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錄卷二

關燈
銀器數事布帛數件為度。

    即富家不得過銀百兩。

    中戶不得過四五十兩。

    下戶不得過二三十兩。

    最下之戶。

    即三兩五兩亦可嫁女。

    其男家财禮多寡聽其自便彼此不得争競嫁女以後。

    止許以一二樣食物偶爾探望一切三朝七日至為外甥洗浴做周歲等事槩行禁止民間嫁女不難。

    庶養女者多不緻溺斃。

    如貧家不能乳女者。

    即送入育嬰堂。

    或與人作童養兒媳。

    本部院現在通行各府州縣勸谕紳士商民。

    各于本鄉本俗。

    捐資積谷。

    育嬰養老。

    該紳耆務須共相化導。

    毌再溺女。

    倘再有犯。

    一烴察出。

    定行照例治罪。

    特示。

     道光五年七月初一日示 △明同安教谕金星徽上兩台風俗書節畧 漳南之俗。

    止育一女。

    多則溺之。

    夫父子天性。

    何慘毒乃爾。

    情因勢變也。

    平民婚嫁相誇耀。

    競尚張葢鼓樂。

    輿從服飾竭蹶經營。

    如輸公課及壻車方來積囊己匮賠奁甫畢索債盈門俗敝至此。

    則雖日嚴溺女之條。

    無補于事【此段窮受弊之源】夫移風易俗。

    事非易于轉圜。

    然物極必返。

    想人情亦厭而思去矣。

    特患無辭以避之耳。

    若官為谕禁。

    則向之迫于不得已而勉應者。

    今乃不啻釋重負而納清風也。

    【此段導去弊之機】伏乞裁定禮儀。

    下于州縣。

    如金珠绫緞随從之類。

    概行禁止。

    時進家長族正申明此義。

    衣冠則責之教谕。

    務令窮鄉僻□皆知牽犬可以嫁女。

    竹钗可以承夫。

    則弄瓦與弄璋等耳。

    【此段詳革弊之法】自茲人戒溺女。

    家易得妻。

    閩南億萬命。

    皆憲台鴻仁所生全也。

    賈父杜母。

    豈得專美漢廷哉。

    為此備具正副二折批示遵行。

     按世俗厚嫁成風。

    遂緻不敢養女。

    計每縣每年所溺女孩何啻數千計。

    夫人命關天。

    害一命已傷天和。

    而況以萬千生命所關。

    何等大事。

    乃地方官紳恬然安之。

    不為設法議禁。

    力圖挽救。

    誠可怪也。

    竊意厚嫁之俗。

    須責成大戶通邑公議立定限制分上中下三等有逾制者加以重罰而倡首者尤宜首先崇儉示以榜樣則風俗自可漸轉也陳龍莊先生有雲。

    吾鄉風俗奢靡。

    娶婦率多皷樂張葢以華侈相尚自陸比部娶婦。

    首先崇儉。

    不張葢不皷樂而後民間娶婦遂有以張葢皷樂為恥者可見風俗轉移全在鄉紳大戶為之倡始如地方有因厚嫁相沿。

    而溺女成風者。

    該地紳富亟宜首先倡議會同邑侯。

    設法化導。

    以身先之。

    一面出示勸禁。

    并勸舉保嬰會。

    一舉而可挽百千年風俗即可救萬千女孩性命造福何可限量耶。

     △保甲鄉約兼禁溺女法 貴溪令錢邦偉。

    以保甲法禁溺女。

    有犯者五家連坐。

    所活無算。

    以官法相治。

    恐有多事小人從此藉端誣陷。

    轉滋擾累。

    是誠不可不防。

    惟有地方紳士力行于鄉必有實效。

    預先請官出示。

    集諸父老公議酌定。

    同姓者出族。

    異姓者出約。

    如情願贖之以财。

    則分上下中三等。

    存之以幫育女。

    着為鄉例。

    溺女不糾舉者。

    左右鄰連坐同罰。

    則保甲不行于上猶行于下。

    斯真能翊贊王化者矣。

     現今處處奉行鄉約。

    竊拟于呂氏鄉約德行可勸中。

    增拯救溺女一條。

    會集之日。

    相與推其能者書于籍。

    以警勵其不能者。

    于過失□規中。

    增淹溺子女一條會集之日。

    值月告于約正。

    約正以義理誨谕之。

    謝過請改。

    則書于籍以俟。

    其争辨不服與終不能改者。

    聽其出約。

    如厚嫁相沿。

    則可公立議約。

    酌定上中下三等。

    裁汰俗禮。

    不許再蹈故轍。

    如不遵者。

    亦聽出約。

    夫溺女之弊。

    事在房帏。

    查之有所不便。

    迹涉疑似。

    辨之有所不行。

    惟不齒于鄉一法。

