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虎偶錄

關燈
》、《夢别》、《葉生》、《禽俠》。

    二詩揭曉時,或中其六,或中其七,無全中者。

    中其六者,誤第二首第三句為《青梅》或《小青》,誤第四句為《鳥語》也。

    中其七者,《葉生》未誤,而《禽俠》則仍誤為《鳥語》也。

    不知此詩之妙,全在末句三妙,全在一罵字,百舌何為而罵,為花而罵也,為花而罵,其為禽也,不亦俠乎! 謎詩中一詩隐一物者,一句須有兩層意思,上下亦須接氣,實為詠物詩之有寄托者,非謎也。

    餘前亦曾作十馀首,惜已失去,今可憶者僅三四耳。

    隐叉袋雲:“粒粒珍珠盡值錢,紛紛出口忍輕捐。

    漏卮四溢渾難塞,從此蒼生命倒懸。

    ”隐走馬燈雲:“功名事業若捕風,紙上談兵氣自雄。

    為問寸心灰也未,他時會見泣途窮。

    ”隐煙袋雲:“一官棄置冷如冰,熱不因人事未能。

    但使吹噓能借力,一經吐氣便升騰。

    ”隐折扇雲:“天生雅骨自玲珑,能畫能書點綴工。

    畢竟卷舒難自主,隻緣身入熱場中。

    ”隐彈棉弓雲:“非琴非瑟亦非琶,也有聲從弦上聞。

    一曲從軍彈未畢,梅花如雪落紛紛。

    ”隐畚箕雲:“随奴逐婢太無才,作怪興妖是禍胎。

    慚愧十年空面壁,隻今滿腹是塵埃。

    ”予友趙子跂雄最擅此體,有古樂府數十首,僅記其四,隐鏡雲:“見面稱知己,背面便相忘。

    閱盡人千萬,無一知心郎。

    ”隐算盤雲:“粒粒明珠在,難從掌上擎。

    相思苦無益,彈指已清明。

    ”隐花瓶雲:“生來即碩腹,莫疑妾有身。

    生來愛插花,莫道妾懷春。

    ”隐如意雲:“郎娶得美人,妾嫁得才子。

    長念結發情,白頭永相矢。

    ”再有七絕數着,謹記得其隐天平二句雲:“可憐較盡锱铢利,未享絲毫過一生。

    ”守财奴見之,應為淚下。

     新名詞入詩,最為讨厭,然以之制謎,固未嘗不可,但求其佳,則亦甚難耳。

    餘以“寒擁重衾冷半床”射“團體”二字,自覺不佳。

    又以“好勇”射“愛力”二字,亦無意思。

    而猜者多誤為“尚武”,以尚武與愛力較,猶覺彼善于此也。

    後餘又思得一底,仍以“好勇”為面,射“自由”二字,似較善也。

    (更生按:由,似作子路解)。

     算學名詞制謎,較新名詞更難。

    然亦有現成者,餘以“赤壁之役龐統有功焉”射“連鎖法”,可謂極端巧合。

    又以“旁觀者黑白分明”射“代數”,用系鈴格,思想較幻,亦佳制也。

    又以“小雪”射“微積”,亦尚切合,但易猜耳。

     餘友某君,七賢之流亞也。

    一日罷局後入某茶肆。

    餘途與雙熱談虎,友問餘曰:子能以雀戲制一謎乎?餘曰:可。

    “當官鬥牌”射四書一句“堂堂乎張也”、“叉麻雀副副三台”射四書一句“和無寡”、“打莊”射四書一句“遊必有方”,友稱極妙。

    雙熱攙言曰:第二條尚宜商酌,和無寡,未必副副三台也,何不用諧聲格,改射二句“必使反(讀番)之,而後和之乎”。

    餘更有一謎,一句全用諧聲,“龍鳳對殺”射四書一句“使乎使乎”(四和四和)。

    人為之拍掌。

    雙熱制謎,喜用諧聲格,诙諧調侃,洵有别才,餘弗能及也。

     前年餘與雙熱同客滬上,黃昏多暇,辄與之同遊馬路,風檐之下,雉妓雁行立,來谑(口字旁)來谑之聲不絕于耳。

    餘曰:此聲可制一謎,射《詩經》一句,雙熱曰:莫非“雉鳴求其牡”乎?餘曰是也。

    次日複過其處,則妓均不在。

    餘曰:不知飛向何處去矣。

    雙熱曰:今日情形,亦可制一謎,射《詩經》二句。

