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關燈
小
中
大
變更調整。
調整之後,略得安處,而經過一時期又有進步,又須調整,社會構造又一變。
如是者,自往古訖于未來,蓋劃然有不可少之三變。
第一變,由古代奴隸制度到中古農奴制度。
這就是由完全不承認其為人(隻認他做物),改變到相當承認其為人。
在前奴隸生産所得,全部是主人的,隻不過主人要用其中一部分養活奴隸。
今農奴生産所得,除以一部分貢繳地主外,全部是自己的。
他開始同人一樣亦有他的一些地位權利,但尚非真自由人。
第二變,由中古農奴制度到近世勞工制度。
這就是由相當承認其為人的,改變到完全承認了。
大家都正式同處在一個團體裡面。
團體對任何個人,原則上沒有差别待遇。
彼此各有自由及參政權。
不過在生活實質上(生産勞動上和分配享受上),則還不平等——即經濟上不平等。
第三變,由近世勞工制度到階級之徹底消滅。
這就是社會主義之實現;經濟不平等,繼其他之不平等而同歸于消除。
其他之不平等,更因經濟之平等而得以消除淨盡。
社會當真回複到一體,而無階級之分。
凡此社會構造之三變,每一變亦就是國家形勢之改變——由奴隸國家到封建國家,再到立憲國家,最後到國家形式之化除。
而每一度國家形式之改變,亦即是政治之進步。
經濟進步、文化進步、政治進步,事實上循環推進,非必某為因而某為果。
不過說話不能不從中截取一端以說之;而經濟隐若一機械力,以作用于其間,說來容易明白。
又一切變易進步,事實上恒行于微細不覺,并不若是其粗。
然說話卻僅及粗迹,在短文内,尤不能不舉其劃然可見者而說之。
又事實上一時一地情勢不同,生命創進尤不如是整齊規律。
然學問卻貴乎尋出其間理緻,點醒給人。
讀者有悟于其理,而不概執為規律,斯善矣。
要緊一句話:生産技術不進步,所生産的不富,就不能無階級。
古語雲:“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實寡了就不能均。
要達于均平(經濟的、政治的),必須人人智識能力差不多才行。
不是享受的均平,就算均平;要能力均平,才是均平。
明白說,非大家同受高等教育,階級不得消滅。
然而教育實在是一種高等享受(高等教育更是高等享受),這其中,表示着有空閑;空閑表示着社會的富力。
像今天我們這一班人得以受到教育,實為生産力相當進步,而又有好多人在生産上服務,才騰出空閑來給我們。
假如要他們同時亦受同等教育,那麼,大家便都吃不成飯。
想要同受教育,還同要吃飯,那必須生産力極高,普遍用物理的動力代替人力才行。
且須明白:所謂同受教育,必須是同受高等教育;吃飯亦是同吃上好的飯。
如其說,同受中等教育,同吃次等飯,那又是寡中求均;那又是不行的。
所以此所說生産力極高,真是極高極高。
然後得一面凡所需求無不備,一面卻空閑盡多。
然後同受高等教育,乃為極自然之事。
人人同受到高等教育,知識能力差不多,然後平等無階級,乃為極自然之事。
反乎此,而以勉強行之,皆非其道。
這其中含藏有生産手段歸公之一義,未曾說出。
隻有生産手段歸公,經濟生活社會化,而後乃完成了社會的一體性。
大家在社會中如一體之不可分,其間自然無不均平之事。
均平不能在均平上求,卻要在這社會一體上求,才行。
關于國家必由階級構成,和階級在政治進步上之必要作用,容後再談。
茲先結束上面的話。
由上所說,人類曆史先形成社會階級,然後一步一步次第解放它。
每一步之階級解放,亦就是人類理性之進一步發展。
末了平等無階級社會之出現,完全符合于理性要求而後已。
此其大勢,彰彰在目,毫無疑問。
上面說,階級雖不從理性來,而理性卻要從階級來,正指此。
因此,孟子所說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那在當時倒是合乎曆史進步原則,而許行主張“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不要“厲民以自養”,其意雖善,卻屬空想,且不免要開倒車了。
二中國有沒有階級 對于人類文化史之全部曆程,第二章曾提出我的意見說過。
除了最初一段受自然限制,各方可能互相類似,和今後因世界交通将漸漸有所謂世界文化出現外,中間一段大抵各走一路,彼此不必同。
