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二

關燈
一則并不望助。

    謂某尚出錢以活他人。

    我何忍自殘其骨肉。

    于是乎育之。

    由此觀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但未經感觸。

    故寂然不動耳。

    予觀四方君子。

    豈無有心向善。

    欲捐金撫養者。

    然或恐其費多欲行終止。

    若予此法。

    祗行本族。

    則所費不過多也。

    如敝族百餘家每年生女大約十餘人其衣食豐足者約三分之一衣食粗足者。

    亦約三分之一。

    此皆不須人助。

    其甚貧而須人助者要亦不過三分之一耳。

    夫一族之中每年生女貧不能自養者。

    不過三四人。

    計所給衣食之費。

    隻需十餘金。

    即可全活數命。

    何美如之。

    如族中戶口繁多。

    則一族中豈無同志之人。

    互相集會以成此舉者。

    複何憚焉。

    伏冀仁人君子。

    念天地好生之德。

    或邀同人集議行之于鄉。

    或出一已之力行之于族。

    則人人仿效。

    處處風行。

    将見青蚨白镪。

    出自囊中。

    伫看紫诰藍袍。

    錫來天上。

    夫救蟻尚中狀元之選、況全人命之重。

    在皇天豈無賞善之道耶。

    願與同人共勉之。

     △彭南畇殿撰濟溺說 惜字之說餘深羨慕外官。

    得造無涯之福。

    至溺子惡俗尤欲為普天下嬰兒哀号求救于民之父母也試思楊寶救一雀而四世三公。

    宋郊活羣蟻而大魁天下。

    況以人命關系之事。

    較之掩埋棺木戒殺放生其功德尤大數倍。

    為懇上而督撫。

    下而守令。

    切須訪察某地有此惡俗。

    即嚴示禁止。

    責令地保鄉鄰呈告。

    出首者懸賞以示鼓勵。

    容隐者并其父分别責處。

    果能實力行之即此一事可以廟食百世澤及子孫無窮矣昔喻仲寬知順昌。

    閩人有此弊。

    公作戒殺子女文召諸鄉父老轉勸。

    不半年百姓感格。

    所活者皆以喻名其子。

    賈彪為新息長。

    民多不留子。

    彪嚴為例。

    與殺人同罪。

    城南有盜刼害人。

    北有婦人溺子。

    公出。

    掾吏欲引南。

    公怒曰。

    賊害人常理。

    母殺子逆天。

    遂北行案緻其罪。

    城南賊亦面縛自首。

    人皆呼為賈父。

    又東坡先生與朱鄂州書曰。

    凖律故殺子孫徒三年。

    公宜召邑令以下正告以法律。

    仍錄條曉示。

    召人告官。

    以犯人家财給之。

    若客戶則并責及地主雲雲。

    餘按嘉湖富家亦複如是。

    若不罰之以财。

    懲之以法。

    不能禁止也。

    其貧者勸令紳士糾造育嬰堂以贍之。

    庶幾久久可行耳。

    餘創建一會。

    察貧戶之欲溺者急止之。

    月給米三鬥。

    以三歲為止。

    後有某翰林獻詩。

    見餘拜焉。

    即所救溺女之夫也。

    嗚呼。

    餘欲勸人之不溺。

    彼已心如豺虎。

    報應亦所不畏不得已哀鳴于官官又以為不急之務而不采狂夫之言然則普天下之嬰兒竟聽其死于非命而不為之救哉安得有萬代公侯之人不忍坐視其淪亡而必實力以謀普濟乎 △附溺嬰微驗 天道好生。