    餘問何語,雙熱曰“何其處也,必有與也”。

     餘又以新官名制數謎,“九尺四寸”(升冠兼解鈴)射“外交次長”、“魯陽戈”(諧聲)射“留日大使”(讀“試”),二謎均不甚自然。

    最佳者為“庠者養也,序者射也,殷曰序,周曰庠”四句射“中校、上校”,真有天造地設之妙,蓋孟子原文“校者教也”一句在中,“夏曰校”一句在上也。

     謎之從正面着想者多呆滞,從對面着想者多空靈。

    餘有數謎,如“女權發達從今日”射“自此賤丈夫始矣”、“喪家之犬”射“如窮人無所歸”、“孤雁”射“鴻則離之”、“八音須并奏”(解鈴)射“豈能獨樂哉”,皆從對面映出正面,故見為佳。

    然如“勿迷信天帝”射“無曰高高在上”、“十月桃結子”射“不祥之實”、“花徑未曾緣客掃”射“不待三”、“餘不茹素”射“吾何修”、“名哭生者取義安在”(解鈴)射“何為其号泣也”,則雖從正面着想,其佳處亦有不可掩者。

     今人稱妓女為倌人,考倌字之義,主駕小臣也。

    商家呼傭為堂倌,其為稱等之僮仆之類,稱妓女為倌人,賤之也。

    餘嘗以“叫堂差”射《詩經》一句“命彼倌人”,按倌人二字,古籍中僅見于此,此謎人謂巧不可階。

     用典之謎有二種,一為明用,一為暗用。

    明用者知其典實,即不難揭曉,暗用者可以惑人,未必一時遂能想到。

    餘嘗以“葛巾”二字為面,射《詩經》一句,人明知其用典,而不知所用何典。

    諸葛亮,陶靖節皆與葛巾有關系,《聊齋》上亦有一葛巾,實則餘所用者隻有一典,而有同類者以惑之,緻人思想紛歧,難以命中。

    此謎後亦自露底蘊,乃“可以濯罍”一句也。

     謎之難猜者,不必艱深,亦不必曲折,但略使狡狯,便足令人隔膜一層,無從搠破。

    餘以“借光”二字射俗語二句“風掃地,月點燈”,上句光字作虛用,下句光字作實用,揭曉後人始知其妙。

     俗語入謎,能化俗為雅,方是佳謎。

    若能用典,更為難得。

    餘以“接淅而行”射“沒淘成”三字,妙在淅字作漬米解,非已淘之米也。

    馀如“天火”射“自然而然、“黃泉路”射“魂靈經”、“‘亠’加‘二’”(造字)射“頓口無言”、“何用千金市駿”射“賤骨頭”、“不污污君”射“吃狗屎忠臣”、“把尿”射“虛張聲勢”,亦足以博一噱。

     海虞方言,呼醋為秀才,呼秀才為酸醋罐頭。

    餘制一謎,以“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射六才一句“秀才人情”。

    自謂比之舊謎中以“芹儀”為面射“秀才人情”者,較有趣味。

    或曰謎則佳矣,惜隻有鄉人知之,他人不解也。

    餘曰:他處即不呼醋為秀才,然酸秀才三字,則無人不知,亦可領會得之也。

     古人名雖多,而一入謎中,即易追索。

    以其字不多,非如書語之長短參差也。

    餘以“袁子才一事不先人”射“晏嬰”、“家學淵源”射“文種”,前條有誤為“子産”者,有誤為“徐子”者,後條有誤為“公孫述”者,有誤為“祖可法”者,并無深意,而人猶多誤,然則餘謎殆不佳耳。

     拆字格欲求其佳,與會意格實無分難易。

    蓋字雖分拆,而語氣亦須渾成,過于瑣碎,雖巧毋取。

    如“往來無白丁”射“問管仲”,拆開的“門口個個官中人”,瑣碎欲死,而鄙俚不堪,覺得滿紙江湖氣,非讀書人吐屬矣。

    餘所制之謎,此格頗多,而惬意者則無幾。

    如“門”射《詩經》二句“籲嗟闊兮、不我活兮”、“吉居”射《詩經》一句(系鈴)“予手拮據”、“個”(繁體字)射《禮記》一句“寡人固”、“塗”射四書一句“半塗(加土)而廢”、“丿丨”射四書一句“一介不以與人”,此數則餘自謂尚非拆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