像上面所叙之社會階級史,恰是在那中間一段。
凡所說階級如何一步一步解放,隻有叙明其理有如此者(即極容易如此演進),不是說它必然如此。
淺識之人,聞唯物史觀之說,執以為有一定不易之階梯。
于是定要把中國曆史自三代以訖清末,按照次第分期,納入其公式中,遇着秦漢後的兩千年,強為生解而不得,甯責怪曆史之為謎,不自悟其見解之不通,實在可笑。
我自己的學力,根本不夠來闡明全部中國曆史的;而我的興趣亦隻求認識百年前的中國社會。
本書即非專研究中國社會史之作,對此自亦不及多談。
第為讨論階級問題,以下要說一說百年前的中國社會,并上溯周秦略作解釋。
百年前的中國社會,如一般所公認是沿着秦漢以來,兩千年未曾大變過的。
我常常說它是入于盤旋不進狀态,已不可能有本質上之變革。
因此論“百年以前”差不多就等于論“二千年以來”。
但亦有點不同。
一則近百年到今天尚未解放之中國問題,正形成于百年前的中國社會之上,故對它亟有認識之必要。
同時,我們對近百年的事知道較親切,亦複便于讨論。
再則在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之間,兩千年來雖大體趨向于後者,卻亦時而進(向着階級解消而職業分途),時而退(向着階級對立),時而又進,時而又退,輾轉往複。
而百年前之清代,正為其趨向較著之時,所以就借它來說。
又所謂“百年以前者”,初非在年限上較量,蓋意指中國最近而固有之社會情形,未受世界大交通後之西洋影響者而言。
在農業社會如中國者,要讨論其有沒有階級,則土地分配問題自應為主要關鍵所在。
此據我們所知,先說兩點: 第一,土地自由買賣,人人得而有之。
第二,土地集中壟斷之情形不著;一般估計,有土地的人頗占多數。
對于第一點,大緻人人都可承認,不待論證。
第二點易生争論,須得一為申說。
中國土地廣大,人口衆多,而地籍不清理者久而又久。
民國以來,縱有一些調查統計,如北伐前北京政府農商部所為者,如北伐中及北伐後國民政府所為者,皆根本不可靠。
其間有可靠者,則國内外學術專家私人之所舉辦,又嫌規模小,不可以一隅而概全局。
故土地分配情況究竟如何,無人能确知。
就耳目常識之所及,則北方各省自耕農較多,東南西南佃農較多。
然在
調整之後,略得安處,而經過一時期又有進步,又須調整,社會構造又一變。
如是者,自往古訖于未來,蓋劃然有不可少之三變。
第一變,由古代奴隸制度到中古農奴制度。
這就是由完全不承認其為人(隻認他做物),改變到相當承認其為人。
在前奴隸生産所得,全部是主人的,隻不過主人要用其中一部分養活奴隸。
今農奴生産所得,除以一部分貢繳地主外,全部是自己的。
他開始同人一樣亦有他的一些地位權利,但尚非真自由人。
第二變,由中古農奴制度到近世勞工制度。
這就是由相當承認其為人的,改變到完全承認了。
大家都正式同處在一個團體裡面。
團體對任何個人,原則上沒有差别待遇。
彼此各有自由及參政權。
不過在生活實質上(生産勞動上和分配享受上),則還不平等——即經濟上不平等。
第三變,由近世勞工制度到階級之徹底消滅。
這就是社會主義之實現;經濟不平等,繼其他之不平等而同歸于消除。
其他之不平等,更因經濟之平等而得以消除淨盡。
社會當真回複到一體,而無階級之分。
凡此社會構造之三變,每一變亦就是國家形勢之改變——由奴隸國家到封建國家,再到立憲國家,最後到國家形式之化除。
而每一度國家形式之改變,亦即是政治之進步。
經濟進步、文化進步、政治進步,事實上循環推進,非必某為因而某為果。
不過說話不能不從中截取一端以說之;而經濟隐若一機械力,以作用于其間,說來容易明白。
又一切變易進步,事實上恒行于微細不覺,并不若是其粗。
然說話卻僅及粗迹,在短文内,尤不能不舉其劃然可見者而說之。
又事實上一時一地情勢不同,生命創進尤不如是整齊規律。
然學問卻貴乎尋出其間理緻,點醒給人。
讀者有悟于其理,而不概執為規律,斯善矣。
要緊一句話:生産技術不進步,所生産的不富,就不能無階級。
古語雲:“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實寡了就不能均。
要達于均平(經濟的、政治的),必須人人智識能力差不多才行。
不是享受的均平,就算均平;要能力均平,才是均平。
明白說,非大家同受高等教育,階級不得消滅。