    為王法所不及者。

    鄉評得而議之。

    故識者謂官禁不如私禁之無弊也。

    昔陳實表率一鄉。

    至使人謂甯為刑罰所加。

    毌為陳君所短。

    則約正所以樹身之型者可不早哉。

     按州縣有育嬰堂。

    是皆體天地好生之徳。

    士大夫倘能因其意而變通之。

    更立為社。

    力行救援。

    此與天地參之大善也。

    ○附錄鄉間救溺社規雲。

    好善者先作會首。

    邀同志各捐資入公為倡。

    外有按月捐銀之法。

    少則每人一錢亦可。

    又有按月捐錢之法。

    少則每日一文亦可。

    又有按月捐米之法。

    少則每戶一升亦可。

    其法每年正月會首挨門送帖。

    奉勸入社。

    以後每月續繳續捐。

    十人百人。

    衆寡不定。

    一月數月。

    常暫不拘。

    量入為出。

    分給貧戶之育女者。

    歲終集社中諸友。

    就境内正神為疏以告之。

    但使會首得人。

    公正無私。

    殷勤弗怠。

    亦切實可行之法也。

     △廣信康太守【基淵】設立嬰長責成穩婆以拯救女嬰序 庚子莫春。

    以拯革溺女策試士。

    于今惓惓不能少釋諸生陳義高者。

    責成族長。

    家自為治示谕穩婆。

    臨時勸止。

    醵聯善會。

    公給贍養甲會資助。

    不預斂集。

    皆可随時因地行之。

    惟存乎其人矣。

    其在城穩婆懸賞董誡育女者。

    給銀牌獎勸。

    數月來既有成效。

    而所及苦不能廣。

    又令府署吏胥醵聯善會依規守行。

    現報生女者二十餘人。

    然遲之又久。

    僅施行于在官。

    而不敢舉以喻期紳民者。

    深維始終之理。

    醵集初事之匪易。

    而垂久不敝之更無其據也。

    葢人少則斂赀難。

    赀少則接濟難。

    赀厚而生息難。

    防幹沒侵蝕尤難。

    久之刁黠觊觎。

    更必滋訟中潰矣。

    默息于心。

    慎不輕發。

    夏五。

    學博熊公來言。

    靈山汪生淑仁。

    有設嬰長給田責令稽察之說。

    其言一村内無論百家數十家。

    或二三村相約公舉嬰長一人。

    給田六畝。

    令其自種。

    專任谕禁溺女。

    即本村紳士董之。

    事克有濟。

    兼可以久。

    當加獎勵。

    更進以甲會助錢之意。

    令兼其說行之。

    貧乏者亦得養育。

    拟俟規式有定。

    行之而效。

    刊示通行。

    猶念郡城為四鄉七邑之歸。

    理宜先倡。

    而鄉村樸質。

    城市雜嚣。

    未可概以此法推之。

    爰通以穩婆勸止之義。

    按城關穩婆六名。

    每名給田七畝。

    中歲獲谷七召。

    足資口食。

    責不溺女。

    有則舉首。

    設嬰長一名。

    給田十九畝零。

    使稽察穩婆。

    擇委紳士八人主持其事。

    董理一切。

    其女嬰己不需乳哺。

    而貧不能養者。

    責交穩婆。

    嬰長暫為鞠育。

    代覓抱養。

    或童媳早嫁。

    若穩婆嬰長不率者。

    許董事禀官。

    奪田更易。

    每歲至日茶會二次。

    以所活女數列冊呈官有拯嬰稽舉之實。

    無法久滋支之弊。

    省貸息要會之煩。

    收旋至坐獲之效。

    固莫有美具善兼若此者。

    上饒向有育嬰田三十一畝。

    積存谷價一百八十三千零。

    為置田三十畝。

    共得田六十一畝零。

    足敷分給。

    刊列規條數則永遠遵守。

    夫士農工賈。

    則盡乎化内之人也。

    城市都鄉。

    則盡乎聚人之地也城市有嬰長。

    通以穩婆勸止之法。

    彼無不延接生者。

    而稽察罔慮不周。

    都鄉有嬰長。

    兼以甲會助錢之誼。

    彼固責專而說行。

    近地而情親者。

    習焉相忘。

    而風俗将日益厚。

    推斯道也。

    行諸七邑。

    美意良法。

    庶無閡格欤。

    規條既定。

    言以弁之。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日【廣信府志】 △金溪縣嚴禁溺女示 為嚴禁溺女以全天性。

