攜有賴。

    彼呱呱之一息幸存。

    待其啼笑堪憐。

    自煦煦而相依為命數語。

    得其要領矣。

    且育嬰必待建堂。

    而會則無論寺院祠宇及人家間屋。

    皆可藉以舉行。

    堂必建于城市。

    而鄉村之憚于遠送者或不能周。

    會則雖一鄉一村。

    但得善士為之倡導。

    皆可舉辦。

    又其法能大能小。

    可行可止。

    善舉之妙。

    無過于斯。

    天下事固有前人創之而尚遺罅漏。

    後人述之而乃臻美備者。

    其即保嬰會之法欤。

    餘因取其規條詳加訂正。

    為之序而刊之。

    先試行于吾邑。

    而後上之大府。

    請下其法于他郡。

    以資勸導而廣孳生。

    仍刻沈氏原啟于後。

    不敢掠其美也。

    是為序。

     同治四年歲在乙醜暮春之月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現官刑部主事桐鄉嚴辰謹撰 △百制府通饬稿 谕旨。

    出示嚴禁鬻妻溺女。

    以革澆風而正倫紀事。

    嘉慶二十年十二月初一日。

    準軍機大臣附報字寄。

    嘉慶二十年十一月十八日。

    内閣奉上谕都察院奏安徽婺源縣民人吳新慶以遵例請禁鬻妻溺女惡習具詞呈訴等語。

    陰陽化生。

    人道之始。

    若民間生女。

    皆棄而不育。

    則生息何由而蕃。

    至夫婦列在五倫。

    非實犯七出之條。

    豈宜輕棄。

    如民人吳新慶稱該處地方産女之家。

    因貧起意。

    往往溺斃。

    夫婦每因小故。

    辄相離異。

    實屬惡習。

    着将該民人原呈發百齡查辦。

    先出示嚴行禁止。

    并設法妥為化導。

    以革澆風而正倫紀。

    其各省有似此者。

    均着一體示禁民人吳新慶着都察院饬令自行回籍。

    欽此欽遵。

    附寄前來。

    本爵督部堂準此。

    除饬藩臬二司通饬各屬欽遵嚴禁辦理外。

    查民人無故棄妻。

    及溺女不育。

    例有治罪之條。

    向來捐辦育嬰堂。

    原為民間生女不願留育及無力撫養是以收堂養育保全嬰孩活命而設。

    既經生産不能養育。

    自當送堂收養。

    何辄忍心殘其生命。

    誠如聖谕若生女棄而不育。

    則生息何由而蕃。

    況夫婦列在五倫。

    夫和妻柔。

    自臻綿順。

    即或偶因小故反目。

    豈可遽行鬻離。

    近來各屬民人鬻妻溺女相習成風。

    情殊可恨。

    合亟出示曉谕嚴禁。

    為此示仰軍民人等知悉。

    嗣後各宜敦重倫紀。

    夫婦之間即使偶有微嫌切勿生心離異。

    其貧家産女無力撫養者。

    即送育嬰堂收養。

    切勿棄溺傷生。

    自示之後。

    革除惡俗。

    力改前非。

    如再有無故出妻任意溺女之人。

    許該族鄰地保人等呈首到官。

    立拏治罪。

    決不寬貸。

    倘族鄰地保狥庇不首。

    一經訪察得實。

    并幹重處。

    如該縣向未建設育嬰堂者許即呈請勸谕捐辦。

    籌費立規。

    以期經久。

    此系欽奉谕旨嚴禁之事。

    各宜凜遵。

    毌得視為具文。

    緻幹未便。

    特示。

    嘉慶二十一年六月初一日示乾隆三十七年九月十五日。

    内閣抄出江西按察使歐陽永奇條奏内開江右素有溺女惡習。

    或因家計貧乏。

    撫養維艱。

    即家計稍豐。

    亦虞将來遣嫁滋累。

    或急望生男。

    恐為乳哺所悞。

    遲其再孕。

    往往甫經産育旋即溺斃。

    應請嗣後凡有生女溺斃者。

    照故殺子孫之罪杖六十徒一年。

    族鄰保甲知情不行救阻。

    照知情謀害不即阻當律治罪等語。

    查故殺子孫之律原以子孫并無違犯教令而祖父母父母有心故殺。

    故拟以徒杖以懲其不慈之罪。

    若甫生幼女。

    毫無知識。

    何有違犯。

    乃以惡習相沿。

    甘心溺斃。

    其殘忍不慈實與故殺無異。

    如果事發到官審實。

    自應即照故殺子孫律辦理。

    毋庸另立專條惟是此種惡習。

    事出房帷。

    外人無從覺察。

    是以曆無舉發之案。

    應令地方有司不時剀切勸谕。

    動以天良。

    曉以國法。

    有犯則按律懲治。

    庶敝俗可以漸革。

    不至故戕生命。

    知人謀害。

    他人不即阻當之律。

    系專指知同伴人欲行謀害他人不即阻當者而言。

    若各人室内自溺其女。

    不明以告人。

    族鄰等勢難責以救阻。

    應将該按察使所請族鄰人等不行救阻照知人謀害不即阻當律治罪之處。

    毌庸議。

    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題二十九日奉旨依議 △江蘇藩憲王通饬劄 為通饬查禁事。

    照得民間溺女惡習。

    嘉慶年間。

    曾奉谕旨饬禁。

    例内又有治罪之條。

    賢明地方官。

    亦多出示禁革。

    乃此風總不能絕。

    近經兵燹之後。

    更盛于前。

    相習成風。

    恬不為怪。

    不特生女淹。

    甚至生男亦淹。

    不特貧者淹甚至不甚貧者亦淹。

    總因育嬰接嬰等堂。

    不能處處皆有。

    而鄉居窵遠。

    跋涉維艱。

    愚民無知。

    往往忍心為此。

    從前各鄉間。