然而教育實在是一種高等享受(高等教育更是高等享受),這其中,表示着有空閑;空閑表示着社會的富力。
像今天我們這一班人得以受到教育,實為生産力相當進步,而又有好多人在生産上服務,才騰出空閑來給我們。
假如要他們同時亦受同等教育,那麼,大家便都吃不成飯。
想要同受教育,還同要吃飯,那必須生産力極高,普遍用物理的動力代替人力才行。
且須明白:所謂同受教育,必須是同受高等教育;吃飯亦是同吃上好的飯。
如其說,同受中等教育,同吃次等飯,那又是寡中求均;那又是不行的。
所以此所說生産力極高,真是極高極高。
然後得一面凡所需求無不備,一面卻空閑盡多。
然後同受高等教育,乃為極自然之事。
人人同受到高等教育,知識能力差不多,然後平等無階級,乃為極自然之事。
反乎此,而以勉強行之,皆非其道。
這其中含藏有生産手段歸公之一義,未曾說出。
隻有生産手段歸公,經濟生活社會化,而後乃完成了社會的一體性。
大家在社會中如一體之不可分,其間自然無不均平之事。
均平不能在均平上求,卻要在這社會一體上求,才行。
關于國家必由階級構成,和階級在政治進步上之必要作用,容後再談。
茲先結束上面的話。
由上所說,人類曆史先形成社會階級,然後一步一步次第解放它。
每一步之階級解放,亦就是人類理性之進一步發展。
末了平等無階級社會之出現,完全符合于理性要求而後已。
此其大勢,彰彰在目,毫無疑問。
上面說,階級雖不從理性來,而理性卻要從階級來,正指此。
因此,孟子所說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那在當時倒是合乎曆史進步原則,而許行主張“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不要“厲民以自養”,其意雖善,卻屬空想,且不免要開倒車了。
二中國有沒有階級 對于人類文化史之全部曆程,第二章曾提出我的意見說過。
除了最初一段受自然限制,各方可能互相類似,和今後因世界交通将漸漸有所謂世界文化出現外,中間一段大抵各走一路,彼此不必同。
像上面所叙之社會階級史,恰是在那中間一段。
凡所說階級如何一步一步解放,隻有叙明其理有如此者(即極容易如此演進),不是說它必然如此。
淺識之人,聞唯物史觀之說,執以為有一定不易之階梯。
于是定要把中國曆史自三代以訖清末,按照次第分期,納入其公式中,遇着秦漢後的兩千年,強為生解而不得,甯責怪曆史之為謎,不自悟其見解之不通,實在可笑。
我自己的學力,根本不夠來闡明全部中國曆史的;而我的興趣亦隻求認識百年前的中國社會。
本書即非專研究中國社會史之作,對此自亦不及多談。
第為讨論階級問題,以下要說一說百年前的中國社會,并上溯周秦略作解釋。
百年前的中國社會,如一般所公認是沿着秦漢以來,兩千年未曾大變過的。
我常常說它是入于盤旋不進狀态,已不可能有本質上之變革。
因此論“百年以前”差不多就等于論“二千年以來”。
但亦有點不同。
一則近百年到今天尚未解放之中國問題,正形成于百年前的中國社會之上,故對它亟有認識之必要。
同時,我們對近百年的事知道較親切,亦複便于讨論。
再則在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之間,兩千年來雖大體趨向于後者,卻亦時而進(向着階級解消而職業分途),時而退(向着階級對立),時而又進,時而又退,輾轉往複。
而百年前之清代,正為其趨向較著之時,所以就借它來說。
又所謂“百年以前者”,初非在年限上較量,蓋意指中國最近而固有之社會情形,未受世界大交通後之西洋影響者而言。
在農業社會如中國者,要讨論其有沒有階級,則土地分配問題自應為主要關鍵所在。
此據我們所知,先說兩點: 第一,土地自由買賣,人人得而有之。
第二,土地集中壟斷之情形不著;一般估計,有土地的人頗占多數。
對于第一點,大緻人人都可承認,不待論證。
第二點易生争論,須得一為申說。
中國土地廣大,人口衆多,而地籍不清理者久而又久。
民國以來,縱有一些調查統計,如北伐前北京政府農商部所為者,如北伐中及北伐後國民政府所為者,皆根本不可靠。
其間有可靠者,則國内外學術專家私人之所舉辦,又嫌規模小,不可以一隅而概全局。
故土地分配情況究竟如何,無人能确知。
就耳目常識之所及,則北方各省自耕農較多,東南西南佃農較多。
然在