    以維風化事。

    照得溺女惡俗。

    忍心害理。

    莫此為甚。

    金邑素号淳良。

    而溺女之慘。

    相沿成習。

    屢奉 上憲示禁。

    愍不畏法。

    此風終未稍歇。

    前經邑人陳星周獨力捐八千金李庭藻亦捐千四百金創立育嬰堂于縣城。

    而其中冐領者甚多。

    鄉間溺女仍然如故。

    本縣下車伊始。

    聞之殊深痛恨。

    為此出示嚴禁并酌定數條。

    開列于後。

    使便于遵守。

    如再有溺女者。

    或被告發。

    或經訪聞。

    照故殺子孫律究辦。

    此時悔之無及。

    毌謂言之不早也。

     一宜重其望于紳耆也。

    凡殷實之家。

    好善之士。

    皆一鄉所望。

    平居宜開導愚民。

    不許溺女。

    懇切詳谕。

    動其天良。

    如有溺女者。

    許其即行禀送。

    從重究辦。

    即其貧乏萬不能育者。

    或相為助錢。

    仿豐城六文會之法而變通之各盡其心。

    各獲其報。

    汝紳耆人等。

    豈竟膜視而不能救一坊之溺耶。

    并聞村中有抱養媳者。

    無如惡姑每多淩虐。

    貧家之不肯育女者。

    未必不由于此。

    汝等務宜勸其愛惜是接紹宗支之人。

    比親生子女更當保護。

    毋再淩虐幹咎。

    此亦為救溺者開一生全之路也。

     一宜專其責于地保也。

    汝裡保于鄉村人命盜賊鬥毆等事。

    均有稽察之責。

    如村有溺女之事。

    亦應嚴查。

    據實禀縣。

    隻用手本一紙。

    将某村某人于某日某夜溺死女嬰一名。

    下手溺死者某人。

    親房某人。

    鄰右某人。

    逐一叙明赴縣禀報。

    本縣當量為給賞。

    如知而不報。

    後被他人告發。

    即提該村裡保重懲不宥。

    本縣于此事深惡恨而痛絕。

    斷不稍為寬貸也。

     一宜均其罪于親房鄰右也。

    溺女者固惟夫男是問。

    如夫男外出則惟親房是問。

    如無親房。

    則惟鄰佑是問。

    尤必嚴查下手溺死者何人。

    大抵總系鄉間無賴之徒。

    不過得錢數十文。

    或米一二鬥。

    遂造此惡孽。

    必須嚴加處治。

    其為穩婆者亦當力為救援。

    如見溺者不救。

    并拘其夫男懲治。

     △附豐城六文會法 其法各村救各村之溺。

    先立簿一本。

    邀一百股。

    則一月可得錢六百文。

    以付養女之家。

    如不得百股者。

    六七十股亦可。

    每月給養女者錢四百文。

    以養二十個月為度。

    計養成一女。

    每人隻消錢一百二十文。

    即出十股者。

    亦不過消錢一千二百文。

    其衣食稍能存活者不給。

    頭胎生女者不給。

    或生子數胎而始生女者亦不給。

    即貧乏而不願領者亦不強給。

    大抵小村每年不過二三名。

    大族亦不過十餘名。

    且族大者或一村分為數會。

    族小者或連村并為一會。

    又變而通之。

    或于祭産内儲有公費。

    或預先邀會存蓄。

    不須臨時合費。

    俱随各村所便。

    總之各村之溺。

    各村救之。

    則首事無稽察之勞。

    生女便于鬥錢。

    不生女不用。

    則首事無侵吞之患。

    養女者不必往育嬰堂領錢。

    可無開銷之費。

    如或可存活。

    或夭殇者。

    易于查明。

    可無冐領之弊。

    真所謂惠而不費簡而易行者矣。

    本縣不惜諄諄告誡務各遵照力行。

    使風俗歸于淳厚。

    本縣有厚望焉。

     △江山蔡廣文英拟勸救溺女法【字蕃宣諸暨人乾隆丁酉舉人】 溺女之慘。

    素所痛心切齒而拯之無術。

    若以官法相治。

    慮有多事小人。

    即從此藉端誣陷。

    轉滋擾累。

    第以空文勸戒。

    則聽者藐藐。

    嘗于無可挽救之中。

    拟為随力禁援之法。

    願同志仁人君子推廣此意。

    共謀革回敝俗。

    爰列數條于左 一祖父立法以禁子孫。

    凡其派下。

    無論貧富有溺女者。

    即削其譜。

    逐出宗祠。

    葢彼既以殘忍之心戕其兒女。

    則我亦不必認為子孫。

    此條當書之遺囑。

    載之宗譜。

    告之祖先。

    鳴之族長。