    溺女者逆天。

    逆天者死。

    救溺者順天。

    順天者生。

    生殺之機。

    判乎一念。

    應若桴鼓。

    古來戒殺放生者。

    尚多福報何況人命。

    爰集善惡報應數條。

    俾知勸戒。

    倘愚民無知尤望讀書士人随地逢人告誡。

    【能邀集地方父老子弟如鄉約例反複講說使互相警動其法尤妙】于以挽回惡俗。

    培養太和。

    使普天下千百萬嬰孩鹹登仁壽。

    陰德豈有涯涘哉。

    【能救活一命已屬極大陰功況保全多多耶】 明陳毅軒為諸暨縣令。

    嚴禁民間溺女。

    又念民苦嫁資為定上中下三等。

    議婚時即約定夫家不得争厚簿。

    民甚便之。

    其俗遂化。

    辛醜觐歸。

    同子仁錫宿泰山。

    夢神授詩四句雲。

    拯溺婆心苦。

    全生善果成。

    無慚民父母。

    瑞氣杏林盈。

    天啟壬戌。

    仁錫果探花及第。

    【今諸暨縣】 此風又複熾盛、且延及溫台金衢嚴等處矣、奈何奈何。

    安得賢有司仿前賢之法。

    力挽澆風。

    為斯民重生父母耶、如有此人吾願執鞭事之、且頂祝奉之、庶幾旦暮遇之、以抒夙願乎 喻仲寬知順昌。

    閩俗多溺嬰之風。

    乃作戒溺子女文。

    召諸鄉父老為人信服者。

    坐庑下。

    置酒親酌飲之。

    出其文使歸勸其鄉人。

    不半年。

    所活已千數。

    民至以喻字名其子女。

    【此法極好蓋近時官長告示往往視為具文吏役且多沉擱惟召父老溫語使歸傳勸必多感化真格民妙法】 劉彜知虔州。

    民饑多棄子于道。

    乃出示召人收養。

    日給廣惠倉米二升。

    每日抱兒閱視。

    小民利二升之給。

    樂于撫育。

    一時孱弱俱全。

    以育嬰法代赈。

    一舉兩得。

    尤可師法。

     新淦縣陳翁。

    見鄰裡有欲溺子女者。

    辄以銀米助之。

    勸其勿溺。

    于是有本不欲溺詭情以取錢者。

    翁後夢至一處。

    見數人拜公曰。

    福德人也。

    冥司極推重但某等不肖子孫。

    騙大君子錢米。

    被罰陰司。

    欲求公于城隍說一分上。

    免其譴責。

    翁醒而異之。

    逾月裡中大疫。

    又夢其祖父告其速求陳翁。

    翁乃具疏焚禱于城隍神。

    疫者一時意愈。

     湖北沔陽生員王烜。

    家貧。

    遇考辄賣蔔。

    妻張氏有賢德。

    鄰有溺女者。

    強為抱養者再。

    乾隆甲寅同鄉某夢神語曰。

    今科解元是育嬰。

    是科王竟中元。

    【此等事尤須女人勸戒、見聞多而言易□、相夫積德。

    助夫成名。

    □□中亦□回天乎也。

    夫婦間尤宜常以相朂】 仁和章彥修。

    逢壽誕。

    凡親友祝者悉令折幹曰盛意悉不敢領。

    請以此銀為功德可乎。

    皆曰惟命。

    于是悉将壽儀為救嬰公費。

    自具薄酌以酬之。

    夫張筵召客。

    在親友不過一刻之歡。

    何如共為功德彼此俱有利益乎。

    推之娶妻誕子。

    入泮登科。

    諸項。

    親友各有賀儀。

    能遵此意以為裡倡首。

    一則啟人善心。

    一則成全美舉。

    即為地方造福無涯矣。

     廬陵王霞九先生。

    督學楚北聞其地溺女惡俗最盛。

    出示勸化。

    責重士子。

    言甚切至。

    複刊刷六千本。

    發各學給各紳士轉相勸化。

    有能倡舉育嬰社會及救溺女實事者。

    凖令學官保舉優行。

    例加獎賞。

    自來戒溺女法。

    此尤得其要領。

    伏懇當道之誠求保赤者鹹留意焉。

     韓念祖。

    凡有溺女者力勸止之。

    後入場。

    見陰人長不二尺。

    頗驚悚。

    忽聞小語曰。

    特謝解溺恩人。

    是科遂中式。

     尹作幹。

    家甚貧。

    生四女。

    人勸其溺。

    曰貧苦兒女。

    皆命中注定。

    安敢違天。

    且時以此語勸人勿溺。

    後生三子俱參大政 右救溺善報 鄭一清妻。

    三次舉女胎三溺之。

    後又懷孕将産。

    絞腸奇痛。

    生下□紅蛇。

    咬破毋腹而死。

     呂鋐生二女俱溺。

    後生第三女。

    在桶中忽大聲曰。

    我被你溺死兩次。

    今特索爾命。

    并索你兒子。

    同去。

    妻實時驚死。

    未滿月。

    兩男同日暴死。

    遂絕嗣。

     魏某妻生女多溺。

    忽生一瘡。

    有頭三個。

    人皆不識。

    痛喊月餘。

    忽見數女孩同一鬼拽鈇攣入房。

    乃曰冤魂來矣。

    遂死。

     戚某生二子。

    後生三女俱溺之。

