檇李譜(清)王逢辰著

關燈
鈴之護矣。

     采摘 逐日清晨視其樹上,青顆變為黃暈,若蘭花色,且須透出朱砂紅斑點,方可采摘。

    過青太生,過紅太熟,太生則其味不甜,太熟則其顆易落。

     收貯 生李可貯木器中二三日,半熟李可貯磁器中二三日,全熟李可貯竹器中二三日。

    若欲緻遠,須以生李貯竹器中,護以蕉葉,取其涼爽耐久,可六七日不壞。

    然太生難熟,熟于器者色香味終稍減矣。

     食法 食李之法,宜擇樹上紅黃相半者,摘貯磁瓦器或竹木器,約一二日開視。

    如其紅暈明透、顔色鮮潤,即取布巾雪去白粉,以指爪破其皮,漿液可一吸而盡。

    此時色香味三者皆備,雖甘露醴泉不能及也。

    過此恰好地位,即紅變為紫,非但漿膩,且味淡矣。

    若青李生食,不過甘芳鮮脆而已,檇李之真味不出也。

     出數 淨相寺僧析為十房,而植李者止五六房。

    向惟西房李最盛,約十餘本。

    近因三遭火厄,樹亦盡歸阆苑矣。

    現惟殿下房有五六本,東南房有四五本,東北房有三四本,其餘各一二本,綜計不及二十本。

    大年每樹可得百餘顆,小年則十餘顆而已。

    物罕愈珍,猶之佳人難得。

    檇李蓋比于夷光矣。

     荒熟 李有大年小年,且有無年者。

    花時晴雨調勻,則結子必繁,可望大年。

    久晴溫燥,久雨過濕,則子必稀少,即為小年。

    所最忌者霧,四五月中若遇連朝重霧,子必盡落,幾不能為碩果之僅存矣。

     真僞 李以淨相寺為最,前人所稱徐園,潘園本,皆檇李種也。

    今石門桐鄉亦往往有之,而海鹽之澉浦山中,種并不絕。

    吾邑如梅裡、竹裡之鄰近鄉村,各有種其樹者。

    然李至紅熟,質盡化漿,熟而無漿者,非真檇李也。

    且檇李核中之仁,綻者什一而已。

    李日華所謂:半菽無仁,正無煩王安豐之相鎮也。

    淨相寺僧每以寺中李少,不敷所售,潛購他種相雜,欺人待價。

    當于李之漿仁辨之,則無魚目混珠之弊矣。

     形體 顆以圓整而略帶微扁者為上。

    或有歪蒂或一蒂而兩李相合者,名曰鴛鴦李。

    此數種縱使紅熟食之,其漿終不能如圓整者之飽滿一吸可盡、惟存皮核也。

    皮帶微酸,核上有金絲縷縷粘而不脫。

    或雲仁懸一線,實未曾見。

     分兩 大者每斤約計八顆,中者每斤約計十顆,小者每斤約計十二顆。

    若遇大熟之年,間有重二兩五錢一顆者,然亦不能多得也。

    至于極細之顆,不必再作锱铢較量矣。

     價值 價值極昂。

    淨相寺中,無論大年小年,每斤總須番銀一餅。

    且将熟之時,遠近争買,寺僧猶恐不給,時或珍秘不售,竟有空手而歸者。

    其餘寺外鄰近之檇李則番銀一餅,可易二斤,少則不能得也。

    其珍貴如此。

     爪痕 唐開通錢,有窦後爪痕于背。

    淨相寺李,有西施爪痕于面,粗細長短不一,至今猶存。

    然他處檇李間亦有之,即淨相寺中,并不能顆顆皆有也。

    朱竹垞太史鴛湖棹歌雲:“聞說西施曾一掐,至今顆顆爪痕添”,若執此以求之,則泥矣。

     貢獻 果品雖極名貴,然選地既不能良,曆時又不可久。

    故自貢獻昊宮以後,漢不聞偕櫻桃并貢,唐不聞與荔枝同獻也。

     需索 佳果植于方外,每苦當道需索。

    淨相寺曾有官吏,預将産李之所,悉用朱印斜封。

    及至小暑開視,一顆無存。

    蓋檇李珍貴,結實之後,當倍加灌溉,臨熟時又須驅逐群鳥,否則食盡乃止。

    俗吏不察其故,疑僧私采,大加笞杖,僧既負冤,至欲盡伐其樹。

    朱竹垞太史《檇李賦》序雲;“近苦官吏需索,寺僧多伐去之,将來慮無存矣”即謂此也。

    迩來官吏清廉,皆照民間赍錢交易,無曩時殺風景矣。

     饋遺 産數既罕,而價值又昂,慕名者,每年争購以作饋遺珍品。

    或上奉官長,或遠贈親朋,而裡人往往反不得領略。

    故寒素之家,頗有土著高年終其身不知此味者。

    名士遠宦而德澤不及于鄉裡,亦猶是矣。

     記載 考之圖經,未見其名。

    惟至元《嘉禾志》中載,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始有徐園檇李之說。

    國初朱竹垞太史《檇李賦》序亦詳言之。

    而嘉興郡志邑志,并載入果屬中。

     題詠 以果名為題詠者,宋張堯同《嘉禾百詠》,始有淨相佳李詩。

    明黃濤《檇李城》詩中有“或雲産佳李,聲稱非不經”之句。

    至國初除錢牧齊謙益《初學編》題詠外,曹倦圃溶《靜惕堂集》朱竹垞彜尊《曝書亭集》并有檇李詩。

    他若小譚大夫吉璁《鴛鴦湖棹歌》以及項奎、吳绮暨釋通複皆有其詩。

    梅裡志收有數家。

    後諸襄七錦亦詠及之。

    近時題詠漸夥,固不能一一盡述也。

     檇李譜題詞 芑亭廣文以檇李譜寄題,因成五古二十韻奉答。

    全椒薛時雨慰農 地借果名傳,春秋載檇李,城圯草木荒,仙根漸還徙。

    古寺近竹田(謂淨相寺),小庵傍梅裡(謂東瑤庵),兩處李并多,伯仲本堪比。

    宋時張堯同,閑吟成詩史,淨相一入詠,盛名從此起。

    徐園視為奴,潘園喚為婢。

    子熟黃梅天,輕紅簇霞绮。

    王郎善體物,著譜悉能紀,仿佛郭案駝,種樹得妙理,橘錄庶足齊,荔賦亦足?。

    郵箋寄一編,題詞索鄙俚。

    憶昔宰嘉興,饋我作隆禮。

    傾筐遞清香,爪痕依然在,遙遙千百年,美人真不死。

    數口沃瓊漿,芬芳寒沁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