    俾世世守之不易。

     一宗長立法以禁族衆。

    凡其共祠其譜中有溺女者。

    合族會議。

    無論紳衿齊氏。

    必于祖靈前杖責若幹。

    如情願輸銀贖責者。

    則當随家産多寡。

    嚴定罰例。

    即公貯其銀以分給族中之貧而育女者。

     一士人多方以勸其房分親戚朋友。

    讀書實際。

    首在敦倫。

    以父毋而溺無辜之女。

    豈非人倫大變。

    故凡師徒講論。

    姻鄰聚談。

    同室同侪。

    居遊出入。

    常常以此事之傷心慘骨。

    往複告誡。

    必有天良默動。

    自悟習俗之非。

    而己溺者不緻再犯。

    未溺者不忍開端矣。

    且彼自戒于己。

    必将複為人戒。

    轉相勸止。

    不溺者日多。

    溺者日少。

    此即是轉移風俗之功。

    此即是讀書人分内責任。

    務共勉之 一富家捐産立法以救貧女。

    如生齒不多。

    而有田百畝。

    析捐十分之一。

    于其家計必無所損。

    而此十畝中除淨糧課戶費。

    通豐歉而計之。

    每歲可得谷十石。

    遇親屬鄰裡貧不能舉女者。

    勸令勿溺。

    即予谷一石。

    置簿登記姓名。

    及女生年月。

    嗣後每年予谷若幹。

    女年漸長。

    則谷亦漸加。

    納谷四十石。

    分作十五年以給之。

    而此女長大出嫁矣。

    彼嫁則續救一女。

    十畝之産。

    十五年中。

    可并救養四女。

    則一百五十年。

    可救四十女矣。

    千田而析捐百畝者。

    十五年中即可救四十女矣。

    自為經營。

    俾與者無所侵蝕。

    受者無可假冐。

    沒身後則以此田附入祀産。

    使子孫之賢者掌理遵守。

    迩來義倉義學。

    大都有名無實而此項則人受實惠是永為子孫造福且家産罕有傳至十代而此産可存之不朽能如是積德者必世世有佳子孫以繼之葢以救人身命為事。

    而其後人不大獲天佑者。

    理之所必無也。

     一家長族長。

    時常申戒婦女以溺女之罪。

    婦人柔而多狠。

    不讀書不明理。

    貧者憂女難養。

    富者憂女難嫁。

    無子者憂育女則男遲。

    又或以女為無益。

    或以撫字辛苦。

    或托言恐其後日贻羞父母。

    為家族長者。

    當曉以女若難養。

    何妨早予至親家為養媳。

    女若難嫁。

    何難嫁從省儉。

    究竟免得罪過。

    若憂男遲。

    而溺女則罪益重。

    男亦不可得。

    若厭女無益。

    則已媳從何而來。

    怕育女辛苦。

    則己身從何長大。

    怕女後日贻羞。

    則生男後日豈能必其盡佳況男女定自天命。

    一人該得幾女。

    溺死即不算數。

    故每見人溺一女。

    又生一女。

    必要補足其數而後己。

    徒多吃臨盆之苦痛積殺命之惡孽耳。

    使婦人習聞此言。

    共知此理。

    則溺女之風可止。

     一溺女之戒。

    大率責備貧賤者居多。

    不思富貴之家。

    每至中年無子。

    妻則恐夫從此多置妾媵。

    妾媵又亟欲生子以圖固寵專房。

    凡此皆足以萌溺女之心。

    又有翁姑早望生孫。

    愚夫喜早生子。

    往往一生女則長籲短歎。

    憂形于色。

    在婦人之不忍者。

    多憂郁緻病。

    其柔狠者即從此起溺女之心矣。

    此全在家中族長。

    平日早為化導。

    要知生女即會生男。

    遲早自有定命。

    生女時尤宜不□露聲色。

    曲為曉谕分外喜歡。

    使溺女之念無自而萌。

    則嬰兒孽□海。

    永不生波。

    暗中造禍更為無量。

     △培元堂勸育女說 保嬰會拯救溺女。

    立法最善。

    予曾邀約同人欲将此法行之于鄉而不能遂乃另設一法。

    祗先行于本族以冀他族觀感以救援嬰命。

    爰告族中。

    倘有生女貧不能育者。

    吾願給孩襖褂抱裙各二件每月助錢五百文、為養資。

    以六個月為止。

    過此或終不能自養。

    與人作童養媳。

    或代送嬰堂。

    自此兩月之間。

    即全二命。

    一則以有所助而肯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