    其妻忽被蛇咬毒爛痛死。

    乃示夢曰。

    吾三女化蛇讨命。

    悔已不及。

    為我遍告世人。

    凡生女孩。

    雖餓死不可淹死也。

     宋談訓之妻穎娘子。

    怨己多子。

    以藥堕胎數次。

    幹道戊子又孕。

    複堕之。

    血遂崩不止。

    臨死見數孩啼哭扯拽不已。

    告其夫曰。

    前兒女糾纏如此不去奈何。

    言訖。

    痛喊一聲而死。

    即此推之。

    何必預防多子之累。

    而自害其身也。

     東坡先生與朱鄂州書曰。

    有神仙鄉百姓石揆者。

    浸殺兩女。

    後其妻一産四子。

    楚痛不堪。

    母子俱斃。

    報應如此。

     昆山穩婆範氏。

    常為人堕胎。

    未及一年。

    一家十一口俱得惡病死。

    範死時周身青腫。

    病喊宛轉。

    不堪言狀。

    【可舉此為穩婆勸】 乾隆辛亥十月廿四日。

    孝邑小河驿來一丐婦。

    年三十左右。

    貌中人。

    衣服亦頗修潔。

    不類貧丐。

    肩生一女垂于左背。

    衣服外以布一幅披蓋之。

    女頸與婦頸合。

    頭藏婦肩窩内。

    按之亦隐有耳腦狀。

    手足胸腹具體而微。

    若初生兩月者。

    問之。

    婦曰。

    此溺女現報也吾前世為男。

    無子。

    求望甚切每逢生女。

    辄生厭惡。

    前後共溺數女。

    今世為某氏婦。

    甫有娠。

    夢寐中見女孩三四。

    環聚房闼。

    皆言奉命報仇。

    或曰使頭痛欲死。

    或曰不如令心腹痛。

    或曰橫生若何。

    或曰變蛇咬腹。

    商議匝月惟一女默然。

    或問之曰是皆不足以洩吾忿也。

    使吾轉胎自其肩出。

    身贅于背。

    必使他終年乞丐。

    遍曆千門萬戶将此段果報詳告于人若一日偷閑。

    一語虛假。

    吾則内齧其喉。

    啖其腦。

    吸其血。

    使之求生不得。

    求死不能。

    如是辱之。

    終身勞之。

    終身勞庶可為天下戒。

    而吾憤不亦洩乎。

    衆女皆曰可遂隐不見。

    今果其言而莫能違也。

    婦言次貌甚戚。

    餘疑或有僞。

    命婢掀布幅。

    撫而視之。

    果相合而生者。

    市中聚觀如堵。

    有問必答。

    婦稍厭煩。

    則嚬蹙難忿。

    絮述如初。

    惟問姓氏裡居。

    遂淚下而求隐焉。

    湖北漢陽府孝感縣小河驿敬亭居士張關大記。

    【果報事不勝枚舉特畧記數條備鑒】 △遂安生生會小引【遂安縣洪子泉倡辦一名濟嬰社】 生生會者何。

    吾邑新設以濟嬰堂之不及也。

    蓋嬰堂開在城内。

    近者易于沾恩。

    而僻壤遐陬。

    或因往返之艱。

    或為風雨所阻。

    近又因歲歉費巨。

    力難徧周。

    故嬰孩仍有棄溺者。

    諸同人于乙巳春倡議。

    随鄉設會。

    即随地散給。

    其法簡便。

    其力易行。

    各會友慫恿贊成。

    故十鄉均巳次第舉行。

    每貧戶勸留一女。

    助錢一千文。

    分兩月給付。

    佥謂意美法良。

    到處可設。

    因約舉大略為四方樂善者公同好焉。

    其法每鄉或設一二局。

    或設三四局。

    【局不必另有公所即人家店戶亦可】主局者必樂善殷實之家。

    或捐錢百千。

    或捐錢數十千。

    分作十年出付。

    則輸捐者不覺其難矣。

    計一鄉中歲得百千。

    當無不易。

    而百千可救百命。

    則一鄉之苦溺可支矣。

    複于每都中擇一二端方謹厚人。

    請為保舉。

    察其應給不應給者而聽命焉。

    近則比鄰。

    遠不過二三裡。

    則耳目易周。

    而無假冐之弊矣。

    至倡議勸捐清算設局紙劄之需不無少費。

    皆首事人幫貼。

    不從捐欵開銷。

    則是捐一千便救一命。

    而聞者尤喜樂助矣。

    夫天道好生。

    鬼神惡殺。

    所費無多。

    所關甚大。

    語曰。

    微命必惜。

    緻壽之征。

    況其救人命也。

    又曰救人一命。

    勝造七級浮圖。

    況救無數命也。

    吾邑自生生會之設。

    求子求名屢經神驗。

    所望仁人君子。

    體大生廣生之德。

    推溺猶已溺之心。

    多方倡率。

    則人補其不足。

    庶使為父母者無忍心滅倫之慘。

    為嬰兒者無堕地溺斃之冤。

    則回孽海之波同登彼岸。

    而陰功莫大。

    獲福無疆矣。

    至于随地制宜。

    法難一定。

    是又在襄事者之善為斟酌也。

    是為引。

     按貧戶生産。