    有設立保嬰恤産等會。

    随時查報。

    先給産費。

    以後月發錢米。

    酌定年期。

    期滿如仍無力留養。

    再行代送嬰堂。

    使其父母因助思留。

    因留生愛。

    因愛得保。

    曲體人情。

    法良意美。

    是不得不賴地方官勸懲互用。

    以遂生機。

    合亟通饬。

    劄到該縣立。

    即遵照先行邀集在城及各鄉董事人等。

    剀切勸谕。

    各就各鄉實力化導。

    一面重整育嬰接嬰等堂。

    并各就地集會。

    恤産保嬰。

    務須革除惡俗。

    保全生命。

    仍由縣申明例禁多繕告示。

    遍行實貼嚴加谕禁。

    務使窮鄉僻壤。

    鹹得周知。

    嗣後凡無力撫養者。

    或送嬰堂或赴會請領資助。

    倘再忍心害理。

    仍行淹溺。

    許紳董人等。

    以及族鄰地保呈首到官。

    立拿治罪。

    倘族鄰地保徇庇不首。

    并幹重處。

    該縣務。

    須留心訪查。

    嚴懲一二。

    以儆其餘。

    仍将遵辦緣由以及設立堂會處所。

    分晰禀複。

    現當大難初平。

    休養生息之際。

    此等頹風。

    亟宜竭力挽回。

    萬勿視為具文。

    因循玩忽。

    緻忝父母斯民之職。

    勉之望之。

     同治五年 月 日 △蘇城遵辦保嬰會啟 念天地好生之德。

    成始成終。

    惟父母愛子之心。

    撫我畜我。

    人倫所在。

    雖天性本同然。

    而家道維艱。

    每多男為增累。

    惟鄉愚之無識。

    幾溺女以成風。

    遂教甫育之遺呱。

    竟歎我辰之安在。

    加以兵燹之餘。

    饔飧不給。

    蕭條四壁。

    又不幸而将雛。

    輾轉寸心。

    曷忍言乎舐犢。

    境之所迫。

    情實堪憐。

    爰集同志之人。

    用舉保嬰之會。

    赒恤先于孕婦。

    事貴豫時。

    稽查首及赤貧。

    義從周急。

    未産而尺衣寸布。

    聊資襁褓之需。

    既生而日贈月資。

    薄備湯漿之費。

    事尚取其易舉。

    力尤賴乎衆擎。

    惟求仁人君子。

    哀念苦寒。

    大生憫恻。

    或酌廉泉之水。

    挹注成渠。

    或分懸杖之錢。

    百千慨助。

    總期多多之益善。

    尚當節節以推行。

    廣培一線生機。

    留得萌芽簇簇。

    行見萬家哺子。

    盡成瓜瓞綿綿。

    拜君之賜。

    靡有已也。

    謹志章程如左。

     一凡城廂内外。

    無力孕婦将産。

    先由親族或鄰裡地保報局。

    查實先給執照。

    臨産持照赴局領去毛衫一件。

    抱裙一條。

    棉襖一件。

    大小尿布各一塊。

    五月初一起。

    七月底止。

    改給夾裙夾襖。

    不準本夫自報。

     一産後三朝。

    司事查看。

    不論男女。

    每月幫給撫養錢六百文。

    一年為滿。

     一按月額貼錢文。

    定于報産之日給發一月。

    以後每月由司事送往。

    驗明孩照相符。

    照數給發。

    不必凖定是日。

    或先或後。

    至遲以三天為率。

    假如正月初一報局。

    給過第一月。

    極遲二月初三須給第二月。

     一凡遇遺腹。

    每月加給錢六百文。

    以兩年為滿。

     一襁褓之兒。

    難于辨認。

    凡在局中領錢之兒。

    即由司事查看左右十指箕鬥。

    即與照票。

    逐一驗明填寫以便每月查核 一凡産母偶有死亡。

    或重病斷乳。

    無從寄育者。

    報明局中。

    司事随即前往查看。

    設法寄養。

    或代報育嬰堂。

    臨時與本夫親屬酌辦。

     一此會定額五十名。

    俟多募一名。

    加增一名。

    總期廣為勸募。

    多多益善。

     一凡額數無多。

    定以離城五裡為則。

    再遠不查。

     一月終給過某某處某某姓氏。

    并幼孩箕鬥頂發記認。

    抄寫三紙。

    分送各董。

    随時酌派親友抽查。

    以補司事耳目所不及。

     右蘇城現辦保嬰會章程。

    系奉 上憲饬辦者。

    兵燹之後。

    煙戶散亡。

    丁口耗折。

    亟宜休養生息以延人種。

    而同志不過數人。

    捐數未充。

    祗能以五十名為限。

    原期各處善士。

    仿此章程。

    各就近地善堂附入試辦。

    庶幾愈推愈廣。

    多援嬰命。

    省垣為首善之區。

    以此舉為之先導。

    必有聞風興起者。

    坐蓐呱呱。

    哀哀乞命。

    願與同人共勉之。

     犀錢方種福 救命浮圖(見圖) 右救命浮屠募緣冊。

    取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意。

    其法每一塔合錢四千二百文。

    每一層計錢四百二十文。

    一人持一冊領募。

    每一人獨捐數塔。

    或數人合捐一塔。

    即将捐助芳名寫入塔中。

    以便彙集登入總捐簿。

    年終報銷焚化 神前。

    以昭征信。

     票式(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