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左派

關燈
而是家常的。

     這次我在南京,到博物院去看六朝石刻,有一塊是站著的兩尊佛,上身赤膊,胖墩墩像小孩子,下面蹲著兩隻犬,也胖墩墩的很好玩。

    分明是眼面前的東西,可以同時是神,是靈異。

    又看到乾隆朝的漆器,女人用的紅粉盒,蓋上雕著雙龍。

    像龍這樣大動物,用在這裡應當是不配的,可是非常配。

    隻有平常人纔能這樣的把時代的恐龍也繡作女人的鞋頭的圖案,把時代的巨人也看作可以在他頰上吻一下的孩子,把革命也看作家常的。

     崔承喜來上海跳舞,那「無敵大將軍」活像我見過的官,裝腔作勢,可是觀眾不怕他,也沒有憎惡。

    觀眾的態度必是難得有這樣的天真的,因為舞的好,把觀眾提得這樣高了。

    「花郎」描摹一個遊冶郎,也是諷刺的,可是僅有一點刻薄,為了青春的緣故,他的一切都被觀眾所原諒。

    還有是描摹一個有自卑心理的駝子,一個少女故意撩撥他,和他跳了一回舞,又跑開了,撇下他孤伶伶地,觀眾心裡難受起來,然而還笑著。

    張愛玲去看了回來說:「諷刺也是這麼好意的,悲劇也還能使人笑。

    一般的滑稽諷刺從來沒有像這樣的有同情心的,卓別林的影片算了不得的了,不過我還是討厭裡面的一種流浪人的做作,近於中國的名士派。

    那還是不及崔承喜的這支舞。

    到底是我們東方的東西最基本。

    」 藝術是這樣的使人間成為親切的,肯定的。

    因為穩定,所以能豪放。

    豪放起來也沒有那種無家可歸的慘淡決裂。

    我在朋友家看到過一個人形,用泥雕塑,是日本仿古作品,仿的唐朝的女人,前額兩個髻,做得不太高,也不遮著額角,背後的頭髮分開做兩絡,像梳的小辮子,披到肩頭,穿一件深粉紅廣袖單衫,繡著金色花朵,下面一條長長的花黃裙子,從胸下起到腳面,腰間繫一條深藍帶子。

    她右手抱著一個銅綠色的瓶,像是盛水盛米用的,左手繞過去按在瓶口的邊沿,身體微微傾斜。

    臉像少婦,也像少女,有天真的明媚。

    整個的姿勢雍容清灑,可以想像她走在畫堂前,可以想像她是春天郊野裡的遊女,也可以想像她在操作。

    是這樣的豪放,流轉自如的。

    這裡我想起張愛玲的文章裡說的:晚上不放下簾子睡覺,醒來的滿屋子陽光,外面有熱鬧的電車聲音。

    不管這一天將有什麼事發生,單這堂堂的開頭已經是可愛的。

     新時代的文明是都市的,並且要以都市的光來照亮農村。

    張愛玲,她是澈底的都市的。

    春天的早晨她走過大西路,看見馬路旁邊的柳樹與梧桐,非常喜歡,說:「這些樹種在舖子面前,種在意大利飯店門口,都是人工的東西,看著它發芽抽葉特別感到親切。

    」又說:「現代文明無論有怎樣的缺點,我還是從心底裡喜歡它,因為它倒底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她喜歡公寓生活,因為公寓裡沒有住家的那種沉澱的憂傷。

     她認真地工作,從不佔人便宜,人也休想佔她的,要使她在稿費上頭吃虧,用怎樣高尚的話也打不動她。

    她的生活裡有世俗的清潔。

    在香港時,路上一個癟三搶她的錢袋,奪來奪去好一會,還是沒給搶去。

    一次是在上海,癟三搶她手裡的點心,連紙包一把抓去了一半,另一半還是給她攥得緊緊的拿了回來了。

    對任何人,她都不會慷慨大量,或者心一軟,或者感到恐怖而退讓。

    現代人的道德是建在佔便宜上,從這裡生出種種不同身份的做人風格。

    張愛玲沒有一點這種禁忌,她要的東西定規要,不要的定規不要,什麼時候都是理直氣壯的。

     人與人的關係應當是人的展開,而現在卻是人與人的關係淹沒了人。

     先要有人的發現,纔能刷新人與人的關係,可以安得上所謂「個人主義」、「集團主義」的名詞。

    然而左派理論家隻說要提倡集團主義,要描寫群眾。

    其實要描寫群眾,便該懂得群眾乃是平常人,他們廣大深厚,一來就走到感情的尖端並不是他們的本色。

    他們是在一時代的政治經濟制度裡生活著,但他們把它烹飪過了,不是吃的原料。

    是他們日常的生活感情使他們面對毀滅而能夠活下去。

    資本主義的崩潰,無年無月的世界戰爭與已在到來的無邊無際的混亂,對於平常人,這是一個大的巫魘,惘惘的,不清不楚的,而左派隻是學的陳涉,陳涉使人夜於叢祠旁篝火狐鳴:「大楚興,陳涉王!」使農民驚恐,他們的文藝便是這種狐鳴。

    他們用俄國的神話,美國的電影故事,山東人走江湖的切口,構成他們作品的風格。

    如馬克思主義者自己說的:每一種風格都是階級性的狹隘,再狹隘些,風格就更固定而為習氣。

     左派有很深的習氣,因為他們的生活裡到處是禁忌;雖然強調農民的頑固,市民的歇斯底裡與虛無,怒吼了起來,也是時代的解體,不是新生。

     民國三十四年六月載於上海「天地」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