    告借無路。

    困苦難言。

    不得已而遽下毒手。

    迨浴盤一過。

    慈愛頓生。

    襁褓三朝。

    恩勤彌笃。

    千文之助。

    勝于七級浮屠。

    若得随地倡行。

    造福洵為無量。

     △梁敬叔勸戒近錄記浦城蜜浸 道光丙戌。

    公交車報罷。

    南旋至浙。

    同舟中有浦人。

    忘其姓氏。

    談次間詢其家中眷口。

    雲有一子三女。

    因歎息曰。

    吾浦罕有二女之家。

    若餘之三女。

    同邑每詫為異事。

    蓋浦俗嫁女必用蜜浸菓品。

    以多為貴。

    至少亦須數百瓶。

    此物無買處。

    必須家自配制。

    又極費事。

    嫁期數月以前。

    即須備辦。

    殚日夜之勤。

    窮工極巧。

    天時人工一不相湊。

    色味便差。

    壻家往往以蜜浸之精麤。

    蔔來婦之吉祥與否。

    貧寒之家。

    慮遣嫁之難。

    而舉女不敢多留者。

    半由于此。

    予婦行居次。

    生時亦将溺之。

    适其母舅至。

    再三勸解。

    乃勉留之。

    因是感誓。

    生女雖多不棄雲。

    予告之曰。

    君舉于鄉。

    行誼即當為一鄉之表率。

    今既育女不棄。

    足以勸慈。

    将來嫁女務先捐此蜜浸之陋習。

    以塞禍胎。

    為一鄉示效。

    則功德必非淺鮮也。

    其人聞之頗以為然。

    今不知此風尚仍舊否。

    餘曰。

    浦城溺女之風稍差。

    而蜜浸之習未革。

    然餘長姻祝東岩太守。

    本有不用蜜浸之議。

    餘伯姊即其家冡婦。

    近曰嫁女于孟家。

    獨排衆議。

    不用蜜浸。

    省郄許多葛藤。

    近聞有嫁女之家。

    其家長亦立意不用。

    而婦女輩仍于背地偷送者陋習之固結如此。

    今浦城大小燕集。

    以及新正欵客。

    新賓登門。

    無不需此。

    而家大人但捧杯一拱。

    從未沾唇。

    蓋亦本無滋味之可躭也。

    大抵溺女之風。

    起于吝财其弊由于厚嫁。

    蜜浸特其一事。

    而作無益害有益。

    舉國趨之若骛。

    實不可解。

    且近聞有一新婦在家。

    因竭力配制蜜浸。

    緻成痨疾者。

    是誠不可以已乎。

     按此亦記厚嫁之一端。

    因區區無關輕重之一物。

    辄緻自戕骨肉。

    犯法蔑倫。

    本屬可驚可訝。

    乃習俗移人。

    賢者不免。

    祝太守能獨排衆議。

    不用蜜浸。

    詢屬中流砥柱。

    士大夫居鄉為合邑表率。

    主張風教。

    力挽頹波。

    真能造福無量。

    ○此事須當道嚴行示禁。

    有心紳董設立鄉約局。

    一面化導。

    一面會同合邑紳董父老各鄉董。

    立規定議。

    永遠禁革。

    庶幾大聲疾呼。

    群蒙頓醒。

    如必不能廢。

    議定不得過四色。

    至妝奁衣服。

    亦立一限制。

    違者議罰。

    庶人人知所儆戒。

    而敝俗可以漸革矣。

     △救命俗說 訪得近來鄉間。

    有一件極大作孽的風氣。

    聞之不覺傷心。

    你道是什麼事。

    你們可知道近時有一等人家。

    多生了幾個女兒。

    便怕拖累。

    怕賠嫁把他一盆清水。

    真是可悲可慘。

    本縣忝為爾百姓的父母官。

    但願你們百姓家家戶戶都做好人。

    都行好事。

    從前所犯的孽障。

    急速要改。

    以後遇着好事。

    急速要做。

    自然可以免災免難。

    發福發财。

    共享平安之福。

    世間極大作孽事。

    莫如害死人命。

    所以說人命關天殺了人便要償命。

    難道初生的女孩不算人命麼。

    本縣到任以來。

    察訪此地各鄉村竟有淹溺女孩的風俗。

    該地方士民或是不知。

    或是知而不救。

    于是習焉不察。

    不以為怪。

    你們試想想看。

    人身是上天所生。

    無論是男是女。

    總是一樣性命。

    總是一般骨肉。

    你母親也是女。

    你妻房也是女。

    若使有男無女。

    你的母親那裡來。

    你的妻房向那裡娶。

    父母辛辛苦苦養了你。

    本要望你養男養女。

    你偏怕吃苦怕拖累。

    就不肯養女。

    初生下來。

    活潑潑地就要害他性命。

    他投生而來。

    你就送他死。

    豈不是逆天大罪。

    你們試想想看。

    蟲鳥蝼蟻。

    尚且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